弟子规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014-07-24 易孜阅 13959 转 188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

因此,我们称之为“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化文化相区分。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

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国学滋养。

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

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

现在社会上正兴起一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之风,一些志士仁人投身到了弘扬、践行《弟子规》这一伟大的教育事业中来,甚至还有一些人发愿倾其毕生财力长期开办《弟子规》培训班,免费向社会开放。

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不明白当代人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更不了解学习《弟子规》的重大现实意义,也就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人要极力主张践行《弟子规》。

如你想了解更多《弟子规》,请看《弟子规介绍》
其实,《弟子规》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因为它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采用儒家《论语》思想而编写成的做人之生活规范,具体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仪和规范。

是教育人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也因此被人誉为“童蒙养正宝典”。

只可惜,这部由清初学士李毓秀所作的育人读物,却随着清末慈禧太后的专权而被废掉,到国民时期的“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遭到抛弃,到了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大**时期,这一中华独有的稀世瑰宝与孔圣先贤一道,
被彻底砸烂,扫地出门了。

至今算来已经被断掉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致使我中华三代人不知传统文化是什么,人民失去了做人的“航标”,只一味地将其当作封建糟粕而“**”掉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顾名思义,这本是规范教育儿童行为的启蒙读物,只因至今我们已经有三代人没有闻到传统文化了,人们又受到所谓“西方文
明”的影响,只知道享乐、竞争,彰显自我,渐渐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已不知何谓善恶、何谓五伦、何谓因果、何谓孝道、何谓廉耻、何谓礼让,导致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社会危机四伏。

凡学过《弟子规》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这千余个字的,简直就是一剂神药,只要按照其内容真心去践行、去落实,就会通过转变人生的态度,使人生命运得到彻底改变,甚至可以使许多疾病不医而愈。

其实道理很简单,过去这半生我们没有闻到传统文化,不知如何做人,走错了路,因此导致内忧外患,烦恼疾病缠身,人生多灾多难。

而《弟子规》恰恰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如理如法,才附合自然规律。

只要相信,照着去做了,从改变自己的恶习开始,从此“断恶从善”,命运便得到转变了。

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去做,如此检讨自己,必将会达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这就是《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之所在。

什么叫“规”?“规”即“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这里是指规则,规矩。

“弟子规”就是指每个人从小必须遵守和养成的规矩。

一、《弟子规》是一本怎么样的书?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

《弟子规》,曾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

其内容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指导思想编纂而成。

内容包括为人子弟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特别讲求生活和做人教育,是启蒙养正、教育人们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很好的读物。

用钱文忠的话说,《三字经》偏重于教人知识,而《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做人的规矩,《三字经》着重的是文化,《弟子规》侧重的则是文明,《三字经》和《弟子规》两者功能互补。

《弟子规》将孔子老先生教诲(当然也有后代老先生们的)编写成人们的生活规范,凡1080字,共360句,曾经是讲给开蒙的小孩子们的养正宝典,将儒家的五伦大道用最平实的语言和最普通的事例呈现,而着眼于帮助听讲者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二、今天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1.社会发展的急切需要
李耀君教授认为(李耀君,和谐中国网总编辑,《弟子规》现代修订者,北师大兼职教授,担任多家机构顾问等),当前诸多社会问题,如:买官卖官、贪
污腐败、数起校园血案、连续跳楼事件、问题奶粉、问题疫苗、赵作海冤案……等等,其根源均在于人们的伦理道德出了严重问题,导致了人们“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严重、漠视公平正义、思想道德沦丧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全民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

钱文忠曾经对媒体说,《弟子规》是一种文明,《弟子规》所讲述的内容,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因为现在的中国人不缺知识,缺的是礼仪和文明。

这些年来,我们的文明没有增加,甚至有倒退的趋势。

比如有些孩子说自己的梦想就是挣大钱,但如何挣钱,挣钱是为了什么?却说不出来。

这种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心态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今天我们的社会不够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和谐社会的建设讲,《弟子规》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教材。

对于企业而言,把《弟子规》中讲的内容做好了,企业管理水平自然会提高。

对于个人而言,《弟子规》是对自己内外修炼的最好的范本。

”现在社会就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上,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则,是非常危险的。

就像钱文忠教授讲得,《弟子规》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遵循的戒律。

2.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今教育重知识,技能轻道德教育;重实用功利,轻思想精神;当前道德教育空泛抽象,缺少可操作性。

有人比较了《弟子规》与《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几乎有一半的条例能在《弟子规》中找到,相比之下,《弟子规》更容易背诵记忆,更具有可操作性。

试问有多少学生能熟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教育规划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

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之中,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坚持德育为先,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弟子规》为落实德育提供很好地容易操作的载体。

3.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
80后即将接过国家发展的担子。

钱文忠教授提醒大家,中国有一亿四千万的独生子女,教育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

这批独生子女聪明无比,非常优秀,但是他们远离中国传统。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家族制,而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有六个大人宠着。

家长制在崩塌,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一部分面临‘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的问题。


“社会的现状,网络时代,人们的关系冷漠,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延伸出来的问题很多:商业化、信仰危机……这些都会给当今社会教育提出深刻的思考,怎样学会做人做事,《弟子规》是行为规范的全面体现,浅显中却蕴含着大智慧。

”如何让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宠爱、独占的孩子,在今天懂得感恩、分享、回报,从小享受很多自由的孩子,懂得约束、懂得退让,钱文忠认为要靠家庭教育,靠父母的努力,“如果我们要寻找一本教材的话,找不到比《弟子规》更合
适的教材。


成功案例的启迪:
《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坏学生成了老师》自修自得,在于“悟道”,在于强调人生基本面的
22岁的兰州青年胡斌来到高碑店市,再次坐在讲台上,面对市委书记等上千名观众,做传统文化的讲师。

他上一堂课讲授于上个月25日,是在省会河北会堂举办的首届公民德行论坛上,有2400多人听了他的讲座,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关注他的人数达数以几十万计。

一年之前,他还是一个绝望的社会青年。

曾因品行顽劣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辍学后离家游荡北京,挥霍家里的积蓄,天天KTV、不分昼夜上网打游戏、在马路上疯狂飙车……,几年的疯狂享受带来了惨痛的恶果,不到20岁视力严重下降、记忆力几乎丧失、甚至有时站立不住……,医生给他检查,叹息:你这个小伙子怎么连60岁老头的身体都不如?
生命的转机来源于一本小书。

与爸爸分居多年的妈妈幸运地接触到传统文化,开始学习《弟子规》,改变了心性和人生。

她将已经走入穷途末路、身无分文的胡斌召回,给儿子提出了一个条件:你只要看完一套《弟子规》的讲座,我就给你钱。

无奈,胡斌耐着性子开始看一套北京企业家胡晓林讲授的学习《弟子规》后身心和企业转变的光盘。

没想到,三天三夜,他几乎没动地方,将这套讲座看完,不住地痛哭。

源自孔子的古老的圣贤教育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他终于知道,人生在世,最基本的品德是孝道。

他深深地忏悔,错了,自己全都错了……
在妈妈安排下,他去一家养老院当义工,同时学习《弟子规》。

很快,老人们都把他当成亲孙子看待,给他留好吃的零食,甚至要把孙女介绍给他,他感受着做一个好人给他带来的幸福与感动。

半年后,他加入了陈大惠带领的传统文化教育志愿者团队,在各地的公民德行教育论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传统文化的力量。

所到之处,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胡老师”。

在石家庄,论坛刚结束,他就被请到两所中学演讲,一位校长说,小胡老师的经历太有代表性了,现在有许多问题学生,学校和家庭都没有办法,他的亲身体会非常有说服力,给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份古老的药方,那就是传统文化,那就是《弟子规》教育。

放眼世界,深知学习《弟子规》的紧急性。

【视野】松下政经塾每年只收8~10位学生、全部私塾的塾生也不到30人。

迄今为止,松下政经塾累计的毕业校友不过300人,却已产生了2位部长、3位市长、30位国会议员等70个本土政治家,其中包括曾担任小泉内阁金融大臣的伊藤达也、外务副大臣的逢泽一郎等。

而同一个时期,美国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总共毕业了1万7000人,却只当选了17位国会议员。

【理念】松下认为培养大格局的政治家,重点绝非知识的追求累积,而是参与、体悟、自修自得,在于“悟道”,在于强调人生基本面的出发及回归,类
似孔子阐述的儒家士大夫,必须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精通、五育并重的知识分子。

松下的人道精神,与终身学习的态度,是他的两个核心精神,也是他希望政经塾的未来政界精英能自我修炼达成的境界。

【方法】由于政经塾重视的是通达的社会人,因此很重视实务、基层的操练。

塾生每天早上先要打扫庭园,然后跑步,还要学习书道、剑道、茶道及《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典籍等,并修习坐禅。

完成一次在24小时内走完三浦半岛整整一圈约100公里的极限挑战。

除了这些基本修养外,政经塾其余时间的专业研究领域都是塾生自修自得直到“悟道”。

一句话,日本正经塾的成功首先离不开的是做人道理的修为与务实的基本操练,其实就是类似于用《弟子规》规范他们的行为,操练他们的行为。

要成就人才,首先要规范行为。

1988年,70多位诺奖得主在巴黎聚会,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得出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学习孔子的智慧。

《弟子规》恰恰就是孔子思想的延续,教育我们做人的基本规范。

美国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本领,85%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与处事技巧。

在此看来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至关重要,而人际关系就是古人常说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人类固有的相互关系。

《弟子规》就是一部教导我们五伦大道规范的书,是教我们如何从根本上着手,处理好人际关系,以达到《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辩证地认识《弟子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如果没有规矩,早就陷入了崩溃。

为什么中华文化可以传承数千年,即使外族来袭也依然无法改变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我想,这主要在于社会对规矩是需要的,这种规矩不是说禁锢人们的思想,而是要人们学会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有了这些守则规范,我们才能够经由对这些守则规范的遵守而变成谦谦君子。

一旦一个民族缺乏规矩,胡乱为之,对于民族的伤害对于文化的伤害,其恶劣影响恐怕需要长久的修复才能够恢复一二。

在学习弘扬《弟子规》过程中,我们碰到许多人对《弟子规》的认识上有两个误区。

一是有人“因噎废食”,片面地认为《弟子规》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中有些过时的理念和礼仪,因此就彻底不学或不给孩子教《弟子规》;如97岁老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原中央顾问张克明先生)劝当今青少年勿学《弟子规》,张老先生说,那是按神权、君权时代的需要编写的,113件事儿,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青年人的需要。

张老先生举例说,《弟子规》“孝则”中说:“亲有疾,药先尝。

”可是,这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就连小学生都会对此批注说:“这真是怪事!药咋尝?请遵医嘱!”
二是还有部分人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的事。

和谐中国网总编、《弟子规》现代修订者李耀君先生认为,人人都是为人子女,人人都是为人弟子,因此,人人都有必要学习践行《弟子规》。

鉴于《弟子规》的名称容易让一些人误认为是
小孩子的事,李耀君教授给其增加了一个副题或别名——《人之规》,以便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

因此,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时,就要辩证地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做人一定要真诚才不会烦恼,不管是谦虚自己还是赞赏别人,都要发自内心。

虚情假意的奉承和谦恭,非但不能使别人欣喜、满足,自己也会因为背叛了本意而心生不快。

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为了满足别人而难为自己,心里就会有不满、生怨恨,又怎么能感到快乐呢?所以,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本色,真心做事,真诚做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也能收获快乐。

真实,是一种修养。

人,无信不立。

儒家把“信”作为做人、治国的根本。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做人要讲诚信,何况为政者既是社会人,也是具有公职身份的特定人员,肩负治国理政、造福百姓的重任,因而在道德上的要求要比常人更高,更应以诚为本,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能言行不一、欺上瞒下,更不能搞哗众取宠的政绩工程、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而要多做让组织放心、让领导信任、让群众认可的民生工程,这既是真实做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官德高尚的充分体现。

真实,是一种信誉。

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一致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也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所在。

为政者要满怀真诚,立足实际,敢于承诺,全力兑现。

每个党员在对着党旗宣誓的那一刻,那就是一言九鼎的承诺,对组织的承诺,对
人民群众的承诺;每个领导干部在向社会公开自己的施政纲要和发展蓝图时,这也是一种承诺,并且这样的承诺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承诺的兑现与否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的威信、领导干部的口碑;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凝聚力。

当然,不能怕兑现承诺,而不做承诺,更不能怕因言获罪而缄默不语,只要你坚持做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为政者,敢想敢干,敢于改革创新,勇于拼搏进取,满怀忧党之心,常思百姓之忧,恪尽兴党职责,以真诚面对每一份工作,以真心对待每一个百姓,以真实的自我去实现对组织、对人民的承诺。

真实,是一种境界。

真善美,是人生的高境界,善与美是以真为前提,也即真是实现善与美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必须深刻理解和认识“真”的意义,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讲,实事求是归根到底还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做人要真实,真实是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

发扬“真实”精神,就应轻装简从的深入到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这样的干部人民群众最欢迎。

发扬“真实”精神,就不能脱离实践、凭空决策,更不能当“甩手掌柜”,层层批转、坐而论道,整天沉浸在文山会海之中,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
件落实文件,这样的领导干部人民是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苦不但属火味,亦与心相关。

而我们稍作深入,就会发现与苦联系最密切的痛它也与心相关,苦生于心,乐亦生于心。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痛苦与心相关,而在五志中,喜乐亦与心相关。

痛苦属心,痛苦生于心,喜乐亦属心,喜乐亦生于心。

痛苦、喜乐与心的这个特殊关系,便将宇宙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引发出来。

痛苦本为生理现象,但由于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影响之深、之大,我们很难将它们分割开来,因此,对于痛苦和喜乐我们完全应该从综合的角度来看。

人类的问题千千万,但是,这些千差万别的问题能不能归结到一个点上,或者说一个问题上来呢?人生最根本的问题。

从最根本的意义,从最究竟的意义去思考,这是完全可以的,这个点、这个问题就是痛苦与喜乐,简称苦乐。

我们可以从纵向来看,也可以从横向来看,看看人类付之的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是为了解决这么一个问题。

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科学的也好,艺术的也好,宗教的也好,是不是都是在这个上面用功,是不是都是为了减少一些痛苦,增加一些喜乐。

人类的所有行为,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这样一个宗旨?至少在动机上,在主观愿望上没有一个例外。

因此,只要我们从苦乐的问题上去作意、去思考,那就把人类的复杂
问题、人生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真实化了。

将人生的问题简单化、真实化以后,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便有了一个直截了当的思考和判断。

毫无疑问,解决人的根本问题,使人少苦多乐,甚至离苦得乐,是人类一切行为和努力的动机和宗旨,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

而我们从本质上对所有的这些行为和努力作一个划分,则不外两类,一类行为和努力是在形而上的这个层面用功,一类行为和努力是在形而下的这个层面用功。

物质手段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上的能力究竟有多大。

而更具体地说,形而下的这个层面就是物质的层面,形而上的这个层面就是精神的层面,就是心的层面。

上述这个划分建立以后,很多问题就十分清楚了,整个现代科学它是在哪个层面用功呢?她在形而下这个层面,在物质这个层面。

她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在这个点上,企图用改造物质的方法来作用人类,用这个物质手段来使人类离苦得乐。

物质手段能不能使人离苦得乐呢?当然可以。

肚子饿了,给你吃的,身子冷了,给你穿的,饥寒交迫的苦一下子得到了解决。

但是,温饱的问题解决以后,物质手段还能在多少程度上使人离苦得乐呢?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会有感受,感受过了你就应该有思考。

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没有烦恼,有没有痛苦,是不是他们已经完全地解决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他们已经拥有了太多的物质,已经占有了太多的形而下这个层面,是不是他们就已经完完全全地离苦得乐了?如果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他们的人生仍然充满了烦恼和痛苦,那
用物质手段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就会让人产生怀疑。

物质手段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上为什么有限?我们回观
前文便能明白,因为人生这个根本问题的根源,人生这个苦乐的根源,它不来自于形而下这个层面,它不来自物质这个层面,它们来自于形而上,来自于心这个层面。

因此,用物质手段来着眼这个问题就很难从根上去解决。

它是间接的,它始终绕着圈子。

在温饱没有解决前,在饥寒交迫的这个阶段,物质的作用好像很强,但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一旦解决了,物质手段的能力就基本达到饱和。

再往下走,物质手段所能起的作用便只是隔靴搔痒了。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直截了当,就必须从根本上抓,连根拔起,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那么,根在哪儿呢?当然就在形而上,就在心这个层面。

笔走于斯,我们才恍然大悟,传统的学问,传统的儒、释、道为什么都强调"修心"?修心是为了什么?为什么都把在形而上这个层面、心这个层面的用功放在第一位?原来就是要解决这个人生的最根本问题。

你看《老子》,他不叫你去追求物质,他不叫你去不断地丰富这个物质手段,他叫你"知足者乐"。

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他知道这个人生的乐不可能最终从物质这个层面得到,在物质这个层面上只要你不知足,那千万、亿万的家产、身价你也不乐,你也可能痛苦。

因此,沿着物质这条路,沿着形而下这条路,你就是走到天上去了,走到太空,甚至外太空,人生的这个根本问题你还是没法解决。

到时醒悟了你还得回头,你还得走形而上这条根本的道路。

老子的致富之道。

老子看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