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四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二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上)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 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 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 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 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 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 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二程集》第19 页) 《二程遗书》卷1:‚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又看 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二程集》 第4页)

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一切事物的“道”或“理”, 分析起来可有四种:天道、物理、性理、义理。 天道是所谓自然法则,如“生生之谓易,是天之 所以为道也,天知识以生为道。”(《二程遗书》 二上)物理指事物的具体规律和性质,如“天地 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理,顺之则 易,逆之则难。” (同上,十一)义理则指社 会的道德原则,如“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 无所为而非道。” (《二程遗书》卷四)性理 则指人的道德本质,程颢认为理为理性,程颐后 来提出“性即理”,认为人性就是禀受的天地之 理,后来理学家普遍接受这种看法。




周易程氏传· 临卦》:‚圣人为戒,必于方盛而虑衰, 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 《二程遗书》卷15:‚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自然理如 此,道无无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 无一亦无三。‛(《二程集》第153页) 《周易程氏传· 贲卦》:‚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 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 则为文,非知道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808 页) 《二程遗书》卷11:‚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 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二程集》第121页) 《二程遗书》卷11:‚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 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斯理也,推之其远 乎!‛(《二程集》第123页)



《周易程氏传· 否卦》:‚物理极而必反,故泰 极则否,否极则泰。……极而必反,理之常也。 然反危为安,易乱为治,必有阳刚之才而后能 也。‛(《二程集》第762页)《周易程氏传· 睽 卦》:‚物理极而必反也。以近明之,如人适东, 东极矣,动则西也,如升高,高极矣,动则下也。 既极,则动而必反也。‛(《二程集》第894页) 《周易程氏传· 困卦》:‚物极则反,事极则变, 困既极矣,理当变也。‛(《二程集》第945页) 《周易程氏传· 大有卦》:‚贤智之人,明辨物 理,当其方盛,则知咎之将至,故能损抑,不敢 至于满极也。‛(《二程集》第771页)



在讨论事物的运动状态时,程颐提出了物极必反 的观点。人应发挥主动性,以促成事物向好的方 向转化。在相对稳定的时代,应当注意缓和矛盾, 不使过激。他并肯定对立的普遍性。 《经说》卷1:“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 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1029页) 《二程遗书》卷15:“老氏言虚而生气,非也。 阴阳开阖,本无先后,不可道今日有阴,明日有 阳。如人有形影,盖形影一时,不可言今日有形, 明日有影,有便齐有。”(《二程集》第160页)




《周易程氏传· 恒卦》:‚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 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 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二程集》第 862页) 《程氏经说》卷1:‚动静相因而成变化。‛(《二程 集》第1029页) 《周易程氏传· 复卦》:‚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 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 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819页) 《二程遗书》卷15:‚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 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二程集》 第167页)
三.动静与变化


程颐主张本体论,认为动和静、阴和阳既没有开始,也 不会有终结,宇宙并不是从一个原始实在中逐渐演化出 来的,宇宙的对立统一和阴阳变化,是一个永恒的无尽 过程。这是关于运动不灭和物质永恒的思想,体现了较 高的辩正思维。这个思想较之于周敦颐将宇宙发生与本 体存在混淆的看法,有所进步。 程颐也继承了《周易》的思想,肯定“变”的普遍性和 永恒性。再动和静中,他在认定二者“相因”的前提下, 更强调了“动”的根本性。所以他提出“动为天地之 心”。这里的天地之心指主宰天地的根本原则。这一思 想一反王弼、孔颖达易学以静为天地之心的思想,肯定 了运动对于宇宙过程的意义,是很有理论价值的。
3,道则自然生万物

程颐认为从宏观上说,物质和运动都不会消失, 但就宇宙构成的材料说,不是循环的,而是生生 的、具体的气都有产生、有消尽的。象张载那种 认为一个事物的气在事物死亡后只会改变形态, 不会真正消灭的看法,与宇宙的发展难以一致。 气的不断产生根源于宇宙固有的必然性。宇宙的 “道”就是生生不穷的根源。此为不了解物质和 能量不灭及其相互转化的道理所致。

二程所以提出天理说,和他们在思想方法上注 重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 系辞》 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 国哲学的发展中,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岁这两句话 给以了不同的解释。二程认为,凡是物质的东西, 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的,是“器”;凡 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而上”的, 是“道”。感性地存在的东西是形而下的,只有 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天地、万物、 阴阳都是形而下的器,事物的规律、本质、共相 才是形而上的道。程颢认为区分普遍与特殊、区 分理和物、道和器,是哲学的重要方法。




《二程遗书》卷3:‚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 所以一阴一阳,道也,如一阖一闢谓之变。‛(《二程 集》第67页) 《二程遗书》卷15:‚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 到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二程集》第162页) 《易传序》:‚致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 源,显微无间。‛(《二程集》第582页) 《二程遗书》卷25:‚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 而事理一致,微显一源,古之君子所以善学者,以其能 通于此而已。‛(《二程集》第323页) 《二程遗书》卷15:‚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 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天之气亦自 然生生不穷。‛(《二程集》第148页)
他们是“道学”(即理学)的创始人,认 为自己的学说真正把孟子以后中断了1400 年的儒学承接了起来。他们以“理”为最 高范畴,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 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形成了一 个代表新的风气的学派。他们所走的“泛 滥出入”,而后“归本六经”的道路,代 表了当时理学家思想发展的常规道路。 二程著作后人统编成《二程全书》,主要 是讲学语录和所作的诗文,程颐有《程氏 易传》。



《周易程氏传· 临卦》 程颢《二程遗书》卷1:‚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 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 谓之性。‛(《二程集》第4页) 《二程遗书》卷1:‚‘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 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 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 也。善固性也,染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 ‘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 反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 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 远,固已渐浊;有出而甚远,

二、天理说


Leabharlann Baidu
(一)天理与道 如果说在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时期,儒学 复兴思潮是围绕着“文”与“道”的关系展开的话,那 么二程时期更多提到的是“经”与“道”的关系。北宋 儒学“文所以载道”的提法是针对流行的辞章之学,二 程的“经所以载道”的提出则是针对经学的训诂学风。 他们的“知道”追求以文章、训诂、佛老为对立面。 “理”是二程思想的核心,程颢提出:“有道有理,天 人一也,更不分别。”(《二程遗书》二上)这表明他 所体认的天理是一个贯通自然与社会的普遍原理,这个 普遍原理是天人合一的基础。他们认为天人合一、万物 一体的基础不是气,而是理。道和物永不相离,道普遍 存在于宇宙一切事物之中。
第四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 二 程
一、学术地位与特征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后学尊为“明 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 之弟,他们是河南伊川人,所以后人称程颐为 “伊川先生”。他在任崇政殿说书时,要求增加 讲课次数,减少休假,太皇太后在皇帝听课时垂 帘监督,并改变仁宗以来讲官站着辅讲的规定, 以培养皇帝“尊儒重道”之心。这些要求不被朝 廷理睬,并因此使他与同朝关系紧张。后调到西 京国子监。“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说明杨时的 敬师之诚,也与程颐平日的严厉有关。弟子们认 为大程饶有风趣,而小程“直是谨严”。

(接上)他强调,《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 未能真正分清道和器,因为阴阳是气,是形而下 的存在,是不能被程为道的。只有那句“形而上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才“截得上下最 分明”,才把感性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一般本质划 分开来。“道”或“理”不是感性的直接,它们 是理性思维的对象,不是凭感官直接认识的,所 以说“要在人默而识之也”。但从实际存在来说, 道并不是与器截然分开的独立实体,事物的本质、 原理、法则就在事物之中,人的认识就是要在人 伦日用中见道,在一切具体的事物上认识宇宙的 普遍原理。
四.心性、性理与气质



程颢肯定“生之谓性”,性之善 恶是由气禀先天造成 的,但是可以改变。他要求通过内心的体验存理去欲, 而程颐则更为重视外在的知识。 程颐区分了两种“性”概念,认为孟子与告子的分歧实 际上是两个人所用的人性概念不同所致。孟子讲的是 “极本穷源之性”,告子讲的则是“生之谓性”即受生 以后的性,所以讲的不是最根本的性。后种性被张载、 程颐称为“气质之性”。 程颐认为严格地说,“性”只能指性之本,无有不善, 生之谓性的性只能叫“才”,有善有不善。在这个意义 上,荀子、杨雄只说到了“才”,孟子才真正认识 “性”,所以论“性”应以孟子说为是。“才”(材) 的意思是指材料,即材质;而生之谓性指的是气,两者 合起来即气质的概念。
(二)理与气

1,所以然为理 程颐认为,道不能离开阴阳,形上性下不 是空间上分别的不同实体;气的往来运动 中,有一种支配它如此运动的规律作为内 在根据,即是道这思想与张载接近,但以 道为第一性的东西,所以边县出对理的认 识和规定的某种深入,在理论思维上有意 义。


2,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程颐进一步发展张载的观点,认为周易深奥的义理存在 于纷然错综的卦象之中,理在象中,即象识理,离象无 理,理是象的理,象是理的象。而这种象也泛指一切现 象,一切具体事物。它们之间是微与显之间的关系。理 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是理的表现,两者不是截然对立, 而是相互统一的。 这里说的体,是指事物内部深微的原理和根源,用是指 世界的各种现象。其中体是第一性的用以来于体。故有 唯理论的倾向。这与印度佛学中所讲的现象虚幻不实、 本体超越现象而真实存在观点不同。



程颐《二程遗书》22上:‚问天道如何?曰:只 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 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二程集》第 290页) 程颢《二程遗书》卷11:‚《系辞》曰:‘形而 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阴阳亦性 而下者也。而阅道者,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 元来只是此道,要在人默而识之也。‛(《二程 集》第118页) 程颢《二程遗书》卷1:‚形而上为道,形而下 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 不论今与后,己与人。‛(《二程集》第4页)




《二程遗书》卷6:‚今之为学者歧而为三,能 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泥为讲师,惟知道者乃儒 学也。‛(《二程集》第95页) 《二程遗书》卷18:‚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 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二程集》 第187页) 《为家均作试汉州学策问三首》:‚后之儒者, 莫不以为文章,治经术为务。文章则华靡其词、 新奇其意,取悦人耳目而已。经术则解释辞训, 较先儒短长、立异说以为己工而已。如是之学, 果可至于道乎?‛(《二程集》第580页) 《二程遗书》卷4:‚天者,理也。神者,妙万 物而为言者也。‛(《二程集》第13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