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二年级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让学生领略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旅游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引导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美。

(2)展示两幅古风山水画,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教师点评。

3. 理解诗意(1)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2)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写作手法,创作一句描述自然风光的诗句。

让学生谈谈学习两首古诗的收获,引导他们体会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7.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登鹳雀楼》诗句2. 黑板右侧:《望庐山瀑布》诗句3. 中间部分:生字词、诗句解释、修辞手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 答案:(1)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家长签字。

(2)学生完成诗句解释,教师批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8《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8《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8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中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所深深陶醉。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壮丽。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两首诗都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第一学段的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有关瀑布的其他古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搜集一两首跟瀑布有关的其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市去玩一玩。

(课件出示鹳雀楼)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哇,数一数,有几层?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

(教师板书,学生齐读)2.简单介绍鹳雀楼的背景及诗人:其实这座楼本来并不出名,但有位著名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写了下来,使这座楼声名远扬。

这位大诗人就是王之涣(688—742),他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精品课件
诗意:要想凭借自己的眼睛看到更远的景物,就要再登上一
层楼。
再读全诗,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远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近景 两行诗对仗工整,厚重有力,既构成 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在诗中理 解为更远、更高之意,是虚数。 这句诗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 哲理,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积极向 上的态度。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 北周 ,其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周围风景秀丽。被誉 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鹳雀楼)之一。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文主要写了什么景象? 写了诗人傍晚时登鹳
望天门山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 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只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像雄奇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变 成了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它的 景象都不一样。人们之所以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是因 为自己置身于庐山之中。
诗人通过攀登鹳雀楼,观看日落西山、黄河远去的景象, 想到了“登高望远”的哲理。同学们,你们也开动一下小脑筋, 想象一下文中诗人描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或者用笔 画出来。
火红的夕阳伴随着绯红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汹 涌澎湃的黄河水,一路狂奔,直入大海。夕阳就要消失得无 影无踪,黄河水也逐渐消失在天边,我突然就明白要想看的 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就如同人生,只有不断努力 进取,才会获得更高的成就!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我将给出这两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寓言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产生的紫色烟雾和远处的瀑布景象,意境幽远。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用语生动,想象丰富。

两首诗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8课学习《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孩子们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详细过程:(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楼的特点。

(2)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瀑布的壮观景象。

2. 学习《登鹳雀楼》详细过程:(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3. 学习《望庐山瀑布》详细过程:(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展开想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统编版二年级上课文第8课《古诗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统编版二年级上课文第8课《古诗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①《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导语】《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原文】登鹳雀楼①[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②,黄河入海流。

欲③穷千里目,更④上一层楼。

【翻译】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依山尽: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③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指眼界宽阔。

④更:再。

【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属河北)县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鹳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

【赏析】1.景象描绘: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通过“白日依山尽”写出了太阳缓缓下山,山峦被夕阳染红的远景;而“黄河入海流”则展现了黄河滚滚东流,最终汇入大海的壮阔场面。

这两句诗不仅画面感强,而且气势磅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都是望远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了进入广大视野里的万里山河,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后两句寓理于诗,含意深远,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折射出其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气势充沛,没有丝毫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融入其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而遗芳千古。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紧扣“望”之一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与壮丽。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地描绘了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展现了一幅绮丽壮美的图景。

后两句诗人把艺术的夸张和想象运用到了极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

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二、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插画,将生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或借助熟字比较辨析、换偏旁联系熟字等方式,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通过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戏背诵等方法背诵古诗。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8 古诗二首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8 古诗二首

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内容分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11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2.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依、尽”等5个生字,会写“依、尽”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

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了解诗题。

1.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画画,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请大家由近及远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登鹳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觉得,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同学们,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叫鹳雀楼。

部编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学课件PPT

部编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学课件PPT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诗歌的节拍。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 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这两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日、香炉 、紫烟、瀑布。
课文讲解
思考: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 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 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看:飞流直下三千尺 想: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文讲解
思考:“飞”“直下”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 点?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 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 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夸张,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课文讲解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意思: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 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8.古诗二首
引入新课
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鹤。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 雀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 楼取了这个名字。楼高三层,是 唐代游览胜地。北宋时还存在, 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引入新课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 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 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 羁,常击剑悲歌。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 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 称。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 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归纳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楼望远中表 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 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部编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部编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二首古诗,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

我们先到这座亭楼里坐坐,歇歇脚,欣赏一下它周围的景色吧!你们知道这座亭楼叫什么名字吗?(出示课件,学生自由讨论)2.揭题: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的鹳雀楼。

3.简介作者和鹳雀楼。

二、自读古诗师: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鹳雀楼的美景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古诗吧!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师:同学们刚才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都提前读过。

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么样?1.出示生字词,采取多种形式认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这么多的生字,你们能帮它们找找朋友吗?(学生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师:大家不仅会读,还能给它们口头组词,真是太棒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3.学生自由书写,注意正确的笔顺,书写美观。

4.展评书写,奖励。

四、细读古诗1.课件出示课文图片。

(1)你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2)前两行诗句说的就是这幅图,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第1、2句诗)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二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烟炉 挂
独体字

黄河入海流
(可插入鹳雀楼的 图片)
(可插入山西省地图, 并在上面将黄河流经 山西省区域圈起来)
黄河入海流
(可插入黄河发源地、壶口 瀑布、黄河入海口的图片)
抬头看天——白日依山尽。 低头看地——黄河入海流。
想要 尽,达到极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想看完千里之内的景色,怎么办?
如果想看到更远地方的景色,怎么办? 欲穷千里目?
遥望、观望、仰望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瀑布吗?
(可插入三幅瀑布的照片)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看到的庐山瀑布,主要有什么特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
(可插入香炉和庐山香炉峰的照片)
左窄右宽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
李白说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那三千尺有 几米呢?大约1000米,而庐山瀑布实际上不 到200米,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李白写错了?
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

8、古诗二首一、教材分析单元整体解读:关于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3篇课文,虽然这4篇课文内容不同,体裁不同,写作时代不同,但却鲜明的表达了“家乡”这一主题,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情感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关于阅读训练要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旨在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是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和提升,也是低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

究竟要如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本单元在《黄山奇石》《葡萄沟》中以“陡峭、五光十色”为示例,对这一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语言文字形象感悟,比如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印象中的“陡峭、五光十色”,避免生硬的“解词”。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这种方法,遇到不懂的词句,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理解句子。

“学习课文的言语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

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教科书在《黄山奇石》《葡萄沟》等课文中安排了仿写的练习,在《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安排了词语的扩展积累,在多篇课文后安排背诵课文或片段的练习。

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

写话重在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可以通过例文让学生明白写留言条是现实生活中交流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应用的价值。

本课文本解读:《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即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的群山西沉;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在远处流向大海。

诗人运用朴素、浅显的语言,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出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着到更远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写出诗人还想进一步看尽远方的景物,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8古诗二首 登鹳鹤楼 望庐山瀑布教案反思作业题及答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8古诗二首 登鹳鹤楼 望庐山瀑布教案反思作业题及答案

8 古诗二首【教学要求】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1):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

(师贴图)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2)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教师点评)2.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贴上小朋友人物图)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八课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PPT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八课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PPT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你看到了哪些景象?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东海。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有一天,唐代的大诗人_ __登上了___,他抬头远 望,只见太阳___,黄河水 ___。看着眼前壮丽的美景, 他想:要想___,就得__ _。于是他吟诵道:___, ___。___,___。这 就是著名的古诗《___》。
第四单元 第八课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唐)王之涣
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要求:一读准字音
二读通句子 三读出停顿。我 Nhomakorabea认lóu
鹳雀楼

欲望

相依
qióng
无穷
jìn
尽头
céng
楼层
yī yù jìn qióng
依 欲尽穷
lóu céng
楼层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
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 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chuān

yān

yáo
烟 炉遥
chuān

yān


yáo
炉遥
chuān

yān


yáo
炉遥
左右不等窄让宽 两边靠紧右下落 两边穿插一样高
1.找一位能拼成整首诗的朋友。 2.合作着读一读诗。 3.交友成功,互相握手。
秀峰瀑布
香炉
炉火
火炉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

《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

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

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祖国风景美如画,名胜古迹、河流山川都魅力无穷。

这些美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也让人受到启发,感触良多。

本组教材就是以“风景名胜”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选择了鹳雀楼、庐山、黄山、日月潭、葡萄沟等著名景点。

选编的课文展示了不同的风景,也让人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我们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对这些美景表达了赞叹和喜爱之情。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四”,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二首两首古诗分别写的是鹳雀楼和庐山瀑布,写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和李白游览庐山瀑布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

黄山奇石作者具体描述了黄山奇石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的形状和样子,概括介绍了“天狗望月”等其他奇石,写出了黄山奇石“奇”的特点。

日月潭作者围绕日月潭的碧水,获取更多新改版教学资料请加微信:hls htx01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葡萄沟通过介绍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以及葡萄干的制法,说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1.会认68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落、都、奇、薄、中、好、干、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描写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3.在学习课文和参与活动中让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抒发自己的情感。

4.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水的美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1.会认68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落、都、奇、薄、中、好、干、种”。

2.学会用想象的方式欣赏文章,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8.《古诗二首》………………………………………………………… 2~3课时9.《黄山奇石》…………………………………………………………2~3课时10.《日月潭》…………………………………………………… 2~3课时11.《葡萄沟》…………………………………………………… 2~3课时语文园地四………………………………………………………… 2~3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从文字中体会到风景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想象来领略作者描写的美丽景观。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古诗二首,分别是《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能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这些诗篇。

我还希望他们能够掌握一些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诗中的意境和古代文化背景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我将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同时,我也会强调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PPT、录音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和播放朗读录音。

学具包括课本、练习本和彩色笔,供学生阅读和做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播放自然风光的PPT,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

2. 讲解:我会逐句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 朗读:我会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强调韵律和节奏。

4. 背诵: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5. 练习: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将设计简洁清晰的板书,突出诗歌的主题和关键信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二是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具体题目如下:1. 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 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讲解是教学重点,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关键。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以下是这两首诗的知识点:
《登鹳雀楼》知识点:
1. 作者:王之涣,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不觉其凡俗。

2. 诗意:这首诗写远望临河的景象。

“白日依山尽”写
日落景象,用“依”“尽”两个动词,来表达黄河向大漠沉
沉落去的景象,视野显得格外壮阔,气势格外雄浑。

“黄河
入海流”写汹涌的黄河向大海滔滔奔流的景象,景象格外壮观,气势宏伟,使人胸襟开朗。

“欲穷千里目”要再看到更
高远的景物,诗人当是在此楼展望黄河远眺,故后句不仅有
对日落的描写,有对黄河入海的概括的描述,更有一种不满
足于所见到的一切的深远抱负跃然于纸端。

3.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景虚实结合,虚实相应。

确实是
大家手笔值得好好品味全诗在空间上表现为由近及远的组合,视野一下子就变得豁然开朗的奔腾场面;而从时间的角度分
析则是时光在流逝的动景与浩然静态相互结合的一个过程呈现。

《望庐山瀑布》知识点:
1. 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 诗意:首句写遥望瀑布时所见的景色。

以“挂”字最能表现瀑布像珠帘垂空、新月落地的状貌。

次句写瀑布在山颠的更高处飞流而下所溅的水花,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遥看瀑布挂前川”,是以挂字作比,“挂”字又赋予瀑布以动态感。

3.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作者远望瀑布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色,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古诗二首
R·二年级上册
字词积累
我会认
lóu



jìn



qiónɡ
cãnɡ




瀑 布

yān


yáo
chuān


穷 欲 尽 楼 依 瀑 烟 炉 层 布
dēnɡ ɡuàn quâ lóu
登 鹳 雀 楼
[唐]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 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善于描 写边塞风光。其代表作有《登鹳 雀楼》《凉州词》等。
来到瀑布跟前,看那瀑布飞流直下,撞击在绝 壁突起的岩石上,溅起了无数的水花,发出了 震耳欲聋的声响。我出神地看着,听着,恍恍 惚惚间,我似乎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河里的 水从九天之上直落了下来吧,要不,怎么会如 此磅礴,这般壮观?
结构梳理
望庐山瀑布 远看
联想
一条白练挂山前 雄伟 壮丽 以为银河从天落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
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 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 鹳雀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 守将宇文护所建,到元初方毁, 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的 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
lóu
登 鹳 雀 楼
yī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ɡ
欲 穷 千 里 目,
cãnɡ
更 上 一 层 楼。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再读诗歌,理解诗句:
尽 白 日 依 山 尽,
傍晚的太阳 靠着 落下去了
黄 河 入 海 流。 流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千里之外的景色
目 欲 穷 千 里 目,
再读诗歌,理解诗句:
照耀 飘浮
烟,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太阳
香炉峰, 在庐山 西北部。
瀑布附近的水汽, 在阳光照射下呈 现出紫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川。
从远处看 悬挂 河流,这里 指瀑布。
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山壁间跌 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④诗句中描层楼。 景色 感想
通读诗歌,想象意境: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并把想象
中的画面画下来:
一轮红日伴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 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 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 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再读诗歌,感受用词之妙:
再读古诗,体会诗中字的作用。你觉得这句 诗中哪些词用得好?




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写出了瀑布云雾缭绕的美。
遥看瀑布挂前川。 挂
“挂”写出了瀑布的高、直、陡。
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 “飞”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疑是银河落九天。 落
想要 全部 看到
目千里
楼 更 上 一 层 楼。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通读诗歌,思考交流: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依 尽 入 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目 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依、尽、入、流、目、上)
白、黄 。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___________
千里、一层 。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___________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楼阁

依山 傍水

尽力

黄河


一层楼 日照

香炉

紫烟

倒挂

山川
声 明
本文件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 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 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司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除此以外,将本文件任何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应获 得授权,如发现未经授权用于商业或盈利用途将追加侵权 者的法律责任。 武汉天成贵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湖北山河律师事务所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庐山风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主要
作品有《蜀道难》《将进酒》《梦
游天姥吟留别》等。
pù bù 望 庐 山 瀑 布 yān lú 烟 日 照/香 炉 /生 紫 烟, yáo chuān 川。 遥 看 /瀑 布/挂 前 川 飞 疑 流 /直 是 /银 下 /三 河 /落 千 九 尺, 天。
“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 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思考: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 瀑布从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通读诗歌,想象意境:
早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红日照耀下的 香炉峰上,紫色的云雾轻轻浮动,围绕着香炉 峰缠缠绕绕、飘飘悠悠、袅袅娉娉,缓缓升腾。 远远望去,那从天而降的瀑布仿佛是一条大河 挂在了悬崖绝壁之上。
课外拓展 ★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
课后作业
1.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 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
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就。
再读诗歌,感悟情理: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坐井观天 鼠目寸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学习
批判
结构梳理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景色
更上/一层楼。
感想
课外拓展 凉州词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尺
笔直 指很高很高
天。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怀疑 古人指的 是银河系 构成的带 状星群。 古代传说天 有九重,九 天是天的最 高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意】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 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 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 落了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