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梭菌性肠炎
猪的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
猪的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概述仔猪梭菌性肠炎(Clostridial enteritis of piglets)是初生仔猪(3日龄以内)的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
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
其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和坏死;发病快,病程短,致死率高。
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
此猪病首先由英国报道,以后在美国、丹麦、美国、荷兰、新西兰、前苏联和日本等国陆续报道了本病。
我国于1964年首次从患红痢仔猪分离到产气荚膜梭菌,据调查,我国近20个省、市有本病发生。
我国已研制出仔猪红痢灭活疫苗用于预防,基本上控制了本病的危害。
病原仔猪红痢的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也称魏氏梭菌(C1.Welchii)。
此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是梭菌属中较长的大杆菌,长4~8µm,宽1~1.5µm,菌体短粗,两端钝圆,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本菌能形成芽孢,芽孢大于菌体的宽度,位于菌体中央或偏端,呈椭圆形,似梭状,故名梭菌。
本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是本菌特点之一。
本菌为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在马丁氏血液琼脂平皿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菌落周围有明显的透明β溶血环,其外围有不完全溶血区。
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较快,如在37℃条件下培养2~3h即开始生长,肉汤呈均匀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在葡萄糖鲜血琼脂表面厌氧培养生长的菌落,在25℃以上温度时,菌落与空气接触后可变成绿色,是其特征。
本菌能发酵葡萄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蔗糖、果糖,产酸产气。
不发酵水杨素、卫芽醇、甘醇、鼠李糖。
液化明胶,不产生靛基质,H2S阳性,MR和VP试验阴性。
石蕊牛乳培养基的“爆裂发酵”,产生的大量气体使乳凝块变成多孔海绵状,甚至冲成数段或将试管棉塞冲出管外。
本菌能产生强烈的致死性毒素。
猪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
猪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病原:本病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又称C型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肠道中。
其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一旦形成芽孢,对加热、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增强。
流行特点:C型产气荚膜梭菌常存在于母猪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地面、垫草、用具等周围环境。
初生仔猪生后接触污染的母猪体表和乳头等,细菌芽孢通过消化道而感染发病。
7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易感,尤其是3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更高。
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任何品种的猪均可发病。
临床症状:仔猪梭菌性肠炎在仔猪出生后数小时至1-2天发病,发病后数小时至2天可死亡。
在急性病例常突然不吃母奶,不见拉稀即死亡。
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病仔猪不吃奶,精神沉郁,离群独处,怕冷,四肢无力,行走摇摆,腹泻,排出灰黄色或灰绿色稀粪,后变为红色糊状,故称红痢。
粪便很臭,常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及多量小气泡。
病猪脱水明显,消瘦,被毛无光。
体温不高,很少升到41℃以上,大多数病仔猪死亡,少部分耐过。
部检病变:小肠的病理变化最典型。
病死猪一小段空肠呈深红色至紫红色,肠腔内充有红黄色或暗红色内容物,内混有多量气泡,肠黏膜红肿、出血及麸皮样坏死。
有时见肠浆膜下及肠系膜积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腹腔积红黄色液体。
心外膜、肝、脾、肾可见出血点。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
1.本病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
2.临床症状:发病仔猪排出红褐色稀粪,或是混含坏死组织和气泡;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极高。
3.剖检病变:病死猪小肠特别是空肠黏膜红肿,有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肠内容物呈红褐色并混有小气泡;肠壁黏膜下层、肌层及肠系膜有灰色成串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实质器官变性、出血。
4.实验室检查:通过病原分离鉴定和肠内容物毒素检查,可以作出确切诊断。
可取小肠内容物,加等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于3000转/min离心60min,取上清液静脉接种小鼠,每只0.2-0.5ml,如小鼠很快死亡,即可确诊本病。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
实验室诊断技术
采集病猪的粪便、血 液等样品进行实验室 检测。
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 仔猪血清中的抗体水 平,以评估免疫状况 。
采用细菌培养、生化 鉴定等方法确定病原 菌种类。
03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定期给母猪和仔猪接种 梭菌性肠炎疫苗,提高
群体免疫力。
在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对仔猪的饲养管理,注意饲料和饮水的卫生,避免过度拥 挤和应激,以降低仔猪梭菌性肠炎的发生风险。同时,应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和 疫苗接种,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防治效果
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病猪逐渐康复,全群猪未再发生类似病例。
案例三:经验教训总结
经验总结
在仔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断和防治过程中,应注重观察仔猪的临床症状,及时采取 实验室检测方法,以便准确诊断。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 隔离治疗、消毒和疫苗接种等,以有效控制疫情。
教训总结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 可通过脐带感染。
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1周龄以内的仔 猪,其中以1-3日龄最为 易感。
流行季节
多发于春季和冬季,与气 温较低、饲养管理不良等 因素有关。
对养猪业的影响
发病率和死亡率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较高,给养猪业 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避免滥用抗生素
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滥用抗 生素,以免产生耐药性。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诊断过程及结果
诊断方法
通过观察仔猪的临床症状,结合实验 室检测结果,对仔猪梭菌性肠炎进行 诊断。
猪梭菌性肠炎的防治
摘要:猪梭菌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是一种由C 型或A 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一种高致死性肠毒血症。
该病具有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
为了减少兽医临床上该病的发生,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治疗等几个手段展开论述,以期为今后养殖生产对于该病的防治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养猪国家,养猪业得到了蓬勃稳定地发展。
目前对于养猪场来说最重要的问就是疾病防治,尤其是一些传染性强、病程短、致死率高的疾病,要尽可能杜绝感染。
猪梭菌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是一种由C 型或A 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一种高致死性肠毒血症。
该病具有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
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与仔猪存活率和养猪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病原产气荚膜梭菌为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属革兰氏阳性厌氧菌。
该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为两端顿圆的短粗样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各种消毒剂不甚敏感,在100℃的高温下5min 可将其杀死。
根据产毒能力的不同,细菌可分为A、B、C、D、E 共5 种血清型,2 周龄内的仔猪肠炎主要是由C 型菌株引起的,C 型菌株产生α 毒素和β 毒素为主要致死毒素,β 毒素是人和动物的主要致病性毒素,β 毒素会与仔猪肠道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入机体,破坏肠道细胞,造成坏死性肠炎。
仔猪感染后产气荚膜梭菌可在机体内形成芽孢,形成芽孢的菌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更加增强,可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之久,并有很强的致病性。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侵害3 日龄内的仔猪,1 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仔猪感染后发病快,病程短,病死率一般在20% ~60% 之间。
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饲养方式均可感染本病,该病一般呈现散发性流行。
部分母猪肠道中有该病原菌的存在,母猪体内的的致病菌可随粪便排出,污染周边环境。
当初生仔猪出生后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细菌即可进入机体空肠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仔猪肠黏膜发炎、充血、出血和坏死。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治
病理变化
仔猪的肠黏膜充血、出血、水 肿,肠内容物混有血液。
治疗措施
采用抗生素治疗,如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等,并加强护理, 提高仔猪的生存率。
案例二: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
01
治疗方法
采用不同药物治疗仔猪梭菌性肠 炎,观察其疗效。
03
实验结果
不同药物对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治 疗效果存在差异,其中某些药物
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调整饮食
在患病期间,应适当调整仔猪的饮食 ,以减轻肠胃负担,并给予易消化、 营养丰富的饲料。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保持环境卫生
接种仔猪梭菌性肠炎疫苗是预防该病发生 的有效方法,应在产前对母猪进行免疫接 种。
保持猪舍内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 洁,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感染。
合理饲养管理
监测与隔离
合理安排饲养密度,保持猪舍通风良好, 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和营养均衡的饲料。
病理变化
肠黏膜充血、出血,肠壁 溃疡、坏死,腹腔内积液 等。
病程
病程通常为1-3天,有时 可达7天以上。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仔猪发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
通过采集病死猪的肠内容物、肠黏膜 等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以确定 病原菌。
鉴别诊断
与黄痢和白痢的鉴别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可通过粪便、尿液、乳汁等
排出病菌。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 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间 接传播。
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1周龄内的仔猪,特别 是1-3日龄的仔猪最为易感。成 年猪和母猪也可感染,但症状 较轻。
猪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梭菌性肠炎
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选择有效的抗菌药 物进行治疗。同时加 强饲养管理,提高仔 猪的抵抗力。对于耐 药性问题严重的地区 ,应考虑采用疫苗进 行预防。
THANKS
感谢观看
传播途径与感染源
传播途径
仔猪梭菌性肠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污染的饲料和水源 等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感染源
带菌猪和患病猪是仔猪梭菌性肠炎的主要感染源。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易感动物
仔猪、成年猪都可能感染 仔猪梭菌性肠炎,但以13日龄的仔猪最为易感。
流行季节
仔猪梭菌性肠炎无明显流 行季节,但寒冷季节可能 会增加发病率。
病程短
发病到死亡时间短,有的仅几 个小时。
腹痛
病猪腹痛明显,拱背、摇尾, 腹部肌肉紧张。
急性死亡
仔猪突然死亡,且死亡后尸体 迅速腐败,并伴随有出血性肠 炎。
呕吐
病猪呕吐,吐出物呈黄色。
腹泻
病猪腹泻,排出黄色或淡红色 的水样稀粪。
慢性症状与病变
慢性死亡
仔猪呈慢性经过,死亡速度较慢,每天死亡 几头。
消瘦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规模化猪场爆发疫情
总结词
高度传染性、高死亡率、快速传播、经济损失巨 大。
原因分析
病原菌侵入猪群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繁殖, 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等途径传播给其他易感 猪只。
详细描述
规模化猪场由于饲养密度大、猪群流动频繁,一 旦出现仔猪梭菌性肠炎,很容易在猪群中迅速传 播,造成大量仔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 济损失。
地区分布
仔猪梭菌性肠炎在世界各 地都有分布,但在一些养 殖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地 区更为常见。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检疫、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方法 - 养猪技术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检疫、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方法-养猪技术仔猪梭菌性肠炎又叫仔猪红痢或仔猪传染性坏死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仔猪梭菌性肠炎的活体症状仔猪梭菌性肠炎的防治方法。
1、活体症状最急性型。
仔猪产出的当天就出现发病,主要症状是出血性腹泻,且排出的带血稀粪会黏污整个后躯。
同时,病猪精神沉郁,走动不稳,之后虚脱或者抽搐、陷入昏迷,最终发生死亡。
有些患病仔猪不会出现出血性腹泻,但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急性型。
病程通常能够维持大约2天,病猪主要症状是排出混杂血液的红褐色水样稀粪,同时里面还存在灰色的坏死组织碎片,机体快速脱水、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亚急性型。
患病仔猪通常在出生后的5-7天发生死亡。
病猪初期精神、食欲较好,持续性发生非出血性腹泻,开始排出黄色软便,之后变成清水样,且其中混杂坏死组织碎片,如同米粥样。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猪脱水、日渐消瘦。
慢性型。
病程可持续一天到几周,病猪表现出间歇性或者持续腹泻,排出黏液状的灰黄色粪便,并黏附在后躯,干燥后形成结痂。
病猪生长发育缓慢,机体消瘦,最终形成僵猪或者发生死亡。
2、宰后剖检病猪主要是小肠发生病理变化,即小肠的某一段,通常是空肠处,肠管呈黑紫红色或者深红色,肠腔内含有大量暗红色或者红黄色的内容物,且存在较多的气泡。
肠黏膜潮红,发生肿胀或者存在出血,部分在肠管内会存在麸皮样的灰黄色坏死物。
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腹腔内存在大量红黄色的液体。
3、实验室检验镜检。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空肠内容物制成涂片,然后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体通常单个存在,少量成对相连,怀疑为为魏氏梭状芽胞杆菌。
有时可见菌体具有椭圆形的芽胞,位于菌体中心或者偏向一端,直接小于菌体宽。
细菌培养。
取病猪肠内容物用于病菌分离时,要按每毫升在培养基中添加o.1-0.2mg卡那霉素或者新霉素来抑制杂菌,或者对肠内容物进行加热,在80℃高温下持续15-20min,能够将部分没有芽胞的细菌杀死,或者利用液体培养基每间隔4h进行1次传代,然后再进行分离,能够得到病菌纯培养。
猪的细菌性疾病-猪梭菌性肠炎
病程和预后
猪梭菌性肠炎的病程 通常为1-3天,但有 时可能延长至5天以 上。
即使患病猪只得以存 活,也可能留下肠道 消化功能减弱等后遗 症。
该病的预后通常较差 ,病死率较高。
04
诊断与防治
诊断方法
临床观察
观察猪的食欲、精神状态 、粪便等,以及测量体温 、心率等生理指标。
病理学检查
对病死猪进行解剖,观察 病理变化,如肠道炎症、 出血等。
可直接感染。
食品安全
病猪流入市场可能影响食品安全, 导致人类食物中毒事件。
疫情扩散
疫情爆发时,可能引起区域性流行 ,威胁人类健康。
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急性死亡
猪梭菌性肠炎可导致病猪急性死亡,增加养殖业 经济损失。
生长发育受阻
患病猪只生长发育受阻,影响其生产性能。
继发感染
患病猪只免疫系统受损,易继发其他细菌感染。
、准确地检测猪梭菌性肠炎。
疫苗研究
02
针对猪梭菌性肠炎的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了一
定的保护效果。
抗菌药物
03
在治疗方面,已经发现一些抗菌药物对猪梭菌性肠炎具有较好
的治疗效果。
研究挑战与问题
病原体变异
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体具有较高的变异能力,可能导致疫苗失效 或耐药性增加。
交叉感染
不同种类的猪梭菌性肠炎病原体之间可能存在交叉感染,增加了 防控难度。
免疫机制
猪梭菌性肠炎的免疫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研究前景与发展方向
建立更加快速、准确的诊断方 法
针对当前诊断方法的不足,未来需要进一 步改进和完善诊断方法,提高准确性和速 度。
研究免疫机制
研发新型疫苗
猪的细菌性疾病-猪梭菌性肠炎
猪的细菌性疾病-猪梭菌性肠炎仔猪梭菌性肠炎又叫仔猪红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肠坏死,病程短,致死率高,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
仔猪梭菌性肠炎-肠道大部分充血【病原】仔猪红痢的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又叫C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是大型杆菌,能产生芽孢。
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是本菌特点之一。
本菌为厌氧菌,在马丁氏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呈明显溶血环。
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较快,如在37℃条件下培养2~3小时即开始生长,肉汤呈均匀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还可产生强烈的致死毒素,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
牛乳培养基的暴烈发酵为本菌特征性的生化反应。
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乳块变成多孔的海绵状,严重的被冲成数块,甚至喷出管外。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常存在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人畜肠道中,下水道、尘埃中也有。
其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一旦形成芽孢后,对热力、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就显著增强。
【流行病学】本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一些母猪的肠道中也有,仔猪出生后很快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将本菌吞入消化道而感染发病。
任何品种的猪对本病均易感,但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仔猪,1周龄以上的很少发病。
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极高。
发病率最高可达100%,死亡率50%~90%以上。
本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临床症状】最急性型:仔猪初生当天就发病,可出现出血性腹泻(血痢),后躯粘满带血稀粪。
病猪精神不振,走路摇晃,随即虚脱或昏迷、抽搐而死亡。
部分仔猪无血痢而衰竭死亡。
急性型:病程一般可维持2天左右,拉带血的红褐色水样稀粪,其中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迅速脱水、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亚急性型:发病仔猪一般在初生后5~7天死亡。
病猪开始精神、食欲尚好,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粪便开始为黄色软便,后变为清水样,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似米粥样。
兽医课件-仔猪梭菌性肠炎
2、血清型: 產生強烈的致死性毒素。
根據產生的毒素不同可分為A、B、C、D和E 5個血清 型。
C型產氣莢膜梭菌主要產生α、β毒素,特別是β毒素, 它可引起仔豬腸毒血症和壞死性腸炎。
A型菌株導致輕度的壞死性腸炎與絨毛退化,也是仔 豬梭菌性腸炎的主要病因。
3、抵抗力 ❖ 梭菌繁殖體抵抗力並不強, ❖ 一旦形成芽孢後,對熱力、乾燥和消毒藥的抵抗力就顯著
持續的腹瀉,極毒消瘦和脫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病變
➢ 空腸呈暗紅色,腸腔內充滿含血液體, ➢ 腸粘膜壞死形成黃色或灰色壞死假膜,容易剝
離,腸腔內含壞死組織碎片; ➢ 腸系膜淋巴結鮮紅色; ➢ 脾點狀出血,腎臟皮質出血點。 ➢ 腹水、胸水增多,呈紅色;
小腸嚴重出血
腸道彌漫性出血,內含壞死性組織
腸系膜淋巴結出血性病變
混合; ❖ 如試驗組死亡,對照組健活,則可確診。
六、防治
發病迅速,病程短,用藥治療不佳,重在預防; 搞好環境衛生、做好消毒,尤其是產房的消毒; 生產前對母豬皮膚和乳頭消毒; 妊娠母豬產前一個月注射C型魏氏梭菌氫氧化鋁菌苗,2
周後加強免疫; 仔豬出生後立即注射抗豬紅痢血清,或口服抗生素。
常常造成初生仔豬整窩死亡,損失很大;一旦 發生,很難清除。
一、病原學
1、形態、特徵 產氣莢膜梭菌,也稱魏氏梭菌, 革蘭氏染色陽性,菌體短粗,兩端鈍圓,單個、成對或短
鏈排列; 芽孢,芽孢大於菌體的寬度,位於菌體中央或偏端,呈橢
圓形,似梭狀,故名梭菌,在人工培養基中難以形成。 無鞭毛,不能運動,在動物體內及含血清的培養基中能形
弱很快死亡。
2、急性 • 仔豬不吃奶,精神沉鬱; • 排出紅褐色液狀稀糞,故稱紅痢,糞便惡臭; • 消瘦、虛弱死亡 • 病程2-3d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一、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观察:仔猪梭菌性肠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消瘦、发育
不良、粪便颜色异常等,多数仔猪出现腹泻后迅速消瘦,粪便颜色呈黄绿色。
2.病理观察:可对死亡或病死仔猪进行尸检,观察肠道黏膜是否糜烂、出血、水肿等。
仔猪梭菌感染时,肠道黏膜会出现浅表糜烂、结膜下小出
血点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通过对病死仔猪的粪便、肠道内容物等进行培养和分离,鉴定是否存在仔猪梭菌。
二、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1)维护环境清洁: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2)健康管理:定期对仔猪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病状,对生病的仔
猪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3)合理饲养管理:给仔猪提供高质量、易消化的饲料,增加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2.治疗方法:
(1)抗菌药物治疗:根据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
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环丙沙星、氟苯尼考、诺氟沙星等。
(2)饲料添加剂:可添加部分天然草本植物提取物,如黄连提取物、苦参碱等,具有抑制细菌滋生、提高肠道免疫力的作用。
(3)维生素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增强仔猪的抵抗力,缓
解症状。
(4)中草药治疗:可以使用中草药制剂,如黄连素、苦参碱、连翘
提取物等,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通过综合运用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可以及时诊断和控制仔猪梭菌性
肠炎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还需加强养殖管理,定期进行消毒,保持良好
的环境,注重饲养管理,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猪梭菌性肠炎(仔猪红痢)课件
二、病原
二、病原
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 (魏氏梭菌 ) 革兰氏阳性,有荚膜不运动的厌氧大杆菌, 芽孢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但在 人工培养基不容易形成。
形成芽孢后,对外界抵抗力强,80℃ 15 ~ 30 min,100 ℃则几分钟才能杀死。
二、病原
根据产生毒素分为A、B、C、D、E 5个 血清型,C型菌株主要是α、β毒素,特别 是β 毒素,它可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 性肠炎。
2009年执业兽医师考试真题分析
130.仔猪梭菌性肠炎又称C A、仔猪白痢 B、仔猪黄痢 C、仔猪红痢 D、仔猪痢疾 E、仔猪胃肠炎
88
三、流行病学
三、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主要是1 ~ 3日龄仔猪,1 周以上仔猪很少发病。绵羊、马、牛、 鸡、兔等。
本菌常存在于一部分母猪肠道中,随 粪便排出,污染母猪的奶头及垫料,造 成仔猪感染。
四、临床症状
四、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排出含有灰白色碎片的 褐色液状粪便,约1-2天死亡。
慢性病例:见于1周龄以上仔猪呈 现间隙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 灰色糊状,病猪消瘦、生长停滞, 于数周肠腔内充满含 血液体,腹水呈红色;病程稍长 的,肠粘膜坏死形成黄色或灰色 坏死假膜。
• 空、回肠严重出血
六、诊断
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的特点可初诊。
实验室诊断:确诊需测定肠内C型菌毒素。
取病猪肠内容物接种小鼠。 取病猪肠内容,加等量的灭菌生理盐水拌 匀后,以3000r/min离心沉淀30-60min。经细 菌滤器过滤取滤液0.2-0.5ml。静注一组18-22 克的小鼠。同时用上述滤液与C型产气荚膜梭 菌抗毒素血清混合,作用40min后注射另一组 小鼠。如单注射滤过液的小鼠迅速死亡,而后 一组小鼠健活,即可确诊。
仔猪梭菌性肠炎
人、畜肠行特点
1、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1-3日龄的仔猪,1周以上仔猪很
少发病。窝发率高,可达100%,死亡率2070%。
2、发病特点: ➢ 魏氏梭菌常存在于一部分母猪肠道中,随粪便排
出,污染母猪的奶头及垫料;(母猪带菌)
➢ 初生仔猪接触被污染的母猪体表和乳头、泥土和 垫草,将本菌芽孢吞入消化道内而感染发病。
3、通常存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人、畜 肠道中,猪场一旦发生本病,很难清除。
三、症状
1、最急性 ❖ 仔猪出生后不见症状突然死亡, ❖ 或不吃奶,精神沉郁,后驱沾满血样稀粪,虚
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一旦 发生,很难清除。
一、病原学
1、形态、特征 产气荚膜梭菌,也称魏氏梭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短粗,两端钝圆,单个、成对或短
链排列; 芽孢,芽孢大于菌体的宽度,位于菌体中央或偏端,呈椭
圆形,似梭状,故名梭菌,在人工培养基中难以形成。 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
弱很快死亡。
2、急性 • 仔猪不吃奶,精神沉郁; • 排出红褐色液状稀粪,故称红痢,粪便恶臭; • 消瘦、虚弱死亡 • 病程2-3d
3、亚急性型 ➢ 持续性腹泻,病初排出黄色软粪,以后变成
液状,含有组织碎片。 ➢ 消瘦、虚弱、脱水,最后死亡。 ➢ 病程5-7天。
4、慢性: ➢ 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 ➢ 排出黄灰色、黏糊状粪便; ➢ 消瘦、生长不良; ➢ 病程1周以上。
成荚膜; 厌氧大杆菌。
2、血清型: 产生强烈的致死性毒素。
根据产生的毒素不同可分为A、B、C、D和E 5个血清 型。
仔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临床症状
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死 猪呈败血症变化。
病理变化
胃内充满凝乳块,黏膜充血、出血 ,肠黏膜充血、出血,肝、脾、肾 等器官充血、出血。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 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 实验室检查。
病例二:亚急性死亡病例
发病情况
临床症状
亚急性死亡病例多发生于10日龄的仔猪。
防治措施
预防仔猪梭菌性肠炎的关键是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加强饲养 管理,定期消毒,提高饲料品质。治疗仔猪梭菌性肠炎可以 采用抗生素治疗和补液治疗等方法,但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以减少死亡和损失。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进一步研究仔猪梭菌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和免疫 预防方法等,同时加强综合防治措施的推广和应用,以提 高仔猪的健康水平和养殖效益。
临床症状
病猪食欲减退,消瘦,腹泻,贫血,生长 缓慢。
病理变化
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肠黏膜充血、出 血,肝、脾等器官轻度充血。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 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05
结论与展望
诊断方法
仔猪梭菌性肠炎是一种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 侵害1周龄内的仔猪。通过临床观察、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 诊断等方法,可以准确诊断该疾病。
02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观察
01
02
03
发病时间
仔猪梭菌性肠炎通常发生 在出生后36-48小时。
症状表现
观察仔猪是否出现呕吐、 腹泻、精神不振等症状, 以及粪便的颜色、形状和 气味等。
病程发展
记录仔猪的病程发展,观 察是否有恶化趋势。
病理学检查
尸体剖检
仔猪传染坏死性肠炎
避免使用发霉、变质或污染的饲料,确保饲料的新鲜和卫生。
饮水清洁
提供清洁、充足的饮水,避免猪因缺水而影响健康。
环境卫生和消毒
定期清洁猪舍
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猪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舍内干燥和卫 生。
转栏和出栏后的消毒
在猪转栏或出栏后,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以减少病原菌的滋 生。
定期检查猪的健康状况
病理学
病变部位
坏死性肠炎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肠道,尤其是小肠。
病变特征
肠道黏膜坏死、出血、溃疡和炎症是坏死性肠炎的典型病变特征。
免疫学
免疫反应
猪体的免疫反应对于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可能会加重肠道的 损伤。
免疫预防
通过疫苗接种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是预防坏死性肠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监测程序
制定合理的监测程序,定期对仔猪进行健 康检查,发现病猪及时采取措施。
报告制度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上 报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05
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
饲养管理
制定合理的饲养计划
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体重,制定合理的饲养计划,包括饲料的 种类、饲喂时间和量等。
02
常用的药物包括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
注意事项
03
根据病猪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避免滥用抗生素
。
预防和控制措施
免疫接种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免疫接 种,提高免疫力。
隔离和消毒
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对病死猪及其污染物 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
每天至少检查一次猪的健康状况,包括食欲、排泄、活动等方面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仔猪梭菌性肠炎防治
治疗措施
及时发现病猪
对猪群进行定期检查,发现病猪及时 隔离和治疗。
抗生素治疗
使用抗生素药物对病猪进行治疗,如 甲硝唑、替硝唑等,以抑制病原菌的 生长繁殖。
补液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对病猪进行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 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中药辅助治疗
使用中药辅助治疗,如黄连解毒散等 ,以增强病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建议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养殖户对仔猪梭菌性肠炎防治的重视程度;及时发 现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消毒等措施。
06
相关研究与进展
Chapter
研究现状与进展
仔猪梭菌性肠炎是一种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侵害1-3日龄的仔猪,死亡率较高。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仔猪梭菌性肠炎的发病率 逐渐上升,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流行病学特征和免疫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为开发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控和治疗措施提 供支持。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 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也将有助 于推动仔猪梭菌性肠炎防治工作的 进一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疫苗接种与生物安全措施
疫苗接种
对母猪和仔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其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生物安全措施
对疫苗接种后的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消毒处理,避 免病原菌的传播。
避免交叉感染
对疫苗接种后的猪群进行隔离饲养,避免与其他 未接种疫苗的猪群交叉感染。
05
案例分析与应用
Chapter
成功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规模化猪场,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等 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了仔猪梭菌性肠炎的爆发,减少了死亡 和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急性 • 仔猪不吃奶,精神沉郁; • 排出红褐色液状稀粪,故称红痢,粪便恶臭; • 消瘦、虚弱死亡 • 病程2-3d
3、亚急性型 ➢ 持续性腹泻,病初排出黄色软粪,以后变成
液状,含有组织碎片。 ➢ 消瘦、虚弱、脱水,最后死亡。 ➢ 病程5-7天。
4、慢性: ➢ 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 ➢ 排出黄灰色、黏糊状粪便; ➢ 消瘦、生长不良; ➢ 病程1周以上。
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一旦 发生,很难清除。
一、病原学
1、形态、特征 产气荚膜梭菌,也称魏氏梭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短粗,两端钝圆,单个、成对或短
链排列; 芽孢,芽孢大于菌体的宽度,位于菌体中央或偏端,呈椭
圆形,似梭状,故名梭菌,在人工培养基中难以形成。 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
增强。加热80℃ 30min、100℃ 数分钟可杀死本菌。 ❖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常存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
人、畜肠道中。 ❖ 一旦传入,很难净化。
二、流行特点
1、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1-3日龄的仔猪,1周以上仔猪很
少发病。窝发率高,可达100%,死亡率2070%。
2、发病特点: ➢ 魏氏梭菌常存在于一部分母猪肠道中,随粪便排
仔猪梭菌性肠炎
(Clostridial enteritis of piglets)
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红痢, 由C型和/或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1周龄仔猪
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 特征:血性下痢,病程短、病死率高,小肠后
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
我国于1964年首次从患红痢仔猪分离到产气荚 膜梭菌,据调查,我国近20个省、市有本病发 生,主要有A型和C型的产气荚膜引起。
成荚膜; 厌氧大杆菌。
2、血清型: 产生强烈的致死性毒素。
根据产生的毒素不同可分为A、B、C、D和E 5个血清 型。
C型产气荚膜梭菌主要产生α、β毒素,特别是β毒素, 它可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
A型菌株导致轻度的坏死性肠炎与绒毛退化,也是仔 猪梭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因。
Hale Waihona Puke 3、抵抗力 ❖ 梭菌繁殖体抵抗力并不强, ❖ 一旦形成芽孢后,对热力、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就显著
出,污染母猪的奶头及垫料;(母猪带菌)
➢ 初生仔猪接触被污染的母猪体表和乳头、泥土和 垫草,将本菌芽孢吞入消化道内而感染发病。
3、通常存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人、畜 肠道中,猪场一旦发生本病,很难清除。
三、症状
1、最急性 ❖ 仔猪出生后不见症状突然死亡, ❖ 或不吃奶,精神沉郁,后驱沾满血样稀粪,虚
混合; ❖ 如试验组死亡,对照组健活,则可确诊。
六、防治
发病迅速,病程短,用药治疗不佳,重在预防; 搞好环境卫生、做好消毒,尤其是产房的消毒; 生产前对母猪皮肤和乳头消毒; 妊娠母猪产前一个月注射C型魏氏梭菌氢氧化铝菌苗,2
周后加强免疫; 仔猪出生后立即注射抗猪红痢血清,或口服抗生素。
持续的腹泻,极毒消瘦和脱水
四、病变
➢ 空肠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液体, ➢ 肠粘膜坏死形成黄色或灰色坏死假膜,容易剥
离,肠腔内含坏死组织碎片; ➢ 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 ➢ 脾点状出血,肾脏皮质出血点。 ➢ 腹水、胸水增多,呈红色;
小肠严重出血
肠道弥漫性出血,内含坏死性组织
肠系膜淋巴结出血性病变
五、诊断
1、初诊: ➢ 1-3d仔猪多发;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 不同程度的腹泻,红色下痢、灰色糊状粪便等; ➢ 病变:小肠出血性坏死性炎症。
2、动物试验(中和试验) ❖ 查明病猪肠道是否存在C型或/和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
毒素。 ❖ 取肠内容物与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混合,离心,取上清,
上清经细菌滤器过滤,取滤液接种小鼠; ❖ 对照组取滤液与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