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课后习题(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圣才出品】
东师《公共政策导论》2023年试题与答案
![东师《公共政策导论》2023年试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4219e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5.png)
《公共政策导论》2023年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投票规则的主要功能在于()A加总个人偏好找到共同利益B保持形式公正C降低决策成本D帮助人们确定偏好顺序正确答案:B2()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系、矿藏甚至人种等自然构成。
A地理环境B经济环境C社会环境D文化环境正确答案:A3公共政策一旦____,便意味着它取得了政治系统的承认,获得了正式的公共性和权威()A可行B合法化C合理化D乐系统化正确答案:B4将政策对象在接受政策作用后产生的某种变化值减去此前得到的值,两者之差就是政策效果的评估方法是()A前后对比法B简单对比分析法C投射对比分析D实验性对比分析正确答案:B5保证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是()A人员B体制C资金D信息正确答案:A6人们把决策活动中冠冕堂皇地进行拖延的做法喻为()A新因效应B黄灯效应C红灯效应D乐队效应正确答案:B7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让专家们在彼此隔离情况下交换意见的预测方法是() A专家会议法B正负表决法C德尔菲法D同意表决法正确答案:C8设计政策方案时应该()A不遗漏任何可能的方案B只要找到少量的方案就行了C达到“满意”的程度D以上选项均错正确答案:C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A地理环境B经济环境C社会环境D文化环境正确答案:B10()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A政策主体B政策客体C官方决策者D非官方参与者正确答案:B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们提高认识,消除不满进行的政策终结的措施是()A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B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C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D做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正确答案:C12()是指生物体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它与生物体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公共政策导论课程作业及答案1
![公共政策导论课程作业及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8c0d01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2.png)
公共政策导论作业1单项选择题第1题多适用于稳定发展的社会形势的政策模型是()。
A、渐进模型B、小组意识模型C、团体模型D、过程模型答案:A第2题 20世纪(),西方政策科学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注意,一些学者和政策研究者着手进行这一领域的介绍、引进和研究工作。
A、50年代末60年代初B、60年代末70年代初C、70年代末80年代初D、80年代末90年代初答案:C第3题我国政策科学研究及教学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A、宣传、普及工作做得不够B、体制化或学科组织化建设也存在诸多缺陷C、学术研究水平不高D、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未确立起来答案:C第4题“不可能定理”是()提出的。
A、肯尼斯·阿罗B、伍德罗·威尔逊C、戴维·伊斯顿D、哈罗德·拉斯维尔答案:A第5题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工作中开始强调“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推荐重要干部。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 党的政策这是以()体现的。
A、直接形式B、间接形式C、宪法D、基本法答案:B第6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党和政府(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这是公共政策的()。
A、政治性B、价值选择性C、层次性D、阶段性答案:A第7题诺齐克对罗尔斯式政策制定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他对罗尔斯观点的进攻主要基于对()的分析。
A、利益问题B、制度问题C、权力问题D、权利问题答案:D第8题()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A、政策客体B、政策主体C、政策环境D、政策目标答案:C第9题()把政治系统视为一种“黑箱”系统。
A、综合决策模型B、团体模型C、精英决策模型D、政治系统决策模型答案:D多项选择题第10题下列关于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B、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C、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D、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答案:A|B|C|D第11题从公共政策的定义看,其表达形式有:A、法律法规B、行政规定或命令C、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D、政府大型规划E、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答案:A|B|C|D|E第12题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与地方性规章的不同是:A、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并不需要一定以上级部门的法规文件为依据,只有事务属于自己的职权范围就可以作出相关决定B、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是法律原则的具体化,地方性规章是行政法规的具体化C、从行政法角度而言,地方性规章可以设定有限的处罚种类和处罚权,而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则不能做这样的设定D、司法部门在审理行政案件时要参照地方性规章,而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则不属于参照依据答案:A|C|D第13题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公共政策的多种表现形式中,并不存在司法决策这种形式。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5eaf0b4c281e53a5902ff61.png)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的含义1.研究公共政策的原因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1)科学角度,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专业角度,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政策分析能够产生专业性建议,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3)政治角度,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公共政策的内涵(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这一定义主要是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界定,并借助政策的概念解释了政治和行政的不同,对理解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在政策科学创立之初就曾提出,公共政策实际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这一定义突出了公共政策的设计功能及其目标取向,强调了理性的政策制定通常应有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程序。
(3)台湾学者伍启元先生在《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公共政策是政府所采取的对公私行动的指引;公共政策是将来取向的;公共政策是目标取向的;公共政策是与价值有密切关联而受社会价值影响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有决策权者所采取或选择的;公共政策是具有拘束性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动指引。
”二、透视“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建立公共理念的先决条件是: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个不是私人或纯粹个人的,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和处理的领域及其范围。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课后习题(绪 论)【圣才出品】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课后习题(绪 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7bc20bdf8c75fbfc77db2f1.png)
第一章绪论一、关键词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该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①社会公共权威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国家政府或执政党派,又涵盖宗教团体或宗族势力,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②政策既可能是个人制定的,也可能是群体制定的。
但个人是代表群体的个人,群体是作为组织核心的群体。
③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即所谓的时空条件。
④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一般而言,制定政策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主观来看,不会有无的放矢的政策。
⑤行动方案是指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动准则是指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2.公民公决答:公民公决又称全民投票或公民表决,指全体公民对重大问题投票作出决定。
它起源于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民大会,全民公决是一种直接民主形式,它是民主国家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选民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对相关议题表达同意、反对或弃权的明确态度,然后根据表决结果达成决策的一种制度;它是人民自决权实施的一种特定程序选择,属于民主宪政的范畴,从性质上讲,它不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否定,而是对代议制民主的补充和修正。
3.公共物品答: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换句话讲,如果把公共物品提供给任何一个人,那么也必须提供给所有的人,对单一消费者而言,该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其价值。
塞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表现于它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它面向所有人,不具有排他性;公共物品用税收和借贷的方式予以支付,它们的价格表现在资助其生产所要求的征税水平,而私人物品则是通过在市场条件下运行的价格体系予以支付。
4.俱乐部理论答:俱乐部理论是指研究非纯公共品的供给、需求与均衡数量的理论。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a727f26f46527d3240ce0f7.png)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看不见的手”原理2.分配性政策3.政治文化4.有限理性模型5.政策终结二、简答题1.公共政策应如何体现社会公正?2.“精英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3.解释政策合法性的含义。
4.政策执行有哪些策略?5.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评估?三、论述题1.试论述非官方政策活动者有哪些?2.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举例说明政策的终结的对象与形式。
答案与详解一、名词解释1.“看不见的手”原理答:“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力图追求个人满足,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但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的效果更大。
2.分配性政策答:分配性政策是一种进行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分配的政策,其分配对象往往是部分特定群体,当然,这一群体可能是多数人,也可能是少数人。
分配性政策只会产生受益者而不会产生权益直接受到侵害的群体,例如,我国为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对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就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分配性政策,农民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却不存在直接的受害者。
当然,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分配性政策往往是以政府的税收为依托的。
3.政治文化答: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整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
政治文化是影响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不同国家公共政策及其制定过程的差异可以用政治文化的不同来解释。
在不同政治文化氛围中,政策系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政治文化影响政治行为,它尽管并非绝对地支配行为,但与各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可能性直接相关。
4.有限理性模型答:有限理性模型是西蒙在对传统理性主义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圣才出品】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2410c16fe4733687e21aabd.png)
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3.1 复习笔记一、政策主体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主体的类别多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进行划分。
1.官方决策者现代西方政治体制多以三权分立为原则构建国家的公共权力。
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内阁和法院掌握,这三大系统各司其职,彼此独立,依靠国家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制定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
(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当然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任务。
(2)行政决策机关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行政国家”已成常见提法。
(3)行政执行机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互缠绕、不可分割,行政执行部门对政策制定有很大影响。
行政执行部门不仅能够参与一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而且能够使其他机构所制定的法律或政策徒有虚壳,无的放矢,其最拿手的办法就是行动拖拉和无所作为。
(4)法院①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法院难以介入政策制定过程,不具备实际的决策功能,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在有些国家它不仅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②司法审查权是指法院有权审查立法和行政机关的活动是否违宪,有权决定这些活动无效。
③法院还有权解释和决定那些只有抽象的表述且容易引起歧义的法规的含义。
2.非官方参与者非官方参与者相对于官方决策者,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较为间接,但同样是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因素。
(1)利益集团①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利益表达的功能。
②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就是游说,努力劝说立法官员或政府官员,希望他们能够支持利益集团所赞同的议案。
③某一利益集团只关注与其集团利益相关的政策领域,其行为动机无疑是追求集团利益的最大满足,这种需要的满足很可能会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
公共政策导论习题3
![公共政策导论习题3](https://img.taocdn.com/s3/m/16443bbb65ce05087632134c.png)
《公共政策导论》习题3一、单项选择题1.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A、导向B、分配C、调控D、管制2.()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
A、立法机关B、行政决策机关C、行政执行机关D人民代表大会3.“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和“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
”这两句话的思想均体现了下列哪一理论模型?()A、渐进模型B、有限理性模型C、传统理性模型D、过程模型4.由政策执行人员自行对政策的影响和实现预期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的方法是()。
A、前后对比法B、专家判断法C、自我评定法D、对象评定法5.“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有大政策,下有土政策”,指的是()的负面影响。
A、政策执行对象的适用性B、政策执行的灵活性C、政策执行的有序性D、政策执行的协调性6.一般说来,在政策问题进入议定程序之前,会经由一个()的发展过程。
A、问题——公共问题——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B、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C、社会问题——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D、社会问题——公共问题——问题——公共政策问题7.我国企业利改税的政策,农村费改税的政策,从政策终结的形式看,它们属于()。
A、合并B、分解C、缩减D、替代二、多项选择题1.人大立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A、宪法B、基本法C、其它法律D、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E、人大决定2.从最一般意义上进行划分,可以把社会问题简单划分为()。
A、严重社会问题B、轻微社会问题C、过失性社会问题D、结构性社会问题3.从公共政策的定义看,其表达形式有()。
A、法律法规B、行政规定或命令C、政府大型规划D、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E、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三、判断题1.在我国,地方人大也从事立法活动,因而具有独立的立法权。
()2.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建立在对政策周期的研究之上。
()3.一般而言,问题的有效确认比方案的精心设计更为重要。
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90835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e.png)
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1、什么是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动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答案:1 a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
广义的政策概念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
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b 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2 (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且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学科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分配。
(4)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决定不做的事都是公共政策。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简单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方案获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c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f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公共政策概论》思考题
![《公共政策概论》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decb7e0376c66137ee061941.png)
《公共政策概论》谢明第一篇政策理论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公共政策?2 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3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4 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5 如何从“公共”的概念理解公共政策?6怎样区分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7 什么是公共利益?8公共政策如何分类?9 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10 管制性政策有哪些形式?第二章政策分析1 什么是政策分析?2 政策分析有哪些特征?3 政策分析与政策倡议有何区别?4什么是政策分析涉及的五种政策类型信息?5 政策分析有哪些类型?6 政策分析有哪些局限?7如何进行政策分析?8政策分析有哪些基本步骤?9思想库有什么作用?10 思想库有哪些类型?第三章政策概念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1 什么是公共政策理念?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这些理念?2 公共政策如何体现社会公平?3 如何划分公共政策主体?4 官方决策者包括哪些机构?5 非官方参与者是谁?6 大众传媒有什么特点?7 思想库如何影响政府决策?8 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途径?9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10 哪些因素会对公共政策构成影响?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1 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有何不同?2 模型有哪些作用?3 传统理性(纯粹理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4 传统理性有哪些实际障碍?5 解释“有限理性”概念?6 “有限理性”有哪些行为表现?7 渐进模型具有哪些特征/8 怎样预防“群体狂想症”的出现、9 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哪些特征?10运用博弈论分析现实问题?11“精英主义”有哪些基本观点?12 结合团体理论阐述政府的作用?第二篇政策制定第五章社会问题与政策议程1 什么是社会问题?2 社会问题具有哪些特征?3 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分析社会问题?4问题确认包括哪些步骤?5 什么是社会问题的层次分析方法?6 利益团体在议程建立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7 公民个人如何推动政策议程的建立?8 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包括哪些内容?9 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包括哪些内容?10 政策议程的建立会遇到哪些障碍?第六章政策规划1 举例说明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2 简述经验思维的特点和作用3 举例说明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4 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它有哪些要必须遵循的原则?5举例说明什么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事实判断。
谢明公共政策概论1-4课后题
![谢明公共政策概论1-4课后题](https://img.taocdn.com/s3/m/34ae679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5.png)
谢明公共政策概论1-4课后题公共政策课后题13年真题课后题模糊处出考点:双线已考,单线注意。
第一章1、什么是公共政策?2、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4、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5、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6、怎样区分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7、什么是公共利益?8、公共政策如何分类?9、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10、管制性政策有哪些形式?第二章1、什么是政策分析?2、政策分析有哪些特征?3、政策分析和政策倡议有何区别?(P43)4、什么是政策分析涉及的五种类型信息?5、政策分析有哪些类型?6、政策分析有哪些局限?7、如何进行政策分析?8、政策分析有哪些基本步骤?9、思想库有什么作用?10、思想库有哪些类型?第三章1、什么是公共政策理念?如何在政策实践中贯彻这些理念?2、公共政策如何体现社会公平?①普遍性:公共政策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个税政策的调整,还是分配政策的实施都必须维护社会公平。
②必要性:社会公平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目标,要求公共政策行为体现公平的结果,才能使其具有内容上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如果公共政策不维护社会公平,社会成员就会抑制它,公共政策也会失去权威之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整体进步和社会发展。
③实现途径:实现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公民参与范围,强化弱势群体的诉求机制及完善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对称平衡都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3、如何划分政策主体?4、官方决策者包括哪些机构?5、非官方参与者是谁?6、大众传媒有什么特点?7、思想库如何影响政府决策?(P57)8、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途径?9、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10、哪些环境因素会对公共政策构成影响?第四章1、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有何不同?2、模型有哪些作用?3、传统理性(纯粹理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4、传统理性有哪些实际障碍?5、解释“有限理性”的概念。
公共政策导论:第1-2章课后答案(第四版谢明)
![公共政策导论:第1-2章课后答案(第四版谢明)](https://img.taocdn.com/s3/m/f39a79eb87c24028915fc3f4.png)
第一承绪论1.公共政策:公共权威部门特别是政府竹选抒的骨理行为。
2.应该从哪岐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育义?科学的度:分析公共政第的成因巧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捉岛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M经济.政府与坏境,何题与冋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索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増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够.从而加深对公共玫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匸业和度:学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网耀.政治角度:通过提供政治i寸论素材,促便政治意识捉高•处善政治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戍靱3.全民公决:公共政策亟要的表现形式,指公民对巫人问题投票作出决定•优点:基于平答原则.使毎个公民都右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利。
培养公民的參与恿识和政治贲任感.缺点:关注自身利益,忽略国家利益,不能使国家利雀达到最人化’简单%数通过办法.少数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成木过臥花费时间长,不适合迅速作出决定。
政府只执行结果,易推卸贵任.造成决策失谓。
4•公共政策的作用: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管制功施。
5•公共职能:政治职能.対外保护国家安金,灼内维持社会秩序。
经济职能.対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背理。
文化职能•对文化爭业实施的管理.神会职能,出政治经济文化职能外政的必须承担的人他职能.6•公共利益谨循的阿项肚本标准:公丿匚合理、止当.公半°7.公攵策分类:实质性玫策和理序件政策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凝管制性政策和n我锌制性政策物质杵政策和象徂性政箴涉公政策和衫私政策8.物质竹徴笫和仪征竹•政彊歹何区别?物质性政傲足将有形的讲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象征性政ift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物质性影响.9 •政府收入主歩有哪叫形式?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企业运行收入、国冇财产收入 .行政诃法收入、其他收入。
10. Mf失灭:指个人对公共物晶的需求在现代政治休制中得不到湎足. 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人或者效率降低,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笫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败率的决笫。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圣才出品】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ede21101a37f111f0855b5e.png)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4.1 复习笔记一、模型概述1.什么是模型(1)模型是现实世界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
模型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更易于为人们所把握。
模型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的问题。
(2)模型可分为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①具体模型是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
这些模型对原形是一种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眼望去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
②抽象模型是指用语言、符号、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2.模型评述(1)进行政策分析,如果不使用模型的方法,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模型源于人类的经验,但它绝不是经验的再现和翻版,而是人们对客观现象的一种认识方式,是人们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个人信仰的综合体现。
因而,在政策研究领域,我们不得不非常谨慎地对待模型所代表的“真实”。
这种“真实”往往只是一种主观的构建,是人们对复杂现实的一种人为的想象。
(2)然而,有时候我们却常常百分之百地确信这种想象的真实性,把主观的抽象完全等同于客观的现实,这也正是模型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所面临的一种风险。
(3)没有简化和抽象,我们就难以认识复杂。
为了认识和解释形形色色的政策现象,我们需要借助于一些分析模型。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许多政策学家曾多次提到的潜在危险——“错置具体的谬误”即把源于经验的抽象认识等同于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
3.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用以评估模型效用的一般性准则:(1)排列并简化现实政策模型的有效性首先依赖于它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序化和简化的能力:①序化(理清顺序)能够使真实世界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建立逻辑上的联系;②简化(变复杂为简单)有助于人们清楚地理解那些难以琢磨的复杂现象。
(2)认定重要层面政策模型的有效性与其概括政治生活中重要内容的能力有关。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5-8)章【圣才出品】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5-8)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75fc7476294dd88d1d26b3d.png)
第五章政策制定一、关键词1.过失性问题答: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理解过失性社会问题需要注意:①一些社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即一些社会规范的边界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在这个空间,有的行为并不至于被认定是超越规范极限的过失行为。
②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在某种情形下被认定是偏离社会规范的过失行为,而在另一种情形下则可能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行为。
2.结构性问题答: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社会冲突理论对社会问题成因的三种观点:一是价值冲突论,价值冲突造成人们思想准则的混乱,人们长期受这种冲突的价值观的影响,就很容易出现越轨行为;二是群体冲突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构成的,各个群体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会与其他群体发生冲突;三是阶级冲突论,阶级是最主要的社会群体,阶级之间因利益不同而引起的冲突是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3.公众议程答: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在这一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情绪和大众传播媒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政府议程答: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政府议程的项目有新旧之分。
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政府官员对这些问题较为熟悉,而且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成型;新项目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引起的项目,有时新项目还可能由不断加大的社会压力(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政府对某些问题做出反应)所引起。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课后习题(政策终结)【圣才出品】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课后习题(政策终结)【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1af2a5b08a1284ac9504310.png)
第八章政策终结一、关键词1.废止答:废止就是彻底结束旧的政策,完全取消其相关功能,废止并非经常采用的政策终结手段。
有时政策虽然废止了,但并不代表问题就解决了;有时一个问题解决了,却并不说明相关问题就不存在了。
政策终结更多时候表现为替代、合并、分解和缩减的形式。
2.替代答:替代就是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
新的政策往往是在方式方法和操作程序方面做了较大变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旧的政策没有解决或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以满足目标群体的政策需求,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3.合并答:合并是指旧的政策虽被终止,但部分实际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政策内容中去。
政策合并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将终止的政策内容合并到一项已有的政策当中;二是把两项或两项以上被终止的政策合并为一项新的政策。
4.分解答:分解就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形成一项新的政策。
分解作为政策终结的方式之一,虽然从形式上终结了原有的政策,但其实质性内容却通过各个新政策的形成而保留下来,当原有政策由于内容繁杂、目标众多而影响政策效果时,分解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
5.缩减答:缩减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其目的是有效缓解因政策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比较稳妥地实施终结,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损失。
一般来说,缩减往往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逐渐缩小政策的实施范围,放松对执行标准的控制等措施加以实施。
6.强化理论答: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理论的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刺激对他有利,他的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如刺激对他不利,则他的行为就可能减弱甚至消失。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奖励那些符合企业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以进一步加强,重复的出现,从而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正强化的方法包括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负强化是惩罚那些不符合企业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负强化包括物质处罚和精神处分,减薪、扣奖、罚款、批评、降级等都是可用的方法。
公共政策概论(谢明)详细课后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谢明)详细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a173e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28.png)
公共政策概论(谢明)详细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公共权威部门特别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2.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科学角度: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专业角度: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政治角度: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素材,促使政治意识提高,完善政治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3.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
指公民对重大问题投票作出决定。
优点: 基于平等原则,使每个公民都有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利。
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缺点: 关注自身利益,忽略国家利益,不能使国家利益达到最大化。
简单多数通过办法,少数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成本过高。
花费时间长,不适合迅速作出决定。
政府只执行结果,易推卸责任,造成决策失误。
4.公共政策的作用: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管制功能。
5.公共职能:政治职能,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
经济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
文化职能,对文化事业实施的管理。
社会职能,出政治经济文化职能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
6.公共利益遵循的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7.公共政策分类: 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8.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象征性政策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物质性影响。
9.政府收入主要有哪些形式?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行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
10.政府失灵: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政治体制中得不到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课后习题(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圣才出品】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课后习题(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a2e1b5103d8ce2f006623ff.png)
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一、关键词1.利益集团答: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利益表达的功能,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般取决于这样一些因素:团体的规模、资金及其他资源条件、团体的凝聚力、领导层的工作技巧、团体的社会地位、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官方决策者对其的态度、在政治系统权力体制中所处的位置等。
2.思想库答:思想库是指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
思想库或脑库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它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被认为是现代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思想库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信息不断增多,科学技术发展,决策任务增加,所有这些为思想库的发展提供了活跃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思想库既从事理论研究又从事应用研究,既关注学术问题又关注实际问题,其服务对象、成员组合、研究领域和构成形式有很大差别,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
3.社会问题答:社会问题是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当两个以上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界限,呈现出团体性或社会性,涉及到具有组织共享性的团体利益和具有社会分享性的社会利益,就需要通过团体协商、公共选择等机制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从抽象意义上讲,社会问题就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问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其特征有:①是一种客观条件;②是一种主观定义;③受价值判断的影响;④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⑤其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⑥往往是系统性问题。
4.政策问题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cae3e72647d27284b73517a.png)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2.政策主体3.风险性决策4.头脑风暴法5.帕累托最优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2.简述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
3.为什么绝大多数政策变动是渐进调整的过程?4.政策终结的障碍有哪些?5.简要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
三、论述题1.结合实例论述政策分析的一般步骤。
2.论述政策评估中的合理性与政治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与详解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
公共政策包括公共问题认定、政策方案制定、政策分析、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分析等步骤。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①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②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③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④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⑤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⑥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政策主体答: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
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3.风险型决策答:风险型决策又称随机决策,是指有理想的决策目标和两个以上的可供选择决策的方案,但是决策条件中包含着不可控制的因素,某一决策结果的出现有一定的统计概率,但是并不完全可靠,因而决策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活动。
(2020年7月整理)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doc
![(2020年7月整理)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d9dc48c28ea81c758f57877.png)
1、什么是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动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答案:1 a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
广义的政策概念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
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b 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2 (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且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学科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分配。
(4)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决定不做的事都是公共政策。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简单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方案获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 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c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 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 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 f 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课堂ppt_第四章_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PPT课件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课堂ppt_第四章_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b9e53b4431b90d6c85c7cb.png)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一、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第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 和相对的。 第二,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 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第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1)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2)人的记忆能力有 限。 第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第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 的限制。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思 考 题
1.如何理解模型的作用? 2.传统理性模型在政策实践中会遇到哪些障碍? 3.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指的是什么? 4.林布隆提出的“渐进主义”具有哪些特征? 5.有哪些措施可以预防“群体狂想症”的出现? 6.试述“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 7.从团体理论的角度阐述政府的作用。 8.评述公共政策的“过程理论”。
二、模型评述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一节
模型概述
三、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一)排列并简化现实 (二)认定重要层面 (三)符合社会现实 (四)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五)指导调查与研究 (六)提出一定的解释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二、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
(一)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1)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 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 同的解释。 (2)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 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 (3)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 出顺序有关,如果A是先于B提出来的,A又是满意方案,那么 就不会再花时间去考虑B,哪怕B比A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一、关键词
1.具体模型
答:具体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
这些模型对原形是一种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眼望去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模型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更易于为人们所把握。
模型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的问题。
2.抽象模型
答:抽象模型主要是指用语言、符号、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模型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更易于为人们所把握;模型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的问题。
3.传统理性
答:理性英文为“rationality”,通常解译为合理、有理,它与感性相对,指人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传统理性主义是一种从“经济人”假设出发,以逻辑推理方式确立规范性政策的理论。
传统理性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对当时经济领域的微
观决策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政策制定过程的实际行为。
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纯粹的理性,传统理性模型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而缺少实践的基础。
4.有限理性
答:有限理性是指人类行为受知识、能力、心理及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其追求的是满意决策,而非最优决策。
它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西蒙在对传统理性主义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型,他认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5.渐进主义
答:渐进主义又称渐进调适或渐进模型,是一个有关决策制定的理论模型,由美国政治科学学者查尔斯·林布隆在批判传统理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
渐进主义者认为,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
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适,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为一项新的政策。
6.小组意识
答:小组意识是美国学者詹尼斯1992年出版的《小组意识》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关于群体不良决策的理论模型。
詹尼斯认为,在决策小组中存在着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
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
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组意识表现出这样一些特征:一致性思维;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极端化的盲目情绪;对群体的过分自信;很强的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7.精英理论
答:精英理论将公共政策视为把握统治权力的政治精英们的价值偏好,其主要观点是: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作用。
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是缓慢且持续的过程;精英阶层对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看法的一致性;公共政策所反映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精英与公众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
8.制度理论
答:制度理论源起于传统的政治学,是指通过各种制度的科学实践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系统化的理论模型。
该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与政府制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政府制度是公共政策的母体,它在公共政策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政府制度会导致不同的政策输出,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度的产物。
政府制度赋予了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二是公共政策的普遍性;三是公共政策的强迫性。
9.博弈理论
答:博弈理论是一种分析工具,其研究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如何进行理性决策的问题。
这
种特定情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他们彼此存在利害关系,其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的决定产生影响,最终的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选择。
博弈的理念源于互为因果、相互关联的选择。
策略是博弈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即在考虑了对手所有的可能性选择之后,设计一组行动并使之达到最优的结果。
博弈理论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政策分析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思路,特别是在冲突情境下进行政策选择时,它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博弈理论在政策领域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大。
10.团体理论
答:政策分析的团体理论源于政治学对组织问题的思考,其认为所有政治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团体现象,不同的团体有着不同的要求,来自不同团体的不同要求都聚敛于政府,从而对其形成不同程度的压力;团体之间的互动是政治生活的核心,政治实际上就是各团体为影响公共政策所进行的相互斗争;团体理论认为,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团体斗争中相互妥协的结果,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一种平衡产物,政治体系本身实质上是所有社会团体的互动体系。
11.系统理论
答:政策分析的系统理论源于分析政治系统的方法研究,它把公共政策视为政治系统对外界环境压力所做出的反应。
系统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输出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要求与支持的输入是社会团体与个人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表现。
政治系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保护自身利益,维持系统生存。
12.过程模型
答:政策的过程模型也被称为政策生命周期理论,它试图通过阶段性的描述,对政策进
行程式化的分析,过程模型是理解和研究公共政策的基础架构,阶段分析方法在政策过程分析中占主导地位。
政策的生命过程分为广义决策与广义执行两大部分。
广义决策包括社会问题、问题确认、议程建立、政策规划和政策采纳;广义执行还包括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政策调整和政策终结。
13.混合扫描理论
答:混合扫描是埃茨伊奥尼在合并基础性决策和渐进性决策的基础上提出的决策方法,强调一种“更好的次序,即基础性决策程序设定基本方向—渐进性决策为基础性决策做准备并在基础性决策达成以后对其加以实施”;混合扫描方法经常为政府部门所采用,混合扫描理论试图将理性主义和渐进主义二者相互结合,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14.取舍理论
答:取舍理论源于正统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政策或经济目标时,通常把现有资源假定为有限和固定的,采取某项政策或追求某种目标,就必须舍弃其他政策或牺牲其他目标;当代公共政策的多元化特征使政策分析不能不关注政策与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政策及其目标究竟是彼此对立的还是相互和谐的,从这一点来看,源于经济学的取舍理论对政策分析领域不无启发。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模型的作用?
答:(1)进行政策分析,如果不使用模型的方法,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模型源于人类的经验,但它绝不是经验的再现和翻版,而是人们对客观现象的一种认识方式,是人
们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个人信仰的综合体现。
因而,在政策研究领域,我们不得不非常谨慎地对待模型所代表的“真实”。
这种“真实”往往只是一种主观的构建,是人们对复杂现实的一种人为的想象。
(2)然而,有时候我们却常常百分之百地确信这种想象的真实性,把主观的抽象完全等同于客观的现实,这也正是模型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所面临的一种风险。
(3)没有简化和抽象,我们就难以认识复杂。
为了认识和解释形形色色的政策现象,我们需要借助于一些分析模型。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许多政策学家曾多次提到的潜在危险,即把源于经验的抽象认识等同于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
(4)模型不仅仅是现实世界的简单替代物,而且是现实世界抽象化的代表。
在政策科学中,概念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概念模型是政策科学工作者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其社会效果,思考和预测未来的发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这些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角度,为理解公共政策和进行政策分析提供了多种途径。
2.传统理性模型在政策实践中会遇到哪些障碍?
答:(1)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在公共部门和政府机构,目标多元化的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2)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3)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
感知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把外界信息作为刺激反应而输入大脑的过程,人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