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宏观经济)-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任务
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②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
③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
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
④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
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
⑤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
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
⑥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
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应;
⑦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效应;
⑧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
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技能目标
①能运用基本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进行刻画;
②理解宏观经济复合市场运行及其相互作用、影响规律,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
③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础工具与方法,能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展开分析;
④了解主要宏观经济学派,为今后深入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贯彻精讲的原则,突出重点,简化推导,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5)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评析。

实事求是的分析宏观经济理论的优缺,重在学习和探讨。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GDP的内涵及其核算方法;
2.均衡国民收入的定义,均衡国民收入的实现条件和决定公式,乘数的推导和计算;
3.IS曲线的推导、斜率和移动,LM曲线的推导、斜率和移动,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确定;
4.总需求曲线及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类型,AD-AS模型及其应用;
5.失业的类型,通货膨胀的成因,菲利普斯曲线的内涵、特性和政策含义,长期和短期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
6.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矛盾,货币乘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动的效果;
7.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8.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增长的源泉,新古典增长模型,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五、授课内容及要求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教学目的: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知宏观经济领域诸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总量指标。

掌握GDP的内涵及其核算方法,掌握价格水平及其衡量方法,掌握失业的类型,理解与基本指标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GDP的内涵、核算GDP的方法、价格水平的衡量指标和失业的不同类型;难点是核算GDP的支出法和收入法、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GDP 和GNP以及NI的区别、理解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GDP的含义和衡量;
(2)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GDP和GNP以及NI的区别;
(3)衡量价格水平的主要指标、通货膨胀的含义;
(4)衡量失业的主要指标;
(5)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6)与总产出指标GDP、价格水平指标CPI和失业率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
(7)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宏观经济问题。

理解:GDP的内涵;收入法与支出法的等价性;核算GDP的收入法;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充分就业的概念和自然失业率。

掌握:GDP的概念;核算GDP的支出法;GDP和GNP、NI的区别;GDP平减指数及其应用;消费价格指数及其经济含义;通货膨胀的含义;失业的类型。

第十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教学目的: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分析思路,掌握均衡国民收入的定义,重点把握简单国民经济假定下均衡国民收入的推导,并能够推导和计算各种乘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均衡国民收入的定义、消费需求决定理论、投资需求决定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实现条件和决定、乘数的推导和计算;难点是均衡国民收入的内涵,二、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各项乘数的推导及经济含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原理和基本方向;
(2)两部门经济下有效需求的原理和框架;
(3)消费函数和消费倾向、储蓄函数和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5)投资和资本边际效率、投资和利率、投资的q理论;
(6)三部门经济中政府需求的内涵、政府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7)四部门经济中国外需求的影响因素、净出口的决定;
(8)乘数机制理论;
(9)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市场经济下宏观经济各部分的循环流程;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向;有效需求的原理和框架;其他消费理论。

理解: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区别和经济意义;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影响预期收益的因素;政府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国外需求的决定因素;净出口如何影响总需求。

掌握:消费需求量是由什么确定的;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行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资本边际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投资和利率的关系;投资的q理论;政府需求的内涵;乘数原理;三部门经济的乘数的推导及计算。

第十一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教学目的: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国民收入决定中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IS曲线的含义、特性以及LM曲线的含义和特性,能够推导出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并能够分析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IS曲线的推导、斜率和移动;LM曲线的推导、斜率和移动;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确定;难点是资本的边际效率;货币市场均衡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IS曲线的含义和推导、IS曲线的斜率及其变动;
(2)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决定;
(3)LM曲线的含义和推导、LM曲线的斜率及其变动;
(4)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含义、共同均衡与失衡、共同均衡的调整和变动;
(5)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产品市场的均衡;货币需求的决定;货币供给的决定。

理解:IS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推导。

掌握: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斜率的影响因素;IS曲线的变动;LM曲线的含义;LM 曲线斜率的影响因素;LM曲线的变动;产品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变动与经济政策的联系;掌握:货币需求的动机;流动性陷阱;IS-LM均衡不同区域的经济含义。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教学目的: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总需求曲线的含义、推导和影响因素,了解总供给曲线的分析思路,掌握几种不同类型的总供给曲线及其特性,最终能运用AD-AS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总需求曲线及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类型;AD-AS模型;难点是总供给曲线的不同类型;AD-AS模型的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AD曲线的含义、价格变动的效应;
(2)AD曲线的推导、AD曲线的变动和影响因素;
(3)AS曲线的含义;
(4)AS曲线的推导、AS曲线的变动和影响因素;
(5)特殊的AS曲线、AS曲线不同特征的经济含义;
(6)AD-AS模型、AD-AS模型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7)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特殊的AS曲线、IS-LM模型和AD-AS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AD曲线的含义;AD曲线的推导;AS曲线的含义;AS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的利率效应;总需求曲线的实际余额效应(财富效应);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特殊形式;总供给曲线不同特征的经济含义;AD-AS模型的一般情况、极端的短期情况和极端的长期情况;AD-AS模型对生产能力变动、资源供给变动和供给冲击的反应。

掌握:价格水平变动对总需求量的影响;财政和货币政策变动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技术进步、劳动需求变动、劳动供给变动对总供给曲线的影响;短期极端AD-AS模型对财政政策扰动和需求冲击的反应;长期极端AD-AS模型对财政政策扰动和需求冲击的反应;短期极端AD-AS模型对货币政策扰动和需求冲击的反应;长期极端AD-AS模型对或货币政策扰动和需求冲击的反应。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教学目的: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失业的类型及其失业的影响;了解通货膨胀类型和影响,掌握通货膨胀的不同成因,深入理解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和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失业的类型;通货膨胀的成因;菲利普斯曲线的内涵、特性和政策含义;难点是长期和短期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和内涵、滞胀的解释。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
(2)失业的影响和奥肯定律;
(3)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
(4)通货膨胀的影响;
(5)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6)适应性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
(7)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
(8)通货紧缩和滞胀、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滞胀;
(9)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和类型、经济周期理论;
(10)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古典经济学对失业原因的解释;现代货币主义对失业原因的解释;货币主义学派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经济周期理论。

理解:凯恩斯和新凯恩斯主义对失业原因的解释;失业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惯性;预期因素在菲利普斯曲线中的作用;经济波动的根源和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的类型;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通货紧缩的定义和影响;滞胀的定义和原因;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和类型。

掌握: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对菲利普斯曲线形状的影响;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通
货膨胀的原因。

第十四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
教学目的: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收支及其所反映的国际经济联系,汇率及其汇率制度的一般知识,理解国际收支平衡的内涵,掌握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思想,能够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国际收支的定义及其所反映的国际经济联系;国际收支平衡的内涵;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区别;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思想;难点是如何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解释短期开放经济的变动和汇率制度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国际收支的含义及其所反映的国际经济联系;
(2)汇率与汇率制度;
(3)国际收支的平衡及影响因素、BP曲线的推导;
(4)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思想;
(5)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货币和贸易政策效果分析;
(6)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货币和贸易政策效果分析;
(7)国际金融三元悖论;
(8)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度的特点;
理解:国际收支所反映的国际经济联系;实际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内涵;BP曲线的推导;
掌握:国际收支的含义;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区别;如何用BP曲线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BP曲线移动的经济含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思想;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经济效果;国际金融三元悖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依据。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和工具,了解财政政策思想,熟知货币乘数,其能够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的效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矛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货
币乘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动的效果;难点是自动稳定器;挤出效应;货币乘数的推导。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与冲突;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
(4)自动稳定器的优劣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选择;
(5)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间的关系;
(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
(7)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的政策争论:相机抉择和规则的对比;
(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与协调;
(9)供给管理政策;
(10)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补偿性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

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与冲突关系;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赤字和公债的关系;李嘉图等价原理;“相机抉择”与“规则”之间争论的焦点问题和理论依据;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工具;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的构成;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及其作用机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主张。

掌握:动态不一致理论的主要思想;卢卡斯批评的主要思想;货币政策的政策规则;财政政策的时滞;货币政策的时滞;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主要的自动稳定器机制及其局限;挤出效应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流动性陷阱及其宏观经济特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效应。

第十六章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增长的国际差异;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熟知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型,能够运用简单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基本的经济增长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增长的源泉,新古典增长模型,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难点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国家间收入水平差异的衡量;
(3)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
(4)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5)新古典增长模型及其应用;
(6)内生增长理论;
(7)增长核算方程及经验估算、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8)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分析:以创新驱动战略为例;
(9)本章评析。

2.教学要求
了解:国家间收入水平差异及其衡量,增长核算方程,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理解:经济的总产量、人均产量和人口增长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思路、稳态条件和结论,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两部门模型,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理论的应用;
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解释收入差异和增长率差异,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及其经济学条件。

四、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本课程课内外学时比例:1:2;平均周学时:4-6学时。

1.本课程自学内容及课时:本课程自学内容为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的部分内容。

(1)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中,失业和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国际收支与汇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工具等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交叉重复,为了避免与前序和后续课程,如货币银行学的重复学习,课堂教学应结合培养方案的安排,对于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以自学为主,对后续学习的重复内容作适当讲授。

(2)受限于课时安排,部分章节模型的课堂教学重点为经济内涵和政策含义,公式的具体推导以自学为主。

自学课时为60学时。

2.课内习题课的安排及课时:课后作业6-8次,课堂练习4学时,平时作业和课堂练习分数是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内容:本课程全部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课堂练习考虑采取创新教学手段进行。

4.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致力于训练学生建立一个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用以解释周围的世界,指导我们的日常决策。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系统总量的考察,特别是通过对一国经济系统的国民产出总量、价格总水平和就业水平的分析,说明这些总量是如何决定的;研究怎样使一国的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水平;研究制约一国国民产出
增长的主要因素、增长规律以及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研究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及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和稳定物价的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国际收支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把握宏观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政府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认清政府的作用及其局限;同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宏观经济学,吸收宏观经济学中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政府干预市场机制运行的正确看法;初步培养学会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要重点把握每一个主题的经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适应其内在的严谨逻辑,培养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并熟悉经济学常用的几种表述语言(如几何图形、数理等);另外,关注经济时事热点、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思考的习惯也是提升理解、分析与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