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第一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思想和文化领域普遍呈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高涨。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一种重在表现主观、内心体验的纯艺术观兴起。电影从现代主义艺术理想中获得启示,20年代在欧洲各国出现了以诗电影为目标的纯电影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视为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前奏和先导。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
印象派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核心人物是路易·德吕克,他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创办《电影》杂志,提出“上镜头性”的电影艺术观念,在他的身旁聚集了谢尔曼·杜拉克,阿倍尔·冈斯等一批有才气的电影人,形成了著名的“印象派”电影流派。
印象派借鉴了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启示,认为电影艺术就是以无声的动态造型艺术表现出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所感受的视觉“印象”。所以,印象派电影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他们的影片不展现任何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
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电影主要借助表现性的灯光、布景和奇特的服装造型,在银幕上创造极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
表现主义电影与法国印象派一样深受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印象派以摄影剪辑为基础,注重在自然中表现主观感受,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诗意。表现主义则是以怪异的风格化布景、美工,场面调度和演员夸张的表演来表现。
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畸形视点中的世界,影片的光线、构图以及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都极端风格化。影片由德国无声电影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卡尔·梅育编剧,罗伯特·维内导演,影片有三个表现主义画家为美工师,史学家认为这部影片与其说是导演的作品,不如说是美工师的创作,影片就像是一幅表现主义的绘画,它以画面的独创性,完整地捕捉了一个疯子对世界的视野。
《卡里加里博士》是世界电影史上被谈论最多的影片之一,它的表现主义风格和作为疯狂和幻想、残忍和固执的结合体的卡里加里博士这一形象,对西方恐怖片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先锋派电影运动
先锋派电影运动发轫于法国,盛行于德国,遍及瑞典、西班
牙等国,对世界电影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第一阶段:抽象电影时期(20年代初期)
抽象电影是将现代派绘画和音乐上的抽象主义移植到电影中的产物,抽象电影完全抛弃人物和故事,热衷于将几何线条、图形和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创造“沉默的旋律”和“可见的交响乐”。代表作品如,现代派画家维金·艾格林的《对角线交响乐》《平行线交响乐》和《地平线交响乐》;汉斯·里希特的《节奏21》《节奏23》《节奏25》等。
(二)第二阶段: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电影时期(20年代中后期)
达达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是雷内·克莱尔《幕间节目》(1924),由达达派画家波卡比亚编剧。影片由一连串并不连贯的怪诞的短镜头组成,影片体现了达达主义对一切文化习俗、礼仪的嘲弄,一种追求创新、奇异风格的乐趣。影片没有可以叙述的故事,利用剪辑、叠印等技巧,使一些不相关的物象画面建立视觉上的联系,通过摄影机速度的变化,造成视觉上的节奏感。在这里,想象和真实的界限消失了,使电影影像呈现一种梦幻性质。
克莱尔的《幕间节目》公映后不久,达达主义派发生了分裂,先锋派电影也随即同当时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相结合,从纯视觉的抽象线条和视觉节奏感的创造转向了对人的梦境、无意识、潜意识的表现。法国女导演谢尔曼·杜拉克导演的《贝壳与僧侣》(1927)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影片无一般
的故事线索,而是通过怪诞的形象表现出性压抑造成的变态心理和古怪行为,将一个性欲得不到满足的僧侣的一连串狂乱的幻想表现于影幕,使电影成为表现人的潜意识的最直接的语言。
1928年,侨居法国的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的《一条安达鲁狗》也是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去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姑娘和一个拿剃刀的男人,但找不到一条可以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线,这部长17分钟的黑白片,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系列狂乱而富有刺激性的画面所呈现的纷乱的内心活动。
(三)第三阶段:记录主义电影时期(20 年代末、30年代初)
20年代末,先锋派电影从抽象线条和梦境转向社会生活,恢复了客观现实的形象,不同的是这种展现不是为了再现客观世界,只是为了表现创作者的某种主观意念和情绪,客观现实是创作者主观意念的物化或载体。
代表作品有:让·维果的《尼斯的景象》、布奴埃尔的《无粮的土地》等。
第二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是战后世界影坛最突出的电影现象,也是世界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及其发展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
约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电影艺术本身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新现实主义在意大利现实环境中孕育,是意大利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意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双重受害国,战争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的是物质与精神双重的伤害,因此反战情绪和对现实的深切感受与焦虑成为电影迫切要表现的主题。新现实主义正是在这种现实冲击下产生的。
第二,战争迫使众多电影导演投入到战时新闻记录片的制作。这种情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有两个:使人们养成了看纪录片的习惯;也使人们对电影的记录功能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许多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都曾有过拍新闻片和记录片的经历,他们在能够拍摄故事片时自然地将纪实的风格运用于故事片创作中。
第三,由于战争,许多制片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电影创作者们不得不寻求更为便宜和简便的制作方式和拍片方法,运用他们熟悉的纪录片的拍摄方法,一种新的电影美学风格也随之诞生。
1942年,鲁西诺·维斯康蒂摄制的影片《沉沦》,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
1945年,罗西里尼完成了影片:《罗马,不设防城市》,影片标志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历史的真正开始,随着它的诞生,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影片如潮水般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