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宗教人类学)【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1.迪尔凯姆是如何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的?答:(1)迪尔凯姆的社会唯实论观点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于个人,并不意味着社会可以完全摆脱个人,并不等于主张社会是一种超验存在物。
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意味着社会具有不同于个人特征或不能完全通过个人特性加以认识的特殊实在性,它不过是主张个人仅仅是构成社会实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迪尔凯姆认为,契约的前提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即必须先有社会,社会塑造了个人并为缔结理性契约提供非理性前提。
迪尔凯姆社会观的显著特征是赋予社会超出个人、独立于个人、规定个人的独立意义。
(2)社会整体观①社会整体观的哲学基础是:整体不等于或大于部分之和。
社会整体观注重的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是各部分之间的联结方式或结合方式,以及在这种结合方式中产生的新的现象、新的属性。
正是这些不能由个人特性直接加以说明的新现象、新属性体现着社会的独立性和实体性,即只有坚持整体观才能贯彻社会唯实论。
迪尔凯姆强调,作为整体的社会,其成员之间的关系除了物质性结合以外,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性结合。
②迪尔凯姆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的目的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明确划分一条界线,认为二者分属两个不同层次,受不同性质的规律支配,必须由不同学科分别对之进行研究。
③在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上。
迪尔凯姆坚持社会高于个人,社会决定个人,而不是相反,即高层次事物对低层次事物具有首要的决定性意义。
迪尔凯姆的社会观是他为争取社会学独立迈出的第一步。
由此出发,他为社会学规定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不必也不能涉及个体层次,它只把社会层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2.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如下:(1)把社会事实当做客观事物来看待,即社会学研究的“客观原则”。
为了避免主观立场和主观研究方法,迪尔凯姆提出认识立场的中立性原则,即人们在研究社会事实时,必须置身事外,保持研究态度的中立性,自觉排除自己的感情因素、价值偏好、先入为主的观点和世俗成见的干扰。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笔记和课后习题(社会学概论-文化展示)

第十五章文化展示5.15.1 复习笔记第一节文化撰写民族志是建立在田野工作中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人类学家从事田野调查,之后要写出一个作品,描述那里的文化,这就是人类学的文化撰写。
起初,人们认为民族志只是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后来,人类学界普遍认为,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成果。
随着人类学的理论发展与经验积累,民族志的写作思路、写作方式、文章结构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一、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1.“传送带”——现实主义民族志早期的纪实作品始于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写法。
现实主义民族志撰写的9个方面的特点是:(1)民族志的叙述结构是全貌的民族志(total ethnography),逐一考察文化的组成部分或社会组织,提供关于地理、亲属关系、经济、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的详细图表;(2)民族志作者不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个权威叙述者在叙述客观的事实;(3)个人的存在通常被埋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创造了一个规范的角色模型;(4)提供地图、图表和照片作为“真的到过那里”的象征物;(5)分析时空坐落或发生的事件,从而来表述真实生活的细节;(6)提供资料,并忠实地表述当地人的观点;(7)写作风格趋于一般性的描述,而不是对个别事实进行细致的探讨,被研究的个别事项(仪式、婚姻、政治组织等)很少具有个性,而是具有典型性;(8)使用专业术语;(9)对土著的概念加以注释。
2.“深描”——解释人类学民族志格尔兹认为,文本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描写的系统,它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行为学意义上的——“文化即文本”,并试图真正从情境上去研究和解释文化。
格尔兹开创了“深描”的方法,即在特定的情境下探求并解释文化的意义。
格尔兹所说的写作,就是“深描”,就是对社会活动进行具有丰富意义的、全貌的描述。
在“深描”的过程中,文化撰写的技巧从堆砌事实转换为象征意义的解释和交流。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试述社会分化的类型。
答:社会分化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
(1)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
水平分化一般表现为社会分工和生活的多样化,它使得社会的异质性增强。
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
在社会学中更加重视垂直分化的研究,因为垂直分化常常蕴涵着社会张力。
(2)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基于自然因素的社会分化表现为人们对具有不同生物特征的人给予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使得人们具有了社会差别。
这方面的社会分化主要有性别分化和年龄分化。
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是指社会对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给予特定的评价,从而使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民族和职业是社会分化的两个重要社会基础。
2.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列宁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他指出:“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这一定义将生产资料的占有作为阶级划分的物质基础,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进而影响着他们对劳动产品的占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它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2)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阶级成员的共同行动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阶级成员的阶级意识;二是阶级内部的组织化程度。
(3)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互动1.如何理解社会互动?答: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以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递为基础;(4)社会互动并非只是在面对面的场合才发生,也存在着间接互动;(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2.简述社会互动的主要荚型。
答:社会互动按照性质分,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竞争竞争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竞争是以不同利益群体(个人)的存在和目标物的稀缺为前提的。
竞争是人的积极性得以发挥的重要基础,它也给社会增加活力。
竞争的形成以下述条件为基础:①存在着占有同一目标的个人或群体,想占有的同一目标产生竞争点,对于不同目标的追求不形成竞争。
②参与竞争者都希望独自占有这一目标物,而不是共享,即竞争具有排他性。
③这种被争夺目标是稀缺的,即一方对它的占有就意味着其他参与者对它的占有机会的丧失。
竞争虽然含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但其目的不是要反对其他竞争者本身。
竞争是一种复杂的互动过程,各参与竞争者的行为不但受稀缺目标物的诱惑,而且直接受其他竞争者行为的影响。
在竞争各方达成共识(即公认的合理的规则)基础上的竞争是公平的竞争,它不但引发活力,而且还会形成秩序。
缺乏合理规则的竞争是不公平竞争,并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恶性竞争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社会秩序。
(2)合作合作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群体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社会群体的含义社会群体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在这个集合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狭义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并不是偶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由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
统计群体也不是这里所说的社会群体。
统计群体是社会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甚至相同身份的众多社会成员的称谓,比如大学生群体、农民工群体、老年人群体等。
这些所谓的“群体”同样没有持续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支撑,实际上它们是同一类人的代名词,群体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活动或生活。
(2)社会群体作为人们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形式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之间稳定的互动模式,它是成员之间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反映。
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和社会互动的结果,有了这种社会关系,成员之间才能稳定、有序地交往,他们才构成群体。
社会群体内的社会关系是直接的和持久的,它具体地反映于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之中,这种关系也是稳定的。
②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身份是人们在社会中的某种标识,比如大学生、农民、教师都是身份。
共同的身份是指在某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身份是相同的,比如同是一个大学的学生、老乡、一家人,这些都使其成员具有了共同身份。
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感,即他认为自己属于该群体并对之负责,他与这个群体利益相关。
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也包含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并且意识到他们共同属于这个群体,即群体成员获得了一致的身份感。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群体边界是不同群体之间互相区分的界限,群体边界是由群体认同感和相互依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的。
同一群体的成员之间具有认同感,而不同群体的成员缺乏认同感,就产生了群体边界。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文化展示)【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文化展示一、名词解释1.民族志答:民族志是指建立在田野工作中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2.影视人类学答:影视人类学是指以影像和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跨文化比较的学问。
在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照片的拍摄、分析和民族志电影或录像以及多媒体的制作和使用最为常见。
二、简答题1.简述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
答: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包括以下内容:(1)开山作品“影视人类学”这个术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
影视这一新手段开始被不自觉地运用到人类学的研究当中。
从时间上看,属于“开创之作”的影视人类学作品中,最早的是雷格纳特等人拍摄的片子。
雷格纳特主张将电影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工具,一个类似于显微镜的观察工具;他坚信人类学家借助影片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因此提出建立“正在消逝的人”的电影、录像档案或博物馆。
弗来贺提在拍摄中冲洗胶片并尽快放给被摄居民观看,从而得到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他与被拍摄对象沟通的初期实践,后来成了民族志电影的理论精髓之一。
(2)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直到20世纪30年代,贝特森和米德才将电影和照片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
他们认为,电影可以实现文字调查报告不能表现的东西。
1936~1939年,贝特森和米德使用摄影手段补充他们在巴厘岛进行的有关文化与性格的田野研究报告。
此次田野调查结束后,他们配合大量照片出版了两部著作。
此外,他们拍摄和剪辑了6部影片。
因此,米德和贝特森在巴厘岛关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田野工作,因影像的介入使得再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成为可能。
并且,他们使影像作品首次成为人类学研究与成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影视作品在人类学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3)解说电影解说或叙述电影主张通过拍摄者的旁白来强调对某种文化叙述的理解,主张所有人类学信息以旁白和画面的简单结合来实现。
这种电影学说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类学家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向观众解释说明并描述文化。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6)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2.1.1复习笔记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是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由于他第一个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为社会学做了奠基性工作,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节实证哲学的基本精神一、“实证”概念的含义孔德指出,实证主义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括在“实证”这个概念中,他把实证概念列于他所创立的新哲学之首。
1.实证概念的含义实证概念有以下含义:(1)实在的而非幻想的;(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3)可靠的而非可疑的;(4)精确的而非含糊的;(5)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2.知识的划分“实证”是孔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他把实证精神奉为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
他指出,实证的思维方式是对以往一切思维方式的超越。
实证哲学的诞生是个标志,它把一切知识划分为前实证阶段和实证阶段。
根据实证概念的基本性质,所有前实证阶段的知识都是幻想的、无用的、可疑的、含糊的和绝对的,实证阶段的知识才是实在、有用、可靠、精确和相对的。
3.科学孔德把实证知识看做科学的象征,正是实证精神把科学同神学及形而上学区别开来。
在前实证阶段,人们纠缠于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即那些既不能用观察到的事实加以验证,也不能用事实加以推翻的问题。
而科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拒斥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必须能“证之以实”。
二、人类知识的发展阶段孔德认为,每一个知识门类,都经历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虚构)阶段、形而上学(抽象)阶段和实证(科学)阶段。
1.神学(虚构)阶段(1)在神学阶段,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超自然的存在物造成的,是在某种超自然力量支配下发生的。
(2)神学阶段的知识特点是,运用虚构的图像和拟人化类比寻找一切事物的终极起源和终极目的,运用想象寻找存在的超验本质。
即使这些图像是真实的,也只是把困难往后推,因为人们所规定的认识目标本身就是虚构的、注定无法解决的。
2.形而上学(抽象)阶段(1)形而上学阶段与神学阶段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人们仍然追求关于事物本质的绝对知识,同样认为感觉与经验不足以提供这类知识。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社会)【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1.什么是社会?简述其基本性质。
答:(1)在社会学中,社会是指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
社会有如下含义:①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②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③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2)社会的基本性质一般而言,社会具有以下一些基本性质:①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②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③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有组织地结合起来的系统;④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⑤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丰富多彩;⑥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2.简述社会构成的要素。
答:社会的构成要素,是指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1)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孙本文指出,社会赖以生存的四大要素,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
地理要素是人们生存和活动的空间,生物要素和心理要素指作为生物体的人及其心理,文化要素是人类共同活动所积累的经验。
这四个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社会。
(2)现实社会的构成要素一般而言,现实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至少包括自然环境、人口、经济一社会活动与文化。
①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活与生产的资源。
②人或人口是社会的能动要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本身的一切要素与现象,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年龄、分布、流动、出生、死亡等,均对社会的存在形式及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