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颂延和“汤氏头针法”200905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和“ X头针法
xxxx1
(1.上海长宁区江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50)
“汤氏头针”为头针疗法六大体系之一,由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已故针灸家汤颂延所创立。然关于汤氏生平、创立经过等方面未见诸报道。为此,笔者仅具手头资料,探讨如下,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1.XX 生平简介
XX, 一名xx,男,上海市人。
1921年11月25日出生。父汤柳根,母强伽妹。1938年9月,17岁的汤颂延开始在上海长宁区中山公园附近之孙家宅的张锡康中医诊所当学徒,研习歧黄之术。1940 年与汪铃珍结婚。
1942年3月学徒完毕后分别在上海、杭州开业行医或在药店做驻堂医生。1952 年3 月卫生部为了加快中医药的学术研究步伐,举办“全国首届中医药专门研究人员班”,汤氏应试及格,同年9 月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学习现代医学,其时已年届31岁。经过5 年寒窗苦读,于
1957年9月毕业,获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证书,随即由卫生部统一分配到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即曙光医院之前身)针灸科工作。1958 年调至
新成立的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工作。
1960 年用针刺麻醉进行肺切除手术成功的消息自柳州传至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召集党波平、汤颂延、陈德尊、赵伯钦等人共同设计方案。鉴于汤颂延思想活跃,学贯中西,于是派他到上海第一结核病医院,与该院合作开展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的研究。
1960年7月5日,汤氏成功单用针刺为一54岁男性工人的右上肺清除手术实施麻醉。次日,又与党波平、张令铮、王文莺等人再与“一结”合作,为一位23 岁的男性患者行针麻手术,手术成功。此后针刺麻醉获得市卫生局支持。汤颂延对针刺麻醉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次年11 月汤颂延被调至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任教师
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汤颂延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被迫离开讲台,关进“牛棚”,隔离审查达三年之久。先后多次被下放到工厂以及贵州巡回医疗,以“改造思想”。他却将逆境作为探索针灸疗法的大好机会。
1971年6月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与龙华医院合并,汤颂延也调到龙华医院,期间他对当时流行的头针疗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1975年12月将自己临床体会整理成《头针疗法》。1979年他再度将自己独特的经验写成《汤氏头针法》书稿,希望能够出版以惠病家,由于其时极左思潮占统治地位,被斥为“个人主义”,未予同意。
1980年3月针灸经络研究所与龙华医院分离,重新建所,汤氏重回针灸经络研究所。
1982年3月28日汤氏因患癌症去世,享年61岁,然而其创立的“汤氏头针
法”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头针六大体系之一。
临床上汤氏还擅长使用“芒针疗法”和“水针疗法”,临床经验丰富。由于汤氏长期忙于教学、科研和临床,无瑕将自己的经验用文字记载下来,故今天可供我们研究文献很少。
汤氏共育子女六人。其幼女慧仙,克继父业,曾在上海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工作,现已退休。
上海针灸经络研究贺静松曾跟随汤氏,深得其传,曾发表多篇论文介绍汤氏头针疗法,为汤氏头针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现亦已退休。
1.xx 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2.xx 头针疗法的产生和演变
汤氏头针法是汤氏不断探索、不断吸取他人经验,不断总结而形成的。汤氏先后多次对其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从这些总结中我们不难找到汤氏头针疗法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上世纪70 年代初,正在全国推广的焦顺发头针疗法(以下简称“焦氏头针”)引起了汤颂延的注意,他在临床上结合自己经验,进行了探索。根据
1975年12月汤氏总结成文“头针疗法”中称“近一二年来我们在头针临床实践中”这句话,我们可以判断汤氏是在
1973 年12 月到
74年12月才开始在临床上使用头针疗法的。
现存最早的“汤氏头针疗法”文献可见于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刘立功研究员1986 年的硕士论文《<针灸大成>俞穴功效的计算机分析》,其中存有汤氏四幅“中国头针”的插图。
其图以黑色线条表示“焦氏头针刺激区”,红色线条表示“汤从(颂)延头针刺激区”。此图仅有会阴点、脐点、剑突点、命门点、大椎点等点,以及上焦、中焦、下焦、背等区,又有位于上焦区两侧的胁肋区,位于会阴点与命门点两侧的腰骶区,位于头项区两侧的腰区,耳前的“耳前区”,还有运1(运动一区)、运2(运动二区)、感1(感觉一区)、感2(感觉二区)、血区(血管舒缩区)、静(静区)、风(风区)。这些刺激区不仅定位非常零乱而且没有区域范围,可能是汤氏最早的总结,时间当在1974 年-75 年之间。
1975年12月汤氏对自己的头针疗法实践进行了总结(以下简称75年版本)。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只能署上“上海龙华医院下厂吴泾地区第三批医疗小分队”。
根据笔者手中该总结的油印本,汤氏不但沿用头针疗法的名称,而且认为“头皮与大脑皮层之间,必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关系”,说明汤氏的实践是在焦氏头针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沿用焦氏的命名部位就有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血区(即血管舒缩区)、视区、平衡区、胃区、运用区、言语一区等。汤氏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焦氏的14个刺激区“不能满足于临床需要”,于是他在临床中进行探索,不仅确定了会阴点、脐点、剑突点、命门点、大椎点五个刺激点的定位和功效,更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在头部正中线的两侧一寸五分之内的上焦区、中焦区、下焦区、腰荐区、背区、头项区的定位和功效。此时的“汤氏头针法”已基本具备了“汤氏头针”的雏形,即躯干前半身的缩影倒悬仰卧于头皮的前半部,而躯干的后半身的缩影倒悬俯卧于头皮的后半部。同时汤氏又认为“血区、运动一区二区、感觉一区二区这五条刺激区彼此之间的性能,初步认为有混合现象存在”,于是创造性地将感觉区、运动区、感觉二区、运动二区、血区合称为“运感区”,再将“运感区”的上分为趾踝、膝、髋臀分区,中为指
腕、肘、肩分区,头面部刺激区位于运感区的下。然而,汤氏虽然解决了四肢、头面的分区问题,但未脱离焦氏头针的窠臼,且躯干和头面、四肢之间是分离的。汤氏还记载了在枕项部的风区、静区的部位与功能。
1979 年,汤氏再次对自己独特的头针疗法进行总结,著成《汤氏头针法》 (以下简称79 年版本)。此书从未出版,仅存手抄本。书后注明时间为
1979年8月23日,此为写毕之时间,距其辞世仅两年五个月。汤氏让其子女抄录保存,说明其应是最后定本。本书中,汤氏“假设把人体作冠状切面,分为前后两个半身,等比例缩小成与头皮前后半部大小相等的前后两半缩影。由于人体前为阴,后为阳,胸腹为阴,腰背为阳,头皮的顶耳线为分界,顶耳线之前属阳,顶耳线以后为阳,阳与阳配,阴与阳合。人体前半身的缩影属阴,倒悬仰卧于头皮的前半部;人体后半身的缩影属阳,倒悬俯卧于头皮的后半部。”头面、四肢和躯干的刺激区相连接在一起,终于形成独特的“汤氏头针疗法”。
从1975 年12 月的总结,到
1979年8月第的总结,时间仅为三年多,汤氏头针就彻底摆脱了焦氏头针影响,成为最具有特色的头针疗法之一。
关于79 年版本汤氏头针的定位和主治,笔者曾在英文版《针灸与推拿医学》杂志( Journal [1]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8 年第3 期“汤氏头针疗法简介”详细介绍,可参阅。3.影响汤氏头针疗法的几个因素
不可否认,汤氏头针是在焦氏头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实践总结而成,但是还与祖国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和“天人相应”、微针系统诊疗法、方氏头皮针、高丽手指针等因素的关系密切。
汤氏头针疗法为何要将人体分为仰卧和伏卧之原因,令许多人费解。其实与祖国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和“天人相应”有关。阴阳学说认为:
腰背为阳、胸腹为阴。汤氏1975 年版本中记载:
“在头针新的刺激区、点发现过程中,使我们逐渐形成一种观点,认为可以用中医的‘阴、阳 '理论来阐明头针疗法的一部分功能作用。从上中下焦区和腰背区会阴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