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中的唐风艺术表现_李百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2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大系示意图
中国到了明代以后建筑的梁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梁袱承传了全部屋盖荷载,因此截面增大,形成了 新的建筑结构体系。斗 也由承载结构变为以装饰为主
· 47 ·
等级秩序。因此到了北宋后期将晚唐传下来的工程做法 经过筛选,以法律的形式将营造技术规范化,公元 1125 年钦定发行了《营造法式》,使建筑营造发展到规范化 阶段。但应该注意到营造法式是在唐代结构体系和营造 技术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法定而钦行。实际上是将唐代 的营造技术规范化后,冠以《营造法式》之名。因此《宋 营造法式》实质上也应是唐风建筑体系的一个支系,只 是按照定式营代只按《营造法式》 的法定条例千篇照套。从遗存至今的一些元代遗构,也 可发现它们并没有按宋制,而更多的是受唐代按功能需 要和材料储备,用较自由的结构方法来营建。这也表明 五代、辽、金、元的建筑,仍是唐风建筑体系的延续。
唐代在我国的南方较边远的闽粤地区,也就是被称 为南蛮地区的建筑,则仍然保持着魏晋南北朝的工程做 法,形成了一支与中原主流建筑不同的建筑体系,这种 形式到后世被称为南宋式样的非主流建筑与唐中原主流 建筑并行。建筑的斗 还保持着南北朝的斗下设皿板和 汉代用插 出挑,以及昂嘴为双曲线,梁栿肩头为月梁 造等特点。这种式样通过佛教经海路传至日本,形成了 日本称为“天竺样”的建筑式样。因在日本最大的佛殿 东大寺的大佛殿中使用,所以日本也称“大佛样”。
· 48 ·
隔二十年要落架重建的“造替”制度],在原屋面上再 覆一层和式构架,形成屋檐为一椽二飞的三出椽结构, 使其下架仍依原建形式,而上架改变为中日混合的结构, 形成了以中日两国建筑风格合为一体的日本建筑式样。
和式建筑的补间斗 多用柱 和由柁 或叉手 演 变的板 股和透 股。建筑构架仍保持着中国唐代早期建 筑的朴素、简练,以结构的需要来设置构件和斗 的营造 方法。屋檐的檐口两端只有向上起翘的檐起,没有向外渐 伸的檐出,还保持着中国汉唐屋面檐口平直的工程做法。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日本和式建筑是以中国汉唐建筑技 术为本发展进化成的。也是唐风建筑体系的一个支系。
中式传统建筑的发展,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已经开始 形成不同的体系。如陕西半坡遗址的大房子木结构、长 江以南的穿斗式木构架,以及浙江余姚遗址的干栏式等 多种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并在木结构的构件接头部位, 已开始使用卯榫。居住形式已形成了以部落酋长和宗室
长老的住房为核心的聚落。到了殷周时期房屋已形成了 台基、墙柱和屋盖三段式的构造定式。屋面已开始使用 了陶瓦,在木结构的节点上开始使用青铜造的金 加固 饰件,内墙用空心砖装饰,地面用长 1m、宽 30cm、厚 5cm 的板砖铺装。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建设规划已形成。 到了秦汉,屋盖形式发展为四阿、厦两头、不厦两头、 斗尖以及组合屋面和多层楼房。这时的屋面和檐口平直 而不曲凹,和欧陆建筑的屋面形式几乎一样,而柱头也 有同欧风柱式相类似的结构。从遗留下来的一些汉代的 图饰中,可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图 1)。这时 期由于大型宫室和祭祀建筑的兴建,以及大规模有规划 的都城营造,使中式建筑蓬勃向前发展。木结构构造技 术已出现了用短木叠垒出挑的斗 来承挑屋檐的构造系 统,以及利用蜀柱或叉手支撑的屋架系统。到南北朝时期, 构架出现了举折,由汉代阶梯形屋面进化到凹曲形屋面。 而斗 也形成了由栌斗、 、散斗,皿板、柱、叉手等 构件组成的云 、叉手 、柱 、一栌三节(一斗三升)、 一栌五节和一栌二节等多种组合的斗 层,屋角也开始 出现了起翘的做法。到了隋唐由于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开 通,将南、北各地的营造技术汇集相融,使房屋结构技 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抬梁、穿斗等结构方法的融汇使用, 构架式样和建筑形式有了新的创造。昂的使用使斗 体 系更加完善。城市规模已发展为有百万人口之众,84 平 方公里之大。大体量的宫室建筑和城池营造,将“唐风 建筑”发展推向了我国木结构营造技术的顶峰。
公元 538 年 ( 日本钦明天皇七年 ),朝鲜百济圣明 王将释迦金铜佛一尊和幅盖经论若干,赠予日本天皇, 也就是史称的“佛教公传”,佛教正式由中国经朝鲜传 入了日本,成为日本国的公教。中日文化交流就是在汉 化佛教文化不断传入日本而全面展开。由于大造寺庙, 从百济和中国请来大批的工匠东渡日本。但由于这个时 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的日本建筑, 实质上是反映着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随着 汉化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不断扩大,在唐太宗贞观 4 年 (630 年)日本国开始派“遣唐使”赴中国学习。在公 元 754 年(天平胜宝六年),大唐鉴真和尚在五次磨难 之后双目失明,历经了十二年的历程,随第十次遣唐使 回国同行来到了日本,营建了唐招提寺,使日本建筑进 入了平安样式时期。 公元 840 年后日本国停止了官派遣 唐使,日本建筑转入了国风化建筑发展阶段。在屋架结 构中已明显的加进了日本的构架结构体系,并在以后的 各个时期中,对受中国南北朝到唐朝的文化影响所营造 的寺院殿堂,在落架维修时都进行了同样的和式改造[日 本自天武天皇十四年(686 年)开始实行对重要殿宇每
元朝的建筑由于游牧民族生活的习惯,居住的棚屋 不用斗 ,入主中原后与中原建筑式样结合,多使用大 内额结构和减柱的方法来增大室内空间。并开始简化斗
结构,为日后明清建筑结构的进化奠定了基础。大额 的做法,在汉代出土的明器和南北朝窟檐中已有表现, 隋唐时仍然在非主流建筑中流传。在《营造法式》卷五 大木作中,也有“檐额、两头并出柱口,其广二材一 至三材如殿阁即广三材一 或加至三材三 ”的大尺度 额的记载。这种利用大额结构的方法,在游牧民族的宫 室庙宇中得到了发展。而唐风建筑的构造特点就是建房 的构件是依建筑的功能和结构需要来设置的,构架简练 朴实,不设与结构无关的装饰构件。斗 也由构架的结 构需要来组合,结构尺度和构造方式没有严格的法定, 多种技术兼容,可自由使用多种结构形式结合。因此“唐 风建筑”是一种发展型的营建技术,可由艺匠最大限度
根据上述唐风建筑的发展实况,用一个唐风建筑体 系发展示意图来概括(表 1),当中国传统建筑由殷周发 展到秦汉时,建筑技术随文化扩展到了朝鲜和南蛮地区。 汉代建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转型后,中国建筑进入了隋 唐时期,而南北朝转型期的建筑形式也传到了南蛮地区, 并通过朝鲜传入日本,这时期日本的代表作为法隆寺。 到了隋唐时,唐风向朝鲜、日本和南蛮地区并行扩散, 形成建筑的唐文化圈,这时期日本的代表作有唐招提寺。 就在这个时期南蛮地区的建筑式样随佛教的传播也传入 日本形成了天竺样,其代表为东大寺大佛殿。隋唐以后中 国因南北分治而形成了两个体系,一个为以“营造法式” 为制的宋代,另一个则为以唐风为体,从五代、辽、金传 到了元代。而这时日本的唐样和天竺样建筑,加进了中国 五代斗 的变化形式和日本的构架而形成了和式建筑。
长远以来,由于中国本土没有国教产生,也就没有 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机制,所以国家不能依靠神权做为 民族的精神支柱,而是以皇家为统治中心,封建社会秩 序是靠礼制来维持。一切行为均受伦理、道德的约束, 以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控制庶民,人们只信奉天、地、日、 月和祖先,供奉祖先也只是在屋内供奉祖先牌位或画像 而已,因此没有大体量的纪念性建筑出现,除宫室外也 只有城池、祭祀庙坛建筑规模较大,居住宅院体量相对 较小。建筑的形制和规模是受尊、卑、长、幼之序所决定, 把社会秩序具体地由空间表达出来,按级别组合不同形 式的四合院,使人一目了然,各类房屋的使用者之间以 尊卑之礼行事,这种理念不管是在太平盛世或是改朝换 代都没有变化,都能满足各个时期封建统治者的权益所 需,因此数千年来中式建筑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 房屋的斗 和屋架举折部位有较直观的变化。又因中国 人认为建筑物也是有生命的,一座古老建筑的倾圮如同 人有生死一般。不追求建筑物永恒不变,“推陈出新”、 “除旧布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民间谚语就 是这种思维的写照。正是有这种思维的存在,在历史朝 代不断的更换时木结构建筑在大形不变的情况下,构架、 斗 、屋盖、彩画等方面不断地演化,因此研究中国古 代建筑的进化多从建筑样式的变化入手。
图 1 壁画中的汉代建筑 由于唐代大规模营建活动的需要,唐风建筑技术得 到了高度的发展,到了唐王朝晚期,木结构建筑为适应 发展,由构架多样化、结构组合自由,已有向规范化方 向发展的趋势。由于唐末宋初重臣商贾在营建中不按朝 廷规定的等级规格建造,淫巧成风,加之关防工料无定制, 广计工料事多发,致使朝廷财政受损,并冲击了封建的
在《营造法式》钦定时,中国国内实际上是处于北 宋、辽、西夏、回鹘、于阗、吐蕃、大理分治的局面。 因此在北宋辖地的主流建筑是执行了《营造法式》,但 其它不属于宋管辖的地区则不执行北宋政令,仍以唐代 传统营造方法继续发展。实际在北宋控制的边远地区也 仍采用唐风营造,如敦煌石窟北宋第 431、427、437、 444 窟檐建筑,虽为北宋营建,但仍延用唐风(图 2)。 还有一些非主流 建筑仍以上朝形 式 营 建, 如 广 州 肇 庆 梅 庵 大 殿、 福建福州华林寺 大殿虽为宋代营 建, 但 风 格 上 却 图 2 敦煌莫高窟唐时代窟前建筑 保留了唐及唐以前的许多工程做法。这说明传统本身并 不依改朝换代就立即消失,而是随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地 演变。宋代的中国就是由两个建筑体系并列发展,一个 是以《营造法式》为制的规范化建筑发展体系,另一个 则仍然以“唐风”为体的非规范化建筑发展体系,后一 个体系涵盖了北宋以外的各邦,如辽、西夏、回鹘、吐番、 于阗等,当然也包括北宋辖区的一些非主流建筑。而这 个体系随着各邦之间的兼并,流传到金直到元朝。
表 1 唐风建筑发展体系
的表示建筑等级的构件。中国主体建筑才较全面地转入 了明清建筑规范化发展时期,而唐风建筑技术则转入了 非主流建筑之中,以民间地方做法的形式出现。因此唐 风建筑的发展应从魏晋南北朝转型期开始到元代,历经 950 年后转入了明清规范化发展时期。也可以将中式木 构建筑的发展分为,由殷周以前的萌芽时期,发展到殷 周的初期发展时期,后又发展为秦汉建筑的蓬勃发展时 期,再升华到唐风建筑的颠峰时期,而终于明清规范化 发展时期。明清以后中式建筑则发展到由中国传统建筑 形式与西方传入的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并能满足现 代功能需求的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即俗称仿古建筑时期。 从建筑管理角度和建筑主材的变化,中国建筑的发展可 分为宋以前的蓬勃发展期和宋以降的规范化发展期,到 辛亥革命后转入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发展期(表 2)。
当代建筑中的唐风艺术表现
李百进
中式传统建筑自有巢氏搭建窝巢起上下五千年的发 展,始终以木结构为主,即便是在周、秦、汉、隋时代 砖石结构的发展,空芯画像砖的制造,石 桥砌筑技术 均领先于当时世界其它地区,但由于中国人在营造中注 重风水,崇尚五行,认为“木”是采集于向上生长的树 木,代表着生气,象征着生命。“土”为万物生长之本, 居中央属吉像。而石材质地近“金”有肃杀之气,暗示 死亡,砖石质地相近,只能用于墙面或脚下,因此墓室 多用砖石砌筑。供人使用的房屋则以木材为主营造,中 日两国将营造房屋又称为土木工程,有可能是因营造用 材以土木为主之故。
西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以白马寺为始的中国佛教 建筑开始建立。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非常兴盛, 中国文化开始以汉化佛教的形式向外辐射,建筑技术也 随着佛教的外传而影响四邻。 与中国接壤的高句丽最早 传入了佛教后又遍及了全朝鲜。朝鲜自汉武帝立四郡后, 建筑文化的发展基本上与中国同步。公元 670 年朝鲜新 罗依唐朝兵力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新罗王朝,高句丽的 部分势力加入了中国东北靺鞨人为主的震国。八世纪唐 王朝将震国地盘划归忽汗州并册封为渤海,史称渤海国。 渤海国文化是唐文化和高句丽文化相融,因之形成了又 一支唐风建筑体系的支系。其东京龙原府、上京龙泉府、 近年来发掘的建筑构件和遗址资料都证明是仿效唐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