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的金相组织图

铸铁的金相组织图
铸铁的金相组织图

灰口铸铁可锻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

片状石墨(未浸蚀)团絮状石墨(未浸蚀)球状石墨(未浸蚀)蠕虫状石墨(未浸蚀)放大倍数400×放大倍数400×放大倍数400×放大倍数400×

灰口铸铁灰口铸铁灰口铸铁

F基+片状石墨(F+P)基+片状石墨P基+片状石墨

放大倍数400×放大倍数400×放大倍数400×

可锻铸铁可锻铸铁球墨铸铁

F基+团絮状石墨P基+团絮状石墨F基+球状石墨放大倍数400×放大倍数400×放大倍数400×

球墨铸铁

球墨铸铁

高磷铸铁

(F +P )基+球状石墨 P 基+球状石墨 P 基+片状石墨+磷共晶

放大倍数400× 放大倍数400× 放大倍数400×

金相组织观察报告

实验二金相常识简介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 一、目地要求 1 、了解试样制备过程、金相显微镜基本构造和原理等金相常识。 2 、研究和了解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3 、分析成分对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从而加深理解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内容:将制好的样品放在显微镜上观察,注意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并分析样品制备的质量好坏,初步认识显微镜下的组织特征并分析成分对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三、实验设备:金相显微镜,抛光机易耗品:吹风器、样品、不同号数的砂纸、玻璃板,抛光粉悬浮液、4%的硝酸酒精溶液、酒精、棉花等 四、实验步骤: 1.金相样品的制备方法。 2、样品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即浸蚀)。

实验结论: 1画组织示意图 (1)画出下列试样的组织示意图 1)亚共析纲 2)过共析钢 3)亚共晶白口铸铁 4)过共晶白口铸铁 (2)画图方法要求如下 1)应画岩石记录表中的30—50直径的圆内,注明:材料名称、含碳量、 腐蚀剂和放大倍数。并将组织组成物用细线引出标明。如下图: 2.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所画组织的形成原因。

(2)分析碳钢(任选一种成分)或白口铸铁(任选一种成分)凝固过程。

教学及实验方法: 1 、教师讲述和演示阶段: 用 1 5 分钟时间讲解试样制备、显微镜结构、反射原理和黑白成像等金相常识,用 2 0 分钟时间联系铁碳平衡图讲解、分析本次实验的 7 种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用电视显微镜向全体学生展示所有显微组织,用 5 分钟时间讲解绘制显微 组织的有关技巧。 2 、学生动手实验阶段: 学生用 5 0 分钟时间对 7 种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建立成分和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绘出所观察到的显微组织图,用箭头标明各显微组织,并在相应图下标出成分,确立组织和成分之间的关系。

钢铁金相图谱

钢铁金相图谱 第一章钢铁典型金相组织 材料:纯铁 工艺情况:退火状态 浸蚀方法:苦味酸酒精溶液浸蚀————————————————————1 材料:10钢 工艺情况:退火状态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2 材料:16Mn 工艺情况:热轧状态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3 材料:1Cr18Ni9Ti 工艺情况:固溶处理 浸蚀方法:盐酸、硝酸、甘油混合溶液浸蚀———————————————4 材料:T8 工艺情况:退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5 材料:50钢 工艺情况:正火处理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6 材料:GCr15 工艺情况:球化退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7 材料:T10 工艺情况:加热至860℃保温后炉冷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8 材料:20CrMnMo 工艺情况:1000℃过热渗碳后空冷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9

工艺情况:铸态 浸蚀方法: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浸蚀——————————————————10 材料:T10 工艺情况:高温淬火后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11 材料:W18Cr4V 工艺情况:1270℃淬火,560℃三次回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12 材料:GCr15 工艺情况:850℃淬火后回火处理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13 材料:40Cr 工艺情况:淬火,回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14 材料:15MnB 工艺情况:920℃渗碳淬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15 材料:20Cr 工艺情况:渗碳后淬火和回火处理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16 材料:20CrMnMo 工艺情况:1000℃渗碳后空冷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17 材料:70Si3MnA(弹簧钢) 工艺情况:加热保温,在400℃盐浴中等温冷却后空冷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18 材料:70Si3Mn 工艺情况:加热至1200℃保温,在400℃盐浴中等温3min后空冷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19 材料:35钢 工艺情况:加热至870℃,保温30min,淬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20

金相显微组织下的一些缺陷及图片说明

抛光3系铝合金时,抛光后金相观察到一些黑点,请问那些黑点会是什么?脏东西?夹杂? 磨了好久都磨不掉!
7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geoge at 2011-11-23 18:03:19: 抛光3系铝合金时,抛光后金相观察到一些黑点,请问那些黑点会是什么?脏东西?夹 杂?磨了好久都磨不掉! 黑点有多种可能性:1、疏松的孔洞,这种黑点是因为反射光在孔洞里面,就是黑色;2、 抛光膏沾黏在金属表面,很细小,形状太同一方向的“小尾巴” ;3、抛光时抛光布上面的纤 维造成的压痕,也会带有小尾巴!3、如果这种黑点不是布满在视野范围内的,偶尔有几个 小黑点甚至是比较大的黑点,那就是夹杂了! !以上是经验,仅供参考。
对于铝合金试样,楼主的制备方法也就只能做成这个样子了。要想看清楚铝合金的晶界,必 须要电解抛光+阳极制膜+偏光显微镜观察。
材料是 7075 铝合金 正常温度铝熔体凝固过程,平时组织如图 1,可以看到晶界比较清晰,晶粒内部有很多析出 相; 而温度更高热铝熔体凝固后的金相组织如图 2, 其性能 (尤其是延伸率) 比起前者大大降低, 晶界看起来比较暗。 是否可以看出是发生过烧了呢?还只是腐蚀染色的问题。那么性能的降低可能是什么原因, 谢谢 腐蚀剂是混合酸。


在金相观察中有些问题困扰我很久了,希望大家帮忙哦 1、相关参考书中说,7 系列铝合金微观组织是枝晶网络组织,那么枝晶网络结构和晶粒有 什么关系?我在腐蚀后好像只能看到枝晶, 那么晶粒就是枝晶网络结构包裹的区域吗?另外 枝晶间距如何测量? 还是以我的照片为例吧, 我死活看不出来那部分是晶粒。 。 。 是腐蚀的问题吗?希望高手帮忙 标

灰铸铁金相检验

灰铸铁金相检验 灰铸铁中的石墨是以两种不同形式形成,一是由渗碳体的分解而形成,Fe3C→3Fe2+C石墨。二是从液体或奥氏体中直接析出,当液体或奥氏体在比较接近于平衡的冷却条件下,则液体(或固溶体)就可比通常结晶温度(或相变点)略高的情况下(如在1130~1135℃和723~738℃)直接形成石墨。 一、金相试样的选取及制备 1. 试样的选取 一般是取自试块或挠曲棒上或取自铸件的本身或在铸件毛胚加工面上端30mm处切取或筒浇制活塞环可在每筒下端不大于铸件壁厚二倍的位置上切取。 2. 试样的制备 将试样观察面在细砂轮上磨平,然后分几道砂纸磨制至抛光,消除试样磨面的划痕。铸铁石墨不使其污染或拖曳。 3. 试样的抛光 选用短毛纤维柔软的平绒、呢或丝绸。抛光粉最好是具有细致尖利性。经过细化加工处理的氧化铝,或常用的氧化铬、氧化铁。在开始抛光时对抛光粉的浓度可以高些,这对防止石墨拖曳有好处。抛光时用力要适中均衡,随时转动变换试样方向,将至完成时把抛光粉减薄,并用力减轻。最后清水冲洗试样,再轻微抛光用干净丝绒擦干就可观察石墨,以观察试样无划痕,石墨呈灰暗为标准。每个试样一般抛光5~6分钟即可。 4. 试样的侵蚀 一般采用2~5%硝酸酒精溶液或4%苦味酸酒精溶液。 二、灰铸铁金相检验及评定方法 石墨的类型,石墨的长度和数量、共晶石墨的控制,基体组织中的珠光体的分散度,铁素体含量,磷共晶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和面积大小程度,渗碳体数量等。可按GB/T 7216-1987,ASTM A247-06,ISO 945-75等标准检验。 三、灰铸铁的组织和性能 1. 石墨的形态及识别

以两种不同形式形成:由渗碳体的分解而形成,Fe3C→3Fe2+C石墨;由从液体或奥氏体中直接析出。 A型片状石墨无方向性均匀散布;B菊花状石墨中心以小片状与点状石墨向外伸展形呈菊花形分布;D型石墨(共晶石墨)又称树枝状石墨或称过冷石墨以点状与小片状石墨呈方向性枝晶分布;E型石墨以小片状石墨呈方向性枝晶分布;F型石墨呈星射状。 2. 珠光体分散度的评定 珠光体分散度与奥氏体过冷度有关,过冷度越大珠光体愈为细密。基体珠光体的硬度大约为HB180~265,在金相检验评定中主要观察珠光体分散度,即片间距离,分散度情况与硬度的关系大致如下: 索氏体型珠光体片间距在500×下难以区分,它的硬度在HB245左右。 细片状珠光体片间距在0.5μ~0.8μ时HB215左右。 中等片状珠光体片间距在1.2μ~1.5μ时HB200左右。 粗片状珠光体片间距在2.0μ以上时HB<180。 3. 铸铁中的铁素体 由于铸铁中含有较多的碳、硅或其它促进石墨化的元素,促使了Fe3C分解。过冷度大和缓慢冷却也可以导致铁素体的产生,它大多附着于石墨的周围或处于共晶型巢状石墨中间。 4. 磷共晶的形态分类及识别 形成过程二种: 1)以Fe-Fe3C平衡图为基础,由液体结晶的都是三元磷共晶,在冷却过程中的一定条件下三元磷共晶分解为二元磷共晶。 2)以Fe-Fe3C- Fe3P平衡图为基础,二元和三元磷共晶都是由液体直接结晶的,不过其结晶的方式不相同。 金相检验对几种磷共晶形态的鉴别,也是很重要的。

常见金相组织

1 工业纯铁退火铁素体白色等轴多边形晶粒为铁素体,深色线为晶界。 2 20钢退火低碳钢平衡组织白色晶粒为铁素体,深色块状为珠光体,高倍可 见珠光体中的层状结构。 3 45钢退火中碳钢平衡组织同上,但珠光体增多。 4 65钢退火高碳钢平衡组织占大部分的深色组织为珠光体,白色为铁素体。 5 T8钢退火共析钢平衡组织组织全部为层状珠光体,它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 共析组织。 6 T12钢退火过共析钢平衡组织基体为层状珠光体,晶界上的白色为二次渗碳 体。 7 亚共晶白口铁铸态变态莱氏体+珠光体基体为黑白相间分布的变态莱氏 体,黑色树枝状为初晶奥氏体转变成的珠光体。 8 共晶白口铁铸态变态莱氏体白色为渗碳体(包括共晶渗碳体和二次渗碳 体),黑色圆粒及条状为珠光体。 9 过共晶白口铁铸态变态莱氏体+渗碳体基体为黑白相间分布的变态莱氏 体,白色板条状为一渗碳体 10 T8钢正火索氏体索氏体是细珠光体,片层间距小 11 T8钢快冷正火屈氏体屈氏体为极细珠光体,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其层状 结构,灰白色块状、针状为淬火马氏体。 12 65Mn 等温淬火上贝氏体羽毛球为上贝氏体,基体为索氏体或淬火马氏体 和残余奥氏体。 13 65Mn 等温淬火下贝氏体黑色针状为下贝氏体,白色基体为淬火马氏体和 残余奥氏体。 14 20钢淬火低碳马氏体成束的板条状为低碳马氏体 15 T12 淬火高碳马氏体深色针片状组织为马氏体,白色为残余奥氏体 16 45钢淬火中碳马氏体黑色针叶状互成120度夹角的针状马氏体,其余为板 条状马氏体 17 T10钢球化退火球化体基体为铁素体,白色颗粒状为渗碳体。 18 T12 正火正火组织白色呈针状、细网络状分布的为渗碳体,其余为片层状 珠光体。 19 15钢渗碳后退火渗碳组织表层为过共析组织(网状渗碳体+珠光体),由表 向内含碳量逐渐减少,铁素体增多。 20 45钢渗硼渗硼组织表层为硼化物层(呈锯齿状)和过渡层,心部为45钢基 体组织。 21 40Cr 软氮化软氮化组织表层为白亮色的氮化合物和含氮的扩散层,心部为 40Cr基体组织 22 高速钢铸态共晶莱氏体+屈氏体+马氏体骨骼状组织为共晶莱氏体,基体

金相组织分析(碳钢的非平衡组织及常用金属材料显微组织观察)

实验三碳钢的非平衡组织及常用金属材料显微组织观察 实验目的概述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报告思 考题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碳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2. 熟悉碳钢几种典型热处理组织——M、T、S、M回火、T回火、S回火等组织的形态及特征。 3. 熟悉铸铁和几种常用合金钢、有色金属的显微组织。 4. 了解上述材料的组织特征、性能特点及其主要应用。 TOP 二、概述 1.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碳钢经退火、正火可得到平衡或接近平衡组织,经淬火得到的是不平衡组织。因此,研究热处理后的组织时,不仅要参考铁碳相图,而且更主要的是参考钢的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 为了简便起见,用C曲线来分析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转变的组织及性能(见表3-1)。在缓慢冷时(相当于炉冷,见图2-3中的V1)应得到100%的珠光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V2。时(相当于空冷),得到的是较细的珠光体,即索氏体或屈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V3时(相当于油冷),得到的为屈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至V4、V5,(相当于水冷),很大的过冷度使奥氏体骤冷到马氏体转变开始点(Ms)后,瞬时转变成马氏体。其中与C曲线鼻尖相切的冷却速度(V4)称为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 转变类型组织名称形成温度范围/℃显微组织特征硬度(HRC) 珠光体型相 变珠光体 (P) >650 在400~500X金相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铁索体和渗碳体的片层状组织 ~20 (HBl80~200)索氏体 (S) 600~650 在800一]000X以上的显微镜下才能分 清片层状特征,在低倍下片层模糊不清 25~35 屈氏体 (T) 550~600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呈黑色团状组织, 只有在电子显徽镜(5000~15000X)下 才能看出片层状 35—40 贝氏体型相 变上贝氏体 (B上) 350~550 在金相显微镜下呈暗灰色的羽毛状特 征 40—48 下贝氏体 (BT) 230~350在金相显微镜下呈黑色针叶状特征48~58

金相试样的制备及金相组织观察

金相试样的制备及金相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初步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2、掌握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过程和基本方法。 3、了解浸蚀的基本原理,并熟悉其基本操作 4、学习利用金相显微镜进行显微组织观察。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相显微组织初步分析材料类型以及材料可能具备的机械性能等。 二、实验设备和用品 1、金相显微镜 2、不同粗细的金相砂纸一套、玻璃板、侵蚀剂(4%硝酸酒精) 3、抛光机 4、待制备的金相试样 三、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及使用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利用透镜可将物体的象放大,但单个透镜或一组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为此,要考虑用另一组透镜将第一次放大的象再行放大,以得到更高放大倍数的象。金相显微镜就是基于这一要求设计的。显微镜中装有两组放大透镜,靠近物体的一组透镜为物镜,靠近观察 的一组透镜为目镜。Array金相显微镜的光学原理图1如图所示。 物体AB置于物镜的一倍焦距F1与二倍焦距 之间,它的一次象在物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 以外,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象A′B′;当 实象A′B′位于目镜的前一倍焦距F2以内时则 目镜复又使映象A′B′放大,而在目镜的前二 倍焦距2 F2以外,得到A′B′的正立虚象A″B″。 因此最后的映象A″B″是经过物镜、目镜两次 放大后所得到的。其放大倍数应为物镜放大 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物体AB经物镜第一次放大的倍数: M物= A′B′/ AB=(Δ+f1′ )/ f1 式中f1、f1′——物镜前焦距与后焦距 Δ——显微镜的光学镜筒长 与Δ相比,物镜的焦距f1′很短,可略, 所以M物≈Δ/ f1 象A′B′经目镜第二次放大的倍数: M目= A″B″/A′B′≈D/ f2 式中f2——目镜的前焦距 D——人眼明视距离,D≈250㎜。 图1 显微镜光学原理图 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为: M= M物·M目=(Δ/ f1)·(D/ f2) 当显微镜的机械镜筒长度等于光学镜筒长度时,M= M物·M目;而当这二者不等时,M= M 物·M目·C,C是与机械镜筒长、光学镜筒长有关的系数,一般为1,有时为0.63,其C值标在金相显微镜上。

金相组织照片全

1、组织成分:35钢(C-0.35%、Mn-0.8%)盘条;热处理状态:球化退火; 金相组织:铁素体+颗粒状渗碳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2:组织成分:82B(C-0.82%、Mn-0.8%、Cr-0.2%)盘条心部偏析;热处理状态:热轧态;金相组织:珠光体+网状渗碳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3:组织成分:35CrMo(C-0.35%、Cr-0.9%、Mo-0.2%)盘条;热处理状态:热轧态;金相组织:珠光体+铁素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4:组织成分:低碳微合金板(C-0.06%、Nb、Mo、V微量);热处理状态:热轧态; 金相组织:铁素体+粒状贝氏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5:组织成分:低碳微合金板(C-0.04%、Mo、Nb、V、Ni、Cu微量);热处理状态:热轧态; 金相组织:板条贝氏体铁素体+粒状贝氏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板条贝氏体铁素体低碳钢(含碳量小于0.15%)典型的贝氏体组织,由带有高位错密度的板条铁素体晶体组成,若干铁素体板条平行排列构成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形成很多板条束,板条界为小角度晶界,板条束界面则为大角度晶界,鉴于其板条的特征,故称板条铁素体。板条间可能有条状分布的MA岛。板条F的鉴别要依靠TEM,由于低角度晶界难以显示,光镜下板条F束常成为无特征的F晶粒。然而,经适当的深侵蚀,在光镜下仍能观察到依稀可见的板条轮廓,在扫描电镜下它的特征更为清晰。特别是当板条间有MA小岛分布时,平行排列的板条F特征显示得更为清晰可靠,所以,根据经验在光镜下鉴别针状F是可能的。 粒状贝氏体与板条贝氏体铁素体相比形成温度稍高,组织形态稍有不同。相同的是基体上都带有板条的轮廓,说明铁素体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靠切变机制,此外都有弥散的岛状组织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上。不同的是,粒状贝氏体中小岛更接近于粒状或等轴形状。

《最新有色金属金相图谱大全》

《最新有色金属金相图谱大全》 [编著]:本书编委会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卷册数]:四册 [光盘数]:一张 [开本]:16开 [出版日期]:2006年 [定价]:¥960.00元 详细目录 第一篇铸造铝合金金相图谱 第一章铸造铝合金概述 第二章铝-硅系为基的铸造合金 第三章铝-铜系为基的铸造合金 第四章铝-镁系为基的铸造合金 第五章铝-锌系为基的铸造合金 第六章铝-稀土金属为基的铸造合金 第七章铸造铝合金标准金相图片 第二篇钛合金金相图谱 第一章钛及其合金的组织分析方法 第二章最重要的钛基系统状态图 第三章钛合金的性能与相组成的关系 第四章铸及其合金的典型组织 第五章钛合金的性能与其显微组织的关系 第六章工业钛合金的组织和性能 第七章热强钛合金的组织和性能

第八章缺陷的金相 第三篇镍基合金金相图谱 第一章变形镍基合金金相图谱 第二章镍基铸造合金金相图谱 第四篇其它有色金属金相图谱 第一章铜合金金相图谱 第二章镁合金金相图谱 第三章硅及硅合金金相图谱 第四章锌及锌合金金相图谱 第五章锰及锰合金金相图谱 第五篇有色金属金相显微镜的光学原理与显微镜的操作及应用第一章金相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第二章普通光学金相显微镜 第三章偏振光显微镜 第四章干涉显微镜 第五章相衬金相显微镜 第六篇有色金属金相试样的制备及金相显微摄影技术 第一章有色金属金相制样设备及技术 第二章有色金属金相试样的截取与镶嵌 第三章有色金属金相试样的磨光与抛光 第四章有色金属金相试样显微组织的显示 第五章有色金属金相显微摄影及暗室技术

第七篇有色金属金相组织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第一章有色金属材料金相评析标准 第二章有色金属材料的物理检测 第三章有色金属材料的缺陷分析 第四章有色金属定量金相 第五章显微硬度在有色金属相研究中的应用第六章有色金属金相热处理检测标准

铸铁材料的分类及金相组织

铸铁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分析 铸铁为含碳量在2%以上的铁碳合金,俗称生铁。工业用铸铁一般含碳量为2%~4%。由于碳在铁中固溶量有限,且渗碳体不稳定,适当条件下即会分解为铁和碳单质即石墨,因此在铸铁中多以石墨形态存在,有时也以渗碳体形态存在。除碳外,铸铁中还含有1%~3%的硅,以及锰、磷、硫等元素。合金铸铁还含有镍、铬、钼、铝、铜、硼、钒等元素。碳、硅是影响铸铁显微组织和性能的主要元素。铸铁材料没有严格的分类,可按铸铁的使用性能、断口特征或成份特征进行分类。较为方便和常用的则是将铸铁分为七大类(见下表)。 铸铁的组织视化学成分和冷却速度而异,当铸铁凝固的冷却速度足够大时,得到白口铸铁组织,随冷却速度减小,铸铁组织依次改变为麻口铸铁、珠光体灰口铸铁、珠光体铁素体灰口铸铁和铁素体灰口铸铁;球墨铸铁是在浇铸前向灰口铸铁加入少量球化剂获得球状石墨的铸铁。球墨铸铁具备优于灰铁的强度、范性和韧性;可锻铸铁又叫可锻铸铁,由白口铸铁经过石墨化退火后制成,是一种强度韧性都较高的铸铁。

以下对生产中应用较多的铸铁成分、显微组织及其性能进行分析。 1、灰口铸铁 灰口铸铁应用最广泛,占铸铁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碳全部或部分以自由碳-片状石墨形式存在,因此断口呈现灰色。其显微组织根据石墨化程度的不同分为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珠光体灰口铸铁。而所有灰口铸铁组织的共同特征是,在这些铸铁的组织总有一个相当于钢的组织的金属基体,在这基体上分布着片状石墨。 由于石墨片对钢基体产生割裂作用,破坏了钢基体的连续性、完整性,减少了钢基体的有效面积,使其抗拉强度低于钢、而塑性和韧性近于零,属于脆性材料。灰口铸铁不能承受加工变形,但是却具有优良的铸造性能,同时切削加工性能也很好。 灰铸铁的化学成分范围一般为:w(C)=2.7%~3.6%,w(Si)=1.0%~2.5%,w(Mn)=0.5%~1.3%,w(P)≤0.3%,w(S)≤0.15%。 (1)未经浸蚀的灰口铸铁 为了研究石墨的形状和分布,一般均先观察未经腐蚀的样品。由于片状石墨无反光能力,故试样未经腐蚀即可看出灰黑色。石墨性脆,在磨制时容易脱落,在显微镜下表现为空洞。 未经腐蚀的基体在显微镜下呈现白亮色,黑色条状物即为石墨。

35钢显微组织

欢迎访问中国金相分析网 当前位置 >>> 金相分析及图谱 >> 结构钢金相组织 35 钢 显 微 组 织 35钢一般在调质态下使用,截面较大的零件常正火处理。35钢能制造承受较大载荷的机械零件,如曲轴、轴销、杠杆、连杆、套筒、横梁、星轮、轮圈、螺栓、螺母等,以及轴承座、箱体、缸体等铸件。 光学放大倍数:100× 图号:35-01 浸蚀剂:4%硝酸酒精 材料及状态:35钢 处理:正火处理 组织及说明:基体组织为铁素体+片状珠光,晶粒度为6级。 图号:35-02 浸蚀剂:4%硝酸酒精 材料及状态:35钢 处理:调质处理 组织及说明: 较粗回火索氏体,仍 保持淬火马氏体针叶位向。 光学放大倍数:200× 相关金相图谱08钢 10钢 20钢 35钢 45钢 相关资料

光学放大倍数:500× 光学放大倍数: 500× 图号:35-03 浸蚀剂:4%硝酸酒精 材料及状态:35钢 处理:调质处理 组织及说明:某产品调质处理后心部组织,回火索氏体及白色沿晶界分布的铁素体,硬度为21HRC。 35钢的淬透性较差,当工件截面稍大些,则淬不透,心部组织仍会有铁素体存在。 图号:35-04 浸蚀剂:4%硝酸酒精 材料及状态:35钢 处理:锻造空冷 组织及说明:由于加热温度过高,晶粒粗化,空冷时形成魏氏体组织。 光学放大倍数:100× 图号:35-05 浸蚀剂:4%硝酸酒精 材料及状态:35钢 处理:940℃加热保温3h后空冷 组织及说明:黑色为细片状珠光体,

建议用 IE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版权所有(c) 中国金相分析网 光学放大倍数:200× 白色为铁素体,铁素体大部分沿奥氏体晶界析出,部分在奥氏体晶粒内成条状或针状析出,呈魏氏组织状态,硬度为198HB。 35钢Ac 1为724℃,Ac 3为802℃,正常的正火温度应为840~890℃。由于正火温度过高,使奥氏体晶粒长大至3~4级(个别已长大至2级),正火后出现魏氏组织,使零件的脆性增加。为了改善此种组织状态,可以在正常的正火温度重新正火,给予消除。 图号:35-06 浸蚀剂:4%硝酸酒精 材料及状态:35钢 处理:930℃加热水淬 组织及说明:基体组织为针状和板条状马氏体,黑色球状为淬火托氏体,羽毛状为贝氏体和少量沿晶界析出的白色铁素体。 光学放大倍数:500× 若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此文章,请多宣传一下本站,支持本站发展;多谢!

如何从金相图片来判断不同的金相组织

如何从金相图片来判断不同的金相组织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 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 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形态和亚结构与板条马氏体相似)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6.下贝氏体-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7.粒状贝氏体-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

金相学和材料显微组织定量分析技术

金相学和材料显微组织定量分析技术 刘国权,刘胜新,黄启今,钟云龙,钟声,秦湘阁 (100083 北京市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扼要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材料显微组织几何形态的定量表征与分析技术及其标准化、显微组织仿真及设计、以及金相研究时应注意的材料显微组织的若干特性等内容。对金相学、材相学、体视学、图像分析、虚拟金相学、显微组织仿真及其相互关系亦予以扼要讨论。本论文还给出了一系列金相观测的标准名称以及利用体视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进行材料显微组织或非金属夹杂物定量分析的标准的例子供查阅、应用。 【关键词】金相学;体视学;图像分析;计算机仿真;材料显微组织 1 引言 金相技术作为材料研究和检验手段,要追溯到索拜(Sorby)1860 年开始运用光学显微镜研究金属内部组织并于1864 年在历史上最早发表金属显微组织的论文[1]。此后,光学显微镜逐渐成为研究和检验金属材料组织的有效手段。正因如此,金相学被认为是金属学的先导,是金属学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亦曾被用作早期金属学的代名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在过去相当一段时期内则被简称为“金相专业”。同样,光学显微镜技术对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和其它材料分支学科的重要作用亦类同于其对于金属学;国际上亦有建议采用材相学(materialography)取代金相学之称,以反映其研究对象已从金属材料拓展到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这一现实。 目前,金相技术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最广泛应用的、易行有效的研究和检验方法,金相检验则是各国和ISO 国际材料检验标准中的重要物理检验项目类别。但随着材料研究与检验方法的不断丰富,为与其它实验手段区分,目前金相学习惯上已只取其狭义,主要指借助光学(金相)显微镜、放大镜和体视显微镜等对材料显微组织、低倍组织和断口组织等进行分析研究和表征的材料学科分支,既包含材料三维显微组织的成像(imaging)及其定性、定量表征,亦包含必要的样品制备、准备和取样方法。其观测研究的材料组织结构的代表性尺度范围为10-9-10-2m 数量级,主要反映和表征构成材料的相和组织组成物、晶粒(亦包括可能存在的亚 晶)、非金属夹杂物乃至某些晶体缺陷(例如位错)的数量、形貌、大小、分布、取向、空间排布状态等。当需要对不透明材料的三维显微组织进行无偏定量表征时,基于几何概率学、

实用金相图谱库11铸铁

名称:可锻铸铁状态:退火 960tl5h. 740t 21h 浸蚀:3箔 硝酸酒将组织:铁索体+团絮 状石墨 名称:可锻儒铁 状态:退火9501 6h 浸蚀:3 %硝酸酒稱组织:珠 光体+诜¥;休 +絮状石蟄 灰铸铁 铸造 未浸蚀 星片状 石墨 一、精辭欣叢 L1诗铁

灰口诃佚 11T 20—40 90010淬油 4%硝酸酒精擁茨 淬火码氏体十残余 奥氏体卜片状石墨 fF > °左' {耳亍状态:

灰口铸抿 铸态 珠光体+ 石墨 筑化词1克,報此罠4克,盘醸 纯升*衲相血倉升 冀詁团華鼻氏挥和?T 鼻的我晶 話抵,犖就囲駅哲含粪?811? 数冃轴峯*町吗决的轨弯和抗 拉强吋梨刁.因总#诵曰品別 7 2 - 1 j^(J B2264—7B) 牌号s 亚共Mfl 铁 状态:卄造 没蚀;3唸笳被酒辂 组织:玮丸体+菜氏休 材料 状态 组织

曲号 QTI2D —I 船中兽盘1咖It 澄饨 硝酸家韬涪液 设EJ1 *1■状下刃底11 +淬反U 底攸 +堤炉热天未+肚状右吩 牌号:QTG0-2 状态:铸i£ 浸蚀:末浸蚀 纽织:开花状石廉 qT42-l{) 铸杏 球蛍百龍 +珠光眾 +鉄釐休 ntlU X

牌号QT60—2 伏感铸淮 浸蚀J%硝酸酒結溶液 说吗珠尢体+骨骼栈潭碳休+璘 共捅于球 別号QT60 2 挂态幣吗■十煌齐、 尺啊4幷讪曜话将溶補 迪明相大計狀号氏作+球农冷抑* 吐京奧Lt I轧试样取口堆痒班弹今Q rt>u-a TOPE 壷血火怡洋火 占豁硝議葯科讲裱 煤朗酣4集氏怦*粧大炸欖马民律+鏗咎奧氏体?Attft 底火嶽亦岡论虔过高门至召蜃整伽楼其廉圖隔氏体気■增■*變立站低,快得时任石?吗国形威环册整医建展品* H 中黑鱼祁司證是球事的堆代区帝与用苗扇石E抛尤性備竹瓷井引瓦的. :!(

材料人网-铝合金金相组织图

铝合金金相组织图 1材料:AC4CHV 组织说明:α(Al)+(α+Si)共晶+极少量Mg2Si和S(Al2CuMg)+少量长条针状β(Al9Fe2Si2)相 抛光态形貌500× β(Al9Fe2Si2)相(20%硫酸水溶液) 500× Mg2Si相(25%硝酸水溶液) 500× 2 材料:LY-12CZ 组织说明:α(Al)基体上有褐色的可溶的强化相S(Al2CuMg)和Al2Cu及不可溶的黑色的杂质相 Al6(FeMnSi),晶粒沿变形方向伸长 抛光态形貌500× 腐蚀态(混合酸水溶液)形貌 500× 3 材料:A390 组织说明:α(Al)+(α+Si)共晶+块状相的初生Si+S(Al2CuMg)及少量针状(Al-Fe-Si)等杂质Fe相 抛光态形貌500× S(Al2CuMg)相(25%硝酸水溶液) 500× Al-Fe-Si相(20%硫酸水溶液) 500×

4 材料:T B -2 M 组织说明:α(Al)+(α+Si)共晶+块状相的初生Si +鱼骨状 Mg 2Si 和蜂窝状S(Al 2CuMg)+少量细短针状 Β(Al 9Fe 2Si 2)相 抛光态形貌 500× Mg 2Si 相(25%硝酸水溶液) 500× S(Al 2CuMg)相(20%硫酸水溶液) 500× 5 材料:ADC-12 组织说明:α(Al)+(α+Si)共晶+少量Al 2Cu+少量Mg 2Si+杂质AlFeMnSi 和细针状T(Al 2FeSi 2)相 抛光态形貌 500× AlFeMnSi 相(混合酸) 500× Mg 2Si 相(20%硫酸水溶液) 500× 6 材料:YL102 组织说明:α(Al)+(α+Si)共晶+少量块状初生Si+杂质针状β(Al 9Fe 2Si 2)相和粗针状Al 3Fe 相 抛光态形貌 500× Al 3Fe 相(20%硫酸水溶液) 500× β(Al 9Fe 2Si 2)相(0.5%HF 水溶液) 500×

铸铁金相评级标准书

文件编号QT/BHHS-QD-03-QC 版本A/0 页次1/10 标题制定单位品质保证部发行日期 1.目的:为使实验室日常金相检测有据可依,规范实验室金相检测对普通球铁、蠕铁、SiMo球铁、灰铁材质 等金相评定。 2.范围:适用于公司生产的所有普通球铁、SiMo球铁、蠕铁件、灰铁件产品。 3.依据:依据”国际标准DIN EN ISO945-1:2009-03”,引用美标“ASTM 247-67”、国标“GB9441-200 9”、“GB/T7216-2009”及机械协会“JB/T3829-1999”根据厂内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普通球铁、SiMo 球铁、灰铁、蠕铁金相检测标准。 4.具体标准要求如下:ISO945-1中石墨形状分布 修订日期版本REV 修订记录 会签:

文件编号QT/BHHS-QD-03-QC 版本A/0 页次2/10 标题制定单位品质保证部发行日期 ASTM247-67中石墨分布

文件编号QT/BHHS-QD-03-QC 版本A/0 页次3/10 标题制定单位品质保证部发行日期 4.1.1普通球铁、硅钼球铁主要以“ISO 945 ”中的V形和VI形石墨存在,以“ASTM 247-67”中的I形 和II形存在,球化率评定以视场直径70mm,被视场切割的石墨不计数,放大100倍,少量小于20um 的石墨和杂物不计数,用金相评级软件或者金相评级图片进行评定(若石墨大多数小于20u m或大于120um时,则可适当放大和缩小倍数)在视场内检测时石墨数量不能少于20颗。 “ISO945-1、GB9441-2009”球化率评级图片: ≥95% 90%至小于95% 80%至小于90% 70%至小于80% 60%至小于70% ≤60%

铸铁组织的显微观察实验报告范文

铸铁组织的显微观察实验报告范文 篇一:合金钢铸铁与有色金属的显微组织分析实验报告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学院实验室课程名称实验类型实验名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实验日期指导教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金属学与热处理验证性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的 显微组织观察 魏玉鹏 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的显微组织观察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使用的设备仪器 三、实验方法、步骤 四、画出下列材料的显微组织示意图,并用箭头标明示意图中所示组织的名称 1 材料名称:W18C r4V处理状态:铸造组织:腐蚀剂:放大倍数:材料名称:灰口铸铁处理状态:铸造组织:腐蚀剂:放大倍数: 材料名称:W18Cr4V 处理状态:淬火+高温回火 组织:腐蚀剂:放大倍数: 材料名称:球墨铸铁处理状态:铸造

组织:腐蚀剂:放大倍数: 2 材料名称:ZL102(未变质)材料名称:ZL102(变质)处理状态:处理状态: 组织:组织:腐蚀剂:腐蚀剂:放大倍数:放大倍数: 五、实验结果讨论 1. 根据显微组织观察,试分析高速钢性能和热处理特点,说明为什么? 2.将以上灰口铸铁的组织与性能同球墨铸铁进行比较,说明为什么? 3.试分析变质处理对硅铝明合金的作用。 4. 简述巴氏合金组织与性能的特点。 篇二:常用金属材料显微组织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1.观察各种常用合金钢,有色金属和铸铁的显微组织。 2.分析这些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的关系及应用。 二、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观察及分析 1.几种常用合金钢的显微组织 合金钢依合金元素含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合金元素总量小于5%的称为低合金钢;合金元素为5~10%的称为中合金钢;合金元素大于10%的称为高合金钢。 1)一般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都是低合金钢。由于加入合金元素,铁碳相图发生一些变动,但其平衡状态的显

金相显微组织图谱

金相显微组织图谱 编号 材 料 状态 组 织 说 明 (一)铁—碳平衡组织9种 1 工业纯铁 退火 铁素体 白色等轴多边形晶粒为铁素体,深色线为晶界。 白色晶粒为铁素体,深色块状为珠光体,高倍可见珠光2 20钢 退火 低碳钢平衡组织 体中的层状结构。 3 45钢 退火 中碳钢平衡组织 同上,但珠光体增多。 4 65钢 退火 高碳钢平衡组织 占大部分的深色组织为珠光体,白色为铁素体。 组织全部为层状珠光体,它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共析组5 T8钢 退火 共析钢平衡组织 织。 6 T12钢 退火 过共析钢平衡组织 基体为层状珠光体,晶界上的白色为二次渗碳体。 基体为黑白相间分布的变态莱氏体,黑色树枝状为初晶7 亚共晶 白口铁 铸态 变态莱氏体+珠光体 奥氏体转变成的珠光体。 白色为渗碳体(包括共晶渗碳体和二次渗碳体),黑色8 共 晶 白口铁 铸态 变态莱氏体 圆粒及条状为珠光体。 基体为黑白相间分布的变态莱氏体,白色板条状为一渗9 过共晶 白口铁 铸态 变态莱氏体+渗碳体 碳体 (二)钢的热处理组织14种 10 T8钢 正火 索氏体 索氏体是细珠光体,片层间距小 屈氏体为极细珠光体,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其层状结11 T8钢 快冷正火 屈氏体 构,灰白色块状、针状为淬火马氏体。 羽毛球为上贝氏体,基体为索氏体或淬火马氏体和残余12 65Mn 等温淬火 上贝氏体 奥氏体。 黑色针状为下贝氏体,白色基体为淬火马氏体和残余奥13 65Mn 等温淬火 下贝氏体 氏体。 14 20钢 淬火 低碳马氏体 成束的板条状为低碳马氏体

15 T12 淬火 高碳马氏体 深色针片状组织为马氏体,白色为残余奥氏体 黑色针叶状互成120度夹角的针状马氏体,其余为板条16 45钢 淬火 中碳马氏体 状马氏体 17 T10钢 球化退火 球化体 基体为铁素体,白色颗粒状为渗碳体。 黑色点状,颗粒状为碳化物,其余为有一定饱和碳的铁18 GCr15 淬火及回火 回火屈氏体 素体。 19 GCr15 淬火及回火 回火屈氏体 颗粒状为碳化物,其余这铁素体 白色呈针状、细网络状分布的为渗碳体,其余为片层状20 T12 正火 正火组织 珠光体。 表层为过共析组织(网状渗碳体+珠光体),由表向内含21 15钢 渗碳后退火 渗碳组织 碳量逐渐减少,铁素体增多。 表层为硼化物层(呈锯齿状)和过渡层,心部为45钢基22 45钢 渗硼 渗硼组织 体组织。 表层为白亮色的氮化合物和含氮的扩散层,心部为40Cr 23 40Cr 软氮化 软氮化组织 基体组织 (三)合金钢组织5种 骨骼状组织为共晶莱氏体,基体为黑色屈氏体组织,白24 高速钢 铸态 共晶莱氏体+屈氏体+马氏体 色小块为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 大颗粒为共晶碳化物,小颗粒为二次碳化物,其余为马25 高速钢 淬火 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 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 26 高速钢 淬火及回火 回火马氏体+碳化物 黑色基体为回火马氏体,白色颗粒状为碳化物 27 高速钢 退火 球化珠光体 白色球状为碳化物,基体为珠光体 28 不锈钢 固溶处理 奥氏体 部分的奥氏体晶粒有孪晶面 (四)钢的其它组织6种 白色网状、针状、块状组织为铁素体,黑色部分为珠光29 20钢 铸态 低碳铸钢组织 体 表层脱碳后这亚共析钢,黑色为珠光体,白色为铁素体,30 T8钢 退火脱碳 表层脱碳组织 心部为粗片状珠光体。

实验十四未知显微组织样品的金相分析

2013年5月May.2013未知显微组织样品的金相分析 谢春琦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实验对Bi-Cd合金样品进行了显微组织分析。样品室温下的显微组织为先析出相(Bi)和共晶组织(Cd +Bi).用体视学定量方法测得该合金样品成分为73%Bi,27%Sn.该测量结果与真实成分相差1% .主要是由于光学显微镜可选的放大倍数有限,无法满足体视学原理的测量要求,使人工计点法测量先析出相(Cd)的体积分数带来很大的误差。 关键词Bi-Cd合金显微组织体视学定量 1 实验过程 1.1观察Bi-Cd合金显微组织 1.1.1 实验前准备 样品及实验设备:18号样品Bi-Cd合金;抛光机;磨光机;金相光学显微镜;金相数码相机Bi-Cd合金浸蚀剂[1]: 4%硝酸酒精 1.1.2 样品的制备 样品的磨光。将样品在磨光机上用800号砂纸磨光,注意手持样品应用力均匀,用力也不宜过大。 样品的抛光。样品在金相样品抛光机上细抛,使样品表面达到光亮如镜的光洁度。 显微组织的显示。将抛光好的样品,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应基本上没有磨痕和磨坑,而无法观察到晶界、各类相和组织。本实验采用化学浸蚀法,将浸蚀液(4%硝酸酒精)和纯酒精各倒入一个玻璃器皿中,用竹夹子夹脱脂棉、蘸浸蚀液在样品表面擦试,当光亮镜面呈浅灰白色,立即用水冲洗,并用酒精擦洗后经吸水纸吸干。 1.1.3 显微组织的观察与记录 制备好的样品用显微镜在40~400倍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组织,体会放大倍数的不同对组织观察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对Bi-Cd合金样品进行数码照相。图2金相显微组织中,白色大块多边形为先析出相Bi,因为Bi是准金属,铸态显微组织为多边形,而不是典型金属的树枝晶,围绕它周围的是(Cd-+Bi)共晶组织。 1.2 定量金相求合金成分 1.2.1 Cd-Bi合金相图 Cd-Bi合金相图是二元共晶相图,如图1所示。共晶成分60%Bi,共晶温度147 0C 。 图1 Bi-Cd二元相图[2] 1.2.2 合金成分的计算 1.2.2.1人工计点法 1.2.2.1.1 求共晶体的密度 由文献[3]查得:Bi的密度为ρ1=9.80g/cm3 ,Cd 的密度为ρ2=8.65 g/cm3 这里假设固溶体的密度随组元成分呈线性变化,合金密度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