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天珠流通渠道思考天珠存世量以及烧制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近代天珠流通渠道思考天珠存世量以及烧制工艺
原文出处: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文物天地】
原文:于明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玉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中国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特聘教授)。后期图文编辑:玉缘佛珠-小悠漾本文只阐述近代天珠(19世纪前后)以及现代天珠(新工艺品天珠),关于古代天珠以后会做详解。
19世纪-20世纪初周长255厘米图片采自【罗布林卡珍藏文物辑选】
天珠被视为天降神物,颇具神秘色彩,成为社会地位、财富的标志物之一,在西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晚期的天珠更是被神圣化成一个标志性符号。天珠在市场上被炒热有几年了,已有多部著作论述,这里笔者只想就天珠当代流通问题,以及材料、工艺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知道的情况。
近几十年天珠的流通问题说实话,天珠的流通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
天珠流通虽有多种渠道,重要的一条流通渠道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工艺局。当时,北京工艺局负责部分手
工艺品的进出口工作,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出口天珠。上世纪50年代手工业行业公私合营,一些老作坊上交了些老天珠,大约十几二十颗(具体数量笔者不是很清楚)。从1960年代起,北京工艺局每年都派人到云南、四川、西藏收天珠,开始的时候几元钱一枚,一年能收几十枚,再以几美元一枚的价格出口,主要出口地是香港。1970年代末,这一工作就由北京首饰公司承担。1980年代,收购天珠的速度慢了下来,一年收不了几颗。中间还出现了两次插曲:一次是1960年代末,台湾商人始造假天珠,这批珠子在1970年代初流入大陆,北京首饰公司收购天珠的人没看出来,上了一当;另一次是1980年代初,北京首饰公司为了创收,请国内工厂加工了一批天珠,拿到广交会,结果卖的不好。这两批天珠陆续销售了。到了1990年代初,北京首饰公司转制,库存天珠一次性处理了,知情人士讲,三眼以下几元一颗,四眼以上几十元一颗,据称买者是位香港人士。当然,这只是当时天珠流通的一个渠道,至于其他流通渠道及1990年代以后的流通渠道,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50年代西藏赠中央政府【清代镶金镂花双耳三足银火锅】盖顶所饰“达落瑟珠”及双耳所饰“二眼瑟珠”
建国以后西藏改制,很多明清传世天珠甚至古代天珠
随着贵族群体迁徙被带出藏区,普通老百姓翻身当家,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天珠为代表的精神文化需求品需求量逐渐加大,市场经济下,有大量需求就会有大量生产(什么天珠工艺失传只是主流炒作方法之一,不可轻信),虽为批量生产的近代天珠,但是这些天珠经过藏民几十年的虔诚佩戴盘念使得每颗珠子油润异常,极为漂亮,亦具有虔诚的加持力,也是拥有正能量的珠子。
材料问题近代的天珠,民间较多,有些较为可靠,笔者曾上手观察过大量天珠,所以就近代天珠材料的情况谈谈看法。
近代的天珠是用玛瑙染色烧造而成,这点与现代天珠相似,但不是说近代天珠和现代天珠在材料上就区分不开,事实上是能够区分开的,即使二者同样选材玛瑙,但各个玛瑙产地所产的玛瑙之间的微小差别还是有的,这种差别用现代仪器无法检测出来,凭经验用眼睛还是能将这些细小的差别区分开的。如同我们今天凭眼睛就能区分开玛瑙中的南红玛瑙是产自云南保山还是产自四川凉山,是非洲玛瑙还是亚洲玛瑙一样。
笔者在古玉研究中,对材料产地做了大量科学考察研究,发现历史上的古玉材料产地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法找到历史上全部的矿址。有幸的是,笔者找到了一些和田玉的古矿址,采集了一些标本,
对比了古矿口采集的和田玉原料和当今和田玉出产地的原料,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和田玉材料的成分虽然相似,还是存在微小差别,通过比较分析,这种差别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的,但也只能用肉眼观察到这种区别。
同样道理,天珠也是如此,我拜问过多位接触过近代天珠的老人,他们认为,近代天珠玛瑙的材料,和现代天珠玛瑙的材料是不同的,加之笔者上手观察近代天珠的材料,能够看出近代天珠与现代天珠在材料上的细微差别,经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制作近代天珠的玛瑙,可能原产于青藏高原的某一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原料产地已经不被今人所知,淹没在浩瀚历史长河的烟波中。那些明显就是现代玛瑙制成的天珠,从材料上看就是现代东西,与近代的天珠无关。
烧制工艺玛瑙在被火烧过程中是会变色的,人们利用玛瑙这一变色原理,对要烧造的玛瑙进行不同部位的处理,就可以达到颜色不同的效果,从而形成不同的纹饰。既然是人工制作,什么样的纹饰都可以烧造出来,玛瑙珠眼实际上就是纹饰,就是说,无论玛瑙珠上有多么复杂的纹饰、多少个眼都可以人工制作出来,但这要受天珠文化的限制,几眼天珠的制作数量与使用是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的,因而说天珠眼多价钱贵些,只能与其文化的使用范围及存世量有关,而与制作的难度没有关系。老天珠纹
饰是人工制作的,是人类制作智慧的结晶。
现代天珠制作已非常简单。笔者前些年去河南镇平考察,见过现制作过程。其中一种过程大致是这样:工人将玛瑙(大部分是南美洲玛瑙)加工成天珠形状,打磨好后,用刀具划出纹饰(几眼都行),再浸在化学药剂里。然后将经过化学药剂浸泡过的玛瑙,放入电炉中加热,没有经过刀具加工的玛瑙就会变色,经过刀具加工过的纹饰部分不变色,基本维持白色,有经验的工人会掌握电炉温度的高低来影响天珠成品的颜色,有的红些,有的黑些。现代天珠就是这样的制作过程。
我们今天的工具可能比古人先进些,但古人很早也掌握了玛瑙制作技术,玛瑙珠的成型不是问题,至于浸泡玛瑙的化学溶剂,古人可能会从某些植物中提取,效果和现代的化学溶剂差不太多,关键的问题是,玛瑙处理过程的温度。现代的电炉能有效的控制温度,天珠的处理达到均衡和最优化,使纹饰达到最优化。古人是没有电炉的,他们又是如何控制玛瑙烧造温度的哪?
20世纪初,考古学家们已给出了答案。英国考古学家贝克的实验考古,将处理过的蚀花玛瑙放在木炭余灰中进行处理,因为在炭火中,人们可以很容易的控制处理的温度,这样就得到了与古人一样的带眼天珠。在这里,笔者要向他们致敬,首先向考古学家贝克致敬,是他还原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