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方法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 (1)
地震监测方法的研究 (5)
1.前言 (5)
2.地震的概念及分类 (5)
3.地震活动的规律 (6)
4.地震的监测 (6)
4.1地震监测的概念 (6)
4.2地震波传播原理 (6)
4.3地震监测的方法 (7)
5.电磁波的检测 (8)
5.1电磁波的分类 (8)
5.2环境电磁波测量理论 (8)
5.2.1电磁波传输理论 (8)
5.2.2环境电磁波测量仪器原理 (9)
5.2.3非选频式宽带辐射测量仪 (10)
6.常用环境电磁波测量系统介绍 (11)
6.1 PMM8053B电磁辐射分析仪系统 (11)
6.2基于测量接收机的环境电磁波侧量系统 (11)
6.3基于数字示波器的环境电磁波测量系统 (12)
6. 总结与展望 (13)
参考文献 (13)
文献:
1.<<水库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计算方法——基于G-R关系式>>
摘要:
水库地震台网监测能力是否达到设计目标,对已经建成的水库地震台网是必须回答的问题,根据研究,可以震级-频度关系式为主,配合频度-震级图来回答.近年来运用此方法,对紫坪铺、瀑布沟、瓦屋山水库的水库台网监测能力作出了明确回答.在特定水库区域针对具体的水库做地震活动本底研究时,应用该方法使得区域台网目录更好地应用于水库地震活动本底研究.在水库地震台网中突发小震群时,应用该方法使得预测的后续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与后续实际发生的最大震级一致性较好.该方法普适性强,可广泛应用于水库地震和天然地震监测预测.在表述地震台网监测能力时,该方法取得了从设计意图到实测数据回答台网监测能力的目的。
2.《哈萨克斯坦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测的现状及其震兆异常特征的分析》
摘要:
40多年来,哈萨克斯坦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网历经初期建网、系统清理、政策调整和优化提高4个阶段,目前已形成与中国北京地区流体监测网相当的规模.分析了哈萨克斯坦流体监测台网的地位、台站分布、观测项目、仪器配置及地震分析预测情况.最后,分析了哈萨克斯坦地震地下流体观测资料的特点,并就哈萨克斯坦流体交换资料的震兆异常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
3.《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强震关系研究》
摘要: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当前地壳运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所揭示的大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趋势;讨论了区域水平运动、应变率场分布与强震地点的关系;通过对昆仑山口西Ms8.1等地震区域水平运动与形变的分析,研究了强震过程的区域形变场变化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识别孕震形变场以进行中长期强震地点预测的思路和途径.
4.《汶川MS 8.0地震的地下流体与宏观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的思考》
摘要: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 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 认为汶川MS 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 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 "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 "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 "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 "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5.《电磁卫星和地震预测》
摘要:
地震前几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电磁场的强度、相位或者谱密度等将发生异常变化,电离层的电子、离子浓度和温度等会发生异常扰动,这些现象的出现向人们发出地震即将来临的信号.这些现象不仅在地面可观测到,在卫星上也能观测到,它们在确定异常现象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把两种观测相结合,对异常信号进行立体监测,是实现地震预测预报的发展趋势.至今,对地面观测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利用卫星进行观测近几年刚刚开始,但已经显示了它监测地震异常的独特能力,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成为各国建立立体预警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介绍利用卫星等观测空间电磁异常现象的研究结果.
6.《2008年新疆于田Ms
7.3地震的中期预测》
摘要: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获得的重力变化及强震活动性,介绍2008年新藏交界地区(36.0°N,80.0°E为中心,半径200 km)Ms7.3地震中期预报的基本依据及重力场动态演化图像.
7.《北京地震前的异常次声波》
摘要:
观测并研究了2011年10月12日发生在北京海淀区的一次小地震前4天,五个次声监测站点接收到的异常次声波信号.这五路信号的波形一致,均为“N”形脉冲波,且持续时间基本一致.约在一个小时左右.基于Wigner-Ville分布方法对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发现次声波能量主要集中在0.025 Hz的频率以下.五路信号间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8左右.采用波束形成方法对信号源进行成像定位研究,其结果表明:该地震前异常次声波源的位置与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位置相差约5 km.本文的分析结果说明了地震前可能有低频大气次声波的产生,研究这类次声波可能为地震的预测提供一种有价值的信息.
8.《煤矿冲击地压的微地震监测研究》
摘要:
为了研究煤矿冲击地压与岩层在三维空间破裂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依据岩层破裂规律预测和预报冲击地压的可能性,文中采用自行研制的防爆型微地震定位监测(MS)系统,基于定位原理,监测了山东华丰煤矿冲击地压煤层(四层煤)及其解放层(六层煤)开采过程中的岩层破裂过程和二次应力场分布变化的过程,得到了如下结论:冲击地压的发生与岩层破裂密切相关,四层煤下顺槽处于六层煤顶板破裂区的外边缘时,正处于高应力区内,在此处掘进容易引发冲击地压,必须将六层煤下顺槽位置向实体煤侧移动20 m以上,或将四层煤下顺槽位置内移20 m 以上,才能消除四层煤的冲击地压;六层煤和四层煤开采时,工作面前方断层活化的距离分别为250 m和350 m左右,根据这一距离,及时对断层带进行卸压处理,可以消除由断层带引发的冲击地压;监测显示了工作面周围岩层的三维破裂形态和范围,为矿井确定防水煤柱的高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监测证明了厚层砾岩的破裂、断层活化、采场附近关键层的破裂是引起冲击地压的主要原因,证明了所研制的硬件和定位软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用性,可以在煤矿和边坡、隧道等领域应用.
9.《汶川Ms8.0地震前的流动形变》
摘要:
分析汶川Ms8.0大震前南北地震带流动水准和流动GPS观测到的形变图像发现:1)流动水准显示汶川地震之前该区域存在一个相对隆起区,量级在180 mm以上;2)流动GPS显示该区域存在长期显著的压性变形,与隆起变形相配套;3)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