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学说与中医药抗衰老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衰老学说与中医药抗衰老理论
一、现代医学衰老学说
衰老又称老化,是指生物体在其生命的后期阶段所进行的全身性、多方面、循序渐进的退化过程。
衰老过程发生在生物的整体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
对衰老机理的探索在20世纪40年代进入生理、生化研究;随着现代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边缘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衰老的机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大量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学说。
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一)衰老相关基因学说
有人认为,细胞中存在衰老基因,其表达产物是一种可抑制DNA 和蛋白质正常合成、促进衰老的抑制素。
同时,细胞还存在一种阻遏基因,其产物可阻碍衰老基因的表达。
阻遏基因有许多拷贝,但拷贝数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而逐渐丢失。
因此,年轻细胞中有足够阻遏基因的拷贝,可形成足够浓度的阻遏物质,抑制衰老基因的表达;随着细胞增殖次数增加,细胞中阻遏基因拷贝数减少,阻遏物浓度逐渐下降,以致不足以阻遏衰老基因的表达,于是细胞的DNA和蛋白质合成受阻,细胞衰老出现。
其实,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中存在着与寿命有关的各种基因,包括衰老基因和长寿基因。
衰老基因的存在以及长寿基因突变都会缩短个体寿命;而长寿基因的存在以及衰老基因的变异则有助于延长生物体寿命。
除此之外,染色体中还有一些调节基因,它们通过作用于衰老基因或长寿基因而影响衰老过程。
总之,
个体生命的长短取决于上述三种基因的相互作用。
(二)端粒学说
1961年Hayflick发现,连续培养的人胚成纤维细胞只能增殖60~70代,在经过一段旺盛繁殖期(一般不超过1年)后,即出现DNA 合成减少,有丝分裂停止,增殖能力丧失,直至死亡。
后来许多实验证明,其他类型的人类细胞分裂次数也存在一个“极限值”,如表皮角质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等等。
这种正常细胞分裂潜能受限的现象称为细胞衰老,或复制衰老。
复制衰老发生的基础是培养细胞群体倍增的次数,而不是培养时间。
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细胞在分裂之前都要首先复制染色体,结果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各自都分配到一套完整染色体;但是由于DNA复制的特定方式,染色体顶端部分无法复制出来,因此每次分裂后复制品总比模板要路短一些。
长此以往,当DNA缩短到一定程度危及染色体复制时,细胞被迫退出分裂周期。
体外细胞复制衰老与体内衰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染色体端粒的逐渐缩短,细胞增殖次数(即细胞有限分裂)与端粒DNA长度有关。
(三)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也称游离基,是一类瞬时形成的外层轨道上带有非配对电子的原子、离子、分子或原子团,多因共价键均裂而产生,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中。
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具有杀菌作用,还可以参与前列腺素、胶原蛋白合成,调节细胞免疫和信号传导,这是其有利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自由基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容易使细胞成分如核酸、脂质、蛋白
质等大分子物质发生变性和交联,并且触发连锁反应,生成大量的氧化物、过氧化物以及新的自由基,损伤DNA、生物膜、重要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从而引起细胞结构与功能损害,甚至导致生物体衰老与死亡。
能与自由基反应而除去自由基的物质称为自由基清除剂,正常细胞内存在两类自由基清除系统: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
前者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后者如尿酸、谷胱甘肽、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C等,这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酶和非酶系统在体内组成了一道道防线,有效地组织了有害自由基对机体的伤害,维持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处于平衡状态,有利于保持机体健康。
研究发现,人类在25岁左右体内的自由基清除剂含量丰富,以后逐年减少,过了40岁减少速度加快,如不及时从体外补充,容易出现衰老。
(四)线粒体DNA损伤学说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胞浆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线粒体内膜是氧化磷酸化的场所,正常AIP生成过程中,有1%~5%的氧逸出呼吸链而转化为氧自由基,因此线粒体是氧自由基浓度最高的细胞器。
人类线粒体DNA裸露于线粒体基质中,缺乏组蛋白和DNA结合蛋白保护,容易遭受氧自由基损伤而导致体细胞突变,它们都与衰老有关。
总之,随着年龄增长,线粒体基因组氧自由基损伤、自发突变逐渐累积,或者细胞核内对线粒体结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相关基因损伤增多,致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下降,能量物质ATP供应减少,
最终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出现衰老、死亡。
(五)脂褐素蓄积学说
脂褐质又称老年色素,衰老色素,是人体细胞胞质内的一种老年色素,在体内的含量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它的出现是细胞衰老、功能减退的表现。
随着年龄增长以及环境中理化因素的影响,人体产生大量自由基,生物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自由基损伤、氧化成脂质过氧化物,其代谢产物丙二醛进一步与磷脂酰乙醇胺和蛋白质反应后,生成无活性的大分子棕色复合物----脂褐素。
由于脂褐素结构致密,不能被彻底降解,又不能排出细胞,结果在细胞内沉积增多。
维生素缺乏时,脂褐素聚集更为严重。
脂褐素在细胞内大量沉积,容易造成功能蛋白损伤,RNA 持续减少,不能维持代谢需要,正常细胞器受到排挤,功能下降,最终导致细胞衰老。
虽然脂褐质的沉积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功能,但也有人认为,脂褐质是细胞代谢的无害物质,其存在反映了机体旺盛的功能状态。
脂褐素蓄积学说主要是用来解释衰老过程中细胞数量的减少,根据该学说,同类脂褐素沉积细胞应该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死亡,但事实上,衰老细胞是分批死亡。
因此,脂褐素与衰老的关系尚无定论,还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六)内分泌学说
衰老的内分泌学说,又称衰老的内分泌功能减退、内分泌失调学
说,神经内分泌学说,认为内分泌功能降低是衰老发生的原因。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与衰老过程。
随着年龄增加,成人体内内分泌系统合成、分泌、调节功能逐渐降低表现为下丘脑和腺垂体对激素平衡失调的反馈敏感性下降;某些激素分泌减少;机体靶组织受体表达下降,对某些激素或活性物质反应性减低。
这些因素促使整个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加速机体衰老过程。
二、中医药抗衰老理论
我国传统医药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特色决定的。
传统医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
而健康则是人体阴阳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即“阴平阳秘”,这种平衡一旦失调,就会导致各脏腑器官功能的紊乱,机体出现过早的衰老,甚至产生疾病,缩短人们的寿命。
两千多年来,传统医学在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传统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
《内经》中指出: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是“天癸竭,精少,肾气衰”,所以“形体皆极”。
说明“肾”是决定人变老的迟早和寿命长短的关键。
故中药抗衰老药物多是以补肾益精,调和人体之阴阳,补益五脏之不足为前提的。
同时饮食起居、情志心理等因素对维护中老年的身体健康,防止生理性早衰,强身防病,延缓衰老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医学拥有丰富的抗衰老手段和灵活的方法,主要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并用内治和外治法进行整体综合调节与治疗。
中药方剂是中医最常用的疗法之一,方剂的多种有效成分,针对人体的多因素,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作用,调节人体五脏六腑的气血阴阳,使之趋于平衡。
非药物疗法以针灸、推拿、刮痧、音乐、运动等方法为主,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通过对人体体表穴位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泛,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
中医药的“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体的养生保健论和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预防衰老方面显示了良好前景。
由此可见,美容保健技术研究的就是抗衰老技术。
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老年保健、老年病治疗、抗衰防老方药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
《神农本草经》中上品药多数可以轻身、延年益寿,属于抗衰老药。
现代医学对中药抗衰老作用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经研究证明能延缓衰老的中药约有380多种,一些历来公认的补益脾肾、活血化瘀的中药,都有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作用。
中药、针灸、推拿、气功和各种各样的自然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特色,在抗衰老和保健医疗方面有绝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