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对支付场景化的思考和探索-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支付场景化的思考和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科技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推动支付产业发生变革,使得整个支付产业朝着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电子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整个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树立万物互联思维、大数据思维、时空观思维;通过联动融合,服务社会,争取金融科技时代的主动权,实现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额整体转型;以用户为中心,在技术上和场景上不断的探索实践,为我们的用户提供安全、便捷、智能的支付服务。

一、支付进入移动互联时代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7)》,银行卡业务仍然是我国支付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银行卡发卡、受理和交易规模分别是美国同期的4.3 倍、1.7 倍和1.6倍,均位居世界第一。随着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崛起,中国在全球支付产业版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银行卡产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2016 年,我国银行卡交易量为1154.74 亿笔,金额达741.81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5.49% 和10.75% ;银行卡收单业务中通过网络支付接口办理的交易笔数和金额占比分别为65.46% 和47.70%,交易金额比重较上年提升了10.93 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新兴支付业务,包括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保持快速增长。2016 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461.78 亿笔、金额达2084.95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6.96% 和3.31% ;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663.3 亿笔、金额达54.25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98.60% 和124.27%。

尤其是移动支付业务,交易笔数已超互联网支付。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57.10 亿笔、金额达157.55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5.82% 和45.59% ;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970.51 亿笔,金额为51.01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

143.47% 和132.29%。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服务小额化、零售化特征明显。

二、场景化是移动互联时代支付发展的趋势

移动互联时代,支付与场景结合更加紧密。场景是多样的,这就使得支付行为变得越来越“短平快”,更加碎片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所有行为,包括支付在内的金融服务与社交互动,都将融入具体的场景里。人们不会为了使用支付而去购物,而是在某个具体的消费场景里自然而然地使用各种支付工具,支付最终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生活场景中的某个需求。移动支付等创新支付服务加速突破时空限

制,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碎片化的场景化金融生态,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一方面,支付行业通过多年的内部信息化沉淀以及外部合作,积累了海量交易数据,结合海量数据的处理和人工智能,丰富了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基于可信执行环境TEE 技术构建的一体化安全服务,确保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并由此衍生出新的应用场景和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支付过程中的安全和便捷将得到统一发展。过去主流观点认为,安全与便捷就像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想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必须牺牲一定的安全性;要想确保安全性,则必须放弃部分便捷。支付介质从银行卡到互联网再到手机的变化,促进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模式的创新,而创新使得移动支付的发展朝着安全和便捷相统一的方向发展。移动设备的各种传感器能够在用户使用移动设备时随时随地收集其位置信息和手指触摸屏幕的接触面积、指压感应、敲击时间间隔等行为数据,以及历史交易数据,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出用户的交易偏好。当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时,如果与现有的习惯偏好不一致,用户则会及时地发现风险和提示风险,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在使用便捷的移动支付服务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安全。

无纸化是未来支付发展的方向之一。纸质凭证的大量使用,使客户在办理银行相关业务时需要单独进行纸质签名;业务办理完结后,又需要耗费精力和占用空间保存纸质凭证,造成业务办理流程长、手续繁杂和效率低下,影响客户体验。银行则需要单独对纸质凭证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归档和保管处理等,影响其全流程的电子化水平,也给后续的对账、业务合规审核等带来不便。凭证无纸化不仅是以电子化的方式对纸张的简单替代,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的变革。由于引入电子化方式,银行需要对客户的身份验证、风险识别有更多的配套创新,需要对外在与用户的交互中叠加更多的功能和服务,对内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探索凭证的信息化存储解决方案,从而在根本上促发单个银行内客户交易行为与交易场景融合方式的变化,提高银行业务的整体办理效率;进一步促发各银行之间甚至跨行业之间的交易行为与交易场景融合方式的变化。在金融行业以外,亚马逊的无人商店、Uber 和滴滴打车、摩拜单车等案例中,交易和支付都已经完全无纸化地融入了所在场景。凭证无纸化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金融背景下银行业创新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银行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生态升级的有效路径,更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银行业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的切入点。

三、场景化支付对现有技术、业务、产品和风险产生深刻的影响

1. 场景化支付更加依赖于新技术

场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场景的感知能力。场景的感知包括场景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洞察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正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为基础和支撑的。

2. 场景化支付对身份认证提出新的要求

场景化支付强调支付的无感和透明,因此传统基于卡片的身份验证模式满足不了场景化支付的新要求。场景化支付需要新的身份认证方式,所以越来越多的生物特征应用在各种不同的支付场景,比如各种手机Pay 的指纹认证、某些特定场景下刷脸认证等,都是新场景化发展趋势下对新身份认证的要求。另外,场景化的发展也要求不同场景的身份认证手段有所不同,如果能够确认场景处于安全的环境下,身份验证手段可能会更简单甚至被简化掉。

3. 场景化支付产品从产品层面对现有的支付体系形成差异化

在前端用户层面,正是由于支撑银行卡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才出现了各种渠道的创新,包括各种手机Pay、二维码等;在后端账户体系层面,银行卡的发展与银行账户体系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Ⅱ、Ⅲ类账户的发展,为发卡行的线上获客、业务分层灵活性设计进一步奠定了基础。而在交易通道方面,传统银行卡支付过程中,交易类型只有传统支付交易,比如消费、转账、取款等。随着非面对面银行卡支付业务的发展,产生了代扣、代收等新型交易类型。

4. 场景化支付与传统支付面临的风险挑战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同

首先,风险面临的挑战不同。传统支付是面对面的交易,风险更多的是伪卡欺诈等;而场景化支付多应用于不同场景,产品形态各异,用户敏感信息存储位置和信息传输方式较多,支付机构需要统筹考虑不同交易形态和交易类型的风控管理,包括风险防范模型设计、风险主体责任承担、风险评级、风险检测、安全认证、信息加密传输等要求。其次,风险防范机制不同。传统风险防范一般采用以硬件安全为主的安全机制,通过对IC 卡芯片的设计、POS 的安全设计,辅以交易签名用户身份验证来实现。未来,非面对面银行卡支付是以场景数据的收集、用户的身份认证等技术为基础,以风控能力为主。对风控服务的需求,正在从事后走向实时和瞬间,从静态走向动态和高速,从粗略走向精准和定量。

四、场景化支付的技术支撑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普惠金融时代的到来,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支付产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满足各种场景需求。除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场景化支付的基础技术之外,场景化支付还需要一系列金融科技的创新支付技术提供支撑。

1. 支付标记化技术(Tok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