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育的选择:走向对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德育的选择:走向对话

作者:蔡联华

来源:《师资建设》 2013年第7期

□文/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蔡联华

在大多数语境中,“对话”是一种隐喻,甚至有的哲人把对话与独语区别开来,把对话当作生活的本质。在我国,“对话”从被引入到备受推崇,与“对话”所蕴涵的价值是密切相关的。在德育中实施对话是时代的需求,它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本文试图探讨建立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德育对话模式。

一、德育对话的内涵

(一)对话的特点

当我们着意于道德教育实践的语言活动时会发现,语言首先是一种将人的心智联结在一起的重要媒介,语言传递思想的方式实际上是关于人的存在状态的素描。

1.在静态意义上

语言在教育中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所有价值最主要的保存机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生活中被价值的东西联系着,间接地参与过去人类的美好经验,用以拓宽并丰富当下实践。道德语言中还有人类期待的理想情境,使德育活动中的人们保持着丰富的想象力。

2.在实践意义上

在人类历史当中,语言不仅是一种生活行为,还是保存价值和观念的主要形式。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说:“思想如不能传递,社会便不能给人以安慰和利益。”声音使思想得以沟通和传递,语言成为传递价值的工具和纽带。

(二)对话与德育

如果道德教育者以掌握确定性的真理自居.满怀着向儿童传递真理的自信与骄傲,那么,道德教育就是在享受单方面真理的特权。如果道德教育者在言说时,学生也有质疑和发问的权力,能够发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在共同的探究和追寻中让道德真理作为共同发现的新质来呈现,那么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是“对话”的教育。

德育对话,是通过创设“平等、尊重、主动、合作”的教育环境,在师生及其他主体之间开展广泛对话活动并建立对话关系,培养学生良好对话人格和道德品质。这种对话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在相互倾听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德育“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德育内容为主题,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构造“意义”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重组。

二、德育对话的生命价值

(一)德育对话使人的生命完整呈现

彼得斯说:“教育,在任何程度与水平上,基本上都是要引导人们过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说,人们不断接近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并通过教育或道德教育把这种理想传输给年轻一代,期望他们以此作为生活选择的参照。当德育教师的思想观念不关注当下学生的生存而自说自话时,学生并未开始思考或倾听。一个可以言说且声音能被倾听同时也在倾听他人的人,他的生命得以完整地参与和呈现。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对话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过程,视界融合的结果是一种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和重建,是新知识与理念的生产和创造。在生活世界中,对话双方都在一个共同的语言规则之下、在活生生的语境之中体会对方的话。这种对话是单纯的,能够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了解对方话语中隐含的意义。同时,德育对话能使德育的内容用丰富的话语进行描述,使对方置身于其中,增强其感染力,直至达到双方对德育内容的充分理解。

(二)对话是追求道德真理的必然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