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水泥价格走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说2012年的水泥市场一直都处于一种相对悲观的行情态势和市场预期中,但早在8月底,从一些统计数据中就可依稀看出水泥行情有些许的好转,或许拐点正在形成。
但是,这种好转并不被大多数业内分析人士认可,一方面是对于水泥行业2013年后市的一种看淡;另一方面,部分人士把这个拐点看作是正常的旺季拉升,而非超预期的市场扭转。
9月-10月,多地价格超预期拉升,刺激分析人士再次审视水泥股,并且把焦点指向水泥行业四季度价格和利润涨幅是否能够再超预期。
一、8月:数据显现向好端倪
早在8月底,从水泥产量、全国平均水泥价格和全国平均库容比这三个数据中就可以看出水泥市场行情的好转迹象。
8月,全国水泥产量增速无论同比或是环比都有了一个微弱提升:和去年同期相比,全国水泥产量增速从7月的4.42%上升到7.19%;环比从7月的-6.80%变成了8月的2.29%。
和此同时,全国平均水泥价格在8月底也从中期的历史最低点309.25元/吨开始上扬。
中旬,全国水泥库容比从平均数75%开始下滑。
数据显示,全国的水泥销售行情出现至底部后出现了一个小幅回升。
图1:2012年水泥产量同比、环比变化(%)
图2:2011-2012年水泥价格走势(单位:元/吨)
图3:2012年全国水泥平均库容比变化(%)
在全国市场显现数据拐点的阶段,8月底至9月初,杭州、福州、长沙、南昌和广州等地率先在价格上实现上涨。
无论这个价格是否能够持续,都预示着这些地区的涨价意向。
而后,9月中下旬阶段,涨价地区又扩大到了上海、南京、南宁、贵阳等周边省份城市。
二、涨价背后及未来趋势
这些上涨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
价格上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是后市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源于--价格上涨是协同因素造成还是供需真实得到改善。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价格回暖,笔者认为是偶然下的必然,跟2010年在“节能限产”下的价格上涨类似--外力推动下的主观涨价。
分地区来看:
1. 长三角:
2012年9月华东地区重点企业(124家)水泥销量同比增长20.75%,其中销大于产的占比43.55%,主要集中在浙江省。
长三角的涨价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天气的持续晴好,为工程开工创造了良好条件。
截止20月21日,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地的晴朗、多云天气持续了一个月左右。
二是,外来熟料的冲击减小,这源于价格和销量两个方面。
价格方面,在8月底,安徽沿江企业率先对外销熟料涨价10-20元/吨不等,缓解了低价熟料对沿江下游企业的销售压力。
直至10月中旬,安徽熟料涨价幅度在40元/吨左右。
销量方面,据悉安徽对江浙两地的熟料外销量在9月有所减少,主要源自一方面安徽当地的需求增加,安徽沿江的生产线在10月中旬已经基本空库。
另一方面安徽的新增产能也已经投放完全,而铜陵、芜湖等地的生产线一直有陆续的检修,对7-10月的出货有所影响。
三是,停窑使得库位情况良好。
比如,在年初浙江计划停窑100天,而到十月中旬,全年停窑时间已经达到了104天,其中国庆停窑9天。
目前杭州地区企业熟料库位在3-4成,水泥库位在5成,相对较高的在6成以上,为前期涨价的维持和后续价格的持续上涨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目前全年停窑时间已经超过了年初规划,但预计11-12月浙江还将陆续出台相应的停窑措施,每个月停窑时间在10天左右。
江苏的停窑情况虽然不及浙江,但国庆期间也实行了停窑限产,10月中下旬库位在5成左右。
此外,江浙和安徽的类似2500t/d 的小型水泥企业受到成本的制约,即使在涨价之后也没有开窑。
四是,企业强烈的涨价意愿。
华东各省在2012年8月份之前,可说是损失惨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和湖南7省1市省会城市的水泥平均价格从1月的400 .8元/吨下跌至8月10日的291.4元/吨,下跌幅度在37.5%。
而后,从291.4元/吨开始回升至10月12日的320元/吨,价格相当于恢复到6月中旬的价格。
若是缩减到安徽、江苏、浙江三地,即使从8月底至10月12日,三地水泥价格已经平均上涨30元/吨之后,从
1月至10月12日为止的平均价格跌幅依旧达到了102.5元/吨。
从个别优势企业了解到,企业盈利大约只有去年的七分之一,大部分企业在涨价之后才刚刚扭转了上半年一直亏损的局面。
企业的持续亏损促使华东地区的水泥企业提价意愿强烈。
但是,长三角的涨价依旧有隐患。
一是,需求回升不及新增产能投放的增速。
四季度整体需求虽然有20-30%的上升,但较少新开工项目的支持。
企业认为,10月中旬的需求强度没有达到去年同期的水平。
二是,涨价之前开出的低价销售单依旧在进行中;这也就是说,市场价格上涨可能并没有传导到实际的成交价格。
此外,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一是,在安徽熟料涨价之后,各个省份沿江沿海的城市的涨价幅度不一——在外界压力变小的情况下,各个省份是否能够承接水泥提价主要还是取决于当地的需求和产能情况。
比如,福建的自身产能压力较小,一旦外来熟料涨价,当地企业就能够很好地承接并且跟涨。
二是,各个地区的实际涨价情况比企业报价情况要悲观些。
表1:华东实际成交价(截止10月21日)
2. 珠三角:
和长三角地区类似,珠三角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涨价也取决于外因和内因的配合作用。
外因:8.27矿难事件;内因:企业之间的强烈涨价意愿。
若是逐条分析,涨价原因和华东类似,但也有不同:
一是,持续的天气晴好为广东企业发货量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9-10月以来,每个
月的需求量都有大约10%的提升。
二是,矿难导致的生产线被批停产,这是诱导原因。
矿难事件发生在8月27日,英德地区,而英德地区的石灰石矿主要由清远地区提供。
在矿难事件之后,清远及周边的18条生产线都因无法获得炸药而停产。
18条生产线的具体停窑情况如下表。
在国庆前夕,大型企业的熟料库位在3成,水泥库位在6成。
在国庆之后,随着需求的进一步上升,企业水泥库位下落到5成以下。
英德地区是广东水泥的生产基地,对珠三角的水泥供需和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是,企业之间的涨价预期。
从1月起,两广地区水泥平均价格从350元/吨跌落至8月中下旬的255元/吨,下跌幅度在27%。
据悉,价格的下跌导致多家水泥企业上半年业绩处于亏损状态,四季度的涨价也就有了企业强烈涨价意愿的支撑。
四是,两广地区产能过剩情况在旺季并不严重。
表2:清远18条生产受限窑线
表3:两广实际成交价(截止10月21日)
3. 后期涨价预期
对于华东和两广地区后市的走势,笔者持谨慎乐观的观点。
比较华东和两广地区,后期两广的优势在于需求和供给之间相对平和的关系;而华东的优势在于协同之利。
先从两广说起:
从需求方面看,华东虽然累计销量增速高于两广(华东1-9月同比增速7.08%高于两广
1.23%),但9月的环比增速小于两广地区(华东:6.20%;两广:11.55%。
下表)。
并且,华东地区6省1市2012年的产能增速高达7.44%,远远高于两广的4.73%。
华东的众多企业表示,未曾感受到需求优于去年,这说明这部分增长的需求主要是被新增产能占去,甚至原先的市场都被新增产能占去了一部分。
而两广方面,广东地区基建项目对需求的拉升已经在9月得到了良好体现,对水泥销售量带来了一个10%-20%的增幅。
下游房地产商混订单情况在9月有了一个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提升,会体现在11-12月的水泥发货量上。
从供给方面看,广东地区本着自身产能不足、一直都是由广西补给,在四季度往往都会有一轮涨价行情。
而华东地区产能过剩却只能依赖于企业自律停产来控制产能,相对更多地需要企业的自主性,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前面也说及,即便如此,两广地区的涨价幅度过于迅猛,后期走势令人担忧。
而华东地区:从后市看,虽然有着需求不利、协同是否能够维持、若是涨价继续原本停产的2500t/d生产线是否会借机开产等诸多问题和阻挠因素,但芜湖熟料在10月下旬再次涨价20元/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安徽大企业对涨价的支持,也成为了江浙沪三地未来价格得到支撑和持续回暖的动力和砝码。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后期华东的实际涨价幅度大约在30元/吨,原先上浮的价格不会回跌。
而两广地区在涨价之后库位有所回升,价格已然出现停滞,在前期高强度的涨价之下,预计后期价格可能会有所回落。
表4:华东和两广数据比较
三、后期市场研判
从供给看,2013年,预计全国新增水泥产能在0.94亿吨,相比今年下滑51.30%。
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看,长三角地区明年只有一条安徽的生产线在建,而广东有700万吨的在建产能有待发挥。
从需求看,2012年11-12月及2013年,全国性的需求亮点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公路方面、农村市场和和十八大效应之上;相较之下,从目前看房地产和铁路投资并没有向上的趋势。
下面,笔者就由近及远,从铁路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十八大效应这三个方面来对未来需求稍作分析。
1. 铁路投资利好有限
10月,铁道部宣布上调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至63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达到5160亿元。
这是政府在今年第三次上调铁路固投。
在1-9月份,全国铁路固投已经完成了2920.5亿元,若是在10-12月这剩下的三个月要完成计划额,每个月的投资额将达到746亿元。
9月,铁路固投的同比增长在111.36%、环比增长在63.43%,跟今年1-8月数据相比是一个突破性的增长。
这看似对水泥行业的重大利好,但笔者认为对水泥需求的刺激可能只会是区域性的,不会成为主流。
表5:2012年铁道部三次上调投资规模
图5:铁路投资资金来源
图6:铁路投资资金来源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水泥网
一方面,前面提及的,铁路投资带来的水泥需求在总体水泥需求中只占7-8%。
另一方面,同比大幅度提升,但实际在于去年基数过低。
从下图中就可以看出,2011年的铁路固投在8-12月基本只有2010年同期的一半左右。
所以,2012年的投资于2011年相比,才会显现出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和2010年相比,2012年10-12月的预计值依然不及。
2. 房地产等待政策
前面提及,房地产才是水泥需求中的重点,在前图中可以看出,全国住宅和商业办公楼
对水泥的需求量占总需求量的30%左右。
基于目前的房地产行情,笔者的初步观点是:中央政策面从目前来看并没有放松的迹象,而地方政府受到财政压力影响增大土地出售量。
不过,房地产商在购入土地上表现谨慎。
具体阐述:
一方面,10月中旬,温家宝总理在座谈会议上说明:“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但仍然不稳定”,这表现出一直以来中央对房地产紧缩政策的不动摇。
而从地方政策上看,各地政策一直摇摆、但都被中央及时遏制。
下图列举了部分地区的房地产政策:
表6:2012年房地产地方政策汇总
另一方面,基于地方财政的压力,土地的推出面积同比有所增加,而房地产商囤积土地的动作稳中有升:成交面积稳定、但是成交价格在9月有14%的上升。
表7:2012年8-9月土地成交情况
然而,下游的新开工和投资情况依旧悲观。
9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全国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同比都持续下滑。
这可以看作在政策面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房地产公司囤积土地不是投入建设,而是在等待十八大之后政策面可能出现的扭转。
但是,部分地区的下游混凝土企业表示,10月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和订单较前期有明显好转,这个情况还待继续跟进。
图8: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
3. 十八大效应
十八大之后,政策面是否会发生转向或者松动是决定水泥需求会不会出现回升的最重要事项。
笔者认为,政策面很难预估,但是很可能会对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一波刺激效应。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最近历届代表大会召开年份和之后的第二年,固定资产投资都会出现一个小高峰。
图9:1992-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备注:1992、1997、2002和2007年分别为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年份
4. 总结
从11-12月份看,铁路投资额的拉升亮点并不能成为市场需求启动的主力,需求拉升主力还是在公路和农村市场。
而从目前看,房地产的持续紧缩态势不会改变,但部分地区表现出订单和新开工面积的好转。
十八大之后政策面的微调是未来需求的着眼点。
基于2013年新增产能的萎缩,2013年后期整体供需关系将可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