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
七年级语文上册8老山界第2课时教案长春版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老山界》文本和七年级语文上册相关章节教材。
2. 辅助材料:收集老山界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和长征时期的历史视频资料,以及红军长征的背景资料。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通过学习《老山界》,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文学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具体目标如下:
1.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能够欣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实验器材:若安排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需准备相应的器材,确保安全和效果。
4. 教室布置:将教室座位重新排列,形成小组讨论区域,准备投影仪和白板,以便进行多媒体展示和板书。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老山界》的历史背景资料,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章节。
-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老山界在红军长征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设计关于老山界的写作或研究报告作业。
-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关于长征历史的研究书籍和纪录片。
-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具体反馈意见。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写作或研究报告。
- 拓展学习:学生查阅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以下改进:
第6课《老山界》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6课《老山界》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6课《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揣摩语句,理解词句的意蕴,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感。
2.结合背景知识和文章内容,感悟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教师指名学生朗诵课外收集的关于长征的诗词,讲述长征途中的故事。
全班同学集中评议。
师引导:《老山界》是一篇回忆长征的经典纪实散文,既有详略得当的叙事,又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充满抒情气息,被著名作家刘白羽赞为“天籁之音”。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体会文章的情感之美。
◆活动二:品析语言1.体会修辞美师引导: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不可捉摸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生动而丰富的联想。
用看似矛盾的语言,表现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或小或大,或远或近的“不可捉摸”的感觉。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明确: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也表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说明红军队伍是一支为改变国家命运而革命的队伍。
2.感受炼字美师引导: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尝试鉴赏。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明确:写出了瑶民由于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队伍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瑶民的遭遇的同情。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一、重点研读A、研读“星夜爬山”有关语段,思考:1、文中说“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奇观”表现在哪里?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2、这段描写的观察点和视角有什么独到之处?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从山脚到山道,视觉先从山脚往上望,再从“之”字拐的路上向上看,采取仰视;而后向下看,采用俯视,这样,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使读者如身临其竟般感受到老山界的“高”和“险”。
3、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B、研读“半夜露宿”语段,思考:(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所“闻”的又是什么?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所“见”所“闻”景象给人什么感受?(3)周围是寂静的,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
(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二、探究合作文中还有不少语句具有深刻的含义,这都需要我们进行仔细的揣摩。
现在我们试举3例,来作一番探究。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生怕”是很怕的意思,“不准”是命令语气,“不要”是祈求语气,文中原词强调了我们的部队纪律严明,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保护。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飞机当然不会“叹息”,这里表明红军并不害怕敌军,用“叹息”构成了对敌人的揶揄口吻,反映了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并暗示了红军长征是为北上抗日的目的。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老山界》。
2. 相关参考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老山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学生阅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分析文章结构(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 学生讨论并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三、解读主题思想(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欣赏文学作品(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五、深入理解文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细节。
2. 学生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课堂讨论与分享(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七、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
八、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 评估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六、课文解析(20分钟)1. 教师详细解析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词汇、句子、段落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解析,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七、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八、小组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瑶.民(yáo) 督促峭.壁(qiào) 惊惶B.咀嚼.(jiáo) 灌输欺侮.(wǔ) 道谦C.歇.脚(xiē) 闪砾呜咽.(yàn) 搀扶D.攀.谈(pān) 悬涯矗.立(zhù) 聚集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小山村的夜里,总有一些不可捉摸....的声响。
B.在旧社会,沉重的苛捐杂税....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来。
C.同学们劳动了一天,天一黑就都酣然入梦....了。
D.小明是我们的班长,他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班级事务,真是鞠躬尽瘁....啊!....,死而后已3.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1934年冬,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
B.红军一路上跨越千山万水,历尽艰辛。
C.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是保证长征胜利与否的关键。
D.同学们看完电影《四渡赤水》后,纷纷表示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4.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指挥下失败了。
B.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C.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D.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能力提升全练5.(2023山东枣庄峄城荀子学校月考,16—18)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3)题。
(10分)老山界(节选)陆定一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老山界》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掌握细腻生动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课文,采用速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朗读、欣赏、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赏析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描写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描写的作用以及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在正式讲解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几组和老山界有关的图片,来充分感受老山界这座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师:我们从图片当中能直观的感受到老山界的特点是什么呢?生:I W J大、陡峭、险峻师:红军面对这么一座高大的山,我们可想而知,他们肯定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找到红军面临困难的句子(老师给同学们举一个例子,让学生根据例子来找,同时锻炼学生快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生:学生自主研究,看哪些句子能够表现出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为主)师:那面对困难时,红军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是选择退避呢?还是迎难而上呢?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并体会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生:学生自己探究,锻炼学生有效捕捉信息的能力。
学生展示为主,老师补充为辅。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五种表达方式,进而过渡到描写,它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妙雪,而今天我们重点要分析的那么是一系列的景物描写。
(老师给出范例,学生齐读,让学生掌握分析思路)生:学生找出文章当中其他景物描写的句子,并逐一分析它们的作用,写在作业本上,然后同组内的人交流形成一个完成的答案。
三、掌握方法学以致用师: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在之前文章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讲解。
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朗读的方式先欣赏别人景物描写的片段,从中归纳出方法,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当中生:让学生先自己从景物描写的片段当中,归纳出方法,然后学以致用,让同学们也尝试着写一段景物描写。
《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征之歌《老山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主题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革命回忆录,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回忆录一方面描写了老山界的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另一方面无时不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及革命主义精神。
使读者在感受老山界的险阻的同时,又为红军不畏艰难的气概所折服。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二学生的特点,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②、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②、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②、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②、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诵读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七年级语文下册-6《老山界》第2课时【教案】

6《老山界》教案(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赏析精彩的语段,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情感。
3.态度、情感、价值观: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感悟红军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了解了文章是以时间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的。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红军翻山过程的艰难曲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品味关键语言和精彩片段,进一步感悟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回顾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走路艰难:悬崖绝壁,山高路险睡觉艰难:山路狭窄,寒气逼人吃饭艰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艰难:后有追击,枪声密集二、细读课文,赏析关键词语和精彩语段(一)要求: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描写翻越老山界遇到“困难”的句子。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讨论交流。
大屏幕投影相关问题。
)1.走路艰难:悬崖绝壁,山高路险(1)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
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划线句子从侧面体现了雷公岩的陡峭,表现了部队爬山的艰难。
(2)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①这段话是如何写山之高峻的?②这里的“奇观”指什么?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这里的“奇观”不仅是指眼前的壮丽景象,更指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红军队伍。
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战士的赞叹。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显示了山路的陡峭和行军的艰难?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板书:仰视俯视)2.睡觉艰难:山路狭窄,寒气逼人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06-2-2[教学设计]老山界(第2课时)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06-2-2[教学设计]老山界(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bd0789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6.png)
第6课老山界(第2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红军的精神品质。
2.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红军的精神品质。
2.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红军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几类困难?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类困难,结合具体语句,分别从文中找出红军对待这些困难的做法。
学生速读全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应的语句,填写表格。
2.总结概括红军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把握红军的精神品质。
【活动内容】3.深入理解课件出示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注意体会句子中的细节所传达出来的深层含义,感悟红军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从细节上把握红军的精神品质。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本文主要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为什么其中用了大量笔墨写与瑶民攀谈的情节?学生速读这部分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思考。
2.上山时的景色不美吗?为什么直到翻过了山顶,作者才写了下山路上优美的景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在课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文中的特殊情节,理解作者这样设计的深意;学生根据写作背景和课文内容,理解并讨论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四、语言品析【活动内容】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品析课件中出示的句子。
学生也可以找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句子,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并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课堂小结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反映了红军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以及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