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比较谈

合集下载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中所蕴含的悲悯的力量,以及这些作品所揭示的精神走向。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精准描绘而广受赞誉。

这三部小说更是余华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它们不仅展示了余华独特的文学风格,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细致分析,我们将看到余华如何通过悲悯的视角,描绘了普通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的命运沉浮,以及他们在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力量。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余华在作品中如何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他对人性中善恶、美丑、生死等主题的深刻反思。

本文还将关注余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精神走向。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余华如何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表达了他对人性、道德和伦理的坚守与追求?他又是如何通过文学的力量,传递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悲悯?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最终,本文希望通过对余华三部长篇小说的深入解读,能够揭示出悲悯的力量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它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余华长篇小说概述余华,这位当代中国文坛的杰出作家,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更是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一生的苦难历程。

福贵经历了家破人亡、战争磨难、社会变革等多重打击,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这部小说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描绘,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与接受。

《许三观卖血记》则是一部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深刻寓言。

许三观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通过卖血来维持生计,同时也在卖血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读完《活着》后,我紧接着读完了余华的另一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

这两本书在叙事视角上有很大的不同,《活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而《许三观卖血记》则是第三人称。

通过这两个不同的视角,我仿佛跟随着作者余华,游走在“我福贵”与“他许三观”之间。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在面对生命的离合悲欢时的坚韧与顽强,而《许三观卖血记》则展现了一个家庭在面对生命的离合悲欢时的无奈与坚守。

福贵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却很少哭泣,而许三观则常常因为无助而落泪。

这两个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地想要抓住自己的命运,然而却始终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

现实的荒谬在余华的小说中屡见不鲜,书中的人物们在荒诞与温情、守望与迷失、直面与背离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而卖血,成为了他们为了更好地活下去的一种方式。

许三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自幼失去父母,被四叔送到爷爷那里,他对四叔心存感激,后来也常常因此事而对儿子说:人要有良心。

他第一次卖血得到三十五块钱,他念叨着要好好利用,因为这是用卖血换来的,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珍视。

他追求玉兰是一种自我给予,我并不认为他花钱追求玉兰是没意思的,因为他花的钱是卖血换来的,这是一种愿意用生命对一个女人好的热诚。

他起初对一乐的漠然,是遗憾与愤怒的交织。

他后来连续卖血以换取一乐的健康,这是他对一乐无条件的父爱。

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在世人眼中没有出息,却有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善良的本性。

他在自己组建的家庭中不断付出,努力填补着因失去父母关爱而留下的空缺。

岁月的洪流滚滚向前,时代的曲折反而让许三观一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许玉兰与何小勇的事情一直是许三观心中的一根刺。

文革时期,许三观自己送饭给许玉兰时,为了能让她吃得好一点,他把红烧肉特意埋在饭下面。

而在这个时期,许玉兰坦言:这个家里只有你在乎我。

饥荒时期,一乐和许三观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得到化解。

饥饿让人失去了追求,失去了惹是生非的力气,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脆弱,肚子主宰了头脑。

2021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2021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华南师范年夜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欧阳光明(2021.03.07)本科生结业论文题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办学形式:函授年级:级班别:龙华班姓名:陈梦丹学号:155307086008论文题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评语:评分:指导老师:《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摘要:苦难是余华小说的母题,可说他的小说堆满了苦难。

在这无数的苦难中我们不难看出宿命的力量。

正是在这些布满宿命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余华对现实人生的关注。

本文通过运用中国儒道思想和西方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理论了解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遭此命运者的人文关怀。

通过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余华的小说与以前的小说不合。

余华的90年代小说其实与否定人间个体或者人格而把它看作为全体或者历史的一部分的文革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希望作为领导历史的主体的人间的恢复的80年代文学,主要描写变革开放以后矮小和无力的个体状态、重视天性和欲望的存在的光秃秃的样子、被疏远的个人到内面逃避、主体的丧失标的目的的90年代文学的一般的倾向有区别。

那就是探问对人间的新的观点和要树立新的主体的可能性。

另外,它要试图恢复以前在社会主义的全体主义存在论里被否定的人间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格。

那个人格不是只专心自己、属于自己的框架里,而是能够容纳他人的毛病、他人受伤的伤口,甚至于将他人的担子也情愿自己承担,通过这种树立代赎的主体而提示互相能够相爱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的主体。

这就是余华小说在90年代文学史里能够占共同的位置。

关键词:许三观;生存哲学;宿命;苦难;喜剧;超出;引言:从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真实而又平淡。

看完《许三观卖血记》后,我的心里像五味瓶一样,各种各样的感觉全都涌了出来,尤其是当看到许三观想为自己卖一次血的时候,结果血管头却说,他的血现在只能当作油漆了,可怜这个许三观竟然在自己想为自己卖血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这个机会。

对《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对《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对《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人性思考的文学经典。

《活着》描绘了中国农村一位平凡人的一生,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作者余华深刻地展现了农村老百姓在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变化中所面临的无尽磨难。

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家族生活,借助对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一位普通人的生命轨迹。

小说中展现的农村生活的味道,引人深思:家族的变故、革命前后的社会改革、文化大革命和市场经济改革等各种变化,无不对人物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许三观卖血记》描绘了一位贫苦出身的农村青年,因经历多次的失败而决定出卖自己的鲜血给医院试验,从而换取一些小钱养活自己的家人,并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

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了农村青年情感的波动和交错,深刻反映了中国新时期青年的思想和行为。

总的来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都是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为背景,深刻反映了人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变化的深刻内涵,是具有深远人性思考的文学经典。

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

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

论文题目: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摘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热衷于对暴力、苦难、恐惧尤其是死亡的叙述,例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等作品,无一不是叙述着人性的暴力、罪恶、丑陋,余华用一种冷静的叙事话语,营造出了一幕幕血腥而又紧张的情节氛围,但这种先锋的叙事方式并不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

从1990年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的写作风格发生转变,从冷漠的叙述暴力、死亡转向对生命的体恤和温情,改用了一种体恤性的语言来表述,整个叙述变得非常质朴、简单,完全不同于前期的先锋倾向。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他风格转变后的代表作品。

本文主要运用作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针对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从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叙事话语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浅析了这一转变的原因及意义。

关键词:余华;写作风格;转变;原因;意义Abstract:Key words:yuhua;目录导言-------------------------------------------------------------- 1 一、分析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 1 (一)创作主题的转变------------------------- 1 (二)人物形象的转变------------------------- 2 (三)叙述语言的转变----------------------------------------------- 二、分析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13(一)先锋文学本身的原因---------------------------------------- 13(二)作者的个人原因---------------------------------------------- 14(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15三、余华写作风格转变的意义---------------------------- 16 (一)对广大读者的意义------------------------------------------- 16(二)对作者自身的意义------------------------------------------- 17(三)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18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在校发表的学术论文------------------------------------------------- 20 致谢---------------------------------------------------------------------- 20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变导言:余华在当代文坛上可以说是一位小说大家,虽然他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他的每部作品在质量上都是取胜的。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华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办学形式:函授年级:2015级班别:龙华班姓名:陈梦丹学号:155307086008论文题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评语:评分:指导老师:《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摘要:苦难是余华小说的母题,可说他的小说堆满了苦难。

在这无数的苦难中我们不难看出宿命的力量。

正是在这些充满宿命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余华对现实人生的关注。

本文通过运用中国儒道思想和西方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理论了解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遭此命运者的人文关怀。

通过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余华的小说与以前的小说不同。

余华的90年代小说其实与否定人间个体或者人格而把它看作为全体或者历史的一部分的文革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希望作为领导历史的主体的人间的恢复的80年代文学,主要描写改革开放以后矮小和无力的个体状态、重视本能和欲望的存在的赤裸裸的样子、被疏远的个人到内面逃避、主体的丧失方向的90年代文学的一般的倾向有区别。

那就是探问对人间的新的观点和要树立新的主体的可能性。

另外,它要试图恢复以前在社会主义的全体主义存在论里被否定的人间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格。

那个人格不是只专心自己、属于自己的框架里,而是能够容纳别人的错误、别人受伤的伤口,甚至于将别人的担子也情愿自己负担,通过这种树立代赎的主体而提示互相能够相爱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的主体。

这就是余华小说在90年代文学史里能够占独特的位置。

关键词:许三观;生存哲学;宿命;苦难;悲剧;超越;引言:从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真实而又平淡。

看完《许三观卖血记》后,我的心里像五味瓶一样,各种各样的感觉全都涌了出来,尤其是当看到许三观想为自己卖一次血的时候,结果血管头却说,他的血现在只能当成油漆了,可怜这个许三观竟然在自己想为自己卖血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这个机会。

《活着》和《许山观卖血记》的读后感对比

《活着》和《许山观卖血记》的读后感对比

读后感在读过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太过凄惨了,读后有一股气堵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发。

而《许三观卖血记》虽然也有苦难,但在苦难中还有些许的温情,给人以安慰。

《活着》记叙了福贵家庭内部的七次死亡:福贵年轻时沉迷赌博,败光家产,父亲被气得撒手人寰;母亲在福贵被抓壮丁离家两个月后病重去世;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夫人,抽血过量身亡;女儿凤霞生下孩子大出血去世; 妻子家珍在重病和多重打击下离世;女婿二喜在一场建筑工地事故中意外死亡;小说的最后,外孙苦根因为饥饿过度,吃豆子撑死。

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外孙相继离世最后只剩福贵一个人活着,和那只名叫福贵老牛相依为命。

在艰难和困顿的时代,我觉得亲情是支撑活下去的勇气。

可福贵却一直在经历亲人的离世,在悲苦中虽有生的希望,但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世无疑是把悲伤无限拉长。

在儿子有庆死后,妻子女儿是他的活下去的希望,女儿死去留下了外孙给了生的希望,但当苦根也死后,他的希望还有吗?可福贵还是活着,一个人活着。

我总在想,福贵活着是不是比死更难受。

然而,在福贵的一生里,唯一不变的是他活着的意志,他在努力活下去,那怕是苟活,他也在寻求着。

就像小说中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这本书虽以活为题,但全书却充满了死亡,读这本书感觉到死亡如此之近,满溢着尖锐苦难与悲伤。

比起《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就要温和多了。

许三观的一生平凡而又不凡,他这样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本该平淡无奇,但生活的苦难使他卖了12次血。

他通过卖血顽强地活着,使他的人生变得不凡:第一次卖血为证实自己的身体健康;第二次卖血为娶妻生子;第三次卖血,是一乐将方铁匠儿子打伤,为偿还方铁匠家医药费而卖血;他卖血是为了在自然灾害时期给家人吃上一顿饱饭;他卖血是为了救不是自己亲生的一乐,这一次许三观前后5次卖血,差点因此失去性命。

《许三观卖血记》中虽然也充满了苦难,但苦难中却处处有着温情。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之女性分析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之女性分析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之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REPORT
作者:
余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余华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男性形象,其小说中的“ 女性形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在这些形象中,也不乏 一些有血有肉、性格鲜明、体现着民间女性真实生活状态的 人物,如《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玉兰和《活着》中的家珍 ,她们都是基层女性形象的代表,具有民间女性特有的性格 。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们表现出了生命的韧性与顽强。
•3.精明能干、勤俭持家。
• 许玉兰除了“泼”之外,她的精明能干令人印象深刻。 许玉兰能用为数不多的衣服搭配出时髦、靓丽的最好效 果,吸引着全镇男人的眼光。婚后,她利用许三观厂里 发来的线织白手套.分别给三个孩子织了线衣。在好几 年的时间里,许玉兰靠年复一年的积累,终于用精纺的 线手套给自己织了一件精纺的线衣。小说中有一段对许 玉兰买菜情形的精彩描写,通过林芬芳的眼睛,我们看 到了一个干练的家庭主妇。
正像富贵所说的“家珍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心里对我不满,脸上不让我看 出来,弄些拐弯抹角的点子来敲打我。”
虽然家珍采取的行动毫无成效,但她始终对福贵不离不弃。就连反抗也透 着一丝温柔。
记得家珍挺着大肚子去赌场找福贵,福贵对她又打又骂,但她自始至终都 是那么平静,福贵对她无可奈何,只能叫人把她拖丁出去。
用福贵的话说,家珍是个好女人,更是位贤妻。
• 家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就凭着要和家人在一起这唯一的 生活希望,她顽强地和病魔做着斗争。然而,随着有庆和 凤霞的死,终于打倒这个坚强的女人给了家珍沉重一击。
• 3.仁慈善良、重情重义。
• 家珍的仁慈与善良在小说中处处可见。为了使福贵浪子回头,家珍忍受着 侮辱与打骂。
• 闹饥荒时,家珍为了家人带病去娘家要来一小袋米,可谓弥足珍贵,被全 家视为救命稻草。队长闻风前来讨要,虽然不舍,但她还是流着眼泪,忍 痛抓给了队长一把。有庆为了救春生的老婆而送命,家珍一直不肯原谅春 生。“文化大革命”时,春生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有了轻生的想法,家 珍抛却了丧子之恨,鼓励春生要活下去,

现代小说解读余华作品选读

现代小说解读余华作品选读

现代小说解读余华作品选读余华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入人心,饱含哲理。

在本文中,将对余华的几部代表作品进行解读,探讨其小说所体现的现代社会问题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一、《活着》《活着》是余华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巨变与苦难。

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族的破产、人与人之间的欺骗和残忍的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困境。

通过描写福贵的坚韧与生存意志,作者深刻地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与追问。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逐物质的财富,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种深深的困惑。

余华通过揭示农村生活的种种问题,向读者传递了有关财富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许三观卖血记》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民阶层的生存状况。

小说中,许三观为了生计而选择卖血,他通过血液的流淌,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作者通过许三观的坚持与勇气,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农民的艰辛与无奈。

作品通过许三观这个形象,呼唤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三、《在细雨中呼喊》《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通过一个孤独的个体孙少平的形象,反映了自由、爱情和生存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小说以朦胧的叙事方式表现了对集体主义社会的离奇与荒诞。

个人在团体中的命运不受控制的现象对人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力量对抗与妥协。

作者通过孙少平的心灵历程,探讨了一个人如何面对现实困境、寻找自我生存的方式以及面对社会变革时所经历的挣扎。

四、《兄弟》《兄弟》是余华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徐世昌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忍耐与不屈的冲突。

小说中,徐世昌在家庭与社会中均面临诸多压力与苦难。

作品通过家族之间的纷争、个人命运的抉择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中涵盖了人际关系、国家历史与人物命运等多个方面的话题,较为全面地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局势和人物命运。

2020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2020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

作者:旧在几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时间:2020.12.13华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办学形式:函授年级:2015级班别:龙华班姓名:陈梦丹学号:155307086008论文题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评语:评分:指导老师:《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意识比较摘要:苦难是余华小说的母题,可说他的小说堆满了苦难。

在这无数的苦难中我们不难看出宿命的力量。

正是在这些充满宿命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余华对现实人生的关注。

本文通过运用中国儒道思想和西方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理论了解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遭此命运者的人文关怀。

通过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余华的小说与以前的小说不同。

余华的90年代小说其实与否定人间个体或者人格而把它看作为全体或者历史的一部分的文革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希望作为领导历史的主体的人间的恢复的80年代文学,主要描写改革开放以后矮小和无力的个体状态、重视本能和欲望的存在的赤裸裸的样子、被疏远的个人到内面逃避、主体的丧失方向的90年代文学的一般的倾向有区别。

那就是探问对人间的新的观点和要树立新的主体的可能性。

另外,它要试图恢复以前在社会主义的全体主义存在论里被否定的人间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格。

那个人格不是只专心自己、属于自己的框架里,而是能够容纳别人的错误、别人受伤的伤口,甚至于将别人的担子也情愿自己负担,通过这种树立代赎的主体而提示互相能够相爱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的主体。

这就是余华小说在90年代文学史里能够占独特的位置。

关键词:许三观;生存哲学;宿命;苦难;悲剧;超越;引言:从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真实而又平淡。

看完《许三观卖血记》后,我的心里像五味瓶一样,各种各样的感觉全都涌了出来,尤其是当看到许三观想为自己卖一次血的时候,结果血管头却说,他的血现在只能当成油漆了,可怜这个许三观竟然在自己想为自己卖血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这个机会。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之女性分析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之女性分析

• 4.坚强善良、有情有义。和许三观一样.
• 许玉兰的一生也是多灾多难。虽然她每次都以哭 来诉苦,但过后都能坚强面对。她婚前失身,生 下一乐,遭众人非议,受许三观打骂;一乐打架 闯祸,全家一无所有;“文化大革命”时,她被 骂为“破鞋”,让人剃了阳头,当作妓女上街游 行;后来一乐病重,奄奄一息但她都坚强地挺了 过来,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非人的对待中, 她汲取来自家庭的温暖,顽强地活了下来。
பைடு நூலகம்
• 3.精明能干、勤俭持家。
• 许玉兰除了“泼”之外,她的精明能干令人印象深刻。许 玉兰能用为数不多的衣服搭配出时髦、靓丽的最好效果, 吸引着全镇男人的眼光。婚后,她利用许三观厂里发来的 线织白手套.分别给三个孩子织了线衣。在好几年的时间 里,许玉兰靠年复一年的积累,终于用精纺的线手套给自 己织了一件精纺的线衣。小说中有一段对许玉兰买菜情形 的精彩描写,通过林芬芳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干练的 家庭主妇。 • 许玉兰的勤俭在一些生活细节中显而易见。她平时一分钱 、两分钱都会积蓄起来,十年间从不间断。她天天算计着 过日子,每次做饭都要从家人的粮里抓出一小把,放到床 底下的两小缸里。后来灾荒真的到来,两小缸米成了全家 人的救命稻草。她关于如何利用这两缸米的言论,更是让 人佩服之至。
结语
• 通过对余华小说中“许玉兰”与“家珍” 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我们看到了民 问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也许她们身上也 “继承并凸现了阿Q式的乐天精神”,但正 是凭着这种“中国古老的生存智慧”,她 们才顽强地存活在这个世上。她们是生活 的强者,是不折不扣的女强人。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之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余华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男性形象,其小 说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在这 些形象中,也不乏一些有血有肉、性格鲜明、体现 着民间女性真实生活状态的人物,如《许三观卖血 记》中的许玉兰和《活着》中的家珍,她们都是基 层女性形象的代表,具有民间女性特有的性格。面 对生活的苦难,她们表现出了生命的韧性与顽强。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本科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所在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申请学士学位所属学科文学年级二〇一一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教授完成日期二〇一五年六月二日摘要摘要余华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用平静的笔调向读者讲叙了生命个体如何在生存苦难中坚强生活,余华借此表现了人生的无奈,同时又借助主人公对苦难的忍耐与乐观精神体现了人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与顽强。

本篇论文以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为立论,通过分析《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悲悯性,余华小说悲悯性存在的原因及意义,意在彰显余华独道的生命意识,生存哲学及人道主义关怀。

余华对主人公的受难进行了深入思考,面对苦难,读者从小说主人公身上看到了忍耐力量的强大,学会了如何面对苦难,更看到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悲悯性IAbstractABSTRACTY u hua in "living" and "xu through sell blood to record" in a calm tone tell the individual life to the readers how to survive in the tough life in the suffering, yu hua to represent the life of the helples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help of the protagonist, endurance of suffering and optimism reflected people's strong and brave in front of the suffering. This paper with the compassion of yu hua's fiction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ving" and "xu through sell blood to record" the compassion, pity sex reason and meaning of yu hua's fiction, intended to show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yu hua independence road, philosophy of life and humanitarian concern. Yu hua has carried on the deep thinking to the passion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face of suffering, readers from hero to see the powerful force of patience, learn how to face the bitter.Key words: "ALIVE","XU THROUGH BLOOD",CompassionII目录目录1引言-------------------------------------------------------------1 2余华小说中的悲悯性------------------------------------------1 2.1 《活着》中的悲悯性 ----------------------------------------------2 2.1.1承受苦难-----------------------------------------------------2 2.1.1.1忍耐--------------------------------------------------------2 2.1.1.2爱---------------------------------------------------------- 3 2.1.2态度乐观-----------------------------------------------------4 2.2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悲悯性---------------------------------------5 2.2.1消解苦难-----------------------------------------------------5 2.2.2生命意识------------------------------------------------------6 3余华小说悲悯性的存在原因-----------------------------------------7 3.1 余华的生存哲学-------------------------------------------------7 3.2 余华的写作意愿-------------------------------------------------8 4余华小说悲悯性存在的意义 ---------------------------------------8 5总结-------------------------------------------------------------9 参考文献----------------------------------------------------------11 致谢--------------------------------------------------------------12Ⅲ1 引言作家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一个一脉相承,屹立不倒的主题,那就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注,他对人类生存的价值的探索倾注了更多心血,在他的前期作品中他表达这种关注却采取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那就是无所顾忌地描写人类生存的困境、暴力、残酷、血腥等。

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

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不屈的生命之歌——对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思考而著称。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两部作品让读者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现了人类不屈的生命力量。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小说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开始,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

福贵在家族的压迫和外部的动荡中苟延残喘,经历了家庭的破裂、饥饿、苦难和生死离别等一切困境,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小说中,福贵一再遭受挫折和折磨,但他坚持不懈地为生命的延续而战斗,无论是销售自己的牲畜还是吃下疯牛病牛肉,他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保持了对生存的渴望。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能在绝境中寻找生活的希望。

《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让人震撼的作品,它通过许三观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革结束后的艰难岁月里,一位老少爷们为了给儿子治病而卖血的故事。

许三观是一个乐观坚强、善良正直的人,他拥有顽强的生命力量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许三观千方百计地为了儿子的生活费用而卖血,无论是经历身体上的疼痛,还是面对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他都选择顽强地生存下去。

小说通过描写许三观的艰辛经历和面对困境时的乐观积极态度,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这两部小说都展现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奇迹,表达了对生活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它们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同时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通过福贵和许三观的命运,余华关注了在社会风暴中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经受着种种磨难却坚强不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歌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余华的这两部小说,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伟大。

叙事中的“文本张力”——以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文本解读为例

叙事中的“文本张力”——以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文本解读为例

014I!"#$I叙事中的“文本张力*——以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文本解读为例◎陈晨晨“张力”原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意为“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力”,而在哲学中,张力则是表示事物的矛盾或不相容。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那些看似矛盾或不相容的人或事物在一起作用所产生的力量,却让文本中许多潜在的信息得以彰显,使得文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文学作品中文本张力产生的最大来源,莫不在于作者对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

在余华的小说給1《许中,作者运用了一些相似的叙事巧,大文本张力,丰富内涵。

一、对话复调性彰显文本张力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学问题》中小说对的内涵,多的各而不相•的声音和意,分的不的。

咽小说中的对不在于各不的人物之间,在于人物之间。

对的产生使作品呈现出各种不思的,而文本张力。

在1一书中,作者在叙事的使位第一人的叙者”对。

小说体采用一人的叙,让人生叙出来,但是中者”却是一I 者,者出现,出的事使的叙中,都在出人物对的者!$的事是在“-的者“我$在中对现的/事的叙对的.不的现中,而读者品读事时又文本的叙时间在$的间隔。

段时间跨度让作品呈现出时间上的“审美距离$,自然而呈现出史感沧桑感/让人物的对呈现出丰富的感K在者和读者些旁者看来,的事满生离死别的苦难悲伤,但是叙中时,现中的老在者的叙中却又是那样安详乐、悠闲在。

余华在1日文版序中说道“生是一个人对经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者对别人经的看法。

1中的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的事。

用的是一人的叙/的讲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他的感受,所以他讲的是生……$[$#此,者$、贵、读者之间产生,犹如一曲乐中的弦,在一时间奏发出各自的,些朝各的向发力,激发出强烈的文本张力,让人不得不深思文本中人物的经语间所蕴含的刻人生哲理。

除了人物之间、人物读者之间的“对$能够产生出思维碰撞的火花/人物在往昔时,现在的自产生了时空距离/会在流。

“在一人顾性叙中(无论$是人公还是旁观者),通常[眼光在替作用:一为叙者$追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的$在经事件时的眼光K$[%]因此人物在中的对能够产生出对话的复调性/激发出文本张力。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叙事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叙事

《 活着》与 《 许三பைடு நூலகம்卖血记》的苦难叙事
张娟娟 辽宁大学文学院
摘 要: 9 O年代 “ 先锋作家”余华转型后写了 《 活着》 、 《 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本文 旨在探讨其转型后对苦难观
的表达 。 关键词 : 余华 ;转型 ;苦难叙 事
九十年代余 华发表长篇小说 《 在 细 雨 中 呼喊 》 , 风 格 开 始 由冷 漠残 酷 到温 情 关 怀 转 变 ; 1 9 9 2 年 《 活 着 》和 1 9 9 5 年 《 许 三观 卖 血记 》 两 部长 篇 小 说 的 发表 ,标 志着 其华 丽 转 身 。本 文着 重 分 析完 成 转 型 的余 华 在 历经 对 暴 力、死 亡 叙述 的 迷恋 后 ,在 《 活着》与 《 许 三观 卖 血记 》 中的苦 难叙事分 析 。 “ 红 色历 史 ”外 的另 类苦 难 叙述 《 活 着 》和 《 许 三观 卖 血记 》分 别叙 述 了主 人 公福 贵 和许三 观与正 统 “ 红色 历史 ”迥异 的历史 。
别样表 达 。
三观 6 O多年 的人生 。同样 跨度 4 O 多年 , 同样 在故 事里 充 满 了历史 的身影 ,但 作者避 重就 轻 ,并 未在 书里大 书特 书 历 史情境 的演 变史 ,反而选 择 了 以人 的生活 变化 来缀成 历 史,福 贵和 许三观 的经 历在不 同 的时间里 构成 了他们 自己 的历史 。 朱 光潜 曾写过 “ 大 约在一流 的 作品 中,高度 的幽 默和 高度 的严肃 常化为 一片 ,一讥 一笑 ,除掉助 兴和 打动风 趣 之外 ,还 有 一点深 刻隽 永的 意味 ,不但可 以耐 人寻思 ,还 可 以激动 情感 ,笑 中有 泪 ,激动 中有 同情 ” 这段 话用 来 评价 《 活着 》《 许三 观 卖血 记 》再 合适 不 过 。和 以往作 品 明显不 同 的是 ,这 两部 作品 多了很 多黑色 幽默 味道 ,化 严 肃为诙谐 ,用笑 并泪 来表达 作者温 情面纱 下的严肃 。 《 许 三 观卖 血 记 》 中许三 观 给 自己的儿 子 取名 叫 “ 一 乐,二乐 ,三乐 ” ,从 某种程度 上体现着 其积极乐观 的生活 态度 。许 三观在大 饥荒时期躺 在床 上给 妻儿 “ 做饭 ” ,带 回 痛苦 地 为 何小 勇 叫魂 的一 乐, 一处 处描 写 简洁 却不 简 单, 深情却绝 不煽情 ,泪 中带笑 ,直击 心灵最深处 的柔 软。 四 、结语 9 O 年代的 《 活着 》 和 《 许 三观 卖 血 记 》 中余 华 用 一 种独 特 的 方式 书写 了 自己的苦 难观 。余华 告别 自己 8 O年 代钟 爱 的一幕幕 血腥 、暴力 、残酷 场景 的展示 ,转 而用 一 种主 人公 的视 角来 写人物 眼 中有 别于 “ 红色 历史 ”的个 人 化历 史 :他 转而 用人 文关怀 烛照 下的温 情 目光来 审视人 物 的生 活和 命运 ,让他们 在经 历 了时代动 荡和 历史变 幻后 依 然 能乐观 承受 困难 ;转而 用化繁 为简 ,化严 肃为谐 趣 的方 式来 化解苦 难带来 的绝 望气 息。 余华在 《 活着 》和 《 许 三 观 卖 血记 》 中表 达 了 自 己 的苦难观 ,并 用 自己 的方 式将 它讲述 出来 ,完成 了自己 的 华 丽 转身 。承 接 前人 对 于苦 难 的思 索 ,余华 9 O 年 代在 自 己的作 品 中也 表达 了 自己的观 点 。苦 难常有 ,有 历史 的原 因,人 为 的原 因 ,必然 的结果 ,偶然 的发 生 ,无 论何种 方 式 造成 的苦难 ,作 为历史 长河 中 的普 通小 人物 ,所 能做 的 便 是正视 苦难 ,在苦 难来 临 时不气馁 ,按 照 自己的方 式坚 强地去 面对 并 以无 所为来 对 抗所为 ,这 是一种 姿态 ,也是

论文精品 由《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精品

论文精品  由《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精品

引言余华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极具实力与个性的作家,综观其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对人的生存的关注成为其根本性的精神内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创作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比他以往任何时候的小说更注重对真实的人的生存的思考,并更接近现实,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这两部描写人生存苦难的小说被称之为“生存小说”。

[1](P30)余华的这两部小说,都是关于当代社会普通百姓,在苦难和厄运中如何生存、如何活着的故事。

在小说中,余华以其天才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心灵震颤的关于生命和生存的寓言。

从小说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人的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图景,而且,还能听到人类面对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心声音,这声音中有焦虑、有希望、有欢乐、有痛苦,还有更多的忍耐。

所不同的是,《活着》是命运交响曲,写倒霉透顶的农民福贵在极其悲惨的命运的打击下,面对家人一个个宿命般的死去,他却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超脱。

在生与死的命运冲突中,最终是生战胜了死,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

《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活着》,是苦难交响曲,写身份卑微的工人许三观,以卖血抗争苦难而凄惨地活着,具有形而下的生活意味。

本文试图从被誉为“生存小说”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发,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1生存目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是哲学家、文学家,甚至是每一位普通人都追问的问题。

其答案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信在读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后,会让这些苦苦追寻活着的意义的人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对“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会有另一番解释。

“《活着》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P3)福贵先是败家,后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个个亲人先后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自己。

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遇到了人间所有的苦痛,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然而,他依然活着,而且,活得越来越超脱。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生存哲学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生存哲学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的生存哲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解读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深入探究作者余华的生存哲学。

余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人性画卷,展现了人在极端困境下如何坚韧地生存,如何面对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

本文将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余华如何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他对生存哲学的深刻理解。

通过解读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余华对于生命、命运、人性等问题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如何在文学中表达这些观点。

二、余华生存哲学的核心思想余华的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不仅展示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波折,更深刻地揭示了余华独特的生存哲学。

这一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对生命无常、生活苦难的坦然接受,以及在此基础上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余华看来,生活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变故和无法逃避的苦难。

无论是《活着》中的福贵,还是《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他们都身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之中。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余华认为,人们应当学会接受命运的无常,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生活的苦难。

然而,接受命运的无常并不意味着消极地放弃生活。

相反,余华强调,在苦难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生存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活着》中,福贵虽然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和亲人的离世,但他依然坚持活下去,因为他深知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意义。

同样,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通过卖血这一行为,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生存的支持,更在精神上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

余华的生存哲学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上。

他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既有善良和美好,也有丑陋和自私。

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人们往往会展现出不同的人性面貌。

然而,无论人性如何变化,余华都强调人们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

余华的生存哲学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苦难、坦然接受命运无常并在其中寻找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比较谈
【摘要】同为余华的成名之作,《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在深层语义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体现在对“重复”的运用上;另外,在叙述方式、随意性、倾向性、节制性上的差别显而易见。

仔细分析两篇作品的叙述与主题,便能体会作家精心(或刻意)的设计,从而全面理解作家与作品。

【关键词】结构;重复;叙述重复;主题重复
余华说:“一部小说给人的力量并不是因为语言有多么华丽,人们看到的还是你对生活究竟有多大感受力,或者说你对世界有多少洞察能力。

”下面我将就这两部小说的暴力和死亡主题谈起,体味生存中的磨难和艰辛困苦,聆听作者所隐含的心声,进而挖掘出有新意的文学元素—重复的运用,组合成此篇比较之谈。

在阅读《许三观卖血记》的过程中,我屡屡想到余华的另一部长篇《活着》。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为结构,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大半生。

先是父亲摔死在粪缸旁,接着母亲病死,后来儿子有庆死于献血,女儿凤霞难产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死于意外事故,最后外孙苦根因吃豆子撑死。

小说从福贵亲人的连续死亡中获得叙事的动力,推动着主人公走上孤身一人的结局。

故事的发展意味着福贵不断失去亲人。

《许三观卖血记》讲的是一个不同的故事:许三观为生活所迫,不断以卖血来为生。

不过,“主人公不断丧失某种有价值的东西”①—作为小说叙事的深层结构,与《活着》完全相同。

从福贵身边死去的亲人置换成许三观的鲜血,不断从他的身体中流失,完成相同的语义内容:丧失。

在这个角度上,以《福贵丧亲记》重新命名《活着》,也未尝不可。

指出两部小说在深层语义上的相似,并不是最终目的。

要指出另一个意味深长的相似点,即余华对“重复”的喜爱。

死亡事件的重复发生完成《活着》的叙事,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接二连三的卖血行为以主导动机的方式结构了整部小说。

并不是任何重复都是有意义的,像那种毫无变化的重复。

在童话叙事中,重复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法。

就像一个孩子听大人无数次讲同一个故事一样,他们都兴致勃勃。

这是因为讲述者的全神贯注,绘声绘色,而不是无所用心。

余华的创作中,叙述重复和主题重复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叙述重复的瓦解力使小说与既存世界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对抗关系。

同样主题重复的积累也造成对生活世界的远离。

两者成为先锋小说实施“叛逆”品性的有效策略。

余华在《活着》前言中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

他认为,“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伴随着“敌对的态度”的消失,叙述重复—先锋小说家曾经赖以制胜的法宝不再受
宠。

不过主题重复依然“重复”着,《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就是如此。

但是,寓含于主题重复中的某种致命的爆发力能不能和小说家与世界形成的平衡关系相协调,这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在这一点上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

福贵亲人连续非正常的死亡,难道没有可能把他推入彻底的绝望中?在重复性死亡的叙事惯性中,怎样才能使“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以及“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拥有喘息的空间?同样,继续着《活着》主题的《许三观卖血记》中,呈加速度进行的重复卖血的行为同样有理由使许三观陷入苦难的深渊。

如果他最终像《活着》中的有庆那样死于输血,也不会使人感到意外。

当然,作者有足够的自由和能力安排一个并不触目惊心的结局。

不过,主题重复所产生的巨大叙事力量却无法被作者左右,这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

如何才能阻止灾难性事件的积累所导致的最后致命一击?
《活着》引入了一个旁观者—叙述者“我”,福贵的丧亲史由他“委托叙述”,中介的作用使福贵的苦难减少了直观性。

同时,叙述者“我”与福贵在一起的现在进行时场景频繁的安插于福贵过去进行时的叙事中。

时空的转换延阻了福贵丧亲在叙事上的团结性,重复的死亡事件所积累的悲剧气氛在多次的时空交错中得以淡化。

主体重复的线性序列被打断,每一次重复产生的意义不能得到迅速的积累。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说是变形的“叙述重复”,叙述重复瓦解干扰了主题重复中沉重含义的形成。

其次,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是小说的叙事时间从故事的结局开始,这意味着小说的主题重复是已经完成了的。

封闭式的结构限制了展开中的主体重复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围绕着主体重复所设置的种种叙述障碍,使《活着》在一连串的死亡事件中消除了类似《现实的一种》的犀利和尖锐,与作者的艺术意图相吻合。

与《活着》不同,《许三观卖血记》没有运用叙事方式来控制主题重复,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贯穿了整部小说。

对主题重复的叙事惯性的束缚,来自于作者对重复性事件的精心设计。

小说中许三观一共卖了九次血。

第一次卖血促成婚姻;第二次卖血为了付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与林芬芳的偷情之后发生第三次卖血;第四次卖血是为了在饥荒之年改善生活;对儿子一乐在乡下苦境的同情导致了第五次卖血;第六次卖血是为了款待儿子二乐所在乡下的生产队长;为筹集一乐的医药费,许三观在去上海的途中连续三次卖血。

最后,许三观在晚年还有一次未遂的卖血,卖血时间的重复发生似乎是踩着命运不可抗拒的脚步,崩溃性的前景始终隐约可见。

但是,与以往的冷酷心肠不同,余华这次露出了温馨的面目。

许三观没有倒在反常的卖血中,甚至最后还有一个安详晚年的晚景。

卖血时间的重复所积累的不动声色的残酷性,经过精心的处理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上。

重复的卖血事件所积累的那无法直面的生存悲凉和残酷,被控制在可以承受的水平上。

就如一列快速驶向灾难的火车,经过多次减速和刹车,最后变成缓缓而行的一辆异常货车。

滚雪球般指向重大主题的主题重复改造成钟摆式的往复。

没有血淋淋的逼视以及触目惊心的结局,生活就是痛苦与欢乐俱存、崇高与卑琐共在的持续人生。

如果说滚雪球似层层积累的主题重复仿佛名与忧患之计的敲门声,于是某种出人意料的重大问题的逼近。

那么,钟摆式的往复则意味着一种宁
静、祥和,忍耐和达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活着”。

与《活着》一样,节制使《许三观卖血记》实现了作家的艺术意图,“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②。

的确,人生就是可以直面的人生。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显示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是啊,我们活着就是要面临种种磨难,无论是福贵还是许三观,从他们身上都能找出世人的影子,引人发思。

福贵那句朴实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话: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每每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真理;许三观那颗永不崩溃的心,也已成为失落者心中的座右铭。

【参考文献】
[1]杨绍斌.余华谈创作[M].当代作家评论,1999,(1).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序[M].南海出版社,1993,7.
[3]张洪德.余华:重复叙述的音乐表现.www.white_.
[4]论余华小说的转型及其策略.
[5]评许三观卖血记北大中文论坛.
[6]陈艳阳.试论余华小说的重复叙事和循环叙事[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2,(7).
[7]刘春勇.作为一种生存建构的坚韧——许三观卖血记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
[8]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J].读书,1999,(7).
[9]谢有顺.活着及其待解的问题——余华论[J].世纪中国,200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