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力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力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实质上包含宏观层次的政府间竞争即制度竞争和微观层次的企业物质技术竞争。
制度竞争实际上是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博弈的过程,并受到各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影响。制度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预期制度的潜在利益,规避风险,促使本国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现在人们对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从宏观层次来看,制度能促进一国经济发展,有效的制度安排及制度环境将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降低社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从微观层次来看,能解决激励和约束两大市场经济中的基本问题。因此,制度建立、改革、创新直接关系到一国的经济效率甚至兴衰成败。从这个角度上来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最主要的是制度上的差异。
鉴于各国国情,在制度的选择上,各国总会选择能够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使本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能处于优势的制度,势必导致国家之间在制度选择和安排上的竞争。制度竞争可以使各国在总结原先制度优秀因素的同时,不断加强各个层次制度安排经验的交流与互动学习,优化各国制度体系,降低制度设计安排成本,提高制度实施效率,增强国家竞争能力。各国通过制度竞争,加速制度变迁和创新,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因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制度竞争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并非仅仅依靠微观的、物质技术形态的竞争取得,企业或产业之间的竞争只构成了国际竞争的一个维度,另一层次的竞争是一种宏观层次的竞争形态,即宏观形态的政府之间的竞争。相对于微观形态的企业之间的物质、技术效率竞争而言,宏观形态的政府之间的竞争则表现为一种制度竞争,取得一种制度优势是这种竞争形态的中心,这两种竞争形态共同构成了国际竞争的内容。
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已表明,微观层次的效率是以一定的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的效率为前提的,而政府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作用比个人或其他组织都重要;一国政府面临着来自国内各利益集团和外部竞争者的压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都希望在一个高效率的制度环境中配置其所掌握的资源。因此,要素通过跨国流动可以进行制度选择,这种微观主体的制度选择行为将迫使一国政府寻求建立制度优势。
政府作为宏观层面的国际竞争主体,应发挥关键性作用。在未来的国际制度体系竞争中,我国政府应对目前的制度竞争格局进行调整,加速国内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创新,建立完整、灵活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尤其是有效的产权制度,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参与外部制度竞争。培育微观竞争形态的国际竞争主体的创新机制,增强其竞争能力,最终形成国际竞争中宏观与微观二层次协调的竞争优势。
尽管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制度实施的不完全性(即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制度实施主体间差异)决定了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只是一项工具,不是目标,无论制定和实施什么样的制度安排,都必须考虑到其成本与收益,不能单纯地为追求制度的合理性而忽视制度实施中的实际效果。同时应该注意,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社会及地理环境,不可盲目套用他国成功实施的制度安排,或盲目排斥他国运行效果不尽人意的政策规范。应从本国的实际状况出发,并在制定后的实施过程中做出适时改进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