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理理论”读书笔记
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之上,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且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建立,而代理理论的发展正符合这一趋势。
本文将从代理理论的起源,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应用对代理理论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代理理论的起源
早在经济学经典论著《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就指出:“股份公司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财产不节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的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伯利和米恩斯(1932)提出了“两权分离”问题,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此时,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随后人们开始逐渐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关注企业内部的运作结构及原理,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等现代企业理论逐渐建立,代理理论逐渐形成。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重点研究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两人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并认为企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生产。它有三个形成条件:①有n ≥2个具有共同目标愿望的队员;②所有成员协作生产,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③团队生产结果具有不可分性,即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无法精确地进行分解和测算,因而也不可能精确地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因
此会产生偷懒(shirking)和搭便车(free一ridng)行为。为了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就需要有人来专门从事监督工作,而为了监督者积极工作,就应该允许监督者占有剩余权益和拥有修改合约的权利。另外,监督者还必须是团队固定投入的所有者,因为由非所有者的监督者监督投入品的使用成本过高,由此,经典意义的资本主义企业就应运而生(张维迎,1995)。
Jensen和Mecklin于1976年发表了《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构建了代理理论分析公司治理问题的基本框架,构建了代理成本理论。作者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委托给代理人。当股东与经理人员都是效用最大化者时,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经理人员不会总以股东的最大利益行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股东必须给予经理人员适当的激励,以及通过提高约束代理人越轨活动监督费用,可使得双方利益偏差有限。另外,在某些情形下,为确保经理人员不采取某种危及股东的行动,由经理人员支付一笔费用(保证金)确保股东可以得到补偿。此外,Jensen还对代理成本的概念进行了首次揭示: 在大多数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将分别承担正的监督费用和保证费用,另外,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决策之间存在某些偏差,这种偏差是一种剩余损失,代理成本的总和定义为:(1)委托人的监督支出;(2)代理人的保证支付;(3)剩余损失。据此,Jensen认为在大部分的情形下,外部融资者与经理人员签订一份合约来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经理人员如何运用资金获得适当的回报。理想中的完美合约说明了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经理人员应付诸的行动。从而保证股东利益在任何情况下能够得到保障[1]。但是,未来是一种不确定状态,而且从技术上而言,完美的契约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就凸现重要,
它表明了谁将在不确定条件下拥有对企业的发言权。
随着代理理论的发展,委托代理理论作为代理理论的另一分支也逐渐建立。委托代理理论基本上完全以正规的数学模型来表达,更加形式化和抽象化,更符合西方学者所追求的科学定义。与代理成本理论不同,它的所有的结论均来自正式的数学模型。张维迎(1999)认为,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①委托人对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即在一个参数化模型中,对产出的分布函数不起作用);②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虽然有些间接的信号可以利用)。两个基本观点:①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而使委托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机制或契约中,代理人必须承担部分风险;
②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可通过使代理人承受完全风险的方法达到最优激励结果。这两个基本观点的通俗含义是:①经营者的报酬中必须含有风险收入,否则所有者的利益不可能达到最大;②当经营者的报酬全部是风险收入时,即完全享有剩余索取权时(此时经营者所有者合二为一),激励机制最优,所有者的利益能保证达到最大。
二、代理理论的运用机制
根据代理理论可以对现代公司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相关的解决机制。在现代企业中,虽然企业的所有者股东与企业的经营者经理人已经建立了相互的契约关系,但由于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信息的不一致,股东不能直接观察和判断经理人的努力程度和真实水平,这时所导致的双方信息差距就严重影响了契约均衡点的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一是让经理人自发的传递信息,二是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督,股东通过观察来获取经理人的信息。
让经理人有动力自发地披露自己的信息一般是通过激励相容合同入手。在现
代公司中,解决经理人在事后偷懒、内部交易等道德风险的重要机制设计是,在事前与经理人签订一份建立在可观测变量上的激励合约。激励合约可以采取年薪、奖金、股权、股票期权或当收入低于一定的标准规定时辞返威胁等多种形式。经济学家认为,在高额补偿情况下,经理人员必须考虑如果丧失工作机会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并且如果对经理人员的激励补偿是足够的,那么未来经理人员从自利行为中获得的边际收益高于从激励合同中边际收益的机会就非常小。
解决代理问题的另一种思路就是通过市场竞争传递信号,从而能够对经理人员的效率和信息进行甄别。这种解决思路与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竞争理论相关联。竞争激励理论指的是竞争能产生一种非合同式的隐含激励(implicit incentives),这种隐含激励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动力:(1)信息比较动力。竞争可以让企业经理人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更加充分公开,从而做到更有效的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2)生存动力。充分的竞争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生存或死亡,经理人员为了生存,在竞争面前只能发奋努力,提高效益。(3)信誉动力。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存在成熟的经理人员市场,经理人员市场的存在给在位经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信誉传递机制。
三、代理理论评析
代理理论是典型的西方经济学发展理论模型。(1)从理论本身的构建来看,委托代理理论先通过利益冲突与信息不对称两个假设,构造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代理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面临的环境,找出解决问题的约束条件参与约束条件、激励相容约束条件;最后,在约束条件下,求解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解,解出委托人所设计的契约应具备特征,得出问题的答案结论。尤其是这一过程借用数学模型,确保分析的逻辑一致性。委托代理理论这一构建过程,是典型的西方经济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