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内容摘要】针对当前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关注学生“应然状态”,而忽视学生原有经验世界的实际,本文认为开展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科知识与学生原有经验世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并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之中。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因其组织主体的不同,又可分为学校层面、学生层面、社会层面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活动,虽有其相似性,但也有其各自的特征。要有效地开展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还涉及许多相关因素,本文也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开展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一、开展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应该说,教育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是教育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最初途径。因为对刚刚睁眼看世界的小学生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也都是陌生的,他们对围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他们热切地希望在各种活动中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去发现,能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去感受。因此,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尽情地放飞梦想、张扬个性、渲泄童真童趣,是生命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学习的必然要求。可是,今天的学校教育,由于限于经费、安全及应试需要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当然,更主要的是限于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被“囚禁”于学校,学习的内容是单一的书本知识,学习的方式是接受教师的指令。可以说,现在的学校教育是源于成人意志的“理想教育”,即教育者着重关注学生的“应然状态”,而不是“实然状态”。因此,学生从课堂中获得的知识,无法与自己的经验世界联系起来,也难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对学习过程就失去了兴趣,并产生逃避心理,因为学习之后,还要应付考试,如果考得不好,还要受到教师、家长的训斥。所以,一开始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单一的“应付”,这也就是我国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的真正根源。

2、学习本身的需要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与教师、情境和知识载体的互动中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虽有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经验的提升,但都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联系起来。而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的形成却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其实,学生在未进入学校之间,就已经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建构知识,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了。学校教育不可能再让学生形成新的经验世界,只能使学生的经验世界不断地扩充和丰富。因此,教育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必须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之中。但是,生活的本身不是有效的教育,当地文化也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基于自身生活,又高于自身生活,扎根于当地文化,又超越于当地文化,就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当地文化结合起来。而最能体现这一结合的途径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杜威曾指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有观察、有体验、有感悟、有思考、有判断、有推理,不仅能学到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而且能在综合的基础上,由经验知识向实践知识转化。

3、创新的需要

知识不可能被学完,而且,对一个人来说,仅仅拥有知识,也不能说明其人生的成功。人生的成功,更多的取决于人的创新能力。当然,创新需要以扎实的知识作为基础,但我国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学方式,是很难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因为能为创新服务的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不是脱离学生经验世界的知识。而且,创新也不可能在封闭的课堂里就能实现的。创新,需要现实的土壤,需要实践的途径,更需要主体意识的唤起。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本土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在本土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知识不再被教师所单方面拥有,而是作为一种客观实在获得了自身意义的独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对象。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说教,而是活动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

4、德育的需要

我国德育的最大浪费就在于德育的内容过于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使德育过程成为空洞抽象的道德说教。当德育一经成为成人意志的“传声筒”,其所有的内容都显得极其苍白无力。德育的意义在于发展人的精神世界,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是他人可以预设的,更不是他人空洞的道德说教所能改变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跟知识的获得一样,也是生命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人的精神世界从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与周边的人、事、物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真正提高德育的效率,就必须让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并不断地对原有精神世界进行解构或重建,从而形成新的精神世界。

二、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因其组织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教师组织(学校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行组织(学生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及社会团体组织(社会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每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因其组织主体的不同,自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1、教师组织(学校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

从育人的功能看,教师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最为主要的一种。因为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不仅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确立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提供活动资源,评价活动结果,而且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伙伴和顾问。其具体操作流程为:

教师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因需要教师的参与,活动呈现出一定的时间性和场地性,这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一些简单的综合实践活动。因其组织主体的细微差别,又可将其细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学生集体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一种是由学生个体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

(1)学生集体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

集体是一种力量、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教育的资源。综合性实践活动由学生集体来组织,更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进一步促进同伴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其具体操作流程为:

(2)学生个体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命个体的发展,但生命个体的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又会因人而异。因此,面向学生群体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很难顾及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内在需要。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应当积极鼓励学生个体根据自身需要,结合周边实际组织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其具体操作流程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