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件)2.如何看待怵惕恻隐之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怵惕恻隐之心表现在生活的方 方面面。例如,看到有人掉进水里,会有见义勇为的人跳 水救援,他的这一行为缘起于他的怵惕恻隐之心。当我们 看到电视上,网络上放的一些贫困山区孩子的图片资料, 我们会有怵惕恻隐之心。我们看到老人家摔倒,也会起怵 惕恻隐之心。因此,有怵惕恻隐之心对我们来说并不像是 一种高尚的品德,而是生而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区别于本能 的一来自百度文库但有是一种无目的的情感。孟子认为,如果没有这 种情感根本不算是人。
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约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今 山东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 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 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 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
遍性。同样,引发我们产生不忍之心的客体也存在普遍性。 恻隐之心随然为人本身所具有,它存于心,但是是以被外
界触起为表现起点的。
大家都知道,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孔子的继承
者,孟子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这一方面,将仁学发
性善论 展为了
。即三字经中所提到的:人之初,性本善。”认为
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也许自 己并没发现。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恻隐之心即为 “四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之一。 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之心”这一观点与其的人性本善的观点相 符合。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人的恻隐之心渐渐被隐藏,人对社 会的责任感渐渐变淡,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成了首位,人们 渐渐不愿意让自己的恻隐之心发挥价值,人们害怕被欺骗,害 怕自己的善意被恶意回报。他们会给自己装上了厚厚的盔甲, 意图保证自己不受伤害,他们更倾向于去忽略与自己自身没有 什么关系的事情,尽管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人们的恻隐之心,它 也被关在盔甲里出不来。但是像恻隐之心这种人人皆有的善端, 我们内心道德的表现还是不要禁锢在盔甲里的好,盔甲是冰冷 的,然而这个世界需要温暖需要善意。
《孟子的恻隐之心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孔子研究院 管蕾
恻隐之心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向善的可能性。 我们总会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物产生怵惕恻隐之心,这 种怵惕恻隐之心会驱使我们去帮助这个人。在孟子看 来,达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恻隐之心是 一种情感,如果它不被发泄出来它也还是一种藏在人 们心里的情感,但是如果这个情感驱动我们做了某件 事情,这个情感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当我们面对因 贫穷读不起书的孩子,我们会产生恻隐之心,这种情 感驱使我们去帮助他们,这时候,恻隐之心的价值便 得到了体现。
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利用人的恻隐之心谋利的不好 的现象。比如屡屡出现的好心人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讹 的事件。这时候人们的怵惕恻隐之心就被利用了,这 种人性的善被心怀不轨的人当作武器也许是因为利欲 熏心,个人的利益成了最重要的东西。如果大家的行 善被别人以不善回复,怵惕恻隐之心价值就被浪费。 人们再要表现出这份恻隐之心时,也会加倍小心。也 许大家都会渐渐把这份怵惕恻隐之心默默地收在心里, 这跟孟子“达仁” “达善”的观点相违背了。
《孟子.公孙丑上》这一章节主要讲的是孟子自己的一些体会。
见到要落入井中的孩子,我们会下意识地想要去救。看见要 被拿去祭祀而害怕的牛,齐宣王会不忍让你成为祭品,于是以 羊换牛。在孟子看来这个“不忍”之心,就是怵惕恻隐之心。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同情心。
具体来说,恻隐之心这一范畴的内涵包含以下几点 恻隐之心不具有任何功利性。是一种由心而发的善感。 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情感的主体上具有普
就像孟子说的达仁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善不光要有心,还要有实践,才能达善。
然而,当代社会出现了一些与恻隐之心被 遮盖,恻隐之心没有推动善行的情况出现。 例如2011年10月13日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在 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轧之后,18名路人路过 但都视而不见这个事件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当代人丧失了恻隐之心了吗?他们为何视他人 的不幸而不见?
儒家之“仁心”即爱心,即怵惕恻隐之心,它是 没有原由的,自明不晦的。仁心,是道德主体彻底还 原后的东西,这是孟子说得比较明白的。怵惕恻隐之 心似乎是一种没有缘由的爱,它涉及到“爱人”、 “爱物”、“爱事”。
这种观点在孟子的思想中可以体现。“由仁义行”认 为人性本善,而“人性之善也,由水之就下”则认为人性 向善。而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们在善之前的一种情感感受。 也是我们心中道德的一种表现。但是怵惕恻隐之心又并非 是一种纯粹的道德情感,而是一种渗透了道德意识的情感, 是在长期的社会教化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影响在沉淀,内 化之后,便习惯成自然,取得了某种“自然的形式”,它 的形成又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儒家有仁政的思想,提倡怵惕恻隐之心是仁政的 基础,孟子认为:”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 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政” 就是孟子所主张的仁政。这种仁政的实现就是将个人 的怵惕恻隐之心,放大扩散到国家社会之中。
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很需要
怵惕恻隐之心。因为它是人们爱心,善行的来源。然 而一个社会是需要爱心,需要善行。“人性之善也, 犹如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