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问题的历史沉思

合集下载

《2024年三农问题的历史视角》范文

《2024年三农问题的历史视角》范文

《三农问题的历史视角》篇一一、引言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从古至今,三农问题始终关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三农问题的演变历程,分析其深层原因及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二、三农问题的历史演变1. 古代三农问题在古代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然而,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和土地制度的不公,农民生活困苦,农村发展滞后。

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轻农民赋税、改善农田水利等,以缓解三农问题。

2. 近现代三农问题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三农问题逐渐凸显。

农民面临土地流失、收入减少、生活压力增大等问题。

同时,农村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匮乏,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3. 当代三农问题当前,三农问题依然严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同时,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现象也使得三农问题更加复杂。

三、三农问题的深层原因1. 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地制度是三农问题的根源之一。

土地资源分配不公、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农业生产与农村发展。

2.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与农村在资源配置、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村发展滞后。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然而,由于农业生产力的限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

四、三农问题的现状及挑战1. 农业发展现状当前,中国农业已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然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依然存在。

同时,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存在短板。

2. 农村发展现状农村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匮乏,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依然严重。

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任务也十分艰巨。

3. 农民生活现状及挑战农民面临收入减少、生活压力增大等问题。

也谈农民问题

也谈农民问题

也谈农民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农民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自从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农民问题就成了帝王头痛的事情。

请问,哪一个朝代,没关注过农民?哪一个朝代,最后不都是激起农民造反的吗?好多能人,将帝王比作“船”,把农民比作“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汉代以来,朝廷就开始重视农业了,解决了农民问题,那个朝代就能长期久安。

朝之所以能鼎盛,根本原因就是重视农业、重视农民、重视农村,即现在政府所说的“三农问题”。

一个朝廷,如果忽略了农民,这个朝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朝代就要灭亡了。

好些朝代,都是农民领袖造反,最后推翻它的政权的。

试问,唐朝、宋朝、元朝,哪一朝不都是由农民兴风作浪而垮台的?看来关注农民问题,就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

今天,党和政府一再关注农民,把“三农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获得最大的好处,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又在农村全额减免农业税,农民自己种粮自己吃。

接着,又对种粮的农民实行政策性贴补,按田亩进行补助。

这是开天辟地的一项优农政策。

政府只想让农民安心在家种田,可农民的心眼很高,他们看到城市发展了,就往城里挤,好多农民现在撂荒出外打工,与城里人争饭吃,与自己读大学的儿女争饭吃,致使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

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农民问题:农民工进城。

国家对这些农民工依然重视,他们做工工钱捞不到的时候,政府出面为农民工讨钱。

这些在媒体上不是披露出来了吗?农民进城打工,无可置否,他们认为在城里找钱比农村种田来得容易,一个外出打工者,能养活四五口人,而在家里种田,一个最多只能养活三口人。

对农民这种做法我们不能压制。

但过多的农民外出打工了,家里种田的人就相对地减少了。

试想,再过十几年,还有多少人在家种地呢?看来,农民问题,永远是一个大问题。

关于农民问题的历史考察

关于农民问题的历史考察

我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从民主革命角度阐述农民问题的理论,我们一直没有真正领会。

在马克思主义从西方传播到东方的过程中,民主革命的含义变化是很大的。

从《共产党宣言》到《法德农民问题》,马、恩讲的许多话是鉴于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而言的。

但在欧洲,尤其是在俄国,当时也面临怎样摆脱封建制度的问题,尤其在俄国它还是农民问题的主要方面。

而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相当丰富,远不是像我们现在讲的:“民主革命”就是耕者有其田,就是消灭地主土地私有制与租佃制。

马克思主义民主革命观的内容不是这些。

马克思一直认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从事生产的个人就越不独立,越从属于比较大的整体”,他本人就是“共同体的财产”。

马克思原来认为共同体从家庭扩大为氏族,氏族联合为国家,后来受摩尔根影响又认为先有氏族,家庭与国家都是后有的。

但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实现“人的独立性”这个观点却始终未变。

在封建社会或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是依附于共同体的,没有个人的权利,只有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个人才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摆脱了共同体附属物这样一种地位。

财产关系也摆脱了共同体的束缚而得到了一种自由的形态。

实际上这种观点直到俄国斯托雷平改革以前,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对民主化进程或者近代化进程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因此,很难说一个社会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就完成了民主革命的过程。

这个问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根本的问题。

社会的民主化过程,摆脱封建的过程,绝不是平分土地所能解决的。

民主化过程,反封建过程实际上就是摆脱人身依附的过程,使农民和非农民都成为独立所有者和生产者进入市场,建立各种契约关系以取代身份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

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在民主革命这个问题上对“三农”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

但是1907年以后,这个看法就逐渐被人遗忘了。

我们这几十年的改革,如果从原来的意识形态出发,被解释为我们原来过于急躁,对社会发展阶段过于高估,原来认为社会主义正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现在我们发现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有些人还说我们正处于新民主主义这个阶段等。

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十大反思

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十大反思

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十大反思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

只有善待农民,中国才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必须以人为本。

离开了对农民作为“人”的终级关怀,不从根本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农民的身份歧视或社会地位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就永远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且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提了出来。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

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

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

只有善待农民,中国才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必须以人为本。

离开了对农民作为“人”的终级关怀,不从根本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农民的身份歧视或社会地位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就永远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1、解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社会地位虽然逐步有所改善,但其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从理论和法律地位上讲,农民是全体社会成员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构成部分,与工、兵、学、商、干享有同样的权利,并不低人一等。

但是,农民的名义社会地位与实际社会地位相差甚远。

农民在社会结构中的实际地位处于最低层。

农民的职业本来是神圣的,没有农民的劳作和辛勤耕耘,就没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消费资料,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然而,鄙视农民,看不起农民职业的社会心理却根深蒂固。

农民耕作了一辈子,给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竟然被说成是没有“工作”。

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自被一个组织正式录用那天起,就算参加了“工作”。

除了农业以外的任何行业,录用人员几乎都要经过筛选,合格者才能上岗。

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其素质似乎不需要有什么要求,凡是别的行业不要的人都可以干农业。

2、现行的刚性户口管理制度,把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使农民的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受到了极大限制。

如何看待农民问题

如何看待农民问题

一、历史沉思:兴亡百姓苦怪圈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学者都跋涉于人类思想的山川间。

人类的历史知识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

历史的头脑是一个优秀的学者所不可或缺的。

“历史的确证实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除非一个人摈弃细枝末节,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否则,在科学中就不会有任何伟大的发现。

”[1](P23)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著名的《历史研究》中,考察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文明的成长、文明的衰落和文明的解体。

在他先计算出21种文明、后又重新统计出的31种人类文明的比较研究中,中国文明被他列为独立的不从属于其他文明的5种文明中的一种。

[1](P52)在对人类事务的研究中,汤因比延续了波里比乌斯的观念,认为“在一个时间和空间均已统一的世界上,对人类事务的研究若想取得成效的话,就必须从广阔的视界入手。

”[1](P23)著名的全球通史专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

”[2](P6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解释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的诸因素中,提到了有助于中国文明连续性的庞大人口和农业生活方式,他对“头戴草帽,在麦田或水稻田里辛勤劳动”的典型中国农民形象印象深刻,他认为中国农民“至少占总人口的五分之四,他们用自己宽厚的背脊,担负着供养城市居民、朝臣和士兵的重荷。

”[2](P68)毋庸置疑,农民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

农民的命运与国家的治理息息相关。

换言之,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强盛,与农民的生存状况密不可分。

历史上,农民在“太平”与“乱世”之间,选择“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他们近乎宗教般虔诚地渴望“太平盛世”。

中国农民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富民强”四字高度浓缩了中国人心目中“国”与“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家”这一概念在中国,至少蕴涵了三种含义:一是“国”与“家”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即所谓“家国不分”,“国”离不开“家”,“家”也离不开“国”。

中国农民问题的历史思考

中国农民问题的历史思考
根据 赵 文 林 在 《中 国 人 口 史》中 的 推 算,战 国 时 期 (公 元 前 300 年 ),我 国 的 总 人 口 为 3 200 万[2],赵冈认为,此 时 期 城 市 的 人 口 是 509 万,则 农村人口大约为 2 691万;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 的总人口是5 960多万,农村人口总数是 4 919.4 万;到唐 天 宝 十 四 年,全 国 共 有 8 775 多 万 人 口, 农村 人 口 7 676 万;宋 金 对 峙 时 的 南 宋 宁 宗 嘉 定 十 六 年,总 人 口 为 12 540 万,城 市 人 口 占
· 194 ·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2011(2)
农业生产力就已经处于世界最高水平。无论是耕 作制 度,还 是 农 具 创 新,中 国 在 世 界 上 均 首 屈 一 指。占人口绝大 多 数 的 农 民,不 仅 为 中 国 创 造 了 丰富 的 物 质 财 富,并 以 此 为 基 础,形 成 了 灿 烂 辉 煌、深远影响 世 界 的 中 华 文 明。 中 华 文 明 始 终 是 在农业的基础上 发 展 着 的 农 民 的 文 明,其 基 础 是 个体农民奠定的。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与农民是 分不开的。但是,传 统 农 民 是 自 给 自 足 的 自 然 经 济的产物,随着封 建 社 会 晚 期 商 品 经 济 的 发 展 及 自然经济的逐渐 解 体,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关 系 逐 渐 萌 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代表新生产力的 新阶 级 的 出 现,因 而,作 为 农 业 社 会 主 体 的 农 民, 就 逐 渐 蜕 变 为 落 后 的 生 产 力 ,要 求 进 行 转 化 。
2011(2)
陕 西 农 业题的历史思考
詹 义 清 ,樊 志 民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思政部,陕西 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从中国历史角度看农民问题

从中国历史角度看农民问题
我 国历 史 的实 践者 和推 动 者 , 历 史 更 土地 的 占有和 农业 经 济 的发展 程 度 , 在 接 封 建社 会 、 民主 主义 社会 和社 会 主 义 新 迭 和 国家政 治 中具有 重大 作用 。 一历 着 出现 了部 落对 部 落 的管理 , 缘 对血 社 会 五 大 社会 形 式 的 变 迁 。在 中 国古 这 血 史事 实形 成 , 以经济 发 展 的历 史逻 辑 缘 的统治 ,国家 制度 的雏形 开 始 形成 。 代 , 是 朝代 更 迭 迅速 , 的 朝代 只 有几 十 有
6 江而农村经 . 6 月刊
换 农 民可载 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 ,在这种前提 证 平 民百 姓 的生 计 问题 ;孔子 时 代 , 致 会 自取 灭亡 。 句 话说 , 民是 “ 亦 的 农 解放生产力是不可能的 , 生产关系 力于礼 仪 制度 普 及 天下 , 而礼 仪 主 要是 舟 , 可 覆舟 ” 关键 群体 , 民实 践 着 下 , 在 用 来 规 范 国家 政 治 制 度 和 士 大 夫 的行 朝代 的更 替 ,农业 支配 着朝 代 的 更替 , 已经 不 适应 生产 力 的发展 了。 改革 开
自己自足 的自然经济过渡到商 品经济 力摆 脱这 些 对 立面 。 ” 业 的发 展承 载 盖若 天 所助 焉 。或 日 ‘ 农 东方 , 物所 始 生 ,
最终 进入 到 目前 的市 场经 济形 态 。 着 文 明的进 步 , 类 劳动 产 生 了剩余 产 西 方 , 之成 孰 ’ 人 物 。夫作 事 者必 于 东 南 , 品 ,剩 余 产 品的 出现 导 致 了阶 级 的产 收 功实 者 常于 西北 。故 禹兴于 西 羌 , 汤 生, 阶级 分 化又 导 致 了贵族 与平 民之 间 起 于 亳 , 周之 王也 以丰 、 伐殷 , 之帝 镐 秦 不 可 调和 的 矛盾 , 这一 过程 中充 满 了传 用雍 州兴 , 之 兴 自蜀汉 。 是什 么成就 汉 ”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

历史上,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的重要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三农问题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地区存在着严重的贫困和落后问题。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这些问题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居民。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和解决三农问题。

粮食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近年来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中国已实现了口粮基本自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包括道路、水电、信息网络等。

国家大力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将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的三农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新的挑战和困难。

首先,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外流严重,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不高,很多农村地区缺乏饮水、道路、电力和通讯等基本设施。

再者,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农民享受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仍然不足。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其次,推动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积极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完善农民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

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民问题

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民问题

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民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推动农村的发展,中国不断进行农村改革,努力解决农民面临的各种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民问题展开探讨。

一、农村改革的背景和历史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以来,中国逐渐解除了对农村经济的束缚,实行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

1.1 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一环。

早在1980年代,中国就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确立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鼓励农民主动承包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这一改革措施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为了保护农民的产权和合法权益。

通过改革,农民可以合法经营自己的产业和土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

1.3 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旨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

通过建设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农村居民贷款、储蓄、支付等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强了农村经济的支持和发展。

二、农村改革的成效与问题中国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2.1 成效:农村经济发展显著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通过土地承包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获得了更多的经营权益,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同时,农村金融改革的推进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改善了农民的融资难题。

2.2 问题:城乡差距仍然存在虽然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村居民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

此外,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加剧了农村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和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农业史读后感

中国农业史读后感

中国农业史读后感中国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中国农业史,我深受启发,思考了许多关于农业发展的问题。

中国农业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的农耕活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古人发现了土地的肥沃和种植植物的技巧,开始了农耕生活。

这一时期的农业简单而低效,人们仅仅依靠手工和简单的工具进行种植和收割。

尽管如此,这个时期的农业实践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逐渐发展。

在商周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提高了农业劳动的效率。

同时,灌溉技术的进步也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创新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的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活动,它贯穿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诗经》和《楚辞》等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关于农业的描写,如描绘了播种、收获和农舍等生动场景。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代农业的形态和特点,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秦汉时期,农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加强了对农民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秦朝还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了灌溉和排水系统的效率。

这些措施都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农业史》中也涉及到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突破和创新。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便利,例如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农民可以更加轻松地完成繁重的农事工作。

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研发出的新品种作物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抗病性。

然而,尽管农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农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并且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浅议6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得失

浅议6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得失

6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农业作者:谢文汉前言回望祖国不平凡的历史,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种激情与澎湃,祖国的今天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民族真迈向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一直为祖国注入血液的农民,作为农业文明的大国我们的历史太长太长,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讲讲农民的往事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与古不同的朝代,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60都练的心路历程,那么回顾这段发生在农民上的故事,也许会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祖国的过去的。

西方学者以西方视角来看待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中国发展60多年的成就与教训。

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不知用什么来形容这个新的国家,历史已被尘封,这60年的点点滴滴我们无法亲身实践过。

但是从历史所留下的痕迹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祖国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那么农民在共和国的地位也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来说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改朝换代,不是换个皇帝罢了,而是农民他们依靠。

然而然西方史学家惊叹的是中国共产党竟然在农村中扎了根,这无疑归功于中共的政策,正是因为中国这个东方一农耕文明著称的大国,是以农为本的,而新中国的农民从中又究竟得到什么了,又失去什么了?在这里我希望尽量摆脱中共在国民历史文化中的影响以一种较为客观的观点来回顾这60多年的历史。

当时其中也许有很多不妥的地方,敬请谅解。

中国的农民的地位随着时代的步伐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土地改革时期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三.二十年探索与失误时期四.改革开放前期五.改革开放深化期以下本人就对这几个时期进行探讨:土地改革时期(1950年~1952年)解释说明划分时期划分的缘由土改时期是继承中共在1927至1937年在革命根据地所进行的土地革命,他属于一种继承性关系。

从根据地到新中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巩固工农联盟迫切需要解决。

从中共发展史上,淮海战役不得不说是军民合作的典范。

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的意义

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的意义

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的意义中国农民问题,这可不是个小事情,就像一座大厦的基石,看着不起眼,可要是出了问题,整座大厦都得晃悠。

咱中国,往上数多少辈儿,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出身呢。

农民就像大地的孩子,一直和土地紧密相连。

土地是啥?那是咱的命根子,是财富的源头。

农民在土地上耕种,就像画家在画布上创作,每一道沟垄都是他们的笔触,每一株庄稼都是他们的色彩。

从古老的农耕时代开始,农民就用双手创造出了养活无数人的粮食。

没有农民,咱们吃啥?喝西北风啊?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话。

咱再说说农村,那可是个充满故事和传统的地方。

农村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农民是这个宝库的守护者。

那些古老的民俗、传统的手工艺,都是农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

就好比剪纸这门手艺,多少农村老奶奶坐在炕头上,拿着剪刀,就像魔法师一样,把一张普通的红纸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这艺术的背后,是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要是农民问题解决不好,这个宝库可能就慢慢被遗忘,被风沙掩埋,那得多可惜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往大城市跑,农村好像有点被“冷落”了。

可农村有它独特的魅力啊。

农村的绿水青山,那就是金山银山。

农民要是能把农村的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搞搞农家乐,种种有机蔬菜,那收入说不定比在城里打工还高呢。

这就好比是自家院子里藏着个聚宝盆,以前没发现,现在发现了就得好好利用起来。

如果农民的问题解决得好,农村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就像老树发新芽,充满生机。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农民富裕了,整个国家也就更强大了。

农民就像一个个小细胞,国家就是一个大身体。

细胞健康了,身体才能强壮。

要是农民都穷得叮当响,国家的经济能好到哪儿去呢?那不是天方夜谭吗?而且农民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你想啊,大家都安居乐业,谁还会没事找事呢?咱也知道,农民面临着不少困难。

比如说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农村孩子不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就像鸟儿没有丰满的羽毛,想飞也飞不高啊。

还有医疗条件,有些农村人生了病,只能硬扛着,这多让人心疼。

中国农民问题的历史思考

中国农民问题的历史思考

全部 人 口中 的 比 重 也 上 升 到 了 9 . , 数 达 3 3/ 总 9 6
2 l () O 1 2

西




中 国农 民 问 题 的历 史 思 考
詹 义 清 。樊 志 民
(. 北农林 科技 大 学 思政部 , 西 杨凌 7 2 O ;. 1西 陕 1 1 0 2 西北农 林科技 大 学 人 文 学院 , 陕西 杨凌 7 2 0 ) l 1 0
摘 要 : 国的 农 民 问题 最直 接 的 外在 表 现 就 是 农 民数 量 的 居 高 不 下 。这 一 问题 从 封 建 社 会 末 期 开始 出现 . 中
随 着 时 代 的 发 展 , 全 国 人 口 绝 大 多 数 的 农 民 的 占 存 在 已 经 不 符 合 社 会 发 展 的 客 观 规 律 , 且 与 现 而 代 化 的 标 准 相 距 甚 远 。农 民 问 题 影 响 着 我 国 经 济
史发 展来看 , 宋 以前 是 中 国农业 生 产 力 上 升 的 唐
容 纳 了 , 得 农 村 人 口迅 速 增 加 。 鸦 片 战 争 前 的 使
l2 8 0年 , 国 人 口 总 数 是 3 0 全 5 3 0万 人 , 村 人 口 农 的 比 重 为 9 .1 , 3 8 3 为 2 8 0万 人 ] 到 了 1 4 。 80 年 , 国 总 人 口 数 增 长 到 4 8 全 l 2 1万 , 村 人 口 在 农
过唐宋 时期 人 口的迅 速增 殖 , 国 的农 民总 量 也 我
登 上 了 一 个 新 高 峰 。 明 初 的 18 3 1年 就 有 户 1 6 5 0
多 万 , 5 9 7多 万 , 中 期 以后 , 口 数 已 远 远 口 4 在 户

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

一、历史上的农民问题1.封建社会的农民问题在封建社会里,借助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中国农民极大的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极大的增值了自身数量。

唐宋以前,中国农业生产力处于上升阶段,这一时期农民数量增长,但增长率不高。

到了唐宋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到了巅峰,不仅农业产量极大提高,农民总量也登上了一个高峰。

1820年,我国农村人口比重为93.1%。

封建社会晚期,农民数量仍然急剧增长,但小农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即使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孕育,农民的转化受阻。

2.近代中国的农民问题近代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虽然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之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仍然十分微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化也非常有限另外,近代中国处于民族危亡之时,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才去的一系列变法,革命,都没有重视中国社会的主题是农民,更不会解决农民问题。

作为“弃儿”,农村和农民一直在衰败和危机中挣扎。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上世纪2、30年代,国民党统治时期不仅没能解决农村衰败的问题,反而激化了农村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大动荡。

由此,各个方面广泛关注试图解决农民问题。

国内存在两种研究路径:一时处于救国救民的政治需要而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其中以毛泽东和梁漱溟为代表;二是从学术上研究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其中以费孝通为代表。

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实际上对农民的苦难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方法,毛泽东将农村和农民问题归结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即不合理的地权关系。

因此,只有充分动员广大贫苦农民改变旧的统治秩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

4.建国以来的农民问题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在领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4.1.1毛泽东:农民集体化毛泽东希望通过集体化的道路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也要借此来实现工业化。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