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梭戛_长角苗_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
的民间音乐进行分类 ,情况较为复杂 ,既不能象汉 族民间音乐那样以体裁特征来划分 ,也不能采用 对整个苗族音乐描述的分类那样来划分 ,因为苗 族本身的那种“大杂居 、小聚居”的状况就使不同 的苗族社区有不同的“音乐文化色块”①。① 对于这 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文化特例”,本文拟按两个 层次从体裁特征和民族传统习惯两个方面来分 类 ,这样 ,我们首先可以将其民间音乐分为民歌和 器乐两大类 。
“长角苗”历史上有过的和现存的乐器与当地 的物质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于该社区历史 上古树参天 ,盛产竹子 ,故其乐器主要以木制或竹 制为主 。在乐器的形制 、定律上也保持着独有的 个性而较少有外界文化的影响 。“长角苗”乐器亦 与其音乐审美观念支配下而形成的音阶及调式听 觉观念有着密切关系 ,其乐器的定律就是这一观 念使然 ,可以说“长角苗”的乐器是其音阶调式观 念的物态化 。
一 、民歌 ———阿古都 酒令歌
这里所谓的民歌是指没有乐器伴奏的“徒歌”, 主要在山野 、酒宴中演唱 。根据该社区的传统习惯 又将民歌分为阿古都和酒令歌两种 ,这可能与当地 的日常生活最关心的是爱情与饮酒有关 。
1 、阿古都 (agudou)
“阿古都”是长角苗同胞最喜欢演唱的一种歌 曲 ,尤其是处于恋爱阶段的年轻人 “, 阿”即“唱”的 意思“, 古都”即山歌 “, 阿古都”即在山野唱的歌。 在“长角苗”社区 ,挑花、蜡染、演唱“阿古都”是十 三、四岁小姑娘必修的技能 ,十五、六岁的小男孩则 必须学会农事生产 、演奏三眼箫 、芦笙 、演唱“阿古 都”四样技能 ,否则“寨老”(自然形成的精神领袖) 将不会承认他已经成人。现如今“, 阿古都”曾被广 泛地演唱于农事生产 、挑花蜡染等工艺生产以及 “跳花坡”(农历正月初四至十四在固定的“花坡”举 行的大型交友恋爱的民俗活动)“走寨晒月亮”(平 时夜晚男女恋爱相约的民俗活动) 等民俗活动中 , 笔者曾暗地里观察过两个放牛的小姑娘 ,她们一边 放牛、挑花做工艺活 ,一边唱了一首又一首的“阿古 都”,整个下午就这样度过了 。“跳花坡”是演唱“阿 古都”展示姑娘小伙才能的主要场合 ,在平时“走寨 晒月亮”的活动中 ,姑娘们总是用“阿古都”表情达 意、诉说衷肠 ,小伙子则用三眼箫吹奏相应的乐曲 与她们交流 。
49
的长尾音也仿佛同出一辙 :
例 1 : (片断)
(熊金花 12 岁 ,杨兴莲 11 岁 ,齐唱)
采集地 :贵州六枝梭嘎 采集者 :张应华)
(歌词大意 :我们没成亲夫妻 ,但是仍然有情意 ,这世不能团圆聚 ,来世再做好夫妻) (汉音翻译 :熊金
华) (演唱者同例 2) 。
2 、酒令歌 (honglou)
要将长期处于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的“长角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 收稿日期 :2002 - 07 - 08 作者简介 :张应华 (1969 - ) 男 ,湖南芷江人 ,贵州大学音乐系教师 ,硕士 ,主要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 。
② ①1993 年 12 月 11 日《参考消息》发文所述法国记者朗塞 、阿旺蒂两人前往采访就是骑马进山的 。
① 见《苗岭乐论》,李惟白著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6 年 。 ② 长角苗对祖先或古代的称呼 。 ③ 见《基本乐理教程》第 29 页 ,童忠良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 。 ④ 见《中国音乐词典》第 335 页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年 。 ⑤ 见《苗岭乐论》第 11 页 ,李惟白著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6 年 。
内 ,曲调比较平直 ,变化不大 ,基本上以同一音型 变化重复发展而成 ,演唱时用真声 ,声音低沉 ,气 口较短 ,呼吸以急吸缓呼为主 ,口语朗诵化很强 :
例 2 :演唱者解释 ,这首歌叫讲历史与生死的
材酒令歌包括人之生老病死 、生产生活 、世界万物 歌 ,只能在老人“归世”时演唱 。
以及贺生日贺婚姻等 ,现广为流传的是反映现实
从“阿古都”的内容来看 ,除了反映生产情况 、 迎来送往 、生活艰辛一类少量的歌曲外 ,大部分都 是反映爱情生活的 。爱情是“阿古都”的主题 ,长 角苗人最关心最崇尚爱情 ,寨老们也很关心年轻
一代的爱情生活 ,还经常出谋划策 。爱情与唱歌 是分不开的 ,我们可以从陇戛寨寨老杨三伯的一 段口述中得到证实 :
“酒令歌”是在红白喜事时唱的民歌 ,多半为 中老年人演唱 ,在演唱的过程中采取应答形式对 唱并且论输赢 ,输则要被罚喝酒一碗 ,酒令歌以庞 大而复杂的题材内容引人入胜 ,具体可以分为历 史性题材和现实性题材两种 ,历史性题材酒令歌 包括神话传说 、民族来源与迁徙 、战争 、历史人物
生活的以饮酒娱乐的酒令歌为主 。 “酒令歌”的曲调相对于“阿古都”来说音程的
“长角苗”的主要乐器有三眼箫 、芦笙 、口弦 、 改制口琴 、木鼓等 。
摘要 :贵州六枝梭戛“长角苗”生活在较为封闭的边远山区 ,由于历史迁徙 、自然环境以及民族语言和民族心理 特征等原因 ,其民间音乐文化呈现出较为独特的个性 ,在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和深入实地 40 多天田 野调查的基础上 ,对该支苗族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 、探究 ,对客观地认识该支苗族民间音乐文 化的流变过程和现存状况 ,进一步推动整个苗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 关键词 “: 长角苗”;民间音乐 ; 分类 ;特点 中图分类号 :J 61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444X(2002) 03 - 0048 - 0009
(歌词大意 :从“古老”到现在都是一样的 ,人老了就要死 ,死了也好 ,祖先那里生 活好 ,到祖先那里过好生活) (杨三伯解释) (杨三伯演唱)
50
二 、乐 器
苗族自古就有演奏乐器的传统 ,宋代·陆游 《老学庵游记》载有今湘西 、黔东南交界一带少数 民族吹笙踏歌的情形 “: 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 , 手相握而歌 ,数人吹笙在前导之”。1978 年湖北 随县曾侯墓出土的公元前的物件中 ,除编钟外还 有六件笙管为竹制 、笙斗形为葫芦状 、笙管数为十 二 、十四 、十八的笙 (竽) 乐器 ,当时湖北苗族不少 , 看来应该是有渊源关系的 。其余有关的汉文献记 载亦不少 ,如明人郭子章的《黔记》、清人爱必达的 《黔南识略》、严如煜的《苗防备览》,都有苗族作乐 而歌的记载 。在“长角苗”的传说中 ,也有关于乐 器与历史迁徙和战争之间关系的描述 ,他们将战 争的胜利归功于木鼓 ,将战胜自然 、猛兽的功绩归 功于芦笙 、三眼箫等等 。这些传说表明“长角苗” 同胞是何等地热爱他们拥有的民族器乐 ,侧面地 表明这些民族乐器存在的时限已有很长的一段历 史 。这些被赋予历史文化色彩的乐器如同一种精 神文化符号 ,展示着长角苗人不屈的气慨和生存 的勇气 ,使族民们由历史 、精神文化方面的信仰而 产生一种对这些符号的偏执 ,即使与外界文化交 往也不愿改变其固有的形制 。
滋生在这个文化环境中的民间音乐 ,跟该社 区的自然环境 、民族信仰以及民俗民风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 ,展现出尤为独特的个性以及较强的
原始性特征 。1997 年 ,挪威王国与中国博物馆界 在梭戛联合建立“贵州梭戛长角苗文化生态博物 馆”,旨在将该社区作为“文化特例”保存下来 ,为 人类学 、社会学等研究提供可资观察的对象[2 ] , 然而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保护对象的觉醒 与自觉发展在我国始终是一个两难命题 ,人为阻 挠一个民族的自觉发展进程既不人道也不合我国 基本建设要求 ,故将该社区音乐文化作系统地考 察 ,一方面增强其成员的文化自觉 ,自动保护文化 遗产 ;一方面及时地把现存的音乐品种 、音乐民俗 活动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作一次较完整地记录和描 述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正是在这一基本观念 的指导下 ,先后四次深入梭戛“长角苗”社区 40 多 天进行田野作业 ,试图尽可能地变“局外人”为“局 内人”,了解当地人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心理特 质 ,揭示其音乐在形态上和文化上独特的个性 ,力 图说明其自主的个性体系和开放的共性相关 ,期 以推动苗族音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跳动幅度比较小 ,与苗族其他支系的叙事歌一样 有着以口语化朗诵音调为主的特点 ,这与酒令歌 注重歌词内容注重本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传衍以 及由此形成结构非常长大歌词有密切的关系 ,故 酒令歌的音域范围基本上控制在一个大六度之
等不同题材 ,这类歌现在只有少数寨老会演唱 ,而 族人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即只能用汉语说出大 概含义而不能翻译具体内容 ,这对于不懂“长角 苗”语言的研究者无疑是最大的遗憾 。现实性题
可见 ,起初姑娘们唱歌是为了慰劳那些为民 族存亡挺身而出的英雄们 ,战乱使苗族急聚减员 , 也使他们对生命的渴求急聚觉醒 ,于是“阿古都” 的内容便与爱情紧连在一起了 。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 “, 阿古都”与该社区的其 他音乐品种联系非常紧密 ,应是各音乐品种的“母 体”,其音阶 、调式 、曲体 、曲调等方面都影响着其 他音乐品种 (另文叙述) 。与黔东南“飞歌”[3 ] 比 较 ,两者有诸多相近之处 ,亦有独自的特点 。相近 在于 :部分阿古都与黔东南“飞歌”都是由调头音 sol 与功能音 do 发展而来 ,在曲调形态上都存在 以调头音与功能音的直接连接而造成上下幅度很 大的跳动 。[4 ]相异之处在于阿古都较多地强调色 彩音 la 、re 两音以增加调式伤感的色彩 ,并以“宫 辅 ③”③音结束 ,似汉族民间传谱的“工字住 ④”④。两 地相异的原因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外 ,重要的应 该是该社区日常交流的语言 “, 语言音调对民间歌 曲的风格色彩方面的直接影响在于语音对民歌乐 汇中的音的动向起制约作用 ,而语调和语势的形 成也制约着民歌旋律和腔调与之相互适应的形 态 ,这对于汉藏语系诸民族的语言和民间音乐来 说关系更为直接 ,道理更加明显 ⑤”⑤。笔者发现 , “长角苗”语言真假声交替频繁 ,忽高忽低 ,音量忽 大忽小 ,这与阿古都的音程跳动大极为相似 ,再有 阿古都曲调的拖腔与其语句句尾带有上扬或下掉
“唱歌是‘古老 ②’②留下的 ,我们苗族很古就爱 唱歌 “, 阿古都”和“跳花坡”是怎样来的呢 ? 苗王 被吴三桂率兵追打 ,被围困在龙里附近 ,苗王就选 了几个年轻强壮的小伙子冲出去找救兵 。那时 , 到处都是树木 ,有豺狼虎豹 ,小伙子们就带上芦 笙 、三眼箫赶路 ,路上 ,如果听到豺狼虎豹的吼叫 声 ,他们就大声地吹芦笙 、三眼箫 ,响声震天 ,吓跑 豺狼虎豹 。小伙子们无论到哪个苗寨 ,都受到热 情款待 ,还让姑娘们来陪小伙子唱歌 、跳舞 、喝甜 酒 ,小伙子们一共走了 10 个苗寨 ,赶了 10 天路 程 ,终于请来了救兵 ,救下苗王 ,后来 ,我们就在正 月初四到十四跳花坡 、唱‘阿古都’。”
2002 年第 3 期 第 16 卷 (总第 33 期)
Journal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of Guizhou University Art
Edition
VoSle.p1.620N0o2. 3
贵州梭戛“长角苗”民间音乐 的分类及其特点 ①
张应华
(贵州大学音乐系 贵州贵阳 550025)
梭戛“长角苗”社区位于贵州六枝特区的西北 部和织金县的西南角 ,它没有遵循现行的行政区 划而界定 ,分属于六枝特区和织金县共三个乡镇 , 12 个自然村 。海拔 1400 - 2200 米 ,面积 120 多 平方公里 ,属于黔西高原地貌 ,是由山地与谷地相 组合 、以石灰岩为主要特征的山区 ,境内山峦逶 迤 ,山高谷深 ,危峰峻拔 。[1 ] 以前 ,该社区交通十 分闭塞 ,仅有三条羊肠小道通往六枝梭戛乡政府 、 新华乡政府和织金阿弓镇政府所在地 ,生活物资 全系背篓搬运 ,外人上山需骑马代步 ①。② 由于封 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该社区至今存在和延续着 一种以长木牛角头饰为象征的民族文化 ,其自然 环境 、社会结构 、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仍然处在一 种比较完整的原始文化生态中 ,具有很高的人类 学价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