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扎根教育校本教材(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觅渡中学流动人口“文化扎根”教育
课题研究组
2009、4
目录
一、苏州城市精神的内涵和核心 (4)
二、与学生的对话 (5)
三、《苏园六纪》与刘郎 (6)
四、苏州赋(王蒙) (7)
五、陆文夫的《被女性化的苏州人》 (9)
六、方言vs普通话(戏说哉?胡说也!) (10)
七、文明的发祥 (12)
八、论三山岛细石器的独创性 (13)
九、草鞋山遗址发掘追记(汪遵国) (18)
十、说说《吴越春秋》 (23)
十一、水文化是苏州的特征和个性 (24)
十二、苏州的冬至夜习俗 (26)
(资料摘自《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
一、苏州城市精神的内涵和核心
苏州城市精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
崇文: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是名副其实的人文荟萃之地。据统计,自唐至清1300年间,全国共出文状元596名,其中苏州一地就占了45名。流风所及,绵延至今,在重文风气的熏陶下,现代苏州也已涌现了百余名两院院士,最终形成了苏州特有的“状元群”、“院士群”现象,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苏州尚文崇教乡风民俗的养成。
融和:是指博采众长、协调发展。苏州所要宣示的是开放与包容并存的理念以及和谐的发展追求。同时,融和还体现了继承和创造,既把苏州人2500年儒学思想、人文特色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又体现了一种动态追求,借鉴吸收一切先进文化所创造的有益成果,并在继承和吸纳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发扬光大。
创新:苏州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堪称奇迹。而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就是苏州人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敢于植根于现实,踏出一条条符合当地实际、大发展大变革的创新之路。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凭一股“四千四万”精神(“走遍干山万水、吃尽干辛万苦、说尽干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叩开了工业时代的大门;经济国际化阶段,苏州摸索出了一条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在全面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苏州在生动实践“三创”精神(“创业、创新、创优”)的同时,创造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赋予创新以新的内涵,使苏州发展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致远:受吴地文化的影响,苏州一直在探寻和追求“宁静致远、内敛不张扬”的境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成为了苏州人和苏州城市永恒的价值目标。在当前实践“两个率先”的进程中,需要各种生活要素、生产因素和环境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更需要我们发扬着眼长远、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抢抓机遇,争先发展,“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都是致远精神不同形态的反映。同时,这种“不露也锋芒”、有深度的闯劲、韧劲也是苏州人一贯的追求风格。
二、与学生的对话及其思索
课题组顾伟
2009年02月21日这天,上届初三(3)班陈莎莎、郑娜、王冠、张敏四位同学到学校来看望老师,她们都是随父母从外地到苏州来读书的,而现在,她们也都留在苏州继续读书,“职校技校->在苏州找工作->在苏州扎根”是她们的生活路径。谈话中问到她们是否学了苏州话,答案不甚理想,她们多不会说多少,只是能听懂一些,远不如她们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父母往往与当地人接触的机会较多。语言也往往有这样
的特点:没有应用的空间和时
间,语言智能就要萎缩。(语文
教学也重在运用。)从中我又想
起了我之前得到的一个结论:学
习苏州文化,乃至江南文化,当
地的语言是个肤浅的切入点,然
而,当你对苏州文化的精华(园
林建筑艺术、昆曲艺术等)有深
刻的认识了,那么再进入方言的
学习,那才是有“根”的。对于
文化扎根的问题,方言的学习并
非必要。我们发现一个现象能佐
证我的观点,那就是在苏州出
生、长大的小孩,虽然能说方言,
但也没有对苏州文化有多少认
识。另外一个现象是,苏州文化
的重要传承者中,真正是苏州人
的有多少?外地过来的人当中,
未必少见对苏州文化有深刻见
解者。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陆
文夫、刘郎……因为对文化的深
刻认识与是否能说方言没有必
然的联系。这有点旁观者清的意
思。
静、定
“在这里安静住着,那是有
福的。”说得真好!安静是苏州文化的特点,而静、定是最能孕育智慧。学生读书,最要紧的是能静得下心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苏州的学子是有福的,因为苏州文化的内在取向上就是让心灵宁静,与自然和谐为一,追求生命的本真境界。这一点,不论是苏州籍的学生,还是外地过来的新苏州学生,都是要知晓并牢记的。毕竟苏州的文化从历史到现代,乃至今日,向来不是封闭而成的,苏州文化是中华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当代,更有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命题。苏州文化历史上便是中华文人的共同创造,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熔炉里的不可多得的结晶体。多年以后,我们的同学或许也能为苏州的文化在21世纪的发展做出
崭新的贡献。
三、《苏园六纪》与刘郎
跨入新世纪的前夜,中央电视台再次播放了一部名为《苏园六纪》的六集电视文化艺术片。
苏州园林好看,看懂苏州园林则不易,《苏园六纪》让人在尽享秀美景色之时,更令你体味那有形无影的深深的韵味。
该片不仅条理清晰地分析了苏州园林所产生的背景,它是显赫过、富贵过、也曾失落过的士大夫们,经过有文化的艺匠之手所营造起来的风雅、安闲、优裕的生活形态的体现,更点明了园林艺术的核心主题———隐逸;不仅从园林中的廊、窗、厅、榭、石等道出了园林古雅、精致、幽深、通透的审美特征,更概括出了园林独享、静寂、深邃、安闲的意境;不仅将理水、建筑、叠石、花木四大造园要素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美学、哲学、美术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将对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融入到文采飞扬、充满哲学意味的解说词中,使之成为传达传统文化意蕴的一个载体。
《苏园六纪》不可不看,拍《苏园六纪》的人更不可不知,其人,刘郎是也。
刘郎,少小离家,浪迹河湟。大西北的豪放旷逸,开阔了他的胸襟,西部山川的蛮荒之美,陶冶了他的性情。从事电视二十余载,他始终执著地守在中国电视文化艺术片这方净土上。无论人们是褒是贬,不管风向潮流怎样变换,荣辱不惊,处世泰然是其心中不变的准则。
刘郎所作的电视文化艺术片,其数量几近等于他的“业龄”。它发端于早年间的《梦界》、《西藏的诱惑》;形成于《天驹》、《上下五千年》;至《江南》、《苏园六纪》时已个性展露,独成一家了。
1994年,刘郎乘着他的艺术之舟,从粗犷豪爽的大西北划向了婉约、精致的江南水乡。人文环境的差异之大显而易见。然刘郎却在这“南辕北辙”中找到了电视艺术创作上的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历史来观照和统领不同题材的创作。从文化的特殊视角和背景上,对民族、自然、历史、人生、艺术作出深入的文化思考和揭示。他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认为搞电视文化艺术片,有三本书必读: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艺术史;重视三个长期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和文化积累;同时还要做到长期储蓄、短期储备和临时储存。
在时下电视界不少人重实践、重技艺技巧,而疏于文化理论建设的态势下,能如刘郎者潜心读书,颇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要领,认真创作电视艺术作品的人,寥寥无几。
刘郎,真乃一介电视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