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化学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

一、肝胆生化

(一)肝脏的代谢功能

1.糖代谢:糖原合成、分解,糖异生

2.蛋白质代谢:合成血浆蛋白质(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合成尿素

3.脂类代谢:合成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合成LDL、HDL、LCAT;分解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合成酮体

4.维生素代谢

储存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B、D、E、K及B12等。

直接参与Vit的代谢转化:无活性形式→活性形式。如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维生素D3在C25位上羟化,维生素PP合成NAD+和NADP+,维生素B1合成TPP等过程均在肝内进行。

5.激素灭活:肝是激素降解的主要部位。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

1.概念:机体对内生及外来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的过程,即为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

2.意义:使脂溶性极强的物质增加水溶性,有利于代谢产物、药物、毒物等从肾脏和胆道排出。

3.过程:两相反应。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

(三)胆汁酸代谢

胆汁酸由胆固醇转化生成,存在于胆汁中。

1.分类:

(1)初级胆汁酸:肝细胞内合成,主要成分有胆酸、鹅脱氧胆酸。

(2)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经肠内细菌分解作用而成,主要成分有脱氧胆酸、少量石胆酸及微量的熊脱氧胆酸。

2.胆汁酸功能:

在脂肪的吸收、转运、分泌和调节胆固醇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

3.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四)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1.胆红素代谢

血中运输:主要以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和运输。(不能被肾小球滤过)

肝内代谢: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1)摄取:肝细胞内有Y蛋白和Z蛋白两种色素受体蛋白。Y蛋白是肝细胞主要的胆红素转运蛋白,Z蛋白对长链脂肪酸具有很强的亲和力。Y、Z蛋白与进入胞质的胆红素结合,并将它运至内质网。

(2)转化:水溶性↑,毒性↓。

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下,胆红素被转化为单、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肾脏)。

(3)排泄: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道。

肠内变化:胆红素在肠道菌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还原成尿胆原。在肠管下段接触空气后被氧化成尿胆素,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胆素原可被肠黏膜重吸收进入门静脉,其中大部分以原形再排入胆管,小部分经体循环随尿排出。

2.黄疸:

当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或结合胆红素升高时,可导致黄疸。根据机制分成三类:(1)溶血性黄疸:来源增多。血中游离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尿胆原升高,尿中胆红素阴性。

(2)阻塞性黄疸:排泄受阻。血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原降低,尿胆红素阳性。

(3)肝细胞性黄疸:处理障碍。血中两种胆红素都升高,尿胆原正常或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例题

有关生物转化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在肝脏进行

B.主要在肾脏进行

C.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

D.第二相反应是结合反应

E.使脂溶性极强的物质增加水溶性有利于排出

正确答案:B

二、肝胆疾病的检查

(一)酶学检查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1.血清转氨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用于检测肝细胞损伤程度的主要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概况

①ALT:肝脏>肾脏>心脏>骨骼肌等。

肝细胞中ALT活性约比血清高2850倍,因此即使1%的肝细胞损伤,就足以使血液中ALT活性升高1倍。

②AST:心脏>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

肝细胞中60%的AST位于线粒体,40%位于胞质。

AST有两种同工酶:即c-AST、m-AST。

(2)参考值:

ALT<40U/L(37℃)(酶速率法)

AST<45U/L(37℃)(酶速率法)

AST/ALT:左右

(3)临床意义:ALT和AST均属于肝细胞内非特异性功能酶,生理情况下血清转氨酶活性很低。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虽不特异,但最敏感。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ALT升高,出现黄疸后ALT急剧升高,至黄疸极期,ALT迅速下降。

②部分无黄疸型肝炎患者早期ALT升高不明显,长期留于较高水平,持续数月或数年而转为慢性肝炎。

③轻型无黄疸型肝炎常常只有一过性ALT升高,很快恢复正常。

急性肝炎恢复期AST先于ALT恢复正常。

重症肝炎早期,ALT明显增高,随病情恶化,大量肝细胞坏死,致血中ALT下降,甚至在正常范围内,但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呈现“酶胆分离”现象,预后极差。

在急性肝炎时肝细胞轻度损害,血中ALT升高程度大于AST,AST/ALT比值降低;如损害严重,线粒体受到破坏,血清m-AST才升高,故m-AST升高是肝细胞坏死的指征。

2)慢性肝炎和脂肪肝:

慢性迁延型肝炎ALT、AST轻度上升,一般不超过参考值的3倍。当病变累及线粒体时AST升高程度可超过ALT。

慢性活动型肝炎,ALT多数升高至参考值3~5倍以上,且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如伴有肝坏死时ALT可升高到参考值10倍以上。

脂肪肝,ALT可持续轻度升高并伴有高脂血症。

3)肝硬化: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清ALT可轻度增高或正常,失代偿期ALT可持续升高。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ALT活性较高可与黄疸平行,AST升高不及ALT显着。

4)原发性肝癌:ALT可正常或轻中度升高,提示可能并发肝坏死,预后严重。

5)胆管疾病:胆管梗阻时,ALT中度升高,梗阻缓解后1~2周即可恢复正常。

6)其他疾病:ALT广泛存在于各组织中,机体器官有实质性损害时,ALT均可增高。若ALT单项增高,需要结合病情综合分析。

7)m-AST的意义:m-AST可协助判断肝实质损害的严重程度。当急性肝炎病变严重累及线粒体时,AST/ALT比值升高,此时应注意是否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可达。在Reye综合征、妊娠脂肪肝、心肌梗死、做导管肝动脉栓塞术后,m-AST也可升高。

2.碱性磷酸酶(ALP)及其同工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