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_以_中西比较诗学_为例_庞莉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书由绪论、艺术本质论、艺术起源论、艺术思 维论、艺术风格论、艺术鉴赏论六个部分组成。绪论 从中西社会经济、政治特征,中西宗教、科学与伦理 特征和中西思维、语言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对中 西诗学的影响以及中西诗学的特色。正文则是从艺 术本质、起源、思维、风格、鉴赏五个方面将中西古典 文论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深入分析其共性与个性,通 过中西古典文论的对比说明二者互有长短,点明中 国古典文论的世界意义及在世界文论史上的重要 性。《中西比 较 诗 学 》出 版 后 被 学 界 公 认 为 是 中 国 当代第一部系统的比较诗学专著,我们在此著作的 基础上对曹顺庆的中外比较诗学研究进行简要论 述。
阐释另一方的文论,也就是说并非从中国古典文论 中寻找西方文学理论的对应物或用西方文学理论阐 释中国古典文论,而是通过二者的对比自显优长,用 对话来发现各自文化的差异。
在《中西比较诗学》出版之前,曹顺庆就已发表 《风骨与崇高》、《“物感”说与“模仿”说》、《“迷狂” 说与“妙悟”说》等论文,在中西具体文化语境下以 中西互证互释的方法对中西古典文论加以阐释。这 三篇论文分别收录在《中西比较诗学》艺术风格论、 艺术起源论和艺术思维论章节中。在比较过程中, 曹顺庆始终将中西文论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对话,以 冀引起人们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中国有部分文 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偏激态度,认为其影响了中国 的现代化,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不熟悉,却造成了我们 文化上的“失语”时代。换句话说,由于对中国文论 的轻视和对 西 方 文 论 的 偏 好,中 国 学 界 表 现 出“失 语症”倾向。“失语症”这一概念是曹顺庆在《文论 失语症与文化病态》一文中首先提出,他认为,当今 文艺理论研究最严峻的问题是文论失语症。“所谓 ‘失语’,并非指现当代文论没有一套话语规则,而 是指她没有一套自己的而非别人的话语规则。当文 坛上到处泛滥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唯 美主义、象征、颓废、感伤等等西方文论话语时,中国 现当代文论就已经失落了自我。她并没有一套属于 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而仅仅是承袭了西方文论的 话语系统。”[3]53
第3 期
庞莉芹: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49
三 “跨文明”的中西诗学比较
比较文学学科肇始于 19 世纪的法国,在 20 世 纪 70 年代中国学派出现之前,比较文学经历了法国 学派和美国学派。但是无论是法国比较文学还是美 国比较文学,都同属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圈,不存在 像中西文化那样巨大的文化冲突。因此无论是法国 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都无法 深入到文化背景中考察中西文化截然不同的根本原 因。曹顺庆在 1995 年发表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 本理论特征 及 其 方 法 论 体 系 初 探 》一 文 中,正 式 提 出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跨文化”。 但是由于“文 化 ”一 词 被 人 们 滥 用 而 造 成 了 词 义 太 多太广,且仅在中国文化中客观多个区域文化,因此 曹顺庆后在《比较文学论》这一著作中将“跨文化” 改作“跨文明”。
在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建立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例如: 朱光潜的中西诗学建构融入 了美学,宗白华将直觉领悟和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刘 若愚探求跨越历史与文化差异的世界性文学理论, 厄尔·迈纳坚持宽容平等的对话精神,等等。曹顺 庆则通过“选择一系 列 中 西 诗 学 范 畴 进 行 比 较 研 究,具体论述中西古典文论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特色, 并注重发掘中国古典文论的世界意义,以阐明中西 古典文论在世界文论史上各有贡献且相互辉映的诗 学事实”。[1]39
曹顺庆,1954 年 2 月生,1976 年作为最后一批 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 的文学评论专业学习,1980 年毕业后考上四川大学 研究生,1983 年获硕士学位并任教于四川大学中文 系,1987 年获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文学批评史 博士。《中西比较诗学》是曹顺庆的博士论文,1988 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2010 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再版,并增加了《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 科理论的建构》、《文化经典、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 和《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三篇相关论文。
收稿日期: 2012 - 04 - 09 作者简介: 庞莉芹( 1988 - ) ,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48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2 年
用西方文学观念来阐释中国文学创作的作品。在此 后的几十年中,陆续有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 钱钟书、王元化等学者通过以中格西、以西释中的研 究方法对中西文论进行比较和相互阐发。1981 年 张隆溪发表《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一 文,标志 着 中 国 比 较 诗 学 研 究 趋 于 自 觉。 “中 西 比 较诗学之所以发生,既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比较 自觉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传统诗学自身 发展的必然结果。”[1]12
二 寻求中西诗学的平等对话源自文库
中国古代文论著述浩如烟海,理论研究博大精 深,但在世界文论史上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失声状 态。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源于对中国古代文 论的研究,他在西方文论中找到了与中国古代文论 相似的概念,从而决定吸收西方文艺理论的精华为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所用,比较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 习西方,而是推进中国自身的文论发展。因此曹顺 庆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并不是以一方的概念、范畴来
一 从中国古代文论到中西比较诗学
“诗学”这一术语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著 作,“诗”即艺术,“诗学”是一般的文艺理论,而各国 文艺理论 的 比 较 研 究 便 是“比 较 诗 学 ”。 比 较 诗 学 的历史并不长久,法国学者艾金伯勒于 1965 年发表 的《比较不是理由》中第一次提出“比较诗学”这一 专门术语。但是早在 20 世纪初,王国维等一批国学 大师便开始了在此领域的研究,《红楼梦评论》便是
曹顺庆在四川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拜在被誉 为“龙学 泰 斗 ”的 杨 明 照 先 生 门 下。 在 跟 着 杨 明 照 先生学习中 国 古 典 文 论 的 时 候,曹 顺 庆 背 诵《文 心 雕龙》、《沧 浪 诗 话》、《文 赋》、《诗 品 》等,打 下 了 良 好的文化典籍基础。在学习研究古代文论的同时, 曹顺庆一直在思考治学方法问题即如何拓宽古代文 论研究的路子,明照先生建议其将中国古代文论和 西方文艺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开辟新的古代文论研 究路径。在《中 西 比 较 诗 学 》的 序 中,明 照 先 生 说: “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我们不但要运用传统的方法, 而且还应运用比较的方法。这样做,对于正确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在世界文坛上的崇高地位,沟通世界 文苑,准确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建立我国 新的文艺理论体系,都是极有益处的。”[2]1
一,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真实地再现客 观事物,后者要求真实地表现内心情志。“摹仿说” 主张再现,势必要客观地描述现实; “物感说”主张 表现,则需要抒情言志。于是形成了中国以抒情文 学为主和西方以叙事文学为主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 风格。有趣的是,中国“物感 说”虽 重 在 情 感 的 抒 发,但其抒发被要求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就是 要节制。西方的“摹仿说”虽重在客观地描绘事物, 但要求作家在模仿时要充满激情,感染读者,达到宣 泄的效 果。随 着 时 代 的 发 展,中 西 方 文 论 发 生 了 “交换位 置 ”的 现 象。 西 方 的 利 炮 轰 开 了 中 国 的 国 门,西方文化也强势进入中国,人们脱离传统的轨道 学习西方的文学艺术。与此同时,西方的学者也从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里找到了创新的灵感,从中汲 取营养。[2]78 - 98
第 22 卷第 3 期
2012 年 9 月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Vo1. 22. No. 3
Sept. 2012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庞莉芹
(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 要: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 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 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 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 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中国古典文论; “失语症”; “跨文明” 中图分类号: I207.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1181( 2012) 03 - 0047 - 03
“摹仿说”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认为艺 术起源于摹仿,艺术是摹仿的产物。“物感说”则出 自儒家经典《礼记·乐记》,指出文艺的产生是由于 外物的感发。这种说法被后世很多理论家所接受, 如刘勰、陆机、钟嵘、朱熹、徐祯卿、朱庭珍等,他们都 受到了“物感说 ”的 影 响,认 为 其 是 诗 家 之 源。 “摹 仿说”与“物感说”有两个共同点: ( 1) 都是为探讨文 学艺术的起源而提出来的,且几乎是同时提出来的; ( 2) 都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也就是说,无论是“摹 仿”还是“感物”,不但取决于客观世界,而且还与主 观自我密切相关。当然,中西诗学更多地表现在相 异上。虽然“摹仿说”与“物感说”都是主客观的统
1904 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 楼梦评论 》,标 志 着 中 国 比 较 文 学 的 开 端。 王 国 维 摒弃了传统红学的“索隐”与“考证”法,从叔本华、 康德的哲学、美学、悲剧观以及中国老庄的宗教思想 对《红楼梦》进行了新的阐释,因此《红楼梦评论》被 看作是中西比较诗学著作。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 国的比较文学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更 有多部中西 比 较 诗 学 的 著 作 出 版,如 梁 宗 岱 的《诗 与真》、《诗与真二集》,朱光潜的《诗论》,钱钟书的 《谈艺录》,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刘小枫的《拯救与 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等等。直 到 1988 年 9 月,中 国 有 了 第 一 部 以“中 西 比 较 诗 学”命名的学术专著,即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
“跨文明研究”是曹顺庆在《中西比较诗学》出 版之后提出的,但是我们仍然不可否认中西比较诗 学的研究是 一 种 跨 文 明 的 文 论 研 究,《中 西 比 较 诗 学》是一部跨文明的文论著作。法国学派以欧洲甚 至法国文化为本位,美国学派以西方文化为本位,曹 顺庆则是以全球文化为本位“从理论的高度来辨析 中西文艺的不同美学品格并深入探讨其根源”[2]2 。 在《中西比较诗学》著作中,曹顺庆选取了一系列具 有代表性的 中 西 诗 学 范 畴 概 念,如“意 境 与 典 型 ”、 “和谐与文采”、“美本身与大音、大象”、“物感与摹 仿”、“文 道 与 理 念”、“神 思 与 想 象”、“迷 狂 与 妙 悟”、“风 格 与 文 气”、“风 骨 与 崇 高”、“滋 味 与 美 感”、“移情、距离与出入”等等,通过比较找出各自 特征及其重大影响。我们以艺术起源这一视域的 “物感与摹仿”为例,试分析中西文论的异同。
在曹顺庆看来,只有深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才能使我们摆脱失语的状态,因为传统文化蕴涵着 中国独有的话语和学术思维方式。除此之外,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经济的全球化为我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 我们精神失陷,文化的全球化则吞噬了文化的独特 性与多元性,叶维廉曾发出疑问: “这一个大一统的 全球化文化,如果有,是根据谁的模式的文化? 我们 默许世界文化世界历史发展的蓝图完全依据西方跨 国企业的游戏规则去刻写吗?”[4]146 答案自然是否定 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交流之初时就因为不够 重视相互之间的平等,从而在比较研究中失去了自 己的思维 方 式 和 基 本 理 论 范 畴。 《中 西 比 较 诗 学 》 旨在破除西方的话语霸权,通过中西共同视域下文 论的双向阐发实现中西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 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