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国民性

合集下载

老舍笔下的“国民性”探析——以老马与丁务源为例

老舍笔下的“国民性”探析——以老马与丁务源为例

36老舍笔下的“国民性”探析——以老马与丁务源为例文/李研佳摘要:《二马》与《不成问题的问题》都是老舍创作的重要小说,其中,马则仁和丁务源,都是小说所重点塑造的人物,通过对其人物形象的描述和命运的安排,体现了作者老舍对于中国传统传承下来的文化和性格的观察与担忧。

关键词:国民性;老舍;闲适;批判《二马》是老舍长篇小说的早期代表作之一,精通英语的老舍被邀请至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讲师,《二马》就是老舍在到达英国后创作的。

这部小说塑造了老马等一干典型人物形象。

在这种存在巨大鸿沟的环境中,因老舍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意识,使得他更为认真理智的审视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以及对中国国民精神弱点的清醒认识。

1943年春,老舍在重庆写下抗战时期重要作品之一,这就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成问题的问题》可以说是立意深切,题材新鲜。

展现着老舍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切,对民族振兴的一切与盼望。

小说中塑造的主任丁务源,更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解剖。

而在《二马》中,对于国民性的审视和观察,主要是通过老马进行展现的。

由作品展现,老马这个人物有以下特点:封建迷信思想浓重,缺乏竞争意识;讲面子,追求闲适生活;轻视商业,官本位思想占据主导;等级观念扎根深厚,由此产生谄媚和世故。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闲适生活对其的影响,而在当时的英国环境下,却是不符合主流的,落后的。

小说中有一个情节,凸显了这一特点。

伊牧师想要老马在他的书上尽一份心力,因为伊牧师需要这本书造点声誉来进入大学当教授,从而获得经济收入而摆脱空闲,可老马却在心里想,儿女都赚钱自己却还要受累,老马是理解不了的。

而伊牧师帮老马也想了赚钱的法子,也写一本书,关于东西文化比较的。

老马却表示,快五十岁了,不去操那份心了,而伊牧师却提高了声调说道,我都六十多了,而萧伯纳七十多了还写书呢,你现在就开始养老,那世界上的事情谁去做呢!由此可见,当这个英国牧师听到老马因为年龄问题而逃脱世事的时候,所引起的惊讶和不满。

抗战时期论文:抗战时期老舍英国形象中国国民性

抗战时期论文:抗战时期老舍英国形象中国国民性

抗战时期论文:抗战时期老舍英国形象中国国民性【中文摘要】老舍抗战文学中的英国形象体现了老舍作为一名抗战时期的文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国民性题旨探讨的深化。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着重分析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互动关系,在勾勒老舍战前、战时作品中英国形象的同时,重点论述老舍抗战时期作品中的英国形象特征。

老舍战前作品中的英国形象大多来源于他在英国伦敦时期的深切感受,呈现出多面性特征。

老舍一方面赞扬英国国民性中的闪光之处:正直认真、勤劳独立、理智进取、重视知识,以及讲秩序和强烈的国家观念;另一方面,对英国人身上的偏狭和种族歧视表示厌恶。

正如老舍所说,早期,他关注英国旨在“比较中英两国的国民性”,其是要借鉴英国国民性的优点,促使中国国民性得以改造。

战前,老舍以他在异域获得的文化精神体验做镜子,在“他者形象”的塑造中反观中国社会生活、反思中国文化,对战时英国形象的进一步深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抗战时期,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由于抗战的遭遇和背景,以及同盟国英国在面对德军袭击时坚持抗击法西斯的表现,英国与中国从列强变为战争压力下的同盟,中国人逐渐转变了对英国的感情倾向。

老舍抗战时期塑造的英国形象延续战前作品中英国形象特征的同时,呈现出新的特征——中国化的英国形象。

如果说战前作品...【英文摘要】As an Anti-Japanese War sholars, the English images of LaoShe’s Literature of Resistance reflectedLaoShe’s ideas and discussion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This paper applies imagolog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discuss the interacting between self image and other image, to describe the English images of pre-war works and wartime works by LaoShe, particularly the former. In a word, the British images of LaoShe’s pre-war works come from his inner life in London which present multiformity features. On the o...【关键词】抗战时期老舍英国形象中国国民性【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定制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老舍与国民性

老舍与国民性

老舍与国民性庞永青摘要:老舍是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他一生创作了无数的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承载形形色色国民性形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

他发展了鲁迅等对国民性的看法,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用一个普通市民的眼睛看待国民性,他眼中的国民性是全面的、发展的,从简单的善恶对立发展到辨证的交错组合。

他笔下的国民性丰富多彩,他既写出了其落后、腐朽、麻木、愚弱、妥协的一面,又写出了其进步性,优秀善良、自尊、狭义、勤劳、坚忍反抗的一面。

而且他笔下的前一面是向后一面转化的。

但其主流是他精心塑造和描写的大量平凡而又复杂的中间人物。

老舍是集传统精神之大成的现代知识分子,他的内心世界与处世态度存在着矛盾,因而他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识分子。

关键词:国民性;国民精神;民族性Lao She and nationalityPang YongqingAbstrac t:Lao She will be knowledgeable of East and West literature master, his life has created the innumerable classical works,he has portrayed a series of load bearing nationalistic image lifelike character of all forms in these works for us.He has developed Lu Xun and so on to the nationalistic view,and forms the oneself unique opinion.He uses an ordinary resident's eye regarding nationality,in his eye nationality is comprehensive,the development,develops dialectically to from the simple good and evil opposition interlocks the combination.His writing nationality is richly colorful,he both has written its backwardness,decayed,numb,simpleminded weak, compromise one side,and has written its progressive,outstanding good,the self-respect,the narrow sense,industrious,endure the revolt one side.Moreover his writing front is at the same time backward transforms at the same time.But its mainstream is he molds and the description carefully massive ordinary and the complex middling o She is the modern intellectual who the collection tradition spirit accomplishes,his inner world with gets along with people the manner to have the contradiction,thus he also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intellectual.Keywords:Nationalit;National spirit;National characteristic一、老舍与国民性民族精神、国民精神、国民性这一类词的推广运用,来自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驱。

老舍与鲁迅国民性之比较

老舍与鲁迅国民性之比较

老舍与鲁迅国民性之比较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和鲁迅都同为“最彻底坚持国民性探索与批评的作家”。

就国民性问题,他们之间有契合和影响,但也存有差异之处。

老舍和鲁迅都是热烈的爱国主义者。

出于对民族命运深情地关注,对祖国前途的渺茫忧虑重重,他们充满一种可贵的民族忧患意识,并以此来警醒国人。

二人在海外生活期间,对于现代国家的公民与古老中国的臣民间的差异有着切身的感受。

鲁迅留学日本时,在“幻灯事件”中看到赏鉴示众的盛举的人们,深感中国国民精神的麻木厚重,开始思考“国民性”课题。

他意识到要振兴民族,“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指“愚弱”的国民)的精神”。

老舍经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洗礼后,在旅居英国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并积极探索“民族性”“国民性”的课题。

在英国,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工商业和全新的文化带来了全方位刺激,老舍怀着忧虑与希望重新打量以往他置身其中的古老文明,“文化的反观视域被打开”。

通过对比,他切身感受到国人精神上的落后,并决心以文学的方式来改变。

从而使“对国民劣根性的强烈批判几乎贯串了他的全部作品”。

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性问题十分注意的一位作家。

青年时代的老舍,不仅受英国文学的熏陶,同时也明显地受到“五四”主将鲁迅的影响。

早在30年代初,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时,就着重指出老舍小说中有“鲁迅的影响”。

比如,从《猫城记》揭露、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就显然可以看出鲁迅的影响来。

小说中这样写猫人观看大鹰(一位爱国英雄)的头的盛况:“看的人们并不批评与讨论,除了拥挤和互骂似乎别无作用。

没有人问:这是谁?为什么死?没有。

我只听见些,脸上的毛很长。

眼睛闭上了。

只有头,没身子,可惜!”这使人立刻联想到鲁迅的《药》和《示众》。

八十年代,有学者认为在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态度在创作中贯串(国民性改造)这一思想,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的,却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宋永毅)。

两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首先体现在他们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方面。

论《猫城记》中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

论《猫城记》中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

104美学2021/02一、《猫城记》内容简介《猫城记》主要讲述了一架飞往火星的飞机在碰撞到火星的一刹那机毁人亡,飞机上只剩下了“我”幸存下来,却被一群长着猫脸的外星人带到了它们的猫城,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

在猫城中我看到了猫国人一直以一种吃了会让人上瘾的迷叶为生,同时“我”还观察了猫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发现了猫国社会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军事落后、教育荒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因此“我”得出了猫国社会毫无拯救可能的结论。

整部小说都是从“我”的视角来进行描写的,“我”联通了猫国与外部的联系,同时通过“我”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用我的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力求冷静而客观地描写出猫国人的生活现状,突出猫国人的愚昧、麻木、自私自利,以及猫国社会整体的腐败灰暗,毫无拯救的可能。

二、老舍对国民性批判的原因(一)时代背景原因《猫城记》写于1932年,1933年出版,小说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猫人社会,这种悲剧的幽默,不是为了使人发笑,而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深思。

曾经有一句话讲到“寓言盛行的时代,绝不是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时代”,老舍就处在这样一个压抑的时代。

当时老舍面对着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包括对出版物的严格审查限制,无法直抒胸臆地将他对中国黑暗现实状况的不满书写出来,只能以一种黑色幽默、象征隐喻的方式,从描写猫国的黑暗现实中间接地映射出中国的社会现实,表达自己对于中国现状的不满。

1930年代初的旧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蒋冯阎中原大战,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战争在继续,举国慌乱。

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现实,社会各阶层都怀着不同的心理,有人苟且偷生,有人积极奋战。

《猫城记》就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发表。

这部作品在批判中国国民性的同时也在警醒众人,不要像猫国人那样生存,不然中国就真的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猫城记》也是一部政论小说,表达了老舍对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局面的反馈与设想。

(二)个人性格原因老舍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人,幼年时在刘大叔的帮助下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后来又接受了系统的现代学校教育,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了解和喜爱的,对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是十分认同的。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主题。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老舍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通过一系列小说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并对国民性的改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期望。

本文将从老舍小说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他在小说中如何展现国民性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他对于理想国民性的探索和构想。

通过对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主题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以期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批判老舍的小说创作充满了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揭示了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身上所承载的种种劣根性。

老舍并不回避对民族弱点的批判,相反,他坚信只有通过深入剖析和批判,才能找到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在老舍的小说中,他常常通过描绘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病态。

这些人物往往具有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特质,这些特质在老舍看来,是阻碍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祥子的自私、狭隘和愚昧,使他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他还深入到人性的深处,探索了这些劣根性的根源。

他认为,这些劣根性的形成,既有个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造国民性,既需要个体的自我觉醒和努力,也需要社会的整体变革。

老舍的国民性批判,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批判,而是一种积极的改造。

他相信,只要人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劣根性,并努力去改变,那么整个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自我救赎。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物在经历种种磨难后,最终实现了自我觉醒和成长。

这些人物的成长历程,既是他们个人的蜕变,也是整个民族进步的象征。

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批判,是一种深刻的、全面的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论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摘要] 对国民性的批判始终贯穿于老舍的小说创作之中,老舍通过对北京市民阶层的精神状态的描绘以及对其人格丧失的深刻揭示,完成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在批判国民性的同时,他又努力从北京传统文化的负面性中去探寻这种国民性形成的根源。

他继承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却又不拘泥于鲁迅的现实性批判,而是在市民性格和文化批判中显示出了自己的独特性。

[关键词] 老舍;小说创作;国民性批判对于以“描写北京”作为其文学根源的老舍来说,他是无限的热爱着北京的。

他衷心地执着于对北京的描写,用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景,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以至于在他的多数作品中总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京味”气息。

但是喜欢热爱并不代表着全面的肯定和盲目的高度赞扬,相反,在老舍的字里行间,我们总可以读到一种深刻的讽刺意味,不是刻意的瞧不起的嘲讽,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痛彻心扉的批判:对市民在庸俗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负面性格的批判;对促成这种性格形成的北京传统文化的批判。

这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始终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之中,从而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公认的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倾力于国民性批判的伟大作家,同时,他在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基础上,在许多方面又具备了自己鲜明的独特之处。

一、全面的性格展示老舍是中国市民阶层的主要表现者和批判者,他的小说展现了一个十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市民世界。

从他步入文学殿堂的开山之作《老张的哲学》到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即尚未完成的《正红旗下》,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活跃在他的每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总是正儿八经老北京市民,所描绘的总是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

而老舍所要真正体现和把握的则是在这些日常生活中和这些老北京市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市民性格,也就是说,老舍是通过将市民性格清晰无疑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方式来完成对国民性的批判的。

“如果说鲁迅通过对农民灵魂深处的弱态与弱点画出了‘沉没的灵魂’,那么,老舍则是通过对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来达到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

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

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

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如下是关于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民性批判主题的集大成者。

鲁迅站在了中西方文化的双向反思下,将国民性主题的核心立足于“立人”,而“立人”的途径是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而文化危机则来自于“人心”危机,“人心”危机就是指中国民族精神上的危机。

在鲁迅小说的国民性主题创作中,作家多以农村的乡镇生活为蓝本,刻画出古老的中华民族儿女的奴性以及卑怯精神世界,并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犀利的抨击。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主题,达到了后人难以比肩的高度和厚度。

在五四落潮后,从英国归国的老舍,受惠于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的影响,通过小说创作从文化的角度自觉的对国民性格的弱点进行揭露。

相较而言,鲁迅小说的国民性主题的建构是以战士的姿态,以立人为核心,深刻的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鞭挞了国民思想深处的劣根性,以达到引起疗救的注意。

老舍的国民性批判是从文化角度去透视国民劣根性的病源,同时又流露出了对传统文化认同赞许的一面,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

如下是关于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一、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思想批判的理论主张鲁迅和老舍对国民性主题的批判站在了不同的文学立场上,鲁迅站在了精英文学的立场上,将改造国民性与立人思想紧密联合起来,结合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和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对国民思想中卑怯、自私的劣根性进行了露骨地批判。

老舍在对国民性主题的理论主张的表达上,继承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主题,但其在思想和艺术表现上,并没能达到与鲁迅比肩的高度,老舍以“写家”自居,从文化启蒙的角度和平民文学的立场出发,对国民性弱点和传统文化批判的同时,也饱含着挽歌的情调。

1.鲁迅:个人主义立场的国民性思想批判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的独异性在于,他着眼的对象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民族的觉醒,更是要呼唤个体生命的自然觉醒,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作者:樊芝梨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10期摘要:老舍的作品中总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京味”,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深刻的讽刺意味,这是深思熟虑后的痛彻心扉的批判。

这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始终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之中,从而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倾力于国民性批判的伟大作家。

关键词:国民性;京味;批判老舍是中国市民阶层的主要表现者和批判者,他的小说展现了一个十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市民世界。

从他的开山之作《小铃儿》到最后一部作品《正红旗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活跃在他的每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正儿八经老北京市民,所描绘的总是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

老舍是通过将市民性格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方式来完成对国民性的批判的。

“如果说鲁迅通过对农民灵魂深处的弱态与弱点画出了‘沉没的灵魂’,那么,老舍则是通过对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来达到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

”[1]将笔触集中于市民的性格展现正是老舍国民性批判的显著特征之一。

而这种市民性格的展现,又主要是通过对北京市民精神状态的描绘和对市民人格丧失的深刻揭示来实现的。

多年的国外生活不仅使他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市民的狭隘性,还使他具备了宏阔的视野和理性的批判精神。

因此,当他把目光从务实肯干、办事严肃认真、敢于竞争、自主独立的西方民族转移到这些仍旧流走于老北京城里的市民们时,他清醒地注意到了国民生命力的衰退和萎缩,这正是中国国民麻木、软弱、糊涂的精神状态的外在具体的表现形式。

于是,从《二马》中“出窝老”式的马则仁到《离婚》中敷衍式的张大哥,再到《猫城记》中不明事理的猫人们,无一不是倾力于对这种精神状态的描绘。

“麻木是感染力的蒙昧,是感受力的低下,是不能对环境做出强有力的反应;敷衍是意志的缺失,不能表达和实现自我;而糊涂是意志的沉沦和蒙昧,是思考和认识能力的匮乏。

”[2]他们所有的生活内容只集中在吃、喝、玩、乐等等生物层次的欲望的满足和习惯动作的完成,没有了理想的追求,没有了生命的冲动,只剩下空虚的躯壳,如同行尸走肉。

肯定与批判──老舍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思索

肯定与批判──老舍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思索

摘要: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他坚持现实主义写作立场,在作品中观照市民社会,塑造了一系列市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在对国民性问题的思索上,他采用了文化批判的视角,通过塑造大量的典型人物和自己特有的写作手法,去展现自己对国民性的理解和对国民性重建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老舍;国民性;肯定;批判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10-0100-05作者简介:李彩霞(1983—),女,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讲师;凌建英(1963—),女,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037009)肯定与批判李彩霞,凌建英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一提起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人们大都会想起鲁迅先生。

鲁迅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探讨国民性问题的第一位作家。

在国民性的思考方面,同时代的老舍与鲁迅采取了不一样的观察视角:鲁迅先生对国民性问题所持的是批判的态度,表达方式多采用直接的漫画式的描写,而老舍先生对国民性问题所持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批判,也有认同,并对国民性的重建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一、老舍与国民性问题概述(一)国民性问题的由来。

国民性(英语national character 或national char⁃acteristic ),起初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译用的西方词汇,后由梁启超等清末维新派知识分子从日本引入中国。

“国民性又称‘民族性’、‘民族性格’。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习惯、态度、情感等比较稳定持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国民性是在多民族共同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多层次的统一体,是在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多重关系中产生的。

它为一民族所独有,对同一民族而言为共同性,对外民族而言为特质。

”[1](p470-471)随着五四新文学革命的蓬勃开展,“重新估定一切”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在广大文学新人中间得以广泛传播。

他们本着“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2](p651)的启蒙主义思想开始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作为全新小说现象的出现,涉及妇女问题、劳动者命运问题、人生目的和意义等诸多问题,开启了探索国民性问题的先声。

论老舍对“国民性”的思考

论老舍对“国民性”的思考

[关键词】老舍 ;国民性 ;思想启 蒙
[中图分类号 ]1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98(2011)0l一0082-03
五四时期 是一个 充满激烈反思和批判 的时期 ,在所有批 判主题 中 ,国民性 的批判无 疑是最 具启蒙意 味的一种 。所 谓 “改造 国民性”,其实就是 要创作 新 的国民人格 ,新人 才能 新 国 ,这是 中国现代历史 变革 中一个 很突 出的问题 。由鲁迅 开 创的“改造 国民性”思想母题 成为后来作家的创作典范 ,老舍 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 ”问题的思考 ,并在某些方 面有些新 的 开 拓 。
格进 行 比较 ,老马 自尊 自傲 、因循守 旧、不思 进取是 老一代 中 高扬 ,展示 了老舍新 的思考方 向。
国人 的代表 ,而英国人务实 、懂科学 、爱 国有 许多值 得肯定 的
真正对理想人 格做 出全 面塑造 的,是 老舍 的巨著 《四世
地方 。在 这种观照 中,老舍认为“理 想人 格”应该是 中英 优秀 同堂》。它不仅是一 部民族 、文化觉 醒的历史 ,更 是 中国人新
务实 、肯干 ,重实 际 ,有爱 国热 情 。老 舍认 为改 造 国 民精神 ,
三 、四 十 年 代
首要 的任务是教导 国民 ,一点 一滴 的改革 ,一 步一 步地唤 醒
抗 战时期 是老舍文学创作走 向全面 繁荣 ,也是其文 化认
民众 。他希望慢慢地 培养 民气 ,把 愚昧落后 的 国民教导成 为 识和人格理想得 到成 熟 的时期 。抗 战 的烈火 对 中国传统 文
一 、 二 十 年 代 五 四以后 ,老舍在致力于批判长期 的封 建专制及 其思想 文化造成 国民精神弱点 的同时;又指 出若要 医治 国民精神 的 痼疾 ,必须树立一种新的 国民人格 。老舍也 创造 了一 些理想 的市 民形象 ,表达了他对重建 国民理想性格 的思考 。 老舍对 中国现代 文化及 理想人格 的思 考 ,主要 表现在他

从民俗文化视野看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

从民俗文化视野看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

从民俗文化视野看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
批判国民性的问题,发端于晚清的启蒙运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演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

它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追求密切相关,促进了五四时期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并成为作家们表现现实、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

老舍小说中对国民性的批判,虽然不如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那么尖锐直接,但也有其独特的出色之处。

老舍是一位温和的民主主义者,他的国民性批判中更具有矛盾性和多元化的色彩。

他笔下的人物和环境在展示老北京的社会文化方面,极具风味。

本文从四合院文化、礼仪文化、语言运用、信仰禁忌、社交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了北京市民的关系和心理特征。

封闭的四合院和四通八达的小胡同,塑造了北京市民封闭狭隘、敷衍散漫的性格。

繁缛的礼仪及对其的过分重视,体现了等级制度对下层市民,尤其是女性的压迫和戕害。

语言的幽默与说唱艺术的发展,展现了旗人在文化没落后,一种苦中作乐的心态和心理压力的释放。

儒释道多重信仰的融合与洋教的冲突,既反映了国民一种追求中庸的心态,也反映出他们在强权下的恐慌和无助。

老舍对茶馆场景的着力刻画,写活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也完成了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检讨,完成了对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

选择老舍小说中带有浓厚京味儿的民俗事物为研究对象,用民俗学理论研究老舍作品,是具有可行性的。

现在有部分研究者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并有一些理论成果产生,但都没有关注其民俗事物描写与国民性批判的问题。

因此,这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的。

老舍早期创作与“国民性”问题--以《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为例

老舍早期创作与“国民性”问题--以《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为例
老舍 早期创 作 与 国民性 问题赵子 日》为例
江 丽 重庆铁路 中学
“ 国 民性 ”一 词 ,源 于 日语 , 是英 语 n a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或 n a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的 日译 。 十 九 世 纪末 美 国传 教 士 亚瑟 ・ 亨・ 史密 斯 的著 作 《 中 国 人 的 性格 》 。书 中列 举 的 中 国人特 点 概括 起 来有 以下 几 点:注 重 面子 和 善 于做 戏 ; 过 度 节约 ;勤 劳刻苦 但漠 视时 间 ……极端 迷 信 ,谣言 泛滥 等 等 。 同时指 出中 国人过 度依 赖 自己 的历史 经验 ,导 致 因 循 守 旧而在 知 识上有 “ 致 命 的缺 陷 ”一一 “ 广大 的 中国人 没有 见到 过条件 更优 越 的 国家 ,因为他 们对 其他 国家 一无 所 知 ,真相 在 中国是 最难获 得 的 ” 。 在大 多数作 家都 开始 探讨 “ 国民性 ”时 候 ,老舍 也加 入 到 了这 支队 伍 当 中,开 始 了对 国 民精 神 的思 考 和批 判 。 老舍 对 国民的批 判 主要是 从市 民这 一 日益壮 大 的都市 文 明 的产 物来 探索 古老 的传统 文化 和现 代城 市两 种文 化夹 击下 国 民身上 的弱 点 。老舍 的早期 作 品,就 向我 们展 示 了一系 列 中国 国民的 灵魂 。 老舍 从 小就生 活在 一户普 通 的旗 人家 中 ,接 受 的是正 统 的教 育 ,成 为 了一名 知识 分子 。 由于他 “ 在劝 学所 ,认 真做 事不 行 ,坐在 那里 闲聊 可 以,倘若 不在 那里 ,不 陪着 闲聊 , 同样不 行 。此外 ,他不 卑 不亢 、不媚 不拍 的性 格也 引起 上 司和 同僚 的不满 。一 次 ,上司 因故 ‘ 训斥 ’他 ,周 围有 人幸 灾乐 祸 ,老舍 本想 离开 这个 虚伪龌 龊 、乌烟 瘴气 地 方 ,他 一纸 辞呈 上 去,离 开 了被视 为 ‘ 肥 缺 ’ 的北郊劝 学所” 。老 舍 带着 这种 愤 慨 ,带 着对 民族 的忧 患 来到 了英 国,感 受到 了一 种 崭 新 的 生 活 习俗 、 思 维方 式 、 价 值 取 向。在对 中西方文 化 的 比较 中 ,老舍 意识 到 中国 国民 的劣 根 性 ,在早 期 的两 部 小说 《 老 张的哲 学 》 、《 赵 子 日》 中进 行 了深入 的探 讨 。 《 老张的哲学 》中老张是 “ 正 统 的 十 八 世 纪 的 中 国 文化” 。什 么 是 老张 的 哲学 呢 ?一 个 字 ,就 是钱 ,一 种 以 “ 钱 本位 而三 位一 体 ”的哲学 。 “ 他 的宗教 是三 种 :回 ,耶 , 佛 ;职 业是 三种 :兵 ,学 ,商 。言语 是三 种 :官方 话 ,奉 天话 , 山东话 。他 的… …三种 :他 的… …三种 ;甚 至于 洗 澡平 生 也 只有 三 次 。营 商, 为钱 ; 当兵 ,为 钱 ;办 学 堂 , 也为钱 !同时 教书 营商又 当兵 ,则 财通 四海利 达 三江 矣 ! 此之 谓 ‘ 三位 一 体 ’ ;此 之 谓 钱本 位而 三 位 一体 ” ’ 。在 老张 的眼 中钱是 至高 无上 的 ,只要 能发财 ,所 有 的 门道 都 可 以走 ,他 可 以不 折 手 段 地 践踏 所 有 公 民 的和 道 德 的准 则 。老张 表面 是风度 翩翩 的名 望 乡绅 ,是 “ 镇 里一 一 二 郎 镇一 个重 要人物 ,村 里 的穷人 都 呼他为 ‘ 先生” ’ ,但 他 却是 一 个 道 貌 岸然 的伪 君 子 。 老张 是 个 极 端 的拜 金 主 义 者 ,他笃 信 “ 人 是被 钱 管着 的 万物 之 灵 ” 。他 在 学 堂里 开杂 货店 ,不 准学 生在 学堂 以外 的地方 去 买, 目的是 为 了 “ 增 加 学生 爱校 之 心 ” 。 老张 敲诈 学 生 ,他 在 院 中种红 杏 ,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

论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老舍,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一位深深扎根于人民艺术家土壤中的大作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对人性的深入洞察。

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提供了观察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独特视角。

他的创作不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丰富性,也揭示了国民性的各种缺陷,同时也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可能路径。

老舍的小说对国民性的改造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他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各种弊病和陋习。

在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中,他刻画了一个勤劳正直的青年祥子,但在旧社会的压迫下,他最终变成了一个失落的人。

这个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旧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

然而,老舍的小说并不只是揭示问题,他还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为改造国民性提供了可能的出路。

在《四世同堂》中,他刻画了一个普通北京市民的生活,通过他们的发展和变化,展现了国民性改造的可能。

老舍强调教育在改造国民性中的重要性。

在《牛天赐传》和《新爱弥耳》中,他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传统封建教育的弊端,并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而非制造封建的“顺民”。

他主张发展现代教育,以科学和理性的精神来对抗封建迷信和愚昧。

老舍的小说不仅描绘了国民性的缺陷,也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他坚信,只有通过发展现代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国民性的改造。

他的理念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老舍的小说深入探讨了国民性的改造问题。

他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国民性的缺陷,并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为我们提供了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他的理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

他的作品和他的理念将继续影响和启迪我们,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文明、开明、进步的社会。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闻名,其中家庭关系的描绘更是深入人心。

在老舍的小说中,家庭关系是重要的主题之一,他通过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家庭模式和道德观念。

由《四世同堂》看国民人性的弱点与反思

由《四世同堂》看国民人性的弱点与反思

由《四世同堂》看国民人性的弱点与反思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普通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它以祁家为中心,展现了在日寇铁蹄下,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北京市民在民族危亡之际所表现出的复杂人性。

小说并非简单地歌颂英雄,而是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国民性中存在的弱点,并引发我们对民族性格的深刻反思。

一、复杂多变的人性图景:在夹缝中求生的挣扎《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极其丰富,他们并非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复杂个体。

以祁家为例,祁老太爷代表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坚韧与保守,他固执、迂腐,却又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怀;祁天佑则是一位懦弱、妥协的知识分子,他渴望安稳的生活,却又在民族大义面前展现出挣扎与无奈;瑞宣则是一位正直、勇敢的青年,他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却又面临着生活和理想的巨大冲突;小文则代表着新一代的希望,他天真烂漫,却又对战争有着敏锐的感知。

除了祁家,小说中还有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冠晓荷的圆滑世故、李四爷的精明强干、钱默吟的虚伪狡诈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人性图景。

他们都在日寇的侵略和伪政府的压迫下艰难求生,他们的行为举止,既体现了人性的弱点,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二、国民性弱点的深刻揭示:在危难中的迷茫与妥协《四世同堂》深刻揭示了在抗战时期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诸多弱点。

1. 懦弱与妥协:许多人物在面对日寇的侵略时选择了妥协和沉默,他们害怕战争的残酷,更害怕失去现有的生活。

祁天佑的懦弱和犹豫,冠晓荷的圆滑世故,都体现了这种国民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

他们并非缺乏爱国之心,而是缺乏面对强权的勇气和决心。

这种妥协并非简单的怯懦,而是夹缝中求生的无奈之举,是长期压迫下形成的生存策略。

2. 自私与冷漠:小说中也展现了部分人物的自私与冷漠。

在危难时刻,一些人只顾自身利益,对同胞的遭遇漠不关心。

这种自私与冷漠,不仅加剧了民族的苦难,也阻碍了抗日救亡事业的顺利进行。

这种自私并非绝对的恶意,而是长期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生存本能。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老舍,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相关内容。

老舍最突出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来表现生活自身内在的丰富内涵。

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生活之喜、乐、愁、悲,但却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把市民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三种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1]这是老舍在市民形象中塑得最为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他们虽为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包袱。

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更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本质的特征,而且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的世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知足常乐、墨守成规。

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事给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会使生命失去平衡,走平地也会摔跟头。

”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他却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从这些人身上,老舍先生体会了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让我们看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老舍的汉奸形象塑造与国民性批判

老舍的汉奸形象塑造与国民性批判

d i f f e r e n t t y p e s o f t r a i t o r s a l s o b e h a v e t h e na t i o n a l e v i l n e s s o f t h e i r c l a s s .F ur t h e r mo r e,t h e s e t r a i t o r i ma g e s a l s o h a v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h i s c r e a t i n g o f f o r e i g n e r i ma g e s .Mr .L a o s he’ S c r e a t i o n o f t h e s e t r a i —
c h a r a c t e r s a r e n o t o n l y p u b l i c i ma g e s,bu t a l s o b e c o me a s e r i e s o f u n i q u e o n e s i n h i s wo r k s .T he s e
c r e a t e d ma n y C h i n e s e t r a i t o r s i n h i s n o v e l s a n d d r a ma s d u r i n g t h e p e r i o d o f An t i — J a p a n e s e Wa r .T h e s e
关键词 : 老舍 ; 抗 战; 汉奸 ; 奴隶性
中 图分 类 号 : 1 0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6— 2 3 7 1 ( 2 0 1 7 ) 0 1— 0 0 7 8— 0 5

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N G G A N D 老舍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石冷霜(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城关第四小学,江西赣州341000)老舍是中国市民阶层的主要表现者和批判者,他的小 说展现了一个十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市民世界。

从他的开 山之作《小铃儿》到最后一部作品《正红旗下》,都有一个共 同点:那就是活跃在他的每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 正儿八经老北京市民,所描绘的总是丰富多彩的市民生 活。

老舍是通过将市民性格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方式 来完成对国民性的批判的。

“如果说鲁迅通过对农民灵魂 深处的弱态与弱点画出了‘沉没的灵魂’,那么,老舍则是 通过对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艺术表现,来达到对国民劣 根性的解剖。

”将笔触集中于市民的性格展现正是老舍国 民性批判的显著特征之一。

而这种市民性格的展现,又主 要是通过对北京市民精神状态的描绘和对市民人格丧失 的深刻揭示来实现的。

多年的国外生活不仅使他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和 市民的狭隘性,还使他具备了宏阔的视野和理性的批判精 神。

因此,当他把目光从务实肯干、办事严肃认真、敢于竞 争、自主独立的西方民族转移到这些仍旧流走于老北京城 里的市民们时,他清醒地注意到了国民生命力的衰退和萎 缩,这正是中国国民麻木、软弱、糊涂的精神状态的外在具 体的表现形式。

于是,从《二马》中“出窝老”式的马则仁到 《离婚》中敷衍式的张大哥,再到《猫城记》中不明事理的猫 人们,无一不是倾力于对这种精神状态的描绘。

“麻木是感 染力的蒙昧,是感受力的低下,是不能对环境做出强有力 的反应;敷衍是意志的缺失,不能表达和实现自我;而糊涂 是意志的沉沦和蒙昧,是思考和认识能力的匮乏。

”他们所 有的生活内容只集中在吃、喝、玩、乐等等生物层次的欲望 的满足和习惯动作的完成,没有了理想的追求,没有了生 命的冲动,只剩下空虚的躯壳,如同行尸走肉。

国民精神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当国民精神堕落的时 候,国家就不能够兴旺发达。

老舍透过市民们所表现出来 的精神状态,深切感受到了国家民族的危机,同时,他又通 过对这种精神状态的全景式的描绘,将这种危机感传达给 了广大的读者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与国民性庞永青摘要:老舍是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他一生创作了无数的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承载形形色色国民性形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

他发展了鲁迅等对国民性的看法,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用一个普通市民的眼睛看待国民性,他眼中的国民性是全面的、发展的,从简单的善恶对立发展到辨证的交错组合。

他笔下的国民性丰富多彩,他既写出了其落后、腐朽、麻木、愚弱、妥协的一面,又写出了其进步性,优秀善良、自尊、狭义、勤劳、坚忍反抗的一面。

而且他笔下的前一面是向后一面转化的。

但其主流是他精心塑造和描写的大量平凡而又复杂的中间人物。

老舍是集传统精神之大成的现代知识分子,他的内心世界与处世态度存在着矛盾,因而他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识分子。

关键词:国民性;国民精神;民族性Lao She and nationalityPang YongqingAbstrac t:Lao She will be knowledgeable of East and West literature master, his life has created the innumerable classical works,he has portrayed a series of load bearing nationalistic image lifelike character of all forms in these works for us.He has developed Lu Xun and so on to the nationalistic view,and forms the oneself unique opinion.He uses an ordinary resident's eye regarding nationality,in his eye nationality is comprehensive,the development,develops dialectically to from the simple good and evil opposition interlocks the combination.His writing nationality is richly colorful,he both has written its backwardness,decayed,numb,simpleminded weak, compromise one side,and has written its progressive,outstanding good,the self-respect,the narrow sense,industrious,endure the revolt one side.Moreover his writing front is at the same time backward transforms at the same time.But its mainstream is he molds and the description carefully massive ordinary and the complex middling o She is the modern intellectual who the collection tradition spirit accomplishes,his inner world with gets along with people the manner to have the contradiction,thus he also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intellectual.Keywords:Nationalit;National spirit;National characteristic一、老舍与国民性民族精神、国民精神、国民性这一类词的推广运用,来自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驱。

鲁迅以他那尖锐的目光和犀利的笔锋,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我们民族精神领域中一切落后、腐朽的阴暗面,对诸如吃人的屠伯,麻木的看客以及欺软怕硬、愚昧迷信、顽固自守、负辱自欺等现象痛下针砭。

这一精神斗争贯穿了鲁迅文学生涯的始终,为现代文学开辟了一条宽阔的战斗道路。

因此,当我们涉及到“国民性”这一课题,不容置疑地要推鲁迅为开路的先锋。

但是对国民性的思考和批判,并非鲁迅孤军所为,从20年代的周作人,直到40年代的钱钟书,很多现代作家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以至大张挞伐。

他们虽然不如鲁迅那样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但他们以触及层次之广,感受角度之多,共同结成了鲁迅这面大旗下向愚腐的国民性宣战的整齐阵容。

但是纵观这一历史,在所有现代作家中,最丰富具体、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国民性的千姿百态的,恐怕要推老舍。

由于鲁迅后期专利于“匕首和投枪”的严酷斗争而没有创作更多的小说,所以在国民性形象塑造的种类和数量上,老舍恐怕是超过了鲁迅的。

当然,老舍并未明确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发表过自己的主张、见解,但是老舍在这方面的贡献是不容否认和忽视的客观存在。

思想水平平庸的人,读老舍的作品,哈哈一笑完事;思想水平深刻一些的,能从老舍的喜剧中看出悲剧,从幽默与荒诞中看出严肃与庄重。

例如《二马》中迂腐虚荣的老马:“快到一点钟了,马老先生的肚子微微响了几声;还勉强吸着烟,烟下去之后,肚子透着分外的空的慌,心里说:“看这样儿,是非吃点什么不可呀!”好几次要下楼去向房东说,总觉得还是不开口好。

站起来走了几步,不行,越活动越饿。

又坐下,从新装上一袋烟,没抽,把烟袋又放下了,又坐了半天。

肚子不但响还有点疼了。

“下楼试试去”[1]这里马则仁的滑稽可笑虚伪,好面子全暴露无遗。

如果说不深入了解鲁迅,就不触目惊心地认识到国民性问题之严重与深刻的话,那么不深入了解老舍,恐怕就不能感同身受地认识到国民性无处不在的普遍性和它的复杂性。

本文所指的国民性外延比较广泛,泛指我们民族基于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种种集体意识及其精神表现,并不局限于一定的感情色彩。

在不同的上下文里,也往往与民族精神、国民精神等概念互文见义。

二、老舍如何看待国民性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

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家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

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钱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话剧),为他们的魅力所吸引。

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与现当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

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我们知道老舍很少发表政论性的文章,他不止一次讲过,“我是不敢轻易谈理论的”而且我们应该承认,老舍在政论上缺乏鲁迅、郭沫若那样深邃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但是不等于他对时代风云、民族命运、社会前途乃至国民性等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我们从大量的散文、杂文,以及他的小说中情不自禁地站出来所发表的议论中,可以发现,老舍有着独特的见解,而且有着一双与其他作家不同的观察世界的眼睛。

首先,这是一双贫苦市民的正直的眼睛。

他在《昔年》一诗中说:“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2]“由于幼年境遇的艰苦,情感上受了挫伤,他总能冷眼把人们分成善恶两堆”[3]这“善”与“恶”的概念,来自他周围的那个世界。

“他们所居住的小胡同里,同住着许多贫穷的北京市民,糊棚的,卖艺的,当小伙计的,做小买卖的,当巡警的,卖苦力的,当仆人的,当兵的,三教九流都占全了,姥姥家的同辈兄弟们,也多是靠劳动过活的苦人,当木匠的,当泥水匠的,当油漆的,五行八作,也几乎都有。

”因为朝夕相处,所以使他对他们的生活非常熟悉,他们受的苦,受得累,他都亲眼目睹,老舍就是从这些人身上,尤其是从他那吃苦耐劳、勤俭朴素、坚强慈祥、助人为乐的母亲以及乐善好施的刘大叔(即宗月大师)和称得上是北京小媳妇的典范的大姐等人身上,继承和吸取了普通市民的良好素质,练就了一双以普通人民的利益为是非标准的眼睛。

在这双眼睛里,母亲,大姐,刘大叔以及《正红旗下》中的二哥福海等是一堆儿的,他们勤劳、善良、有本事,为人排忧解难。

而姑母、大姐夫和大姐的公婆等是另一堆儿,他们好吃懒做,软弱无能,“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糊涂的梦”[4],此外还有一堆儿,那就是从《老张的哲学》中的老张、《赵子曰》中的欧阳天风、《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直到《四世同堂》中的冠小荷一系列角色所代表的生活中那班损人利己、欺软怕硬、卑鄙无耻、阴险毒辣的“恶人”。

所有这些人,经过老舍那双正直朴素而又聪慧敏感的眼睛,分成不同种类,同时又连成一片,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负载着国民精神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物都清晰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了老舍的创作水平,尤其是刻画人物的高超技术。

在以后的创作生涯里,他不论要写具有那种精神状态的人物,只要一闭眼一伸手,就可以在这个世界里探囊取物般轻轻拈出来。

因为对于生活,“他不是去体验,而是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

[5]这些也正是老舍进一步认识国民性、理解国民性、建立国民性思想系统的坚实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老舍的眼睛又是一双现代知识分子的眼睛。

老舍自幼聪明好学,群涉博览。

自19岁(1918年7月)结束学生生活以后,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圈内。

“五四”运动,虽然他没有直接参加,但仍然不可抗拒的地成为他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应该做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

这两种认识就是我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

”[6]老舍把“五四”精神着重体会成两个“尊严”。

这与他头脑中的传统思想意识是分不开的,拥有了广博的知识和先进的思想武器,就使得老舍在观察民族精神、国民性方面时,具有了崭新的眼光。

他把脑海中的那些“善”人,“恶”人以及所谓的中间人的品质进行概括,解析,从中寻找古老民族文化意识沉积的轨迹,从那些原来认为是完善的“善”人身上看出妥协、忍让的缺陷,特别是从他最熟悉的人中去形象地把握“东亚病夫”的病症。

如写祥子失去车之后的痛苦无助。

“祥子自己可并没有轻描淡写的随便忘了这件事。

他恨不得马上就能买辆新车,越着急就越想着原来那辆。

一天到晚任劳任怨的去干,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就觉得发堵,不由的想到,要强大又怎么样呢,这个世界并不因为自己要强而公道一些,凭着什么把他的车白白抢去呢?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不知再遇上那样的事呢?他觉得过去的事象个噩梦,使他不敢再希望将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