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题看新闻叙事中的原型因素_华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新闻信息之所以能迅速地在人群中散播,并形成一定的舆论,这与新闻中所蕴涵的原型因素密切相关。新闻叙事中存在大量母题原型,这些母题体现了人们内心的“深层动机”,它们决定了哪些事件能激活大脑的兴奋中枢。文章从母题出发,探讨新闻叙事中的原型因素,试图从文化角度揭示新闻叙事的根本特质,对新闻叙事何以引发受众共鸣作出深层次的解答。

关键词:母题 原型 新闻叙事

从母题看新闻叙事中的原型因素

一、引论

大千世界,每日新闻无数,媒介为何选择此事或彼事作为新闻叙事的对象?一般的回答是:依据新闻价值。可所谓的新闻价值为什么就能触发受众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正是那些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古老精灵集结而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对新闻叙事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型(archetypes)一词出自希腊文“archetypos”。“arche”指“最初的”、“原始的”,“typos”则指“形式”。容格在提出集体无意识学说时认为,“原始意象或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主要由那些被抑制的和被遗忘的心理素材所构成,它们在神话和宗教中得到最明显的表现,但也会自发地出现在个人的梦和幻想中,它们的存在为艺术和文学提供了基本的创作主题”[1]。不仅是文学叙事,新闻叙事中也存在大量原型。所谓的“新闻”,大部分只是以不同主角出现的“旧故事”,真正的“史无前例”可谓凤毛麟角。新闻信息之所以能迅速地在人群中散播,并形成一定的舆论,这与新闻中所蕴涵的原型因素密切相关。能够深深吸引住大众注意力的传媒事件大都拥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每一个以神奇的力量吸引住我们的事件,都是某一种版本的“过去”——它们是一则则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的神话。

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人物,也可以是结构单位,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本文选择原型的一种——母题来分析新闻叙事中蕴含的文化特质。

二、新闻叙事中的典型母题

母题(motif)是民间文学与中世纪文学研究常用的术语,“指的是文学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反复书写、表现的共同主题。它在某个历史时段中原创成型,由于其思想情感的基点和指向具有某种代表性,以后便不断衍生,为后代文学反复借鉴、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它既有微观的局部的更新变化,但又保持着宏观的整体一致性”[2]。维谢洛夫斯基认为:“母题是基本叙述单位,即指日常生活或社会现实领域中的典型事件。”[3]可见,母题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是“文学活动历史惯性的流露”[4]。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的母题选择,必然是一种推动构思和结构文本的力量。而且,母题似乎具有磁石的作用,能把与之相关的经验吸引过来形成某种情结、题材和主题在作品中得以集中体现,如神话中就有造人母题、感生母题等。

新闻从古代源起至今,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叙事母题,如寻宝、灾变、性、死亡、异趣等。南美土著人的“湖边鱼图”就体现了最初的寻宝叙事母题,“鱼”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宝,发现了宝物便当作新闻及时传达给同

华进

伴。时至今日,如果把宝物“鱼”换成“石油”、“金矿”等,这类事实仍然能进入报道者的视野,也仍然能引起受众的兴趣,“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所使用的语言或对事件的描述,其基础大都来自社会文化中为广大受众所熟悉的故事结构(或称新闻框架)”。[5]

(一)寻宝母题

“寻宝”母题在文学叙事中比比皆是,如古希腊传说中阿耳戈英雄寻找金羊毛的故事,中国《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等。当原始形态的寻宝母题进入近现代文学时,出现了许多变体。“寻宝”的重点已不在于“宝”,而在于寻找的过程,或者根本就无实物形态的“宝”,这“宝”只是人们心中的理想、目标罢了。后来,“寻宝”逐渐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变体,即“奇遇”——一种没有或者不强调“寻找”行动的“福从天上来”的“寻宝”。高小康认为,这种“奇遇”故事是社会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显示出大众心理的消极面——行动的惰性和自欺的需要。

寻宝母题在新闻中多表现为“奇遇”这种变体。高小康认为:“在当代文化中,‘奇遇’故事更多地出现在‘纪实’话语中,如各类小报、消遣性杂志乃至街谈巷语中,‘奇遇’以新闻的形态出现,比如在叙述一位大亨的轶事时,常常会特别着重于某些机遇或巧合,从而使某个人的历史变成‘奇遇’故事。”[6]原始新闻中存在很多奇遇新闻,南美土著人的“湖边鱼图”就是这方面的新闻杰作。原始人在劳作或狩猎中,发现新奇现象,及时告知所属部落,从而担当起新闻信使的角色。后来,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物质财富大幅增长,人们见识也广了,“奇遇”的几率小了,但人类仍不自觉地在新闻中沿用“奇遇”的叙事习惯,发现未及预料的事物时仍津津乐道,如每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几乎都被新闻媒体予以特别关注。时至今日,这类叙事母题仍然影响着新闻叙述人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单从下列新闻标题便可见一斑:《科学家发现人类400万基因开关有助控制疾病》、《科学家发现“绿巨人蛋白质”可助肌肉生长》、《东北又闻虎啸声》、《大庆乡又见“赤脚医生”》等。这类新闻的叙事模式是与寻宝母题及其变体一脉相承的。

(二)灾变母题

人类通过烟火报告灾变由来已久。先民在长期的劳动中,不断学习战胜自然的技巧以自保,他们常以自然物为媒介来传递灾变的信息,如非洲的木鼓就曾是最先进的媒体。面对灾害,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首要的前提是了解灾变事实,并进一步建立起认知模式,“这些反面事件的认知模式和自我防卫的情感系统直接胶合在一起,在这个情感系统中对一切可能出现反常现象的事物的好奇之心又做好了逃遁或保护性行动的有效准备”[7],而新闻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向人们提供环境与安全的信息,因此,媒体有责任让人们及时了解灾变信息,顺应自然或改造自然,趋吉避凶。典型的是,每次自然灾害有所征兆时,媒体不遗余力进行报道,便于人们及时采取措施以求自保。而每次灾变过后,幸存的人们又不屈不挠地开始了新的建设,媒体也十分关注灾后重建工作,因为这至少表明,人类在灾变面前是不会轻易妥协或被打败的。

除自然灾害及流行疾病外,还有一类灾变,即典型的人为灾害。目前,在灾变中深刻剖析人类过失的报道已越来越常见,如:《周克华密码》、《延安特大交通事故再次敲响警钟》、《哈尔滨大桥坍塌 “奇迹”背后是“地雷”》等,无不一针见血地剖析了人类自身的“罪恶”。近年来,国内媒体对交通事故的报道频率不断加大,灾变的频繁发生引起人们对“自身”过失的思考,体现在报道中就是新闻叙事人越来越注重新闻背后的新闻,也即新闻事实发生的深层原因,这自然切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三)性母题

“性”在古代社会中是仅次于“食”的一大要事,所谓“食色性也”。“食”为了生存,“性”则为了繁衍。由此,便有先民们对“性爱”的大量想象,产生了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