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典含义
1)《汉书· 河间献王传》称赞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 事求是”。 2)《左传· 文公七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 事。” 3)《尚书· 洪范》把“实事”概括为“五事八政”。 五事:貌(容貌)、言(言谈)、视(视察)、听(听 受)、思(思虑)。 八政:食(管理民食)、货(管理财务)、祀(管理祭 祀)、司空(管理住行)、司徒(管理教育)、司寇 (管理司法)、宾(接待宾客)、师(治理军务)。 4)《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4、墨家的人本思想
1)《兼爱上》:“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 身,犹有不孝乎?视父兄若其身,恶施不孝?犹 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 不孝不慈无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 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无有,犹 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乎?视人家若其 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 家、诸侯之相攻无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 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 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2)《兼爱中》:“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 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柏拉图语
“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 适合神而不适合人,我们 人只能爱智慧。”
知识≠智慧
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通常具 有功利性或有用性。 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智慧本身 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唯有哲学是真正 自由的学问。 ---亚里斯多德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装 饰的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
《中国哲学史》
2013年9月
课程简介
《中国哲学史》是我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 生的选修课,属通识课系列。其目的在于顺应 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提升大 学生的文化素质,拓展与完善其知识结构。 该课程主要学习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基 本问题和基本线索,在一般层次上让学生对博 大精深的中国哲学获得总体上的了解,理解哲 学这一思想方法的核心,促使学生思考哲学问 题,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锻炼其理论思维 的能力。
5、道家的人本思想
1)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2)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 姓心为心。” 3)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 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 奉有余。”
6、以人为本精神评述
1)人本主义的精神传统。 2)注重群体性原则。 3)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 人为善、利群利他、忧国忧民、严 于律己、推己及人、向往高尚人格 等合理思想,曾对中华民族的形成 发展发生极大的影响。
5、实事求是精神的发扬
1)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息息相通。 2)毛泽东: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 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 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 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 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哲学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中国哲学浓缩地反映出中华 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 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 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等,简言 之,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 特有传统。
中国哲学的精神
§自强不息 §实事求是 §辩证思维 §以人为本 §内在超越 §有容乃大
2、中西哲学思想方法比较
1)古希腊哲学重视形式逻辑 2)中国哲学重视辩证逻辑 3)“两点论”的思想方法
3、阴阳范畴
1)两性说 2)蓍草说 3)山体说
4、辩证法的类型
1)道家“贵柔”的辩证法 2)兵家“尚刚”的辩证法 3)儒家“执中”的辩证法 4)佛教的“中观”辩证法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唯物辩证法息息相通
1)传统辩证法的自发性 2)辩证思维能力的新发展 3)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化
三、辩证思维
§理论内涵 §中西哲学思想方法比较 §阴阳范畴 §辩证法的类型 §与唯物辩证法息息相通
1、理论内涵
1)与注重发展、注重有机联系的宇宙观相联 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比较发达。 2)李约瑟: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 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 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 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 机的宇宙的哲学。 3)先哲在思想方法论方面的基本态度。
一、自强不息
§理论内涵 §西方哲学的问题 §中国哲学的问题 §从世界观讲到人生观 §自强不息精神的发扬
1、理论内涵
1)《周易· 乾卦· 象传》:“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中国哲学的积极进取意识。 3)先哲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 的基本态度。
2、西方哲学的问题
世界是什么? 静态的画面 分析的思路 原子论
7、内在超越精神评述
1)哲学保持独立品格 2)为无神论思想发展提供 氛围。
六、有容乃大
§有包容性无排他性 §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学习、借鉴、吸收、融会外国 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
思考题
1、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2 、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何影 响? 3 、 你怎样看待中国传统哲学发展 的基本线索?
四、以人为本
§理论内涵 §中西哲学类型的差异 §儒家的人本思想 §墨家的人本思想 §道家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精神评述
1、理论内涵
1)三种类型:自然哲学、人生哲学、 宗教哲学 ①人生实践始终是中国哲学的主题 ②注重人生哲学的特色 ③天人合一的思路
2、中西哲学类型的差异
1)西方哲学指向存在世界,中国哲学指向价值世界。 2)西方哲学帮助人们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中国哲学指 导人们安顿价值。 梁启超:“中国学问不然,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毋 宁说是行为的学问。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 以求知识为出发点,亦不以求知识为归宿点。直译 的Philosophy,其涵义实不适于中国,若勉强借用, 只能在上头加个形容词,称为人生哲学。中国哲学 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 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系。”
五、内在超越
§理论内涵 §外在超越的路向 §内在超越的路向 §儒家的内在超越思想 §道家的内在超越思想 §禅宗的内在超越思想 §内在超越精神评述
1、理论内涵
1)内在性:现实主义品格;倡导经 世致用的入世精神;看重实用理性。 2)超越性:理想主义的品格;要求 超凡入圣;看重价值理性。 3)表达了我们先哲在价值观方面的 基本态度。
第一讲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是什么?
关于哲学的成见
○ ○ ○ ○ 哲学是科学 哲学是使人有智慧的学问 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 哲学无用
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解
“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 “提供一切知识的基础” “发现生命的意义” “使人崇高起来”
Philosophia:( philo+sophia)=爱智慧
2、外在超越的路向
1)宗教哲学的超越取向 2)基督教的原罪说和拯救说 3)佛教的“人生是苦”说和解 脱说
3、内在超越的路向
1)人生哲学的超越取向。 2)肯定人生的价值,肯定在人性中存在着自 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 3)设定理想的价值目标,以此作为衡量自我 完善的尺度,作为意义追求或形上追求的 方向。 4)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主要参考书目
宋志明:《中国传统哲学通论》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讲授内容
第一讲: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讲: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讲: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四讲:中国哲学的宇宙论 第五讲:中国哲学的本体论 第六讲: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 第七讲:中国哲学的知行观 第八讲:中国哲学的价值观
5、道家的内在超越思想
1)老子:“道生之,德畜之。” 2)庄子:“若夫乘天地之正,而 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 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 无功,圣人无名。”
6、禅宗的内在超越思想
1)慧能:“东方人造罪,念佛 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 生何国?” 2)“菩提只向心觅,何劳相外 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只 在眼前。”
参考书
1、宋志明:《中国传统哲学通论》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2。 3、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一至五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至1987。
二、实事求是
§理论内涵 §哲学释义 §古典含义 §重行的传统 §实事求是精神的发扬
1、理论内涵
1)先哲在知识论方面的基本态度 2)“实事求是”是“自强不息” 的延伸 3)注重人生实践的特有品格
2、哲学释义
1)核心词为“是”。含有智慧、 知识、原则、办法、道理、真理、 正确等意思,与“非”相对。 2)特色在于“实事”。“实事” 就是实践 。 3)为“实事”而求知识,求那种 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的知识
3、中国哲学的问题
世界怎么样? 动态的过程 综合的思路 元气论
4、从世界观讲到人生观
1)“生”作为人类社会和生活实践 的最根本原则 ,帮助人们燃起心 中的希望之灯 2)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3)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自强不息精神的发扬
孙中山:愈挫愈奋。 “至诚无间百折不回,……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毛泽东:革命的乐观主义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 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邓小平:改革开放。 胡锦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黑格尔
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解
解决精神的焦虑、信仰的缺
失、形而上的迷失、人生的 危机、意义的失落、人与自 我的疏离等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
“就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冯友兰语
“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4、儒家的内在超越思想
1)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古之学者为 己,今之学者为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 之。”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则知天矣。” 3)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都无该载。” 4)王阳明:“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 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3、儒家的人本思想
1)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敬鬼神而远之。”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 2)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
4、重行的传统
1)与西方哲学重知的传统形成对照。 2)《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从 彳(chi),从亍(chu)。凡行之属, 皆从行。” 3)行包含着目的性,对于目的的清楚了解 和准确定位,就是中国哲学中的知。 4)中国哲学特有的知行观。 5)用短文、札记、书信、语录、注疏等形 式表达睿智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