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山区地形序列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_赵玉国

合集下载

《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范文

《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植树造林已成为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壤有机碳作为衡量土壤质量和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植树造林实践、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了不同类型植树造林地区,包括山区、平原区、沙地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二)研究方法1. 土壤样品采集:在各植树造林地区分别设置采样点,按照一定的深度和间隔采集土壤样品。

2. 土壤有机碳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

3.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植树造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一)总体分布特征通过对不同植树造林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发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地区间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深层土壤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表层土壤受到植被覆盖、根系分泌物和地表凋落物等的影响,使得有机碳输入量较大。

(二)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植树造林地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

在山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平原区和沙地,由于地形相对平坦,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均匀。

此外,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也有影响。

四、影响因素分析(一)植被类型与覆盖度植被类型和覆盖度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植被类型丰富、覆盖度高的地区,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也较高。

这是因为植被通过根系分泌物和地表凋落物等途径,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二)土地利用方式与经营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灌溉、除草等,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青海超净区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分布特征

青海超净区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分布特征

青海超净区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分布特征王金贵;李希来;李宗仁;刘育红;盛海彦【摘要】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亚洲四大超净区之一,该区域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除了来自大气沉降外,只有输出没有人为输入,这一生产管理方式是否会影响该地区草原生产的可持续性,目前鲜见报道.文章分析了青海省河南县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以确定该区域土壤供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县高寒草甸土壤中灌丛型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为79.07 g·kg-1,禾草型草甸最低,为57.89 g·kg-1;灌丛型草甸、杂类草型草甸和沼泽型草甸之间土壤有机碳差异不显著,与矮嵩草型草甸和禾草型草甸差异显著.土壤全氮含量同样为灌丛型草甸最高,为7.14 g·kg-1,禾草型草甸最低,为5.52 g·kg-1,但5种类型草甸土壤全氮含量均差异不显著.土壤全磷含量以杂类草型草甸最大,为2.0 g·kg-1;全钾含量以矮嵩草型草甸最大,为25.21 g·kg-1;而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均以沼泽型草甸最小,分别为1.93 g·kg-1和21.10 g·kg-1,但5种类型草甸土壤的全磷和全钾含量均不显著.灌丛型草甸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为438.72 mg·kg-1;禾草型草甸最小,为391.10 mg·kg-1.灌丛型草甸和杂类草型草甸土壤碱解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与沼泽型草甸、矮嵩草型草甸和禾草型草甸差异显著.沼泽型草甸土壤速效磷含量最大,为13.79 mg·kg-1,矮嵩草型草甸最小,为10.32 mg·kg-1;5种类型草甸土壤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杂类草型草甸中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350.94 mg·kg-1,沼泽型草甸最小,为246.25 mg·kg-1;矮嵩草型草甸、禾草型草甸和杂类草型草甸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与灌丛型草甸和沼泽型草甸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和碱解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5种类型草甸土壤供氮、供钾潜力均极高,且速效钾含量已达到富钾水平,但供磷潜力较低.%Henan Mongolian Autonomous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has been recognizedas one of the four most super clean areas in Asia b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There is no artificial input of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and other nutrients into the soil, except from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Whether this mode of animal husbandry management will affect the sustainability of grassland production in this area remains unknown.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total potassium and available nutrients in five different meadow soi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shrubby meadow soil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at 79.07 g·kg-1; but the lowest in the dogstail meadow soil (57.89 g·kg-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shrub meadow, forbs meadow and swamp meadow,except kobresia humilis meadow and forbs meadow.Similarly,the shrub meadow soil had the highest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7.14 g·kg-1, and the forbs meadow soil had the lowest (5.52 g·kg-1).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nitrogen content among the five meadow soils. The maximum content of total P in forbs meadow soil was only 2.0 g·kg-1, and the maximum content of total potassium in the koberesia humilis meadow soil was much higher at 25.21g·kg-1; total phosphorus and total potassium content was the lowest in the swampy meadow soil at 1.93 g·kg-1and 21.10 g·kg-1, respectively, but the contents of total phosphorus and total potassium in the five meadow soils were not significant. Soil nitrogen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about 438.72 mg·kg-1) in shrubby meadow and the lowest in dogstail meadow (391.10 mg·kg-1).The soil nitrogen content in shrubs and forbs meadow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but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swampy meadow, kobresia humilis meadow and dogstail meadow. The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13.79 g·kg-1) in the shrubby meadow soil and the lowest (10.32 g·kg-1) in the dogstail meadow soil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the five meadow soils. The forbs meadow soil had the highest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350.94 g·kg-1), and the swampy meadow soil had the lowest (246.25 g·kg-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among kobresia humilis meadow, dogstail meadow and forbs meadow except shrubby meadow and swampy meadow.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il total nitrogen and available nitrogen in the investigated grassland. The supplying potential of soil nitrogen and potassium in the five types of grassland was rather high, and the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had reached the rich potassium level, even though the supplying potential of phosphorus was lower.【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8(027)002【总页数】7页(P232-238)【关键词】超净区;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分布特征【作者】王金贵;李希来;李宗仁;刘育红;盛海彦【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2;S158.3;X144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贮量最大的碳库(Smith,2010),据研究报道,全球土壤中的总碳量约为14×1017~15×1017 g,这一贮量是陆地生物总碳量(5.6×1017 g)的 2.5~3倍(刘淑丽等,2016)。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土壤水分与土壤全碳空间异质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土壤水分与土壤全碳空间异质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土壤水分与土壤全碳空间异质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条件,以其独特的高山草甸和高山沼泽等生态系统而著名。

这些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和有机碳,是维持这些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生态系统面临着许多威胁,如降水减少、土地利用变化等。

因此,研究土壤水分和土壤碳的空间异质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现代遥感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土壤水分与土壤全碳的空间异质性,评估影响因素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1、采用遥感技术获取所研究区域土地覆盖类型和降水量等数据。

2、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和土壤全碳的空间分布规律。

3、评估影响因素和生态环境变化对土壤水分和土壤全碳的影响。

4、提出土壤水分和土壤全碳保护和管理建议。

四、研究意义1、为青藏高原东缘高寒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持。

3、拓展土地生态学和土壤学研究的领域。

五、研究方法1、遥感技术:采用Landsat-8 OLI影像数据获取所研究区域土地覆盖类型和降水量等数据。

2、地统计学方法:通过Kriging插值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土壤水分和土壤全碳的空间分布规律。

3、统计软件:使用ArcGIS、R和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六、研究计划1、第一年:收集所研究区域遥感数据和地形等数据,并建立土壤水分和土壤全碳的统计模型。

2、第二年:采集土壤样品,测量土壤水分和土壤全碳,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第三年:评估影响因素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并提出土壤水分和土壤全碳保护和管理建议。

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研究

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研究

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研究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其中,高寒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碳循环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研究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高寒生态系统一般分为草原和森林两种类型。

这些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大量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并将其积累在根、茎和叶等组织中,形成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库。

然而,高寒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相对复杂。

首先,在高寒地区,土壤常年被冻结,造成了大量的有机碳被固定在土壤中,不会轻易释放。

但是,随着气温升高,土壤冻结时间逐渐减少,导致之前被冻结的有机碳开始释放。

其次,在高寒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长季节非常短,同时又存在大量的干旱和低温等逆境,因此,植物的生物量积累相对较少。

最近的研究表明,高寒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类型、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地形等因素。

因此,对于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机制和动态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揭示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研究气候变化加剧导致的一系列影响,如温度上升、降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将对高寒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碳循环和物质循环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具体来说,高温和干旱将导致植物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减少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从而影响碳循环过程。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增温也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加强,使得土壤中储存的大量有机碳逐渐释放,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

因此,高寒生态系统中的碳汇、碳源等概念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探索高寒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并建立适当的碳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方案,以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

结语总之,对高寒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高寒生态系统的作用和价值,而且可以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_张蓓蓓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_张蓓蓓

植物生态学报 2016, 40 (2): 93–101 doi: 10.17521/cjpe.2015.0406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张蓓蓓1,2刘芳1丁金枝2,3房凯2,3杨贵彪2,3刘莉2,3陈永亮2李飞2,3杨元合2*1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呼和浩特 010051;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 要准确评估土壤无机碳库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

然而, 由于深层土壤剖面信息匮乏, 使得目前学术界对深层土壤无机碳库的了解十分有限。

该研究基于342个3 m深度和177个50cm深度的土壤剖面信息, 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0–50 cm、0–1 m、0–2 m和0–3 m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分别为8.26、17.82、36.33和54.29 Pg C, 对应的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7.22、15.58、31.76和47.46 kg C·m–2。

研究区土壤无机碳密度总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 高寒草原土壤的无机碳密度显著大于高寒草甸的无机碳密度。

整体上, 不同深度的高寒草原无机碳库约占整个研究区无机碳库的63%–66%。

此外, 深层土壤中储存了大量无机碳, 1 m以下土壤无机碳库是1 m以内无机碳库的2倍。

两种草地类型土壤无机碳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 对高寒草原而言, 0–50 cm土壤无机碳所占的比例最大; 但对高寒草甸而言, 在100–15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出现富集。

这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深层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无机碳库,需在未来碳循环研究中予以重视。

藏北高寒草原样带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藏北高寒草原样带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通信 作 者 :王小 丹 ,男 ,研究 员 ,博士 ,研 究方 向 为高 山环 境与 高寒 生态 。Emalw d m ea. — i x @id . c : cn
— . 收 稿 日期 :20l1 1125
曹樱子 等 :藏北 高寒 草原样带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 响因素
25 1

= 一
地 上 生 物 量 及 地 下 生 物 量 均 不 存 在 显 著 相关 关 系
( 6 6 , D, E o 图 A, C 6 6
3 讨 论 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动植物 、 微生物的残体
和 根 系 分 泌 物 ,并 处 于 不 断形 成 与 分解 的 动 态 过 程 ,因此 土壤 有机碳 含 量是 生态 系 统在特 定 条件 下
藏北高寒草原样带土壤有机碳分布及 其影响 因素
曹樱 子 L ,王 小 丹
1 .中国科学 院 成都 山地 灾害 与环 境研 究所 ,四川 成 都 6 04 ;2 10 1 .中 国科学 院研 究生 院 ,北京 10 4 00 9
摘 要 :沿藏北 高寒草 原冈底斯 山一 申扎一 双湖样带 ( 02 ' 至 3 。q ) 3 。5 N 36' ,在 3 , 1 7个样点采集 土壤 和植 物样品 ,分析藏北高寒草
3. 85 %。高 寒 草原 土 壤 固碳 功 能变 化 ,不仅 具 有 显 著 的 区域 环境 效应 ,而且 可 以通 过不 同圈层 的相互 作用 ( 壤一 被. 气 )影 响全 球 环境 演 化 。本研 土 植 大 究基 于 样带 采样 方法 ,研 究 藏北 地 区高寒 草 原土 壤 有机 碳 的分 布特 征 ,并 进 一步 分析 土壤 质 地 、颗 粒
生 态环境学报 2 1, l2: 1—1 0 2 2 ()2 32 9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金峰;杨浩;赵其国
【期刊名称】《土壤》
【年(卷),期】2000(032)001
【摘要】本文论述了碳循环对气候系统的影响,阐明了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页数】7页(P11-17)
【作者】金峰;杨浩;赵其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
【相关文献】
1.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李甜甜;季宏兵;孙媛媛;罗建美;江用彬;王丽新
2.伏牛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J], 刘谊锋;田耀武
3.广东韶关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李婷婷;陈恩
4.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J], 苏永中;赵哈林
5.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周恒;田福平;路远;胡宇;时永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贡嘎南山-拉轨岗日山为例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贡嘎南山-拉轨岗日山为例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贡嘎南山-拉轨岗日山为例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29)7【摘要】对贡嘎南山-拉轨岗日山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0~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表层(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平均为(2.4986±0.7864) g/kg,占表层土壤有机碳的(12.7926±21.00)%.在海拔4424~4804m范围内,随着海拔升高,表层(0~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分布特征,有机碳活度也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分布特征.影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最关键的环境因子是地上生物量、0~10cm地下生物量、30~40cm地下生物量、20~30cm土壤含水量、0~20cm土壤容重、20~40cm土壤容重和土壤全N量;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活度最关键的环境因子则是植被盖度、20~30cm地下生物量、0~10cm土壤含水量、10~20cm土壤含水量、20~30cm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K和土壤全N量.%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soil (0-20cm) labile organic carbon of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at the south slope of Gongga south mountain-Laguigangri mountai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 of the topsoil (0-20cm) labile organic carbon was (2.4986±0.7864) g/kg, accounting for (12.7926±21.00)% of the topsoil organic carbon in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at the south slope of Gongga south mountain-Laguigangri mountain.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topsoil (0-20cm) labile organic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lability were decrease→increase within the altitude range of 4424-4804m. The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tent of topsoil labile organic carbon were overground biomass, biomass of underground 0-10cm and 30-40cm, moisture of underground 20-30cm, soil bulk density of underground 0-20cm and 20-40cm, and 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 However, the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the topsoil (0-20cm) organic carbon lability were vegetation coverage, 20-30cm belowground biomass, 0-10cm,10-20cm and 20-30cm underground soil moisture,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labile Potassium and 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总页数】8页(P3501-3508)【作者】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作者单位】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林芝,86000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林芝,860000;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林芝,860000;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林芝,86000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51.144【相关文献】1.西藏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梯度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J],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2.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磷比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王建林;钟志明;王忠红;张宪洲;沈振西;胡兴祥;大次卓嘎3.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研究 [J],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4.贡嘎南山-拉轨岗日山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5.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J],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

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

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蔡倩倩;郭志华;胡启鹏;武高洁【摘要】研究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每年6-10月积水)和无积水3种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极高,表土层(0 ~ 10 cm)最高可达73.2 g·kg-1,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6 ~10倍,且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深达400cm,远远超过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在浅土层(0~50 cm)和深土层(200~400 cm),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 <0.05),在0 ~ 50 cm浅土层表现为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无积水区,在200 ~ 400 cm深土层表现为无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常年积水区,而在50 ~200 cm中间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P >0.05);在0 ~ 400 cm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C/N值多小于15,这有利于高寒湿地土壤碳的积累;若尔盖嵩草草甸湿地的有机碳储量极高,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和无积水区在0 ~ 40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64.87,71.21和76.45 kt· km-2,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20 ~ 40倍;约60%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在l m以下土层;整个若尔盖高原地区的高寒嵩草草甸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约为0.245 Pg.%The soil organic carbon ( SOC) and carbon storage of Zoige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wetland under no water logging, perennial water-logging and seasonal water-logging( during June to October)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C of Zoige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wetland was extreme high and that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soil (0-10 cm)reached to73. 2 g·k g-1 , 6 - 10 times higher than the forest, farmland and grassland ecosystem in China.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reached to 400 cm under ground, which was far more than the forest, farmland and grassland ecosystem in China.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in SOC between shallow soil layer (0-50 cm) and deep soil layer (200 -400 cm) over different hydrologic conditions. In the shallow soil layer (0-50 cm) the SOC rank was: perennial water-logging > seasonal water-logging > no water-logging, and in the layer 200 - 400 cm the rank was: no water-logging > seasonal water-logging > perennial water-logging, while in the soil layer 50 -200 cm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OC (P > 0.05). In the soil layer 0 -400 cm, the C/N ratio of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wetland over different hydrologic conditions mostly was less than 15 , which was beneficial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oil carbon. The carbon storage of Zoig(e)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wetland was at a very high level, the soil carbon storage of perennial water-logging, seasonal water-logging and no water-logging was 64. 87 ,71. 21 and 76. 45 kt · km-2 respectively, which was 20 -40 times higher than the forest, farmland and grassland ecosystem in China. Approximate 60% of soil carbon storage distributed under the 1 m soil layer. The total soil carbon storage of Zoige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wetland was about 0. 245 Pg.【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13(049)003【总页数】8页(P9-16)【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储量;嵩草草甸;水分条件;若尔盖高寒湿地【作者】蔡倩倩;郭志华;胡启鹏;武高洁【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Q142.3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储存了大量有机碳,而且一直以来还被认为是大气 CO2的重要碳汇,在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Neue et al.,1997;Richert et al.,2000;Bernal et al.,2008;邵学新等,2011)。

川西北高寒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川西北高寒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p f s 1 er tc)og n ro es i f e d wsi ee h i e t7 . g , lw d y r i ( m t i ,ra ic b n ni sn u y a o l r t h hs (2 6 / ) oo e ol e h k e ca d t itt m e o e g w 0 k m fl b al il ol2 .8k / a dte u —lieme d w s i( 70 gm )whl a ~ 0c ik o y r l va s i(65 gm ) n ns bapn a o ol1 .5k / , ith tn0 2 m t c pl es ond n ie r e r a ig i s balie me d w o l n l va ol ln t oigd e e g nc a b e st swe ed c e sn u - pn a o s ia d al il iao gwi g n e p r i n u s h
( ba i a o o,u y e d wsia d lv lo ) o g u n o ny n r w s Scu n f h a s —ln me dws it a o l n l i i iH n y a ut,ot e t i a i . u pe l f m t o, au as ln C h h oC n
不毛 彳 斜 2 0 第2卷 第6 0年 1 9 期
Sa h n r mn ]Se e hn a vo ea cn s g E in t i c
川西北高寒地区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Vet a Ditiu in f o Or a i Cab n e ste i te ri l sr to o S i c b l g nc ro D n iis n h Artc Alie c i— pn R go o No twe t c u n e in f rh s Sih a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金 峰 杨 浩 赵其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210008)摘 要 本文论述了碳循环对气候系统的影响,阐明了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全球变化全球约有1500Gt碳是以有机质形态储存于地球土壤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

地球地圈与气圈之间的碳平衡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干扰,毁林、燃烧生物和化石燃料、环境污染、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等等,这些过程都加剧向大气排放CO2等各种温室气体。

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关注,促使人们从能源到农业各个领域研究碳的数量、分布和在不同系统中的行为及影响关系。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要求签约国确定国家级尺度上温室气体净排放通量,对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统计和对有机碳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是其中一部分重要工作。

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 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的重要意义碳是自然界中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在水圈、气圈、地圈和生物圈中动态循环(图1)[1]。

近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尤其是无节制地燃烧化石燃料、毁灭森林和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等活动,对碳在地球各圈层特别是气圈与土圈之间的平衡机制有相当显著的影响,造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增高已是公认的事实[2]。

二氧化碳(CO2)作为温室气体主要的成分之一,其浓度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对太阳热量的吸收和散发,进而影响到全球表面的生态平衡。

全球约有1500Gt碳是以有机质形态储存于地球土壤中[3],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分解的速率决定着土壤碳库储量。

土壤碳库储量约是大气碳库的2倍,因此土壤有机碳库储量较小幅度的变动,都可通过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直接导致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以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虽然对于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预报证据以及气候变暖对生态圈总体效果是利是弊还尚有争论,但一个世纪以来Arrhenius的温室效应理论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4]。

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

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

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李月梅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8)010
【摘要】利用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了青海省高寒农区退耕还林(草)前后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人工林、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下的土壤总有机碳、轻组含量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人工林>农田,林草间作与人工林、农田2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轻组有机碳由高到低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原生样地与人工林和农田间差异显著(P<0.05);比较轻组含量,其序列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原生样地的开垦会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下降,而农田退耕为林草间作和人工林后有利于土壤固碳能力的增加.
【总页数】3页(P5191-5193)
【作者】李月梅
【作者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3.6
【相关文献】
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J], 吕元春;许鹏程
2.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英文) [J], 李月梅
3.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 [J], 李月梅
4.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成特点 [J], 汪明霞;朱志锋;刘凡;谭文峰
5.青海高寒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持水能力及影响因素 [J], 王紫薇;黄来明;邵明安;裴艳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data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we studie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about natural 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 Quercus liaotungensis and artificial P. tabulaeformis forest in Ziwuling forest area of Loess Plateau. The results were showed as followings: 1)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13.67g/kg, 13.95g/kg, and 11.43g/kg, respectively for 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 Quercus liaotungensis and artificial P. tabulaeformis. With depth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generally decreased, but the range was different in these three forest types. Meanwhile, great significance differences have appeared among different soil layers. 2) Soil carbon density in the three forest types changed greatly, with a range of 1.06~3.67 kg/m2 for five soil layers. Furthermore, soil carbon density decreased generally with the depth, as well as carbon content. In the whole soil profile, the range of carbon density in these three forests was from 9.38 kg/m2 to 11.43 kg/m2. However, 80% carbon concentrated in 50 cm depth of soil. 3) Soil carbon storage is low in these three forests. The average of storage was 105.2 t/hm2, and great differences appeared between forest types. Key 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carbon storage; vertical distribution; forest types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格局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引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其高寒草地广布。

该地区的土壤碳、氮、磷元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揭示该地区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青藏高原不同地点的典型高寒草地,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方法,获得了该地区土壤碳、氮、磷含量的数据集。

通过空间插值和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结果: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其中,土壤碳、氮含量在高海拔地区较高,而低海拔地区较低。

磷元素则呈现出由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

同时,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也存在差异。

河谷草地和高寒湿地的土壤碳、氮含量较高,而山坡草地和高寒荒漠的土壤磷含量较高。

讨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地利用形态密切相关。

在高海拔地区,因为气温较低和降水较少,土壤碳、氮元素含量较高。

而在低海拔地区,逐渐丰富的降水和气温条件,使得土壤碳、氮含量逐渐减少。

磷元素的空间分布呈现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逐渐减少的趋势,可能是因为磷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难度较大。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氮、磷含量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的有控释作用的差异。

结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应加强对土壤碳、氮、磷元素的迁移和转化机制的探索,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综合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含量在高海拔地区较高,而低海拔地区较低。

青海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

青海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

青海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曹生奎;曹广超;陈克龙;朱锦福;陈亮;卢宝梁【摘要】This paper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ontent variations under different depths among different communities in alpine wetland soil around the Qinghai Lake.Results showed that SOC content under the 0-10 cm layer was the highest around the Qinghai Lake area,with the mean of 28.2 g/kg,and SOC content was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The average contents of SOC in 10-20,20-30 and 30-40 cm soil layer were 20.1,16.3 and 12.1 g/kg,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under 0-40 cm soil layer throughout the study area was only 19.2 g/kg.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whole SOC content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communiti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first one,the decline from high to low change; second,low-high-low type.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between different communities of SOC content indicated that SOC content among different vegetation communitie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SOC mean conten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first group included Blysmus sinocompressus community,Stipa purpurea one and Achnatherum splendens one; second group was Elymus nutans community and Kobresia humilis meadow one and Agropyron cristatum one.SOC content in the former group community was lower on average than the latter,average SOC content in six communities were 16.6,16.8,19.5,21.6,27.3 and 27.tg/kg,respectively.%选取环青海湖高寒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和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环青海湖区土壤有机碳0 ~ 10 cm表层含量最高,均值为28.2 g/kg,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其含量逐渐降低.10 ~ 20、20 ~ 30和30 ~ 40 cm土层的有机碳平均含量依次为20.1、16.3和12.1 g/kg;整个研究区0~ 4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仅为19.2 g/kg.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总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高到低的递减变化;二是低-高-低型.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据均值间差异可以分为两组:华扁穗、紫花针茅和芨芨草3个植被类型为一组;垂穗披肩草、矮嵩草草甸和冰草为一组;前者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平均较后者要低,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6.6、16.8、19.5、21.6、27.3和27.1 g/kg.【期刊名称】《土壤》【年(卷),期】2013(045)003【总页数】7页(P392-398)【关键词】青海湖;土壤有机碳;特征;全球变化【作者】曹生奎;曹广超;陈克龙;朱锦福;陈亮;卢宝梁【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师范大学,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师范大学,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师范大学,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师范大学,西宁810008;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3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土壤有机碳贮量约为1 500 Pg[1],是大气碳库的2倍,陆地植被碳库的2~4倍[2]。

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

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
第4 9卷 第 3期
2 0 1 3年 3 月
d o i : 1 0 4 8 8 . 2 0 1 3 0 3 0 2




Vo 1 . 49, No . 3
SCI ENTI A
S I LVAE
S I NI CAE
M e a do ws W e t l a nd
C a i Qi a n q i a n G u o Z h i h u a Hu Q i p e n g Wu G a o j i e
( 1 .I n s t i t u t e o f W e t l a n d R e s e a r c h ,C A F B e i j i n g 1 0 0 0 9 1 ; 2 .S i n o — F o r e s t( C h i n a )I n v e s t m e n t C o r p . L t d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6 1 3 )
摘 要 : 研究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常年积水 、 季节性积水 ( 每年 6 —1 0月 积 水 ) 和 无 积 水 3种 水 分 条 件 下 土 壤 有 机碳 的分 布 特 征 。 结果 表 明 : 若尔盖 高寒 嵩草草 甸湿 地土壤 有机碳 含量 极高 , 表 土层 ( 0~1 0 c m) 最 高 可 达 7 3 . 2 g ・ k g ~, 是 中 国森 林 、 农 田 和 草 原 生 态 系 统 土 壤 有 机 碳 含 量 的 6—1 0倍 , 且土壤 有机 碳 的垂直 分布 深达 4 0 0 a m, 远 远 超 过 中 国森 林 、 农 田和 草 原 生 态 系 统 ;在 浅 土 层 ( 0— 5 0 c m) 和深 土层 ( 2 0 0~4 0 0 c m) , 不 同 水 分 条 件 下 的 高寒 嵩草 草 甸 湿地 土壤 有 机 碳 含 量 差 异 显 著 ( P< 0 . 0 5 ) , 在 0~ 5 0 a m 浅 土 层 表 现 为 常 年 积 水 区 >季 节 性 积 水 区 > 无积水 区 , 在2 0 0~ 4 0 0 c m 深 土 层 表 现 为 无 积 水 区 >季 节 性 积 水 区 >常年 积 水 区 , 而在 5 0~ 2 0 0 a m 中 间土 层 , 不同 水 分 条件 下 高 寒 嵩 草 草 甸 湿 地 土 壤 有 机 碳 含 量 无 显 著 差 异 ( P>0 . 0 5 ) ;在 0~ 4 0 0 c m土层 , 不 同水 分 条 件 下 的 高 寒嵩 草草甸湿地 土壤 C / N值多小 于 1 5 , 这 有 利 于 高寒 湿 地 土 壤 碳 的 积 累 ;若 尔 盖 嵩 草 草 甸 湿 地 的 有 机 碳 储 量 极 高, 常年积水区 、 季 节性 积水 区 和 无 积 水 区 在 0— 4 0 0 c m 土 层 的有 机 碳 储 量 分 别 为 6 4 . 8 7 , 7 1 . 2 1 和7 6 . 4 5 k t ・ k m~ , 是 中 国森 林 、 农 田和 草 原 生 态 系统 的 2 0~ 4 0倍 ;约 6 0 % 的 土 壤 有 机碳 储 量 分 布 在 1 m以下土层 ; 整 个 若 尔 盖 高 原 地 区 的 高寒 嵩 草 草 甸 土 壤 总 有 机 碳储 量 约 为 0 . 2 4 5 P g 。 关键词 : 土 壤 有 机 碳 ;有 机 碳 储 量 ; 嵩草草甸 ; 水分条件 ; 若 尔 盖 高寒 湿地 中图分类号 : ¥ 7 1 4 : Q 1 4 2 .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4 8 8 ( 2 0 1 3 ) 0 3— 0 0 0 9— 0 8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植物功能群与土壤碳同位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植物功能群与土壤碳同位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植物功能群与土壤碳同位素特征及影响因素王业迪;王迎新;陈哲;田琳琳;孙建【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24(44)11【摘要】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是全球范围内最典型的高寒地区之一,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和土壤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特征及其控制要素,对深刻理解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采集并测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135个草地样点中的植物和土壤碳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探讨了不同植物功能群和表层(0—10 cm)土壤δ^(13)C特征及其与气候、土壤因素的关系。

结果表明:(1)杂类草δ^(13)C显著低于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植物δ^(13)C(P<0.05)。

表层土壤δ^(13)C与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植物δ^(13)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杂类草δ^(13)C无显著相关关系,且表层土壤δ^(13)C对三种植物功能群δ^(13)C的敏感性为禾本科>豆科>莎草科。

(2)在影响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植物和表层土壤δ^(13)C的环境因子中,气候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均大于土壤因子,气候因子中太阳辐射相对贡献率最大,杂类草δ^(13)C与气候和土壤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研究表明,太阳辐射是决定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和表层土壤δ^(13)C的主要因子。

研究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和土壤δ^(13)C特征与有机碳动态循环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总页数】11页(P4865-4875)【作者】王业迪;王迎新;陈哲;田琳琳;孙建【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2.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植物功能群数量特征关联度或然性初探3.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小流域水体碳氮输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不同强度牦牛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5.土壤水分影响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0008)
地形、生物气候条件具有明显差异的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开展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分布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土壤碳循环过程与陆地碳库 的精确预测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位于祁连山中段的阴、阳坡地形序 列土壤,分析了不同坡向间以及同一坡向内随海拔高度变化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垂直分布特 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阴、阳坡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但阳坡下降的速 率(66%~91%)明显高于阴坡(31%~77%) ;阴坡土壤中碳酸钙基本淋失,通体无机碳含量较 低(< 5.0 g kg-1) ,阳坡 B 层土壤无机碳含量是 A 层的 2 倍,表现为明显富集。阴坡和阳坡 1 m 土体总碳密度相当 (分别为 16.1~33.9 kg m-2 和 11.8~32.8 kg m-2) , 其中, 阴坡以有机碳为主 (占 总碳密度的 82%~99%) , 而阳坡有机碳和无机碳密度变化均较大 (分别占总碳密度的 27%~81% 和 19%~73%) 。因此,坡向是影响高寒山区土壤碳垂直分布和组成的重要因素。此外,降雨量 和植被类型对地形序列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异也具有重要影响:降雨量每增加 1 mm,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0.4 g kg-1,而淀积层(40~80 cm)土壤无机碳含 量下降 0.2 g kg-1;植被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富集程度。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高 寒山区土壤碳循环及其碳库预测应充分考虑微地形对坡面尺度下土壤碳垂直分布、碳库组成和 空间变异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祁连山;地形序列;有机碳;碳酸钙;垂直分布;碳密度;降雨量 153.6 文献标识码 A

云投稿
区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 关于土壤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来源及其相互耦合关系已有详细 [19-20] 论述 。尽管前人在不同空间(全球、区域、流域、田块、样点)和时间尺度(几十年至 百年)下对土壤碳循环作了大量研究,揭示了剖面分布特征[21-22]、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11, 23] ,估算了不同尺度下土壤碳库储量[2, 6, 19, 24]。但关于地形、生物气候条件具有明显差异的 青藏高寒山区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分布特征研究较少。 青藏高寒山区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对全球变 化极为敏感, 加强该地区土壤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对于陆地碳库的精确预测和应对全球 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25-28]。过去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以及亚 高山草原土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我国其他区域[29]。Fang 等[30]估算了整个青藏高原土壤有机 碳库为 38.4 Gt(平均深度 72 cm) ,约占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 21%;而草地生态系统 1m 土 体无机碳库为 15.2 Gt,约占中国土壤无机碳库的 28.5%[31]。这些研究在区域尺度上揭示了 青藏高原土壤碳储量分布特征,然而在较小尺度下(如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分 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青藏高寒山区由于受海拔高度、地形、水汽输送条件等因 素的影响,阴、阳坡成土微气候环境(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具有明显差异[32-33],这些因素 如何影响坡面尺度下土壤碳循环及其碳库的组成和分布目前还不清楚。 土壤地形序列为研究 [34] 山区土壤发育、演替和土壤属性变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 本研究选取位于祁连山中段的阴、 阳坡土壤地形序列, 分析了不同坡向间以及同一坡向 内随海拔高度变化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 探讨了地形、 生物气候条件差异对 较小区域内土壤碳分布的影响, 以期为青藏高寒山区土壤碳库的精确预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 化提供理论依据。

土 壤 学 报 ACTA PEDOLOGICA SINICA S3、S4、S5,图 1) 。阴坡植被生长状况好,气温低(< 2.0 ℃) ,生物分解弱,土壤腐殖质 积累程度高,B 层发育弱,土体较浅薄。随海拔升高,土壤类型依次为钙积暗沃寒冻雏形土 (N5) 、普通寒性干润均腐土(N4) 、普通暗沃寒冻雏形土(N3、N2)和普通简育寒冻雏形 土(N1) 。阳坡土体较深厚,碳酸钙发生季节性淋溶,淀积在土体下部形成钙积层(Bk,表 1) 。 随海拔升高, 土壤类型依次为钙积简育寒冻雏形土 (S5、 S4) 、 钙积暗沃寒冻雏形土 (S3、 S2)和钙积草毡寒冻雏形土(S1) 。研究区年均降雨量(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MAP) 和年均温度(mean annual temperature,MAT)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究所野外台站祁连站葫芦沟流域标准气象站。 土壤剖面挖至 1.2 m 或砾石(d > 2 mm)含量(体积百分数)> 80%的土层,野外调查 和土壤描述参照《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38],按发生层采集样品并记录砾石含量,共计采 集 40 个土壤样品和 120 个环刀样品(3 次重复) 。土壤颜色(干态和润态)采用中国标准土 壤色卡比对。 土壤样品经室内自然风干后,挑去枯枝落叶、根系和砾石,按照细土样品标准制备方法 分别过 10 目、60 目和 100 目筛[39]。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消化 容量法,无机碳和碳酸钙相当物采用气量法,pH 采用水土比 2.5:1 浸提电位法,颗粒组成采 用激光粒度仪法(Beckman Coulter LS230)[39]。全部测定指标均作全程空白实验,并采用 国家标准土壤样品(GSS-3、GSS-5 和 GSS-8)作为质量控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30530,41371224,91325301)资助 † 通讯作者,E-mail: glzhang@ 作者简介:杨 帆(1984―) ,男,四川岳池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地理研究。E-mail: alexyang@ 收稿日期:2015-04-22;收到修改稿日期:2015-08-17
植被类型 Vegetation 高山柳、嵩草 金露梅、嵩草 锦鸡儿、嵩草 青海云杉 嵩草、珠芽蓼 珠芽蓼 珠芽蓼、狼毒
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有重要的影响[1],在维持和改良 土壤肥力,协调土壤水、气关系,增加土壤持水性能和提高土壤生产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4] 。同时,土壤碳库还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土壤中有机碳的封存、分解与释放以及无 机碳的积累和淋失对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5-6]。研究表明全球 1 m 土体碳储 量约为 2 500 Gt(1 Gt = 1015 g) ,其中土壤有机碳占 60%以上(1 550 Gt)[6]。不同地区(如 热带和温带)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如农田、森林和草地)下土壤碳储量及其剖面分布具有 明显差异[2, 7-10],并且随着时间的演变土壤碳库及其固碳潜力也会发生变化[11-13]。土壤碳储 量及其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 (如温度、 降水、 植被类型、 土壤母质、 地形等) 和人为活动 (开 [7, 12, 14-16] 垦、放牧、烧荒、施肥、灌溉等)共同影响 。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土壤碳循环和碳 动态变化模型,如 CENTURY、ROTHC、CANDY、DNDC、DAISY 等[17-18],并且在不同地
图 1 祁连山中段阴坡葫芦沟流域和阳坡石头沟流域土壤地形序列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of soil toposequences on the north slope (the Hulugou watershed) and the south slope (the Shitougou watershed) of the middle Qilian Mountains 表 1 祁连山中段阴坡葫芦沟流域和阳坡石头沟流域土壤地形序列采样信息 Table1 Information of soil sampling along the soil toposequences in the Hulugou watershed (north slope, N) and the Shitougou watershed (south slope, S) in the middle Qilian Mountains 剖面 Soil profile N1 N2 N3 N4 N5 S1 S2 海拔 Elevation (m) 3 682 3 539 3 304 3 264 3 008 3 498 3 257 年均降雨量 MAP (mm) 524 506 478 473 442 476 449 年均温度 MAT (℃ ) -2.1 -1.2 0.1 1.4 1.8 -1.0 0.4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黑河大峡谷两岸葫芦沟流域( 38°12′14″ ~ 38° 16′23″ N , 99° 50′37″~99° 53′54″ E, 阴坡) 和石头沟流域 (38° 15′59″~38° 17′12″ N, 99° 53′11″~99° 54′11″ [35-36] E,阳坡) 。两个流域的地形和生态景观差异很大。葫芦沟流域地质构造属于晚近运动 强烈隆升区,地层由第四系松散地层和前新生界基岩组成,上覆薄层残坡积物,山前平原以 上更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层为主,主导坡向为阴坡。多年平均温度为-3.1~3.6 ℃,昼夜温差 大,年均降雨量为 430~650 mm,属大陆性高寒山区气候[35-36]。植被类型随海拔高度由低 至高依次为山地森林草原带(2 980~3 300 m) 、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 300~3 、寒漠带和冰川(> 4 000 m) 。乔木树种主要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lolia Kom.) ,灌丛包括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 (Pall.) Poir.) 、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L.) 、银露梅(Potentilla glabra Lodd.)和高山柳(Salix cupularis Rehd.)等,草本 包括线叶嵩草 (Kobresia capillifolia (Decne.) C. B. Clarke.) 、 珠芽蓼 (Polygonum viviparum L.) 等(表 1) 。阳坡石头沟流域,多年平均温度为-2.0~4.5 ℃,年均降雨量为 380~550 mm, 海拔介于 2 950~3 600 m 之间为稀疏干草原,高于 3600 m 为陡峭山体。植被类型主要包括 甘青针茅(Stipa przewalskyi Roshev.) 、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 、珠芽蓼和线叶嵩草 [37] 等(表 1) 。研究区成土母质包括黄土、残坡积物和洪积物等 。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012 年 8 月, 考察了研究区的地形、 地貌和植被类型, 于海拔 2 950~3 700 m 范围内, 以坡向为基础,综合考虑海拔、植被类型和坡度等因素,在阴坡葫芦沟流域和阳坡石头沟流 域分别选取了由 5 个代表性土壤剖面组成土壤地形序列 (N1、 N2、 N3、 N4、 N5 和 S1、S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