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产生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把各国政府推上了治理的前台,并成为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要务。由于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行为、理念、制度、手段和方式的不完善,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分析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并找到与政府行为特点相适应的解决途径就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环境治理;生态政府;环境保护;绿色GDP

人类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环境当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起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政府对于环境的治理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政府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环境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政府在环境治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对其需求的能力的一种发展方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环境和资源的支撑。政府治理环境,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p101-103)

(二).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成为当今的一大公害,政府治理环境,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将会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是我国早日实现全民的小康的有力保障。

(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它可

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发挥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正确处理人与资源的关系。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进而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什么“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眼前的危机。我想,

大家可能曾在不同的场合赞美过中国过去25年里GDP年均增长8%的奇迹。然而这种增长是资源和环境更快速度的损耗为代价的。现今,政府已意识到环境治理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展开行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政府在环境治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扭曲的发展观和不当的政绩观导致生态政府危机。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专业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我们一直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然而现实的是,如果政治文明不跟进,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经济发展将回受到更大的制约,因为经济发展取得的大部分效益是在为所欠的生态绩付帐,为滞后的体制付帐,从而导致政府的生态危机,即生态环境与经济严重失调。如今,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是当地的GDP的增长,各种发展规划都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情况而被制定出来,无数制造业也是没有环保设施的情况下建造起来的。许多地方受不当政绩观的影响,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片面追求GDP增长:一方面,盲目发展高耗能,中污染产业,同时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一方面对治污工程不重视,没有积极筹集治污资金或未安排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又进一步加深了政府的生态危机。[2]

(二)政策失效,调控手段单一,治污流于形式。首先是政府制定的政策科学性不够。如“谁污染谁治理”政策,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其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既可给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又可为地方提供就业机会,因而环境污染就常常在发展的口号下得以畅通无阻;从另一个角度看,污染治理本身存在规模效益问题,“谁污染谁治理”致使一些企业由于成本问题治污流于形式,甚至留下了“寻租”的稳患。其次是政府制定的政策之间缺乏配套支持。如作为重点环境保护制度的“三同时”制度由于缺乏相关监督,一些新上项目根本就没有做到环境保护设施的“同时”,造成这一制度的有名无实。最后是法规体系仍不够完整,目前专门针对乡镇企业环境问题的有关法规仅有2个,一些相关的环境标准、治污标准过于单一化,难以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目前,对环境问题,我国政府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法规,对污染企业采取关、停、并、转,内部整改等措施来治理与控制污染。但由于政府很少考虑历史上形成的污染环境的特殊情况,对企业这种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偿,导致了政府和排放污染的乡镇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于是一些污染企业在被勒令关停后在某些时候又改名换姓,以其他名义重新开业;一些治污企业则在达标检查通过后仍继续排污,甚至变本加厉。(三)法律法规滞后,环境监管能力弱,监管体制不健全,环境治理难以奏效。我过法制化程度不高。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治理工业污染,刚提到议事日程,而更先进的“清洁生产”要求,又提出来,令人措手不及。面对日益分散、复杂的环境污染,政府机关立法滞后,法律条文粗糙,缺乏可操作性,普遍出现“环保部门软,发展部门硬”,从而制约了环保执法力度。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态与环境污染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国家环境保护法规不可能一刀切,只能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作出规定,不可能涉及到非常具体的细节。现在的问题是,能够对各项具体制度安排产生较大影响的基本制度没有从法律法规上得到保障。

[3](p65-70)

此外,政府环境监管体制不健全,也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如在税费制度、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企业环保考核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在税收制度方面,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在我国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现行税制,不仅没有将可持续发展或环境保护纳入税制设计的原则之中,而且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