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点穴疗法在临床应用-张桂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點穴療法
國際中醫中藥總會點穴療法研究主任張桂鴻
課程編號:CME-PP0014-05024
目錄
一.點穴療法沿革及其發展
二.什麼是點穴療法
三.點穴與經絡的關係
四.點穴與臟腑的關係
五.點穴對氣血的作用
六.現代醫學對穴位作用的一些研究七.點穴療法的適應症及禁忌症
八.李林點穴療法及在臨床應用
一.點穴療法沿革及其發展
點穴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很多手法是從中國武術演變而來,武功點穴在中國流傳約兩千年之久,至今在民間仍有很大的影響。

點穴療法是一種古老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它與針灸、按摩同出一脈。

遠在100多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爲了生存,在同大自然的各種不利因素作鬥爭的過程中,懂得了使用原始的勞動工具進行生産,獲取食物,對抗各種自然災害,防禦外來的侵襲。

在實踐中,人們逐漸發現在體表點、按、扣、打能使疼痛減輕或消失。

夏代則有了治病的石針與骨針。

隨著醫療經驗的積累,人們便把某些特殊的“按之快然,驅病迅捷”的部位稱爲“穴”。

遠在戰國初期已形成穴道“穴”的概念。

於是通過對“穴”進行點、按等來進行疾病治療的方法也就日益發展,逐步發展為點穴療法。

在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以及其後的《皇帝八十一難經》,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等著作中,對腧穴有著詳細的研究與記載,對其穴名、別名、位置,何經脈所發,何經所會,都作了全面地論述。

這不僅奠定了針灸學的基礎,且使傷科學中穴道損傷,點穴療法的發展有了理論依據。

明代嘉靖年間異遠真人所著《跌打妙方》以經絡氣血傳輸為理論基礎,創立了“血頭行走穴道”論,認爲人體氣血運行有一頭,按時按穴晝夜不停地在運行。

異遠真人認爲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穴位損傷,則出現不同的症狀,故在治法中提出了“按穴論治”的治傷方法。

江考卿著《江氏傷科方書》首次將人體穴道分爲致命穴道與不致命穴道。

認爲人身有108穴,其中36個穴道可致命,72個穴道不致命,這一認識將前人的按穴道損傷論治向前推進了一步,使跌打點穴有明確的穴道區分。

據記載《明史》上《少林拳術秘訣》雲,蓋以三豐,綽號張邋遢,為明技擊術之泰斗,……晚年發明七十二穴點按術,手法有兩指點、研點、拍點、掌段點、膝蓋撞點、手拐點等,這些點穴法盛行於明代。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點穴不僅能治傷而且能療傷,於是便有點穴療傷的出現。

到了清代,點穴療法有了更廣泛的應用。

雖然沒有專著問世,但很多書中都涉到了這方面的知識。

如熊應雄的《小兒推拿·廣意》中說“指湧泉治療壅上……”,三裏,揉之治麻木頑痹。

《幼科推拿秘笈》揉湧泉,久揉亦能治眼病……,左揉止吐,右揉止瀉。

所有這些點穴療法都是極大豐富和發展。

建國以後,廣大醫務工作者對這一古老的醫療方法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1950年,北京成立了“刺激神經療法研究所”,並以點穴的方法作爲診斷依據,提出了肢體諸條刺激綫的理論,臨床療效明顯;
—1963年,香港出版了《點穴療法》一書,集許多傷科方藥,以穴配者;
—香港人薩般若編輯了《跌打點穴殘傷治療法》,廣泛收集了流傳於民間的武術界治傷驗方;
—1965年以來,山東賈立惠氏總結繼承點穴治病的經驗,應用點穴療法治療
一些疑難病症,取得明顯療效。

並將他們的臨床經驗加以系統整理,於1977
年著成《點穴療法》一書。

—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王肇普等學習並應用點穴療法治療各種疾病,取得滿意效果,從1983年起,設立科研課題,選擇常見病種——大腦
創傷後遺症患者,從臨床療效及實驗兩方面進行研究工作,以肯定臨床療法
與點穴療法療效機理。

—1985年,通過了賈立惠等醫師共同完成的課題,為陳舊性大腦及頭椎不完全損傷後遺症伴有肢體功能障礙患者點穴治療之臨床研究。

綜上所述,點穴療法經過數年來的發展,尤其是通過近代一些醫務人員的努力,使其臨床診斷及治療等方法日臻完善,理論研究亦步入正軌。

點穴具有獨特的醫療作用,目前已引起國際醫務界的重視,許多國家都已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古老的點穴療法必將以更新的面貌展現在人類的面前,爲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二.什麽是點穴療法
點穴療法,又叫指針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是醫者根據不同病種和病情在受朮者體表適當的穴位或特定刺激綫上,用手靈活運用點、按、掐、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過經絡的作用,使體內的氣血運行暢通,促使已經發生障礙的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方法。

如《黃帝內經·素問·擧痛論》中說“按之則氣散,故按之痛止。

”因這種方法,主要是在人體穴位上用手指點、按、叩、彈,所以叫作“點穴療法”。

點穴療法的優點是:操作簡便,安全有效,不需藥物和特殊設備,在任何場合均可施朮治療,而且適應症比較廣,它可用來治人,還可以自我治療、保健,歷來深受人們歡迎。

三.點穴與臟腑的關係
經絡系統是祖國醫學認識人體,治療疾病的獨特理論。

《靈樞·海倫》中說:“經脈者內屬於藏服,外絡於肢節。

”《素問·調經論》載有“五臟之道皆出於紀遂,以行氣血。

”《霛書·本藏》亦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説明經絡是衛氣營血的運行通路,它內聯臟腑,外絡節節,網絡全身,溝通表裏上下,使人體成爲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人體通過經絡的經氣運行,一方面輸送氣血津液,一方面相互協調平衡,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故經絡通暢,則氣血調和,營縈衛禦,臟腑協調,肢體強健。

反之,若經絡阻塞,則氣滯血瘀,營枯衛弱,臟腑失調,軀體羸弱。

正如《靈樞經別》所說:“夫十二經脈
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經絡是衛氣營血在人體運行的通路,而經穴則是衛氣營血,運行通路中顯示的交合點,亦稱經絡點。

如大椎穴,為手三陽、足三陽及督脈之會,當人體某一部分的筋、骨、肌肉、血脈以及臟腑發生病變,功能失調時,通過在其相關的經絡綫和穴位上,恰當地運用點、揉、按、壓等點穴手法,使“氣”與“力”的作用沿著相關的經絡路綫深透到患者體內,以激發經氣,使氣至病所產生感應,而調節內在不平衡,達到協調一致。

現代醫學認爲,經氣實際是一種資訊載體,在經脈中形成資訊流,可通過經和絡與全身組織結構,溝通信息。

點穴療法正是根據經氣的運行規律及其資訊流的表現而進行診斷,和穴信的調整治療,因此,點穴療法亦稱資訊療法。

四.點穴對臟腑的關係
人體以五臟為中心,以氣、血、精、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使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密切聯系,外連五官九竅、四肢百骸,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臟腑相合,配以五行,起著相互依存、相互生克、相互制約、相互維持其生理平衡的作用。

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

筋為脈之使,筋動則脈動急,筋靜則脈緩;骨為髓之舍,骨堅則髓實,骨軟則髓虛;臟為腑之表,腑壯則臟盛,腑弱則臟衰。

它們互為表裏陰陽,經脈相互連貫,氣血運行其中,成為一個整體。

其中起主導作用的為五臟六腑。

人體不論哪一部分發生病變,均與臟腑的生克制約有關。

根據祖國醫學“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五臟六腑發生病變,可以通過軀體的外部反映出來。

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等等。

五臟如此,六腑亦然。

如《靈樞·脹論篇》說:“胃脹者,腹滿,胃脘痛,……”;“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等。

由此可見,一旦臟腑有病,必然於軀體外部的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程度的証候表現。

因此,點穴療法施術於體表,運用具體而恰當的手法,消除這些証候,實際上也就對臟腑起到調整和治療作用。

另一方面,以經絡學說的理論來分析,點穴對臟腑的影響是通過經絡、氣血而起作用的。

經絡遍佈全身,內通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按照經絡分佈的關系,以經脈統屬臟腑,可見臟腑與經穴之間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

因而,在人的體表進行點穴時,手法的刺激作用通過經絡、氣血影響內臟及其它部位,直接調節著五臟六腑的有餘或不足,使相互間後克制化恢復平衡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使人體這一有機的整體繼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此外,有人報道,通過近代生理學的研究,人們認識到人體的各個臟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資訊(各臟器的固有頻率及生物電等)當臟器發生病變時,有關的生物資訊就會發生變化,而臟器生物資訊的改變,可影響整個系統乃至全身的機能平衡。

通過各種刺激或各種能量傳遞的形式作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產生一定的生物資訊,通過資訊傳遞系統輸入到有關臟器,對失常的生物資訊加以調整,從而對病變臟器起到調節作用。

是傳統點穴療法的現代科學理論依據之一。

因此,
點穴療法可以說是建立在人體生物電、生物力學、生物內能以及組織器官的生理、生化、解剖學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古老而又嶄新的治療途徑。

五.點穴對氣血的作用
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生命活動是氣血運動變化的結果。

點穴之所以能夠治病,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能夠調整氣血的關系,對氣血的循行有調節和促進的作用。

如《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人受氣于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動中,衛在脈外。

人體中最基本的氣是元氣,《內經》說: “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這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

它的生成有賴於腎中精氣、水穀精氣和自然清氣的相互結合,其生理功能的發揮則有賴於氣機的調暢。

血是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化生而成,所謂“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血與營氣共行脈中,為臟腑組織器官提供豐富的營養。

氣血運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養皮肉筋骨,內而灌溉五臟六腑,可謂“一身之支柱”。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相輔相成,互相依附,循行周身,猶如日月麗空,人體生機蓬勃,精神振而百邪遠。

倘若氣血被阻,失其流暢,則如日月被蝕,光明頓失,而成螟晦之象,人將因此而得病。

人身之氣血既然如此重要,因此調節氣血的生理功能,是治療之關鍵。

《點穴術‧點穴與氣血篇》指出:“……若能開其門戶,使氣血複其流行,則經脈既舒,其病自除。

……治法當從其穴之前導之,或在對位之穴啟之,使所閉之穴感受震激,漸漸開放,則所阻滯之氣血,亦得緩緩通過其穴,以複其流行矣。

”由此說明了採用適當的手法進行穴位點穴,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點穴療法對氣血的調節作用,亦是通過經絡系統來完成的。

氣血環流周身,按經絡循行於一定的徑路,而經穴則是氣血在人身循行的必經之點。

點穴就是在穴位上以手法的直接作用來改變氣血循行的狀態,即通過手法使氣血的系統內能增大,加速氣血的循行,從而起到行氣活血的作用,解除因氣滯血瘀引起的各種病証。

此外,臨床實踐中還經常見到,人體一旦發生病變,則與病變有關的經脈區範圍內的經穴,出現一定的反應和變化,如麻木、酸脹、疼痛、硬結等,這些正是氣血失調、運行不暢所體現出的病理徵象。

通過點穴手法的治療,可以消除經穴及其周圍的這些現象,從而反証了點穴對氣血所起的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點穴療法對人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又有調整臟腑功能、平衡陰陽、扶正祛邪的效果。

其作用機理主要是以祖國醫學的經絡、臟腑以氣血學說等為理論基礎,通過手法與經絡穴位相互結合,調節氣血的循行,作用並影響於臟腑,調整人體內在的不平衡狀態,以達到維持生理功能的協調,消除症狀,使機體得以康復。

六.現代醫學對穴位作用的一些研究
一、手太陰肺經
中府:中府針刺可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改善肺通氣量,治療哮喘,用同位素血管內注射,發現可使肝流量明顯增加,改善肝的血液循環。

天澤:針刺增強結腸蠕動,降低血壓。

孔最:可改善吸煙者肺、血流量。

列缺:改善腦血流速,可引起膀胱收縮,排尿增加,配照海、腎俞、可增強腎功能,合酚經排出,增加蛋白尿減少、高血壓下降,可引起小腿血管收縮。

太淵:對肺通氣功能障礙者的肺功能有改善作用,有止血作用,治療咯血、腦出血,對三期高血壓有降壓作用。

少商:改善微循環,可使CO中毒者血中CO含量速降,少商刺血可使腦血流圖波幅顯著升高,且穩定持久。

二、手陽明大腸經
商陽:使胃蠕動增強,商陽放血可使家兔腦血流圖波幅升高,商陽輸入聲信息可影響腸運動效應。

合穀:加強胃蠕動,增加胃分泌功能,改善肺通氣功能,改善冠狀動脈供血及腦供血,調整血壓而抗休克,調整血管舒縮活動(輕刺激收縮,重刺激擴張),改善微循環,調整血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升高)調整內分泌(合甲狀腺對碘的攝取量增高,調整血糖及垂體一一腎上腺質功能)催產,(縮短產程)及哺乳期婦女血中生乳素增
加,增強免疫功能(球蛋白升高,白細胞吞噬功能增強)抑制鼻粘膜分泌。

手三裏:調整胃腸蠕動,提高機體痛閥
曲池:降血壓,改善高血壓病患者腦血流,增強冠心病患者心肌收縮力,使心率減慢,提高血氧飽和度,調整胃腸蠕動,調整血糖,降低體溫。

曲池艾灸對血壓有良性調整作用。

三、足陽明胃經
下關:下關針刺對大腦皮層運動區有影響
頭維:抑制胃電,升高白細胞
天樞:改善腸功能,降低肺功能,提高免疫功能
歸來:有促進性腺功能的作用
伏免:調節骨骼肌細胞內離子代謝
足三裏:緩解支氣管痙攣,增加肺能氣量和耗氧量,有即刻平喘作用,調整胃腸蠕動,胃腸運動晝夜節律,胃電圖,消化腺分泌,使Hb.sAg轉陰率提高,提高唾液澱粉酶含量。

調整心功能血壓血脂血糖血液成分增強肢體血流,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進垂體一一腎上腺皮質功能,調整神經系統功能狀態,鎮痛作用,調整紅細胞
膜流動性,血漿CAMP含量,腦組織和小腸啡肽含量。

下巨虛:使胃電波幅增加,胃蠕動增強,改善肝血流。

豐隆:使胃電恢復正常,小腿血管收縮,降低血壓,降低血脂。

解溪:促進分病灶肉芽組織增生,組織修復。

四、足太陰脾經
太白:調整血糖,可使舒張,膽管壓力下降
三陰交:改善胃張力,調整胃分泌,改善脈管速者足大趾甲皺微循環,可使腎血流量明顯增多,尿量增多,輸尿管運動加強,調整膀胱張力,促進卵巢功能,調整胰島素的分泌,提高機體免疫機能。

地機: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引起胰島分泌功能亢進
陰陵泉:可使胃電圖波幅升高,調整膀胱張力,增強結腸蠕動,可合大腦皮質運動抑制。

血海:改善血流變微循環,調整垂體一一性腺功能。

五.手少陰心經
極泉:調整心率
少海:緩解結腸痙攣,調整腎上腺皮質功能
六.手太陽小腸經
天宗:按壓疼痛可判斷膽道感染和膽石症
聽宮:改善耳蝸微循環及毛細胞營養供應
七.太陽膀胱經
晴明:使心率減慢
天柱:調整肺功能,使兩側呼吸功能平衡,改善血流變化調節血糖,改善橫膈運動及血氧飽和度。

肝俞:改善肝血流及血液成分使腸,胃功能及胃分泌功能改善,調節血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脾俞:改善胃腸運動及胃分泌功能,可使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細胞減少病人症狀好轉血中膽固醇下降,調整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血流變。

腎俞:可抑制腎臟的泌尿功能,增加腎血流量,提高腎內感受器的敏感性,提高紅細胞免疫功能,調整腸功能。

承抉:可使動物凝血時間明顯縮短,使腦內氨及乳酸含量增加,增強垂體,利尿素的分泌。

使腎上腺組織中抗壞血酚,膽固醇及周圍血中嗜酸性白細胞明顯減少
膏盲:可提高人體細胞免疫功能,緩解支氣管痙攣。

七. 點穴療法的適應症及禁忌症
一.適應症
1.運動系統疾病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肱二頭肌短頭肌腱損傷、岡上肌肌腱炎、岡上肌肌腱鈣化、肩峰下滑囊炎、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內上髁炎、尺骨鷹嘴滑囊炎、撓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指部腱鞘炎、腱鞘囊腫、橈側伸腕肌腱周圍炎、腕管綜合症、腕關節扭傷、髖關節滑囊炎、髖關節扭傷、髂胳束勞損、半月板損傷、踝管綜合症、跟腱扭傷、跖筋膜勞損、肩關節周圍炎、頸椎病、落枕、胸椎後關節紊亂、腰椎後關節紊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腰椎間盤突出症、腰骶及骶髂關節損傷、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2.循環系統疾病
心律失常、冠心病、風濕心臟病、高血壓、低血壓、雷諾氏病等。

3.消化系統疾病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便秘。

4.呼吸系統疾病
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喉炎等
5.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泌尿系結石、慢性腎炎、遺精、陽痿、前列腺炎等。

6.內分泌系統疾病
糖尿病、肥胖病等。

7.神經系統疾病
神經衰弱、大腦產傷後遺症、在腦外傷手術後遺症、脊髓外傷合併不完全癱瘓症、脊髓灰質後遺症、多發性神經炎、蛛網膜粘連、各種原因如腦梗塞、腦出血所致的腦必癱瘓症、面神經麻痹、臂叢神經不完全麻痹、正中神經心神經撓神經不完全損傷、坐骨神經及腓總神經不完全損傷等。

8.婦、兒科疾病
月經不調、痛經、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外陰白斑、妊娠嘔吐、子宮脫垂。

小兒營養不良、消化不良、小兒腹瀉、百日咳、小兒驚厥、小兒遺尿、小兒肌性斜頸、夜啼、小兒麻痹後遺症等。

9.其他
感冒、頭痛、青少年近視、急慢性鼻炎、膽囊炎、膽石症、脫髮、銀屑病等。

二、禁忌症
1.急性病:化膿性關節炎之急性期、急腹症、傳染病等。

2.嚴重的心臟病、肺結核、惡性腫瘤等。

3.出血性疾病: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

4.嚴重的皮膚病
點穴療法臨床注意事項
1,點穴治療開始前,通過詢問病人、體格檢查的必要的化驗及特殊檢查,作出較為準確的診斷和較為詳細的病歷紀錄。

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治療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及療效預後各項事宜。

爭取患者對點穴的理解,使其合作及配合治療。

既要樹立向病魔鬥爭並爭取戰勝疾病的信心,也要免除求勝心切產生急欲求成的急躁心情,影響治療工作。

診室要求寬敞通風好,診室內配備必要的診查器械。

醫務人員要經常修剪指甲,但不宜過短以免損傷指腹、甲溝,必要時貼膠布保護手指末端。

2,施行點穴治療時,由輕到重,由緩到急,循序漸進,最後再以輕手法緩解。

對小兒或久病體虛、過飢、過飽、初診病人、經期婦女等尤應如此。

如患者極度疲勞、醉酒時,暫不予點穴治療。

對畸形的矯正,不宜操之過急,以免造成損傷。

3,施術時,手法的輕重要適宜,重病輕治故屬無效,而輕病重治亦非所宜。

4,點穴治療後,施術部位常有酸、麻、熱、脹、抽動等感覺,以及皮膚紅潤,甚則皮下瘀血、全身出汗、發燒等反應,對此,無需處理,可自行恢復,皮下瘀血1周內也會逐漸消失。

對反應較重者,如出現頭暈、惡心、臉色蒼白或休克現象者,一般按壓鼻膈,快手法掐手指、足趾甲根,即可以緩解。

如因重刺激背部而出現呼吸困難或停止者,立即拍打肩、背、頭部或按壓腰眼,抓拿腰三角、腹臂肌等。

某些患者接受點穴治療後,症狀加重,一般3-5天後加重之症狀可消失,而病情亦隨之好轉。

對此應於治療前預告患者,以免發生顧慮。

療程與療期:一般病症每日治療1次。

反應重者隔日1次。

發病時間短,病情較輕者10天為1療程;病久形成慢性者1-2月為1個療程。

有些病人治療到一定程度時,進展緩慢,可以停止一段時間,然後再繼續治療。

附:
點穴療法是祖國醫學寶庫遺產之一,是我國武術點穴法在醫療實踐中整理、提高的一種民間療法,具有獨特功效,值得研究,為人民健康服務!
為《點穴療法》題錢信忠一九八五年六月
李林點穴療法
【摘要】點穴療法來源於武功點穴術,是中國傳統醫學中之瑰寶,是人類戰勝疾病的重要武器,亦是保健強身的有效方法。

李林點穴療法是李桂萍、林超雄繼承師傳(姚旭堂指針點穴法、賈立惠指醫點穴法),並經33年點穴臨床和教學的實踐,逐步形成且不斷完善的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療法。

本文介紹了李林點穴療法的來源、特點、適應症、禁忌症、注意事項及對初學者的要求;詳盡介紹了李林點穴療法常用手法(點擊法,點彈法、點壓法、點旋法、點撥法、點拿法、點拍法、點掐法、點劃法)的手勢、操作要求和臨床應用;詳盡介紹了李林點穴療法的精髓,可以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各科的許多疑難痼疾的治療,亦可作保健強身急救之用的常規治療的具體操作的三十多個穴位以及典型病例;指出李林點穴療法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點穴療法采源於武功點穴術,是中國傳統醫學中之瑰寶,是人類戰勝疾病的重要武器,亦是保健強身的有效方法。

李林點穴療法是李桂萍、林超雄繼承師傳(姚旭堂指針點穴法、賈立惠指醫點穴法),並遍訪名醫高手,揚長避短,逐步形成且不斷完善的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防治疾病的方法。

經過33年20多萬人次的點穴治療實踐,經過對來自50多個國家學員的臨床帶教和近200場次的點穴教學,經過30多次國內外學術會議交流和國內外各種傳媒近50次的報道,李林點穴這種非藥物療法,為人類的健康服務,以其適應症廣,療效確切,操作簡便,省時省力,並可避免和減少針藥毒副作用的優點,深受人們的歡迎,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李林點穴療法以祖國醫學和現代醫學理論為指導,根據病情的需要,醫生運氣至指,在患者體表的適當穴位或刺激線上,靈活地施以以點為主的不同手法,點其外而動其內,致使經絡氣血暢通,陰陽相對平衡,免疫力和自愈能力提高,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治病強身的目的。

★李林點穴療法因其來源于武術,因此一定要反映出武功點穴術的某些特點,譬如採用聲東擊西之法,驚上取下之術;乘其不備,出其不意;迅速敏捷,靈活準確而有份量。

雖然每次治療的時間僅僅幾分鐘,但就要經過這短短時間的刺激,引起機體的極大反應。

這是李林點穴療法有別於傳統的推拿、按摩和針灸的地方。

此外,在手法的選擇、腧穴的選用、配合的方法等方面,李林點穴療法也有自己的特色。

李林點穴,不僅有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