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信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信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信任人际信任组织信任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信任是影响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变量。在微观层面,信任由人际信任演进为组织信任,推动经济形态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演进;在宏观层面,信任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三大机制之一。同时相关研究表明,信用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并未明显体现。
在探讨信任及相关问题之前,对信任的本质进行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进一步展开分析和讨论的基础和平台,也是和其他相异观点进行交流的接口。目前学术界对信任的理解主要有三个角度(叶初升,孙永平,2005):信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信任是一种由显性秩序(社会制度和结构)和隐性秩序(文化、道德等信誉)的有效制约所导致的社会现象;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种人际态度。本文的分析在第二个角度中进行,并对信任界定如下:信任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主体依照正式或非正式契约的约定行为,并且同时相信对方也会履行契约。即信任是行为主体在局限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行为。
信任与经济形态的互动演进
信誉是信任的基石。重复博弈中“以牙还牙”的冷酷策略能够帮助实现博弈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 Kreps,1990),这就是信誉机制。信誉机制发挥作用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张维迎,2002):重复博弈、贴现因子足够高、信息传输足够快、受害人有积极性和可能性实施惩罚。笔者认为,按照主体的不同,信誉可以分为人际信誉和组织信誉两类。前者是指基于自然人个体之间所产生的信誉,信誉主体是单个的人。后者是指基于组织与组织之间所产生的信誉,其主体是组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以人际信誉为主会演进为以组织信誉为主。随着信誉的演化,进而信任也可以分为两类: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
(一)人际信任与小农经济
在传统的比较封闭的乡村中,村民之间“朝夕相见”,信誉机制发挥作用的四个条件比较完备,尤其是“闲言碎语”(Merry,1984)机制使得欺骗行为能迅速被广为人知,因此村民相互之间建立了高度的人际信任。在人际信任的基础上,乡村发展出了小农经济,最为典型就是乡村集市,在这里信誉机制具体化为“信息反馈机制”维持着乡村集市的正常运转(刘海龙,2007)。从而集市成为传统乡村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形式,对于村民的就业、生产和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人际信任促进和维持着乡村集市的正常运转,但是它也决定了乡村集市的初级性,限制了乡村集市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它需要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特定的交易时间,对需求和供给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都进行了限制;其次,乡村集市上人货不分离,这是交易规模化的障碍。
(二)组织信任与市场经济
由于现代社会的匿名和开放特征,人员流动性大,交易双方互不相识,并且对“闲言碎语”更多的持“不在乎”的态度,使得传统的以个人为基础的信誉机制失灵。所以,如果仅仅局限和停滞于人际信用,那么社会就无法繁衍出当今这么发达的市场经济。西方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发达到今天的程度,除了较完善的司法制度之外,是因为他们在更高的组织形态上复制出了信誉机制,并建立了基于组织的信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将一次性博弈转化为重复博弈的机制,是信誉的载体(Kreps,1990)。有了企业,欺骗行为也就更容易被观察,组织的生命相对于个人的生命是无限的。如果个人的利益取决于组织的价值,而组织的价值依赖于它的信誉,个人就会注重信誉。Shearmur and Klein (1997)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复制信誉机制的主要手段是现代组织,包括企业组织、社团组织,以及大量的中介组织。除企业之外,形形色色的中介组织(如信用评估公司)通过监督和记录市场中的交易行为,为现代社会的信誉机制提供了信息基础——几乎所有的中介组织的基本工作都是收集、加工和传输信息。
从理论上讲,对于没有政府干预的自由企业制度而言,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越高,委托——代理链条就可以越长,雇佣关系就越发达,因而企业的平均规模应该越大。
信任与经济发展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较高的信任水平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