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及产业转移理论综述_詹丽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服务业及产业转移理论综述

o詹丽靖王宝明

内容摘要:近年来服务业飞速发展,并被认为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也日渐活跃。在/十一五规划0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同时,服务业国际转移与地方产业升级有密切联系。鉴于目前服务业国际转移理论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通过对服务业和产业转移理论的阐述,以期为我国有序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主题词:服务业国际转移有序承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6中提到:/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0,/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0。

我国是吸纳国际产业转移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我国利用外资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我国在市场、成本、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并将维持相当长的时期,有利于我国扩大吸收国际产业转移。但也存在一些劣势,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大部分地区发展水平无法承接高端服务业业务;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足,铁路、电信等行业的垄断经营限制产业发展;体制不够完善,且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例如旅游业、电信业仍未对外资开放;适应与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人才缺乏,相关的职业教育及培训极少等等。

面对种种优势和劣势,了解服务业国际转移方面的理论,从而能客观分析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趋势和特点,研究其与浙江产业升级的关系,并对浙江如何做好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有序承接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服务业理论综述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首先阐述服务业特殊性质的经济学家就是被称为/经济学之父0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他将人类的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并将工业和商业归为生产性产业。他认为:/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且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卖品上,可以经历一些时候,不会随生随灭。,,反之,家仆的劳动却不固定亦不实现在特殊物品或可卖品上。家仆的劳动,随生随灭,要把它的价值保存起来,供日后雇用等量劳动之用是很困难的。0¹他当时举例的一些非生产性行业,即为今天的服务业。马克思(Karl Max,1818-1883),他继古典经济学家后比较系统地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确立了区分的标准,在具体判别服务劳动的性质。他在5剩余价值理论6中对服务作了如下界定:/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像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一般来说,服务不外是这样一个用语,用以表示劳动所提供的特别使用价值,和每个其他商品都提供自己的特别使用价值一样,但他成了劳动的特别使用价值的特有名称,因为它不仅在一个物品的形式上,而是在一个活动形式上提供服务。0马克思肯定了服务的商品属性,即承认服务也是商品。

萨伊(J#Say,1766-1832)是效用论的创始者,他在其所著的5政治经济学概论6中说到:/人们所给予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产生的。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0º同样是法国经济学家的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1801

-1850)继承了萨伊的观点,将所有的使用价值都归入服务的范畴。瓦尔拉斯(Walras,1834-1910)所处时期,服务业和商品的界限已经模糊,到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西方主流经济学派已不再注重服务与商品的区别,仅在具体分析时涉及服务业的性质。在新古典经济学确立主流地位后,就像马歇尔预言的,对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服务与商品的区别已不再涉及。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于服务业的文献增多,这时期对服务业的研究也更为深入。英国经济学家费雪(A#Fisher)根据产业发展的顺序首次提出了/第三产业0的概念,确立了国民经济的三次分类法。他在其所著的5安全与进步的冲突6书中,将产业结构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业和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为主要标志;第三阶段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主要特征即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服务业的内部也在不断分工,各种新兴服务行业陆续涌现。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Colin Clark)继承了费雪的提法,在1951年出版的5经济进步的条件6中集中和整理出二十多个国家的各部门劳动力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提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结构变化理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向第三产业转移。意思即国家经济越是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越高,产业结构中的农业所占比重越小,制造业、服务业所占比重越大。他的这一观点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配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0。作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联的说明,该定理可从一国经济发展过程或当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得到验证,具有普遍适应性。但是,该理论的不足在于:数据统计的国家和地区还应更多,以得出更具实际意义和普遍性的统计结果,特别是要选取不同经济情况和环境的国家与地区,从而得出平均水平。另外,只选用劳动力作为唯一的指标有一定的片面性,无法完整的显示产业结构变化的形式,产业结构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多种因素的变化及互相作用,因而选用指标更应广泛,具有代表性。

富克斯(V#Fuchs)在他的1968年的经典著作5服务经济学6中,提到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已经首先进入了/服务经济0社会,同时认为服务经济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出现。鲍默尔(William Baurnol)与富克斯提出了服务业增长滞后理论,他们等一些经济学家在对美国部门生产率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长几乎为零,大大低于工业甚至农业,从而服务业需要更多的就业。可从一些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国家的数据中看出,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大大增加,但生产总值在GDP中上升比率较小;而工业就业人数下降,往往产出增长幅度较大。再者,富克斯在研究中发现服务业的就业和产出比工业更为稳定,经济学界称之为服务业的逆周期性。他认为服务业的/工资0弹性较高,比如金融、保险等行业,其收入与工作成果关系密切,此为服务业就业稳定的重要原因。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于1974年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他将经济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知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且后工业社会生产与消费都不再以物质产品为主,而是以服务为主,即后工业社会已是服务社会。

西蒙#库兹涅兹(Simon Kuznets)归纳了现代经济增长的特点:人均产出持续增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社会结构与生产结构产生变化。他分析统计数据得出结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的全面变革,而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工业革命,更是一场农业革命和以交通通讯为主的服务业革命,并且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要比工业更多。

1986年世界银行专家钱纳里(H#Chenery)和赛尔奎因(M#Syrquin)的标准产业模型理论,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向性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标准产业模式,即三次产业比重在不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趋势的多个国家模型。这是在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下,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而变动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他还分析了经济增长中各因素的影响力,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对滞后性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经济学家们关注服务业的研究。这时期许多经济学家从多方面来界定服务业、分析服务业发展的原因、解释服务业的生产率滞后问题等等,极大地丰富了服务业理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服务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几乎都超过了60%,并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