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茨威格简介(部编本)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1d743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e.png)
【导语】《伟⼤的悲剧》为了纪念⼈类历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阿蒙森和英国⼈斯科特⽽作。
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先登,于1911年12⽉14⽇到达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斯科特队于1912年1⽉18⽇才到达科考⽬的地,⽐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归途中不幸遇难。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1课《伟⼤的悲剧》课⽂原⽂ 1912年1⽉16⽇这⼀天,斯科特⼀⾏清晨启程,出发得⽐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点看到⽆⽐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情把他们早早地从⾃⼰的睡袋中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已⾛了14公⾥。
他们热情⾼涨地⾏⾛在荒⽆⼈迹的⽩⾊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的地了,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乎已经完成。
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垠雪地上的⼀个⼩⼩的⿊点。
他不敢把⾃⼰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在这⾥树⽴了⼀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点。
他们的⼼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的脚印时竭⼒想把它看作是⾃⼰的脚印⼀样。
其实,他们⼼中早已明⽩:以阿蒙森为⾸的挪威⼈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根滑雪杆,上⾯绑着⼀⾯⿊旗,周围是他⼈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迹未⾄,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个⽉内两次被⼈发现,这是⼈类历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他们恰恰是第⼆批到达的⼈,他们仅仅迟到了⼀个⽉。
虽然昔⽇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个⽉,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类来说,第⼀个到达者拥有⼀切,第⼆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切努⼒成了徒劳,历尽千⾟万苦显得⼗分可笑,⼏星期、⼏个⽉、⼏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 伟大的悲剧 知识盘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 伟大的悲剧 知识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00cb115676eeaeaad1f330b9.png)
第六单元21 伟大的悲剧一、文学常识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作品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
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二、重点字词1.重点字拽.出(zhuài)羸.弱(léei)怏怏..不乐(yàng)癫.狂(diān)凛.冽(lǐn)精疲力竭.(jié)步履.(lǚ)销蚀.(shí)毛骨悚.然(sǒng)毋.宁(wú)遗孀(shuāng)姗姗..来迟(shān)吞噬.(shì)告罄.(qìng)坚持不懈.(xiè)无垠.(yín)不堪.(kān)忧心忡忡..(chōng)夺眶.而出(kuàng)语无伦.次(lún)2.多音字jiǎo(直角)hào(暗号)角号jué(角逐)háo(怒号)zhā(扎实)liáng(度量)扎量zā(扎裤脚)liàng(估量)3.形近字诓诓骗粟粟米母母亲眶眼眶栗战栗毋毋宁伦伦家跚蹒跚秧秧歌沦沦落珊珊瑚秧殃及池鱼抡抡拳姗姗姗泱泱泱大国论论点栅栅栏怏怏怏不乐4.重点词拽:拉。
毋宁:不如。
吞噬:吞食。
羸弱:瘦弱。
告罄:指财务用完。
5.相关成语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悚然,恐惧的样子。
怏快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忧心忡忡:忧愁的心情不能安静。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姗姗来迟:慢腾腾地来晚了。
姗姗,行走缓慢的样子。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三、重点句子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剖析: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
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1伟大的悲剧备课资料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1伟大的悲剧备课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e09db35f18583d049645967.png)
伟大的悲剧《伟大的悲剧》的作者是茨威格。
本文是一篇传记文,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舒昌善译。
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文章简介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建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这是为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在皮尔里成功到达北极点之后,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1910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
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
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南极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22-伟大的悲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22-伟大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7f0464c80912a21615792953.png)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
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
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 鲁 迅
麦哲伦: 1519年—1521
年,率领船队完成环 航地球,麦哲伦在环 球途中在菲律宾死于 部落冲突中。船上的 水手在他死后继续向 西航行,回到欧洲, 并完成了人类首次环 球航行。
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 尽却又满怀希望地到达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 挪威的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沮丧地踏上 归途,在恶劣的气候下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2.课文共写了五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 分别是:
(1)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英国海军上校 (2)鲍尔斯—? (3)威尔逊—博士,负责科学研究 (4)埃文斯—英国海军军士 (5)劳伦斯·奥茨—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
写作特色
2. 细节描写,令人难忘。 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充满了感情,令人 难忘。如文中描写奥茨毅然走向暴风雪的情 形,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真实地再现了当时 的情景,并对某些地方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使整个叙述过程真实生动,深深地感动着所 有的读者。
拓展延伸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
文章结构
伟大的悲剧
晚到南极,绝望而归(失败之悲)
归途艰难,悲壮覆灭(死亡之悲) 临终遗言,情系亲朋(死别之悲) 魂留南极,世人敬仰(世人之悲)
悲剧 伟大 勇于探索 坚毅卓绝
写作特色
1. 感情真挚,悲壮崇高。 本文颂扬的是一种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 崇高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都是英国 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从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 来写这一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也表现在字里行 间。
部编版语文七下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下第六单元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ec3895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5.png)
22伟大的悲剧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二、字音词义拽zhuài:拉。
昔xī日:往日,从前。
辜gū负:使别人或者自己对自己或者别人的希望落空。
违背了别人的好意,希望。
凛冽liè:寒冷得刺骨。
吞噬shì:吞食。
疲惫bèi:极度困倦,没有精神。
钦佩pèi:敬重佩服。
鲁莽mǎng: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
保佑yòu:指企盼有宗教信仰的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
厄è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拯zhěng救:指援助使其脱离危难,危险。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姗shān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忧心忡chōng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担心。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海市蜃shèn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
现多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
三、主题概述课文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罹难的描写,歌颂他们不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值得所有人悼念和崇敬。
本文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写斯科特一行满怀欢喜地奔向南极点,却发现有人捷足先登,只要失望地返回并为胜利者作证。
第二部分(4~13):写五位探险队员一个个悲壮地逝去。
第三部分(14~16):英雄的遗体被安葬,他们受到英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悼念和崇敬。
五、鉴赏品读1.第1段中的“拽”字有何表达效果?“拽”把心情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探险队员迫不及待冲击终点的激动心情。
2.“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用鲁滨逊的想法与斯科特一行人的想法形成类比,写出他们发现有人捷足先登但又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的侥幸心理,表达了他们痛苦、极度恐惧的心情。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简介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d2e850210661ed9ad51f330.png)
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1.28-1942.02.22),,奥地利著名作家、评论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成功的秘诀》是他的传记名篇之一,被译成二十几种语言文字,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其著作还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狼子野心》,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一、生平经历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
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2 伟大的悲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2 伟大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0619c3c7b7360b4c2f3f64c1.png)
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你觉得斯科特算英雄吗?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成败?
斯科特虽然在探索领域失败了,但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爱 国情操,使他不仅成为英国人的骄傲,也成为了全人类的骄傲。 他不懈探索的精神给后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是人类宝贵的精 神财富。人无完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因素制约着一些 本该成功的人走向成功。但是,历史从来就不以成败论英雄。 成败与否,结果并不重要,英雄之所以留名青史,更在于其留 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格感召力。
(2)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
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着、超人 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尤其是当他们在 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下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铁 骨铮铮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 伴,有时还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 队友们都做到了。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细节描写,以拟人的修辞手法,表 现出斯科特和伙伴们痛苦、沮丧的心情。此时,在斯科特 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 似乎正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这正是“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3.第6自然段中“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 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 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一句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联系上下文来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 离世前心中回忆的美好往事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朋 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 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文 章的悲剧效果,给人以心灵的冲击与震撼。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简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a9c041010661ed9ad51f3dc.png)
《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简介杨村中学蔡虹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一八九九年中学毕业,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
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一九零三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1904)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缺乏内容和新意。
从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
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滨之屋》(1912)和《化身戏子》(1913)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1911),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出版社出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茨威格在《柏林日报》(9月19日)上发表《致外国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于同他们的友谊,以及来日和他们携手重建欧洲文化的愿望。
第一次大战期间,欧洲许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影响,唯有少数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反战立场,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经历了战后的灾难:饥馑、寒冷和通货膨胀;对他触动最深的是社会道德的沦丧。
此后的二十余年是他的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一方面是传记著作。
他的《三大师》(1920)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
茨威格简介资料
![茨威格简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a1f733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7.png)
茨威格简介资料范文一:茨威格:一位文学巨匠茨威格(Stefan Zweig)是20世纪初期最杰出的德语文学家之一,也是继海涅后最受欢迎的德国文化名人之一。
他被誉为“欧洲普遍人类的代表”。
茨威格于1881年11月28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成长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早年从事剧作和诗歌写作,但是他的成名作《挪威的宾果》却是一本小说。
这本小说展示了他对人类情感和矛盾的观察和洞察。
在小说的主人公爱情的演化中,茨威格充满了关怀和怜悯,深刻地表现了人类经历的苦涩和幸福。
这也成为茨威格风格的见证。
同样的心理深度和文学价值也体现在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中。
在茨威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他的犹太身份成为了他经历的两个转折点。
为了逃避战争,他和妻子前往瑞士,并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在流亡期间,他曾游走于欧洲各地。
这期间他写了许多受到读者欢迎的书籍,并成为了一个全球知名的文学巨匠。
但是,这种感人的辉煌之后是茨威格自己先前不可预见的末路。
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因逃离纳粹德国而无所去,最终流亡巴西。
在巴西国内,茨威格的流亡生涯终止了,因为他在1942年自杀身亡。
当时,他正打算回普鲁士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但是他无法忍受对他所爱的非人性的感官调查。
尽管茨威格的生命短暂,他通过文学成就树立了业界的标杆。
在他的生命中,他写了小说、剧本、散文和回忆录等各种文学作品,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名人和思想领袖。
他的重要性可以从他在纳粹德国时被禁止的书籍中体现出来,这些作品表明了他对本质和人性僵局的愿景和思想。
他流有道德的手法和文学造诣,引领了许多文学巨匠的发展方向。
要点分析:此范文阐述了茨威格的生平,重点集中在他的成就和贡献,用词清新优美,简明扼要,循序渐进。
写作重点突出了茨威格的独特性并成功地概括了他的主要贡献。
范文二:茨威格:一个值得学习的思想家和文化人茨威格是一个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化人。
他的作品和想法不仅在他自己的时代引领潮流,在今天也散发着巨大的影响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伟大的悲剧》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伟大的悲剧》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53f805e964bcf84b9d57bbd.png)
一、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等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
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
二、故事背景本文写了人类历史上先后到达南极点的科学探险队——挪威的阿蒙森队和英国的斯科特队。
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中旬到达南极点,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几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空,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点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原之中。
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日记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写成了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1.坚持不懈:指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毫不松懈。
2.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3.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4.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悚然,恐惧的样子。
5.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6.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③):写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却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并为胜利者做证。
第二部分(4—13):写斯科特等人陆续死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6):写英雄们牺牲后,受到世人的悼念和敬仰。
五、问题归纳1. “拽”有何表达效果?“拽”把心情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探险队员迫不及待冲击终点的激动心情。
2.“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用鲁滨逊的想法与斯科特一行人的想法形成类比,写出他们发现有人捷足先登但又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的侥幸心理,表达了他们痛苦、极度恐惧的心情。
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aa0d06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0.png)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试着概括一下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体印象。
学生朗读结束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思考整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在学生分享过程中,适时引导、补充完善,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 - 5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从须发、面部轮廓、五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着重突出他外貌的“粗劣”“丑陋”,给人一种普通甚至有些寒酸的印象。
探究精神世界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目光的语句,思考这些语句是如何体现他的精神世界的。
同样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如下:
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托尔斯泰的目光?这些目光有什么特点?透过这目光,你能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世界?
作者通过描写目光来展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做法,对你理解人物形象有什么帮助?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托尔斯泰的思想和精神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对于我们现在又有什么启示呢?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价值、社会影响、人性思考等多个层面去理解文章主题,让学生明白托尔斯泰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当时的俄国社会,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改变,他的精神启示着我们要敢于正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用深邃的思想去洞察世界,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人的内在品质远比外表重要得多。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这里运用比喻,把眉毛比作纠缠不清的树根,生动地表现出眉毛的杂乱、浓密且不规则的样子,进一步强化了他外貌上的独特性和“粗劣”感。
作者先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凡甚至丑陋,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展现他伟大的精神世界做铺垫,通过这种强烈的反差,更能突出他内在精神的高贵和超凡脱俗,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记住这位伟大的人物。
茨威格初中课文中的作品
![茨威格初中课文中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982f547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d.png)
茨威格初中课文中的作品一、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 - 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他擅长运用各种体裁,尤其在小说和传记文学方面造诣深厚。
茨威格的作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动人的情感表达著称。
他的小说多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读者。
1. 主要内容。
- 这篇课文讲述了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的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
阿蒙森捷足先登,已经到达南极点。
而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在历经千辛万苦后也到达了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先于他们到达。
在归途中,他们遭遇了重重困难,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2. 主题思想。
- 伟大之处:- 斯科特一行人的探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敢、坚毅等品质是伟大的。
他们敢于挑战人类的极限,去探索未知的南极大陆。
例如,他们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仍然坚持前行,在面对不可逾越的困难时,也没有轻易放弃。
- 他们的诚信和绅士风度令人敬佩。
尽管他们在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依然遵循着探险的道德准则。
如斯科特在发现阿蒙森已经到达南极点后,仍然坚持进行科学考察,收集证据,并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
- 悲剧色彩:- 他们的失败是一种悲剧。
他们怀着美好的梦想出发,却被命运捉弄,输给了阿蒙森。
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没有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 他们的死亡也是悲剧性的。
在归途中,由于恶劣的天气、食物短缺等原因,队员们一个个倒下。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牵挂着家人、朋友和祖国,他的日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未竟事业的遗憾。
3. 人物形象。
- 斯科特:- 他是一个坚毅、执着的人。
在整个探险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
即使知道阿蒙森已经先到达南极点,他还是按照计划进行科学考察工作,没有丝毫懈怠。
- 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关心队员,在面临绝境时,仍然努力鼓舞士气。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作品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一、生平经历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
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他的文章(编者加名《列夫·托尔斯泰》)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同精灵的斗争》(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
《断头艳后》)、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等一些极好的作品。
二、评价及荣誉
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1899年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1903年获博士学位。
16岁就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
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
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瑞士,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
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
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马来狂人》(1922)《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感情的紊乱》(1927)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
1938年入英国籍。
不久离英赴美。
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他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小说《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长篇传记作品《巴尔扎克》都在作者死后先后出版。
1982年在作者的遗稿中又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富贵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