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植物保护通论》第六章
![《植物保护通论》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51f8b525bd64783e09122b63.png)
的条件下对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毒害的程度。
药效是指农药在田间实际使用中对病虫草害的防治
效果。
持效是指药剂防治病虫草害的有效持续时间。
6.4 杀虫剂
1 有机磷杀虫剂
2 有机氯杀虫剂 3 有机氮杀虫剂
4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5 植物和微生物杀虫剂
7 综合防治法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又可称“有害生物综合
土壤耕作的作用 土地培肥的作物
2.3.2 选育和使用抗性植物品种 2.3.3 利用健康种苗 2.3.4 加强田间管理
如播种、排灌、施肥、田园卫生
2.3.5 安全收获
3 Hale Waihona Puke 物防治3.1 生物防治的概念
利用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
治。
广义的生物防治,包括控制有害生物的生物体及其
维护人类的环境利益和生命安全。
1.3 植物检疫的实施内容
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与检疫对象的确定
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 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验与检测 疫情处理 植物检疫法的制定与实施
1.4 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
《植物检疫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凡局部
地区发生的危险性大、能随植物及其产品传
昆虫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信息素)
按来源及化学组成分:
天然产物杀虫剂(鱼藤酮、除虫菊素、烟碱、沙蚕毒素) 矿物油杀虫剂 微生物杀虫剂(细菌毒素、真菌毒素、抗菌素)
6.2 农药的加工剂型
1 粉剂。由原药与填充料经机械粉碎加工制成的粉状混和物制剂。 2 可湿性粉剂。由原药与填充料、湿润剂经机械粉碎加工制成的 混合物。可湿性粉剂易在水中分散、湿润和悬浮,可加水喷雾使 用。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ef7952d3b14e852458fb57b7.png)
• 3.操作因子: • ①药剂方面 化学性质,曾用过的药剂种类,药 剂的持效性,剂型等。 • ②应用方面 用药阈值,选择阈值,用药时期 (生育期),用药方式,交替用药等。 • ③栽培制度 栽培制度、害虫寄生条件的改变等, 都会影响农作物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消失。例 如棉田轮作制度与棉红蜘蛛抗内吸磷种群的形 成及发展有关。营养条件改变时对棉红蜘蛛抗 药性消长有影响,抗内吸磷的棉红蜘蛛转移到 棉田杂草上,他的抗药性就显著下降。
• ②又如DDT和拟除虫菊指类杀虫剂,其主要作用 部位是神经的钠通道,由于钠通道的改变,引起 对杀虫剂敏感性下降,结果产生击倒抗性。通常 有击到抗性的昆虫会有明显的交互抗性,如棉蚜 对菊指类杀虫剂几乎都产生了交互抗性。 • ③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是环戊二烯类杀虫 剂和新型杀虫剂锐劲特、阿维菌素等杀虫剂的作 用标靶部位,环戊二烯类杀虫剂与该受体结合部 位敏感性下降导致了抗性的产生。
1 36 98 203 229 233 263
24 140 225 269 276 291
17 54 147 200 212 260
3 36 51 64 85
3 6 22 32 48
18 42 70 105 119
3 23 44 53 54
4 22 25 25
7 14 17
• ※ Cycl:林丹/环戊二烯 Op:有机磷杀虫剂 Carb:氨基甲酸 酯类杀虫剂 Pyr: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的亲酯性非常突出,主要 代谢非极性的外来化合物。亲酯性的化合物被代 谢为极性的羟基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对杀虫剂的代谢,主要是氧 化作用,其反应类型有: • A)O-、S-、N-、脱烷基作用:在杀虫剂中,与 氧、硫、氮原子连接的烷基易被攻击。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8399c5f089eb172ded63b7ef.png)
第三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害虫抗药性、植物病原物抗性和杂草抗药性的发展及现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农药轮换、交替等使用,并有效应用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抗性的产生及延缓农药的使用寿命,同时了解抗性产生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害虫抗药性1主要内容:害虫抗药性概念、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害虫抗药性的遗传及抗药性治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昆虫抗药性、交互抗性、多抗性、耐药性、负交互抗性等基本概念,重点是害虫抗性形成的理论、影响因子及昆虫抗药性在生理生化方面的机理,以及害虫抗性治理的措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害虫抗药性的基本概念、害虫抗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及影响因子,并能根据农业生产状况制定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
一、害虫抗药性概况(一)几个基本概念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理解抗药性定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抗药性是针对昆虫群体而言,并不是指某一个体;(2)抗药性是相对于正常敏感种群而言,通常通过比较同种昆虫的不同种群在相同发育阶段、相同生理状态和相同环境条件下对药剂耐受力与正常敏感种群的差异来确定。
(3)抗药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区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4)抗药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2耐药性:1)自然抗性:有些昆虫对某些药剂有一种天然的抗药性,即敏感度低,它是可以遗传的,这是由于生物的不同,或同是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产生了不同的耐力,这称为自然抗性。
例如用DDT防治蚜虫效果很差,而用来防治蚊蝇则效果很好。
2)健壮抗性:由于害虫的营养条件好,环境条件适宜,昆虫的生命活动、生理代谢增强,对药剂的耐受力增强,产生的抗药性称为健壮抗性,它是不稳定的,不能遗传的。
3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原理和方法—综合治理的含义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原理和方法—综合治理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fe4236c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e.png)
二、化学防治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 代中期。
前期(1946~1962),开始大面积使用DDT,相继六六六、氯丹、毒 杀芬等一系列高效、持久的有机氯杀虫剂在害虫防治上发挥巨大作 用。
1874年 德国人蔡德勒合成出DDT
1939年 化学家米勒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DDT登上世界舞台
此阶段强调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研究。是现代综合管理方案 的雏形 。
19世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柑橘, 曾受到介壳虫的危害,介壳虫像麻疯 疙瘩一样,密密实实地叮在柑橘和枝 叶上,使柑橘生产损失严重。后来人 们发现澳洲瓢虫善吃这种介壳虫, 1888年,美国不远万里将澳洲瓢虫请 来,去防治介壳虫,结果获得成功。 由此开创了传统生物防治科学的新纪 元,并宣告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二)全部种群管理(total population management,TPM)
意大利的Knippling提出,化学防治对控制高密度 种群最有效,而不育技术是以低密度种群下最为 有效。二者结合可彻底消灭害虫。其哲学基础是 消灭哲学。适用于卫生害虫及危害严重的森林大 害虫。
(三)大面积种群治理(areawide population management,APM)
(一)害虫综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定义: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 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 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 化学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 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 产的目的(马世骏,1979年)。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发展
人类对害虫的管理策略大致分初期防治阶 段、化学防治阶段、害虫综合管理阶段、 林业可持续发展4个主要的发展历程。
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与应用
![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393965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1.png)
文章编号:1673-887X(2023)02-0129-04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与应用李平亮,董向丽,任维超,郭磊(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摘要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课程是基于农药学应用相关知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非常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活动。
但是,目前仍缺乏农药利用与管理相关的教学案例资源库。
文章以该课程教学需求为出发点,以真实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启发性为导向,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建设了课程教学案例库。
案例库由12个教学案例组成,对应相应的课程章节,内容主要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重点记述科研探索与实践。
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带动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整体学习效果及最终考核成绩,保障了专业学位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教学案例库;植物保护;研究生课程;专业学位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3.02.042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case Database for the Course Efficient Useand Management of Agrochemical ProductsLi Pingliang,Dong Xiangli,Ren Weichao,Guo Lei(College of Plant Health and Medicine,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266109,Shandong,China) Abstract:The Efficient Use and Management of Agrochemical Products is a professional-degree graduate course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knowledge of pesticide science.As an open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case-teaching is very suitable for this course. However,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teaching-case resources related to pesticide use and management.This paper took the teaching needs of the course as the starting point,and regarded the authenticity,innovation,practical and enlightening as the guidance.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is course were introduced to built the teaching-case database.The case database consists of12cas‐es,with respect to the corresponding chapters.The content mainly comes from the people and things around us,focusing on our own researc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case database have driv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improved the learning effect and the final scores,and guaranteed the education goal.Key words:teaching-case database,plant protection,graduate course,professional degree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的教育培养模式逐渐从以学术型为主,转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b79a2ac0376baf1ffd4fad4a.png)
第三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害虫抗药性、植物病原物抗性和杂草抗药性的发展及现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农药轮换、交替等使用,并有效应用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抗性的产生及延缓农药的使用寿命,同时了解抗性产生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害虫抗药性1主要内容:害虫抗药性概念、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害虫抗药性的遗传及抗药性治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昆虫抗药性、交互抗性、多抗性、耐药性、负交互抗性等基本概念,重点是害虫抗性形成的理论、影响因子及昆虫抗药性在生理生化方面的机理,以及害虫抗性治理的措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害虫抗药性的基本概念、害虫抗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及影响因子,并能根据农业生产状况制定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
一、害虫抗药性概况(一)几个基本概念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理解抗药性定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抗药性是针对昆虫群体而言,并不是指某一个体;(2)抗药性是相对于正常敏感种群而言,通常通过比较同种昆虫的不同种群在相同发育阶段、相同生理状态和相同环境条件下对药剂耐受力与正常敏感种群的差异来确定。
(3)抗药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区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4)抗药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2耐药性:1)自然抗性:有些昆虫对某些药剂有一种天然的抗药性,即敏感度低,它是可以遗传的,这是由于生物的不同,或同是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产生了不同的耐力,这称为自然抗性。
例如用DDT防治蚜虫效果很差,而用来防治蚊蝇则效果很好。
2)健壮抗性:由于害虫的营养条件好,环境条件适宜,昆虫的生命活动、生理代谢增强,对药剂的耐受力增强,产生的抗药性称为健壮抗性,它是不稳定的,不能遗传的。
3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有害生物考试题及答案
![有害生物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14d79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d6.png)
有害生物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核心是什么?A. 化学防治B. 生物防治C. 生态防治D. 综合防治答案:D2. 以下哪种不是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方法?A. 引入天敌B. 使用化学农药C. 利用病原微生物D. 利用昆虫激素答案:B3.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哪种方法被认为是环境友好型的?A. 化学防治B. 生物防治C. 物理防治D. 以上都是答案:B4.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目标是什么?A. 完全消灭有害生物B. 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C.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D. 增加有害生物的数量答案:C5. 以下哪种不是有害生物的物理防治方法?A. 捕杀B. 诱捕C. 化学农药D. 机械隔离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可能包括哪些方法?A. 化学防治B. 生物防治C. 物理防治D. 法律法规控制E. 以上都是答案:E7.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优点包括哪些?A.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B. 降低对环境的影响C. 提高防治效果D. 增加防治成本E. 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答案:A, B, C, E8.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以下哪些因素需要考虑?A. 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B. 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C. 环境条件D. 经济成本E. 社会接受度答案:A, B, C, D, E三、判断题9.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只关注有害生物的控制,而不考虑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对/错)答案:错10.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的有害生物控制方法,因为它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对/错)答案:对四、简答题11. 简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答案: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应用,预防有害生物的发生和扩散。
- 经济阈值: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而不是追求完全消灭。
- 环境友好: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 社会可接受:确保防治措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6cab35ef46527d3240ce057.png)
(二)正确使用农药
1.混合用药 2.交互用药 3.适时用药 4.改换新药 5.杀虫剂的停用、限用 6.增效剂的使用
1.混合用药
特点:农药混施,不仅能延缓抗药性产生,而且能病 、虫兼治,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具有提高药效, 扩大 防治对象范围, 降低毒性, 降低成本等 农药混用的类型:有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 杀卵 剂与杀幼虫剂混用, 杀幼虫剂与杀幼虫剂混用等。 注意事项:农药的混用应根据农药的特点与功能合 理混配, 同一配方的混配农药也不能长期单一使用, 应 与其他药剂之间轮用, 否则会引起害虫产生多抗性,而 且要避免一种农药大面积使用,最好几种杀虫作用机制 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
2.交互用药
杀虫作用不同的两种农药相隔一定时间交 换使用,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但必须考虑害虫 的交互抗性问题。因为一个地区长期的施用单 一或作用机理相似的农药防治害虫, 害虫抗性 发展很快, 尤其是一年内发生多代的害虫, 如蚜 虫, 螨类等极易产生抗性。因此, 不同抗性机理 的药剂之间交替使用, 是害虫抗性治理中最理 想的方式, 效果较好。另外, 某种药剂停用一段 时间, 有助于恢复有害生物的敏感性。
性的预防措施,以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 定帮助,使工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 效益、社会效益。
研究背景
1、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数逐年增加
2、有些害虫对多种药剂产生抗药性
危害
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
增加用药量, 加大成本;
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人畜中毒;
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
一、什么是害虫抗药性?
3. 适时用药 如一般害虫在幼龄时抗药力弱,而且刚从 卵里孵化出来,往往有群集性,抓住这一有利时 机,及时用药防治,经济有效。 4.改换新药 及早对作物的重要害虫进行系统的抗性测 定,及时发现抗药性种群,及早设法解决,合理使 用新药。 5.杀虫剂的停用或限用 防治时要做到对症下药,在对某些杀虫剂出 现较高抗性的林地,要停止使用这些农药,经过一 段时间,抗药性减退或消失后再用。
农业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农业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0bf0751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c.png)
农业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的存在一直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这些有害生物包括害虫、病原菌、杂草等,它们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防治农业有害生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一、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农业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方式多种多样。
害虫可以直接啃食农作物的叶片、茎秆、果实等,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例如,蝗虫可以大面积破坏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粮食短缺。
病原菌能够引起农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等,使农作物染病枯萎,品质降低。
杂草则会与农作物竞争养分、水分和阳光,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是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改变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少其发生的几率。
例如,水旱轮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是农业防治的重要手段,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降低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
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自身免疫力,增强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
2、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来防治有害生物。
人工捕捉害虫是一种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适用于害虫数量较少的情况。
利用防虫网可以阻止害虫进入农田,保护农作物。
此外,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捕害虫,也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治手段。
3、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
例如,释放天敌昆虫,如瓢虫、寄生蜂等,可以捕食或寄生害虫,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利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植物源农药也是生物防治的一部分,如印楝素、苦参碱等,具有低毒、环保的特点。
4、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有害生物。
化学农药具有见效快、防治效果显著的优点。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58a185e4de80d4d8d05a4fd2.png)
,将其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
数量避免经济损失并将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
低限度。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召开
的害虫综合防治专家会议认为:“综合治理是一种有
害生物科学管理的系统,它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
和有关环境条件,尽可能以协调的方式利用现有的适
当技术和方法,使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经常控制在经济
决害虫问题是有缺陷的,弄不好则适得其反。据不完全统
计,世界上已知对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害螨已近千种。
1946年后20年就有120余种农业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有些
害虫还对很多化学成分相似的药剂产生交互抗性,造成用
量日益增加,抗药性形成更精快选的课件恶性循环。
6
(一)关于综合防治概念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自DDT等农药使用后
(3)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阶段
50年代初,在中国害虫防治中已应用综合防治一词(在根 治东亚飞蝗的实践中提出的“防治结合”和“改治并举”的 防虫策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主要内容在于使用各种防治措
施,并有简单的协调。而在60年代末期提出的有害生物综合
治理思想,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并具有了系统思想。
90年代以来,随害虫抗药性、环境保护、 物种多样性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严峻,人们 进一步认为在害虫的综合治理中,应更加强 调生物防治,即利用自然控制力量防治害虫 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调控(ecological regulation)策略,尽量发挥自然的控制作用。
精选课件
10
2、中国IPM的发展
(1)早期朴素综合防治阶段(本世纪40年代以前)
虽然 IPM 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方法上还远未成熟,但从长远
北京市防控林业有害生物规定
![北京市防控林业有害生物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ad330d5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e.png)
北京市防控林业有害生物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积极推行森林健康新理念,规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长效机制,保护生态建设成果,结合实际,做如下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三条林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控、营造林、经济林经营、城市绿化、林业检疫、木材检疫等适用于本规定。
第四条、工商、电信、公安等单位要协调配合林业部门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第二章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第五条各生态站所、街道办事处、镇的监测人员和护林人员如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本区主管林业部门。
第六条森防检疫站组织的普查、专题调查等。
第七条广大民众发现有问题的林业有害生物的举报,林业森防站要予以受理和鉴定。
第三章林业有害生物鉴定第八条发现林业有害生物,必须及时进行种类鉴定。
第九条森防检疫站是采集和接收林业有害生物数据的第一机构,首先要调查核实和取样鉴定。
第十条如不能鉴定确认的,要及时采集标本送自治区森防检疫站进行复核和确认。
第四章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第十一条森防检疫站在核实鉴定后,按照林业有害生物发张趋势,进行预测报第十二条各有林单位和林业管理单位,根据预报情况进行及时防治。
第五章防控第十三条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要多措并举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综合。
第十四条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重视自然控制作用,努力将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一)科学造林营林。
1.选用良种壮苗。
加强抗病虫害树种、品种的选育引种和繁育工作。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特别是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进行造林。
2.营造混交林。
合理安排树种搭配比例和配置方式,避免规模化营造纯林,大力营造混交林,积极培育近自然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3.合理确定造林密度。
根据造林树种和培育目的,按照造林技术规范设计确定合理造林密度,保证林木良好生存空间,促进健康生长。
第六章--1--抗药性原理
![第六章--1--抗药性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e1adf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b.png)
1998年,菊酯类100-2700倍 对BT性的形成
1. 抗药性的形成
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种群遗传学的 问题。
选择学说 认为抗药性是一种前适应现象(preadaptive phenomenon),完全取决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
诱导变异学说 认为昆虫种群中原来不存在抗性基因。而是 由于杀虫剂的直接作用,使昆虫种群内某些个体发生突变,产生 了抗性基因。药剂不是选择者而是诱导者。后适应现象。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1. 抗药性的形成
基因重复学说:即基因复增学说gene duplication theory。 它与一般的选择学说不同,虽然它承认本来就有抗性基因的存 在,但它认为某些因子(如杀虫剂等)引起了基因重复,即一 个抗性基因拷贝为多个抗性基因,这是抗性进化中的一种普遍 现象。
点突变可以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从而导致不同的抗性型。从 果蝇的田间品系中发现了4种突变型:苯丙氨酸(115)变为丝氨 酸;异亮氨酸(199)变为缬氨酸或苏氨酸;甘氨酸(303)变为 丙氨酸。
一个突变型的AChE中几个点突变的组合不但会导致产生不 同的抗性型,而且对抗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即高抗性有可能来 自几个低抗性点突变的组合。
选择性: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抗性倍数(R/S):R的LD50(LC50)/S的LD50 (LC50),如果>5,轻度抗性;>10,明显抗药性。
二、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概况
表6.2 节肢动物对一种和几种药剂产生抗性的情况(1980-1986)
年份
种类数
年份
种类数
1908
1
1965
185
1928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f6c18aaf7fd5360cbb1adb3a.png)
(三)杀虫剂抗性的判断
RF=抗性品系LD50或LC50/敏感 品系LD50或LC50
RF >5以上则表明对杀虫剂产 生抗性,倍数越大,说明抗 性程度越高。
二、害虫抗性的形成与机理
害虫抗性的形成 影响抗性形成的因子 昆虫抗药性机理
(一)害虫抗性的形成
第一种: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群体内就存在少数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从敏 感品系到抗性品系,只是药剂选择作用的结果。
同种作物连茬、连年种植,易导致害虫抗性基因个体演变为抗性基因种群, 有利于抗药性发展。比如黑尾叶蝉在双季稻区比单季稻区的抗性水平要高得 多。
3、害虫的繁殖和迁飞能力
当害虫种群内已存在抗性基因时,还需具备另外 两个因素才能形成群体抗药性;一是药物的选择 压,另一是抗药性单株找到新的宿主并成功繁殖, 即抗性条件形成还需借助害虫的繁殖和迁飞能力。 害虫的迁飞能力一般是有限的,但有些害虫的食 性杂,寄主广,其生长发育的循环条件容易满足, 虫口量就容易保持在较高水平,抗药性就容易产 生。通常容易产生高抗药性的害虫都有繁殖力强、 生活史短、适应力强、发生期不一致或世代重叠 明显、寄主范围广、食性杂等共性。
酯酶(esterase) 谷胱甘肽转移酶 (glutathione—
transferases) 脱氯化氢 酶 (dehydrochlorinase)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组成
细胞色素P450 NADPH—黄素蛋白还原酶 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 6—磷酸葡萄糖酶 细胞色素b5 酯酶 核苷二磷酸酯酶等
农药混用对害虫抗性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以日本学者为代表,认为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混用,是抗性治理的好办 法。
一种以美国WilkinSon为代表,认为农药混用将会给害虫产生交互抗性和多抗 性创造条件,会给害虫的防治和新药剂的研制带来更大困难。
有害生物防治方案
![有害生物防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09d94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1.png)
有害生物防治方案有害生物,指的是那些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造成危害的生物。
它们的存在可能会传播疾病、损害财物、破坏生态平衡。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有害生物的危害,制定一套科学、全面、可行的有害生物防治方案至关重要。
一、有害生物的种类及危害(一)卫生害虫如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等。
蚊子不仅会叮咬人类,还可能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苍蝇能携带多种病菌,污染食物;蟑螂繁殖能力强,可传播细菌和病毒;老鼠则会啃咬电线、破坏粮食等。
(二)农业害虫包括蝗虫、蚜虫、螟虫等。
它们会侵害农作物,导致粮食减产,影响农业生产。
(三)仓储害虫如米象、谷蠹等,会损坏储存的粮食和食品。
(四)园林害虫像天牛、蚧壳虫等,会危害园林植物的生长,影响景观效果。
(五)其他有害生物如白蚁,会破坏建筑物结构;红火蚁,叮咬人后会引起剧痛和过敏反应。
二、有害生物防治的原则(一)综合防治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等,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二)预防为主通过改善环境、加强卫生管理等措施,预防有害生物的滋生和入侵。
(三)环境友好选择对环境影响小、低毒、低残留的防治方法和药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持续监测定期对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三、有害生物防治的具体措施(一)环境治理1、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积水,消除卫生死角。
2、封堵建筑物的孔洞和缝隙,防止有害生物进入。
3、合理存放食物和物品,避免为有害生物提供食源和栖息场所。
(二)物理防治1、安装纱窗、纱门、蚊帐等,阻止蚊虫进入室内。
2、使用粘鼠板、捕鼠笼等捕捉老鼠。
3、利用灯光诱捕器捕杀飞虫。
(三)化学防治1、选择合适的杀虫剂、灭鼠剂等化学药剂,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
2、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防止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
3、施药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药剂对人体造成伤害。
(四)生物防治1、引入有害生物的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216d044f27d3240c8447ef46.png)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及展望在农业生产中,每年因有害生物所造成的损失巨大。
据FAO统计,全世界农业生产中每年因虫害、病害和杂草危害造成的损失占总产值的37%。
其中,虫害占14%,病害占12%,杂草占11%。
因此,有害生物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有害生物防治中,重治轻防,盲目施用化学农药的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石油农业的条件下,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更加突出。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提出的植保方针,但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农民不可能做好“预防为主”的工作,这样势必导致以治为主,见病虫就打药,次数越打越多,浓度越打越浓,有害生物危害面积反而越来越大。
病虫发生面积与50年代相比,60年代增加30%以上,70年代增长100%,至80年代增长2.8倍。
在1983~1993年的10年间,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分别增加了24.26%和49.47%。
化学农药使用量每年以3.0×104 t的速度增加。
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农药数量为25亿,总销售额为250亿美元。
我国仅1993年一年生产的农药就达2.62亿,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杀虫剂占77%,总销售额为88.93亿元人民币。
化学农药滥用的后果除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外,还引起了“3R”(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残留Residue)问题产生,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的耗竭,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为了解决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人类不断探索有害生物防治的新途径,将持续发展的理论应用于指导防治实践。
特别是1992年7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确定了持续发展是唯一的发展模式。
为此,TShemyshev(1995) 提出了一个新的有关有害生物治理的概念——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
第六章 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
![第六章 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e305155a8102d276a22fa9.png)
第六章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r-类害虫答案:又称r-对策者,其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环境容水平,超过生境容纳量时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一个世代不影响下一世代的资源。
2.经济阈值答案: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害虫密度达到经济为害水平。
3.经济受害水平答案: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依据,其基本含义是,当防治成本等于其防治收益时的有害生物种群密度。
4.植物检疫答案:是运用技术手段,通过法律、行政的措施,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贸易的正常交往,保护农林业的安全生产,保护区域性生态平衡的一项法律措施,有称法规防治。
5.遗传不育昆虫答案:采用异地同种昆虫杂交、射线或化学药品处理昆虫,获得雄性不育个体或雌雄兼性个体释放与田间,致使昆虫后代不育,达到遗传防治的目的。
6.化学防治答案:是利用化学物质——农药来控制有害生物数量的方法。
7.农药答案:农药是指用于防治有害生物的化学物质,包括提高这些药剂效力的辅助剂、增效剂等。
8.生物防治答案: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
二、判断题1.依靠单一的防治措施可以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
()答案:错2.农药对美国农户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化学农药效益的三分之一。
()答案:错3.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化学问题。
()答案:错4.若由于防治速度迟缓,防治面积大和准备时间长等因素则要提前防治,此时ET>EIL。
()答案:错5经济受害水平可以用数学公式推算。
()答案:对6.一个合理经济受害水平或防治指标确定,需要衡量防治所付出的代价。
()答案:对7.植物检疫广义上可解释为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而进行隔离检查与处理。
()答案:错8.我国进入世贸组织后也成为IPPC的合法成员。
()答案:对9.《检疫法》在时我国第一部由最高国家权力机构颁布的以植物检疫为主题的法律。
植物保护概论
![植物保护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ec7855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0.png)
第一章绪论1植物保护:是研究植物的有害生物—病原物,害虫杂草等的生物学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2植物保护的内涵:1植物保护是对农作物的保护2研究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3研究有害生物的各种防治技术4植物保护是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科学;3植物保护的IP原则:不是使植物不受任何损害,而是将有害控制到一定的程度,不影响人类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4三R问题: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狂,有害生物抗药性三致问题:致癌,致畸,致突变;5植物保护研究内容: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3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第二章植物虫害1昆虫与其他害虫的区别:昆虫动物的体躯由若干个节组成,某些体节上着生着成对分节的附肢,体壁硬化外成骨骼,附着肌肉,并包藏着全部的内脏器官,没有脊椎动物所具有的内骨骼系统;2 昆虫的足的基本环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附节,前附节;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昆虫足的变化:1步行足,适于快行2跳跃足,适于跳跃;3捕捉足,适于捕捉小虫;4开掘足,便于挖土;5抱握足,交配时用来抱握雌体;6游泳足,适于在水中游泳;7携粉足,用来梳集花粉;3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特点:腹部的题解只有背板和腹板,而无侧板,背板和腹板之间以侧膜连接,前后相邻的两附节间,由环状的节间膜相连,由于附节和两侧均有柔软的膜质部分,所以腹部有很大的收缩性,这种结构对昆虫容纳内脏器官,进行气体交换,卵的发育以及产卵活动都非常有利;昆虫腹部1-7节雌性1-8节雄性称为内脏节,腹部1-8节两侧各着生着一对气门,是昆虫的呼吸通道,腹部八节雌性或者第九节雄性,称为生殖节,生殖节以后的各节统称为生殖后节,除原尾目成虫外,最多有两节,即第十节和第十一节,第十一节比较退化,只有一对尾须;4昆虫体壁的功能:昆虫体壁的骨骼张在外面,而肌肉却生长在骨骼里面,这种结构称为外骨骼,这种外骨骼的结构使昆虫能保持固定的体型,着生肌肉保护内脏免授机械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有害物质的侵入,此外,体壁上还有各种感觉器官,使昆虫与外界环境去的广泛的联系;5昆虫体壁的通透性与害虫防治的关系:由于体壁的特殊构造和理化特性,使它对虫体具有良好地保护作用,尤其是体壁上的覆盖物和上表皮的蜡层,护蜡层,对杀虫剂的入侵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同种类的昆虫以及同一昆虫的不同发育期,其体壁的厚薄,软硬和覆盖物的多少是不同的,凡是体壁,蜡质多和体毛较密的种类,药剂不容易通过,一般来说同一昆虫幼龄期比老年期的体壁薄,尤其是刚蜕皮时,由于外表皮尚未形成,药剂比较容易渗入体内;此外,昆虫体躯各部分的体壁厚度也是不同的,一半节间膜,侧膜和足的附节部分,体壁较薄,感觉器官则是最薄弱的地方,而且感觉器官下面直接和神经相连,因此,触杀剂很容易透入感觉器官而使之中毒,同事,体壁上的小孔道也常是药剂入侵的门户,但触杀剂对虫体表面多毛者效果差;6昆虫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卵胎生,多胚生殖;昆虫的变态类型:无变态,不完全变态,全变态;7世代:昆虫从卵发育开始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繁殖为止;生活史:昆虫完成一个世代的个体发育世;年生活史:一年内昆虫发生的世代数和各世代,各虫态出现的时期,发育历期以及越冬,越夏情况等;8休眠:昆虫的休眠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暂时性适应性,不良环境条件一旦消除,能满足其生长发育要求时,便立即停止休眠而继续生长发育,休眠分为冬眠和夏眠;滞育:昆虫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内部生理机能与外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是一种稳定的遗传性;9直翅目科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科的特点:体型中到大,不完全变态,触角多丝状,两性生殖,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多生于地上,也有生活于土中,多为植食性;(1)蝗科:前胸马鞍状,后足为跳跃足,多数具有发达的翅,取食植物叶片甚至茎干;(2)蝼蛄科:触角显着比身体短,前足委开掘足,生活于土中,咬食植物根部,前翅短,后翅长,伸出腹部末端呈尾状,具有趋化性;(3)蟋蟀科:生于草地,转头缝隙,地下,穴居,听器两个,触角比身体长,本性好斗;(4)鳞翅目的主要特征,主要害虫有哪些:成虫体及其附肢充满鳞片,口器为虹吸式或者退化,幼虫咀嚼式口器,前翅一般大于后翅,完全变态;10 昆虫的假死性:昆虫受到忽然接触或者振动时,全身表现出的一种反射性的抑制状态,身体卷曲,一动不动,片刻才又爬行或者飞翔,这种习性称为假死性;11趋性:趋性是昆虫的的神经活动对外界环境的刺激所表现的趋与避的行为;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12试说明昆虫的口器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不同:口器的类型一般分为咀嚼式和吸收式两类,咀嚼式口器的为害特点是使植物受到机械损伤造成不同的为害症状;这类害虫以固体食物为主,可为害植物的叶片,茎干,果实,块根,块茎,嫩叶以及生长点;食叶性害虫主要取食植物的叶片,将叶片咬成孔洞,缺刻,甚至咬断吃光,同时还排出大量大量虫粪,污染叶面和果实,对食叶性蔬菜影响极大,常使其失去食用价值,并导致软腐病的发生,蛀果性害虫主要为害植物的果实,取食果肉,排便其中,造成果实畸形或完全失去食用价值,地下害虫可为害地下部的根,茎,块根等,若种子被害,常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主要以吸取植物汁液为主,常使植物造成病理或生理性的伤害;一是直接刺吸为害,吸取植物营养液,使植物营养受损,发育不良;同时,由于唾液酶的作用,破坏了植物的叶绿素,使植物叶片或果面出现褪色斑点或使叶片卷曲,皱缩,形成瘿瘤或畸形;而是产卵为害,一些种类的昆虫具有发达的产卵器,产卵时先刺伤植物组织然后产卵其中;三是有一些种类的昆虫可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面和果实,导致煤污病的发生,此外,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还能够传播植物病害;13农业害螨的特点及主要类型:第三章植物病害1植物病害: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影响,使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收到了干扰和破坏,导致植株生长偏离正常轨迹,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2什么是侵染过程,分为那四个时期: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寄主到引发寄主发病的过程,简称病程,一般将侵染过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浅育期和发病期四个阶段;3病害循环及其环节:侵染性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主要涉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在侵染,病原物的传播循环等环节;4越冬,越夏: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是指病原物在一定场所度过寄主休眠阶段而保存自己的过程;5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多为土传或种传病害,又称为积年流行性病害;多循环病害: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局部侵染,潜伏期短,病原物增值率高,对环境敏感,又称单年流行性病害;6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的场所:种子,苗木以及其他无性繁殖材料,田间病株,病残体,土壤,粪肥和传播媒介昆虫等;7柯氏法则内容:通常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其步骤为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柱上,表现出症状相同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得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接物种相同;8植物病害的发生因素: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者是构成植物病害的基本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人为因素,非生物因素干旱,水涝,日烧,冷冻,营养失调遗传因子,生物因素等;9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况;病状:植物本身不正常的表现;病征:病原物在发病部位特征性表现;10植物的病状类型: 1:变色:患病后,局部发生色变;2,坏死:植物细胞和阻止受到破坏而死亡;3 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的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4,萎蔫:由于植物失水而导致叶枯萎下垂的现象;5畸形:器官某一部位过度增生或生长受抑制而造成形态异形;11繁殖:菌物具有种的全部特征的新个体的形成;孢子: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菌物所产生的;菌物的无性繁殖: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无性孢子类型:芽孢子,后垣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12 植物病害的流行因素:1感病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2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病原物数量巨大3有利于病原物的繁殖的环境条件;第四章农田草害1 杂草:在人工生境下能自然繁衍,并影响人工植被状态的一类植物;含义1适应性2持续性3危害性2杂草的适应性:1抗逆性:对盐碱地,人工干扰,旱涝,极端温度有很强的耐力;2可塑性:在不同环境下,对自身个体大小,种群数量和生长量的自我调节能力;3生长势:杂草中碳4植物比例较高;4杂合性:生物种群的异质性,一般杂草基因型会有杂合性,变异大,抗逆性强;3种子休眠:有活力的种子,繁殖器官暂时处于停止萌动的状态;种子萌发:胚由休眠转化为代谢活跃,体积增大并从种子突出,长出嫩芽;4杂草种子库:存留在土壤中的杂草种子或营养繁殖总体上被称之为杂草种子库;5杂草堆农业生产的影响:1地上:与农作物争光和二氧化碳2地下:争水争肥3病虫害中间寄主4影响人畜健康5生产抑制物质,阻碍作物生长;第五章农田鼠害1鼠类:通常指啮齿动物,植物保护上所说害鼠包括啮齿目除豪猪外和部分兔形目动物;2鼠类越冬方式:冬眠,贮根,迁移,改变食性;3不同作物田主要害鼠及危害特点:(1)小麦:黑线姬鼠,褐家鼠,黄鼠,黑线仓鼠,大仓鼠,绿色田鼠(2)水稻: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为害特点:苗期严重:盗食种子,取食秧苗孕穗期:咬啮茎基部抽穗,成熟期:取食米粒(3)玉米: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大仓鼠播种期:顺行危害,幼苗期:盗食洞灌浆成熟期:啃食籽粒4棉花:黑线姬鼠,褐家鼠苗期:取食棉籽压盖棉苗,盗食; 洞铃期,吐絮期:取食棉花;第六章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1 中国植物保护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预防为主:充分利用自然界抑制病虫的因素和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条件; 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态系观念出发,协调利用各种必要的防治措施,实现经济安全有效;2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农业防治:运用各种农业调控措施,压低有害生物的数量,提高植物抗性,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的农田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的消灭或抑制有害生物发生与为害的方法;特点:1总和耕作栽培,不需额外的防治费用,减少用药量;2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一般也不杀伤天敌,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3措施多样性,可起到累计的防治效果;4必须服从丰产的要求5地域性,季节性强,在有害生物以发生后无效;(2)生物防治:是以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特点1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资源丰富2防效不稳定,效果慢,受环境影响大;3剂型单一;(3)物理防治:指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和简单器械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4)化学防治:利用各种有害的化学药剂防治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的一种方法;特点:优点:使用方法简单,效率高,见效快,及时控制;缺点:3R,破坏自然生防机制,杀伤天敌,环境及产品污染,药害;3植物检疫: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检疫机构依法强制执行的政府行为;4植物检疫的重要意义:1阻止局部危害的有害生物在地区间繁殖和蔓延;2保证金口农产品安全性,指导安全生产,维护贸易利益;3避免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类环境利益和生命安全;5抗害品种利用: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防治最经济,有效的途径;6抗害品种的优缺点:优点:1使用方便,潜在效益大;2对环境影响小,在综合治理中有很好的相容性;3可长期保持对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缺点1抗性基因,资源局限;2有害生物的变异能力强,植物抗性易丧失;3次要有害生物上升;7有害植物的综合治理:指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影响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8构成植物检疫的对象的条件:1认为远距离传播的2危险性大的3局部地区发生的;9合理的进行化学防治:1严禁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残留农药;2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控制用药次数,掌握用药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害虫抗性的遗传 • 害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从遗传学的 角度来说,是生物进化的适应性。 • 害虫的抗性是由基因控制的 • 抗性基因的表现型:完全显性、不完 全显性、中间型、不完全隐性及完全 隐性
四、害虫抗性的治理
(一)抗性治理概念 • Georghiou(1977)提出: • 指通过时间、空间的大范围限制杀 虫剂的使用,既将害虫控制在为害 的经济阈值以下,又保持害虫对杀 虫剂的敏感性,从而达到维持杀虫 剂的有效性。
农药混用对害虫抗性存在两种观点: 农药混用对害虫抗性存在两种观点:
• 一种以日本学者为代表,认为不同作用机 制的农药混用,是抗性治理的好办法。 • 一种以美国WilkinSon为代表,认为农药混 用将会给害虫产生交互抗性和多抗性创造 条件,会给害虫的防治和新药剂的研制带 来更大困难。 • 农药混剂研究中必须考虑和解决如何避免 产生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的问题。
• 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较多的抗性害 虫有: 棉铃虫、棉蚜、小菜蛾、二化螟、 三化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玉米螟、 潜叶蝇、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螨类等。
(三)杀虫剂抗性的判断
RF=抗性品系LD50或LC50/敏感 品系LD50或LC50 • RF >5以上则表明对杀虫剂产 生抗性,倍数越大,说明抗 性程度越高。
害虫抗药性监测
• 害虫抗药性监测就是通过调查和测定,掌 握不同地区农作物主要害虫对所用农药抗 药性的现状,进而预测其发展趋势,为害 虫抗药性治理和害虫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 害虫抗药性监测一般程序害虫抗药性监测 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 • 敏感基线确定 • 抗药性定性诊断 • 定量抗性水平测定
(l)敏感基线确定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组成 • • • • • • • 细胞色素P450 NADPH—黄素蛋白还原酶 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 6—磷酸葡萄糖酶 细胞色素b5 酯酶 核苷二磷酸酯酶等
昆虫体内的水解酶系
• 酯 •羧 酯 • 酰胺
磷酸三酯水解酶对有机磷杀虫剂分子有两个作用部位。
• S(O) • S(O) ‖ • ‖ RO2— P—OH+HX • (RO)2 P—X+H2O • S(O) • ‖ • (RO)(OH) P—X+ROH
•
连茬、连 种 , 导 个 变为 种群, 药 发 。 蝉 双季 单季 区 高 。 种
区
3、害虫的繁殖和迁飞能力
• 当害虫种群内已存在抗性基因时,还具备另外 两个因素才能形成群体抗药性;一是药物的选择 压,另一是抗药性单株找到新的宿主并成功繁殖, 即抗性条件形成还需借助害虫的繁殖和迁飞能力。 害虫的迁飞能力一般是有限的,但有些害虫的食 性杂,寄主广,其生长发育的循环条件容易满足, 虫口量就容易保持在较高水平,抗药性就容易产 生。通常容易产生高抗药性的害虫都有繁殖力强、 生活史短、适应力强、发生期不一致或世代重叠 明显、寄主范围广、食性杂等共性。
第六章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46 1956 1970 1980 1989
第一节 害虫的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抗药性 第三节 农田杂草抗药性与综合治理
第一节
、 、 、 、
害虫的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药 与机 遗传
一、害虫的抗药性
•(5)尽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包括 天敌和次要害虫)的影响,避免破坏生 态平衡而造成害虫的再猖獗。
2、害虫抗性治理策略 • Georghiou,1983年提出,基本策 略有三个: • 适度治理,饱和治理,多种攻击治 理 • (1)适度治理:采用方法,限制 用药次数,用药时间用药量,采用 局部施药,选择持效期短的药剂。
• (2)饱和治理:选用高剂量药剂杀死 害虫,饱和治理必须具备条件: • a、抗性基因为隐性 • b、确保有敏感品种能迁入饱和治理区, 与存活的抗性纯合子个体杂交,其杂 交后代又可用高剂量策略杀死。 • (3)多种攻击治理:采用不同作用机 制的杀虫剂交替使用或混用。
(三)抗性治理的方法
• 1、加强抗性监测,采用综合治理 措施。 • 2、农药交替轮换使用。 • 3、农药的限制使用 • 4、增效剂的使用 • 5、农药的混合使用(复配制剂)
S O ‖ ‖ (CH3O)2P—SCH2CNHCH2 乐果
酰胺
S ‖ (CH3O)2P—SCH2COOH 乐果
昆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及其代谢
• • • • •
系: 谷胱甘肽—S—烷 转 谷胱甘肽—S— 转 谷胱甘肽—S—环氧 转 谷胱甘肽—S—烯链转
硝基还原酶及脱氯化氢酶
• S ‖ (RO)2P—O — — NO2 S • ‖ • (RO)2 P—O— —NH2( • DDT
脱氯 氢
还
) )
DDE(
昆虫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
• 昆 靶标 : • 酰 碱酯 (AchE): • 机 、氨 甲 酯杀 剂 靶标 。 • 酰 碱 (AchR): • 类杀 剂 靶标 • 经钠 : • DDT 拟 菊酯杀 剂 靶标
。
昆虫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
• 昆虫其他靶标部位: • γ—氨基丁酸(GABA)受体 是环戊二烯类杀虫剂和新型杀 虫剂锐劲特及阿维菌素的作用 靶标部位。
1、害虫种群对药剂敏感性的遗传变异
• 选择 进 , 为 随 农药 发 变 , 适应 环境,这 , 产 药 。
2、杀虫剂剂量和频率造成的选择压力
• 剂 农药 连续、高频 高浓 , 加 农药处 种 积较 产 药 。经 种 农药、药剂喷 均、 加选择 药、随 加 药 、 药时间 当 药 术 导 药剂选择压, 种 群过 。
• 在一个地区,对于新开发、引进使用 的农药,一开始就测定某种害虫对它 的毒力回归线,这虽然不能完全以此 作为敏感基线(考虑到交互抗性问 题)。但是,有此数据对于监测害虫 今后抗药性的发展无疑是有用的。
昆虫其他靶标部位 • 昆虫中肠上皮细胞纹缘膜上受体, 是BT的作用靶标部位。 • BT杀虫毒蛋白与中肠上皮细胞纹 缘膜上受体位点亲和力下降导致了 印度谷暝和小菜蛾的抗性。
穿透速率降低
•杀 剂 •杀 剂 •杀 剂
昆 昆 昆 经
行为抗性
• 有些抗性是昆虫改变行为习性的结果, 如家绳、蚊虫 • 昆虫的抗性并非单个抗性引起的,往 往可以同时存在几种机制,各种抗性 机制的相互作用决不是简单的相加。
二、害虫抗性的形成与机理
• • 响 药 机
•昆
(一)害虫抗性的形成
• 种:选择学说——认为 群 内 数具 个 ,从 感 系 系, 药剂选择 结果。 种:诱导学说——认为诱发 变产 药 ,认为 群 内 具 个 , 药剂 诱导 , 发 变 系。
•
•
种: 复学说( 复 nleduplication theory)认为 来 , 个 拷贝 个 。 种: 进 产 。 组学说——认为 改变 质,
(三)昆虫抗药性机理 • 代谢作用增强 • 昆虫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 • 穿透速率降低 • 行为抗性
昆虫体内主要起代谢作用的酶系
•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Mixed function ox idases MFO) • 酯酶(esterase) • 谷胱甘肽转移酶 (glutathione—transferase s) • 脱氯化氢 酶 (dehydrochlorinase)
( ) ( ) ( ) ( )杀 剂 药 药 药 断(RF值 断) 发 概况 概
(一)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概况
• 1908 Melander 国加 亚
发现 园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us (lomstork)对 • 1946 仅发现11种 剂产 螨产 。 药 。
• 1989年抗性害虫已达504种,其中农业害虫 283种,卫生害虫198种,有益昆虫及螨23 种。 • 我国1963年首次发现棉蚜、棉红蜘蛛对内 吸磷产生抗药性。 • 目前我国发现30多种农林害虫及螨类产生 抗药性,主要分布鳞翅目、鞘翅目及蜱 螨目。
• 是指对某种药剂对害虫敏感品系毒力回归 线的测定,敏感基线是比较抗药性有无和 抗药性水平高低的标准。目前采用的抗药 性指标,无论是抗性倍数或存活率,都是 依据敏感基线得出的LD50或LD99作为基础。 抗性倍数是被测群体的反应中值与敏感品 系反应中值的比值,一般广泛接受的指标 是:5倍以下为敏感,5-10倍为低抗,IO -4O倍为中抗;40倍以上为高抗。
常用的混剂类型 常用的混剂有三种类型: •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 • 杀卵剂与杀幼虫剂混用:如灭多威、 拉维因是理想杀卵剂,与辛硫磷、杀 虫单混用可增效。 • 杀幼虫剂与杀幼虫剂混用
常见增效剂 • • • • • • 增效磷(SV1) 增效醚(Piperonyl butoxide 又称Pb) 丙烯增效剂(Propylisome) 亚砜化合物(Sulfoxide) Sulfoxide 增效菊(SeSoXanae或sesamex) 氮酮等。
(二)抗性的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 1、抗性治理原则 • (1)控制抗性基因的水平,防止或延 缓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 (2)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 避免长期连续单一使用某一种药剂或 某一类药剂。
• (3)选择最佳的使用时间和方法,严 格控制药剂的使用次数。尽可能获得 害虫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选择压 力。 • (4)实行综合治理:综合应物理、农 业、生物、遗传及化学防治措施。
• 6、负交互抗性杀虫剂的应用 • 比如桔全爪螨甲氰菊酯抗性品系对功 夫和哒螨灵有非常明显的交互抗性, 对卡死克有非常明显的负交互抗性现 象。 • 7、换用新的药剂 • 采用微生物及植物源作为生物杀虫剂 被认为在当前十分可行。
• 8、调整作物布局、完善耕作制度 • 减少或杜绝种植强抗性诱导作物,套种或 间种能使害虫对药剂敏感性增强的寄主植 物,并对其害虫不施药防治,作为敏感个 体的避难所,从而使作物上的抗性群体不 断得到稀释,使害虫始终处于一个对药剂 相对敏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