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角管窥大时代_梁建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报道之于这个时代的价值,或许正 是一种缓慢而持续的推动力——纵然个体的 力量微小,但正是每一个笃定的“小我”的 坚持、坚守,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带动 了社会这个“大我”的革新与涅槃——这显 然无法一蹴而就,最优化效果的实现,离不 开每一位新闻人的探寻与努力。
先哲们已经对记者作为“小个体”和 “大时代”的关系做过十分精辟的论述。普 利策曾说过,假如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 就是站在船上的瞭望者。他要注意往来的船 只,注意地平线上发生的任何动向。民国元 年,章太炎先生也曾对记者讲:诸君,当不
落笔前,想起文初提及的那次采访的 后续故事。稿件刊发后的第三天,一位曾 接受我采访的工人打来电话,告知我工厂 已经决定为喷漆工人提高工资。此前的采 访中,多位喷漆工人曾证实,之所以选择 这个有伤身体的职业,主要的动因是每小 时多出的3毛5分钱。如今,工资终于可以 涨一些了。
但短暂的喜悦之后,再想起依旧奋战在 这一岗位上、全家蜗居在逼仄的出租屋中的 他们,心中仍五味杂陈。
疑是对新闻选题“小切口”的形象喻指。
2007年暑期第一次参与新闻媒体实习
近年的新闻采写中,我也在不断做着微 至今,每年的寒暑假,参与新闻实习始终是
观切入的尝试——寻找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 我的假期生活的首选,也是唯一选择。从地
2013.8 CHINESE JOURNALIST
75
人与新闻
方媒体到全国媒体,从消息稿件到通讯、调 查、特稿,不同媒体的新闻实习,砥砺了我 的新闻素养,使得我的新闻采写能力得以提 升。
原本遥远而宏大的盛
怎样炼成的”;无论是关注
会,也因为这样的关注视
“表哥”事件后的年轻建
角,氤氲人文与温情。这样的解读方式, 言者,还是对话推动中国“前行的力量”
也会因独辟蹊径而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毕 ……我都希望能够做一名更具思辨性的观
竟,聚焦赛事本身的操作方式空间有限,拓 察 者 、 记 录 者 , 管 中 窥 豹 , 多 写 些 有 温
用四页纸来描述自己,但用四页纸描述炸
这样的新闻操作理念的萌生与培育,得
牡蛎却是可能的。为什么不用四页纸讲你 益于众多的新闻实习经历。作为一名本科时
自己是如何炸牡蛎的呢?你与炸牡蛎的相 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对于新闻要义的“资
互关系与距离感,这种追根溯源便等于是 本原始积累”,多是从点滴的新闻实习历程
在描述你自己。”在这里,“炸牡蛎”无 中积聚的。
务谄媚,不造夸词,正色端容,行人间之直 道也。
新闻工作者,在管窥世界的同时,也被 赋予了守望社会、记录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日后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新闻 人”,同样应主动承担起“无冕之王”的这 份责任与使命,用手中的纸笔和镜头记录生 活、记录时代。
攻读硕士期间,我与几位朋友一同负责 一本校园杂志《新青年时代》的采编工作, 将杂志内容的基调概括为三个词:温度、锋 芒、思想。
“温度”的实现途径,界定为小视角书 写大时代,小杂志蕴育大情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目标 或许显得宏大而飘渺,至少,可以从细微之 处着眼落笔,同样可以窥知大时代的喜乐悲 欢。
这样的窥知与描摹,不仅是为了呈现, 更应致力于推动和改变。微视角管窥大时代 的重要旨向,应当是“打捞沉默的声音”, 应当是助推困境之中的“小人物”的境遇改 善。小处着眼,彰显大问题;微观着力,期 冀宏观燮变。
小切口、经典意象,对于呈现大时代背 景下见微知著的故事,往往有着不言而喻的 巨大作用。因为,任何新闻的衍生都出自于 特定的时代背景,必然融合了社会、政治、 经济乃至人文、地理、历史众多背景。描摹 时代之于个体的影响,可以通过对于极具代 表性的人物、事件的刻画,实现淋漓尽致的 展现。
犹记得,记者包丽敏在稿件《无声的 世界杯》中,曾以这样的场景描摹作为切 入:“天下着大雨,6名农民工卷着裤管, 打着伞,深夜站在广州街头一个露天大屏 幕下,仰着脖子凝神观看正在转播的世界 杯。因为大屏幕只有画面而没有声音,为 此,他们中的一人专门花65元钱买了部收 音机,6个人支着脖子,边听广播电台的直
播,边看无声的大屏幕。”小视角切入, 辅以鲜明的画面感,为后文的行文做了极 佳的铺垫。
聚焦“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探寻大时 代背景下的个体故事、所呈现的世界,往往 更加鲜活而真实。
近年来,诸多新闻学院的师生们,对于 发现和探寻“小人物背后的大世界”正给予 更多重视与关注,并作出了实践。比如,中 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发起了 “大学生陪农民工回家过年”项目,通过大 学生陪伴不同地域的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回 家,用同龄人的视角来观察城乡巨变和新生 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这样的尝试, 新颖且有意义。
在位于横沥的“奥运代工厂”鑫达玩具 礼品有限公司,这些纪念品被批量生产,经 过压铸、打磨、电镀、手喷、移印、装配、 包装七大工序后,漂洋过海运往万里之外的 英国。
循迹找到鑫达公司。连续多天,我徘徊 在厂区附近,与工人们攀谈、与四周的住户 和小贩交流,渐渐也与许多人熟络起来。卖 冷饮的阿姨就是其中一位。
报业转型路径——大众报业人集与团新篇闻
本刊为合作媒体·首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学子奖”获得者自述
微视角管窥大时代
□ 文/梁建强
wenku.baidu.com学会“用四页纸讲好炸牡蛎”
“欸,你又过来了呢?”卖冷饮的阿姨 从屋里探出头,遥遥地对我喊。
那是2012年的仲夏,伦敦奥运会激战正 酣,我穿行在南方一个因制造业而闻名的小 镇里,试图采写一篇关于奥运会的稿件。这 个叫做横沥的小镇,与奥运会产生联系是因 为吉祥物“文洛克”、奥运火炬以及其它奥 运特许纪念品。
展采写的视角与维度,往往才能发现更多更 度、有锐度、有深度的稿件。
加精彩的故事。
“大”往往寄寓于“小”之中,“微
前不久,我很敬重的一位资深调查记 观”与“宏观”,时常并未有着泾渭分明的
者谈到“如何把一个包含巨量信息的人或 界限。
事,装进一个局促空间里”时,引用了村
上春树的一个生动阐释—— “几乎不可能 媒体实习是我寒暑假的单选项
梁建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级 新 闻 学 硕 士, 首 届范敬宜教育新闻 奖“ 新 闻 学 子 奖 ” 获 得 者。 现 供 职 于 新华社湖北分社。
后参与还原亡者的“你的名 字你的故事”,还是在周克 华案后参与起底“悍匪前 传”;无论是聚焦赵常玲揭 示奥运“养狼计划”真相, 还是写协同分析“吴法天是
实习之余,担任多家媒体的大学生记者 以及特约通讯员的经历,对于新闻采写视野 的开拓同样有着启发意义。而参与媒体的专 刊、专版策划的经历,亦使我能有机会接触 到更多元的新闻采写理念。
与之相伴的,是管窥世界的方式与渠道 的日益丰富。日渐发现,微视角切入新闻事 件的方式,可以灵活运用于多种新闻文体之 中。除了新闻采写外,时评写作,音频、视 频制作,同样可以能够成为微观世界的呈现 途径。方式各异,但选取角度对于新闻质量 的影响在重要性上并无差异。
最终的稿件呈现,选取的是将代工厂一 位喷漆工人邹师傅的故事作为主线,以其串 联起那些终日在常明的日光灯下辛勤劳作的 群体的奥运故事。
这是我一直很喜欢的新闻采写方式: 微视角管窥大世界、大时代。奥运代工背后 的宏观环境,是中国的G D P已赶超日本,成 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横沥,从事加工 制造业的企业依旧多处于产业“微笑曲线” 的中部,附加值较低。底层的代工工人的命 运,具有共性与代表性。
那一期的《南方周末》中,着力呈现了
“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奥运的
故事,进而用小视角、小意象
另一群中国人”。有奥运花
折射大关照,实现思想性与新
炮技师、奥运代工厂工人,
闻性的统一,亦管窥世界的多
也有体育科研员、陪练员,
元与复杂。
还有奥体中心的清洁工人
因而,无论是北京大雨
等。他们无疑是另一个参加 伦 敦 奥 运 的 中 国 代 表 团 —— 在聚光灯永远打不到的地 方,但同样在自己生活的赛 道,向人类的盛会递交了自 己微小但体面的才智。
这个广袤的国度,投射向底层的聚光 灯,何妨再多一些? (作者是华中科技 大学2011级新闻学硕士,首届范敬宜教育 新闻奖“新闻学子奖”获得者。现供职于 新华社湖北分社。)
编 辑 陈 芳 chenfang@xinhua.org
76
2013.8 CHINESE JOURNALIST
时下,以小见大、以点及面的新闻操 作理念,正融入许多媒体的新闻操作过程 之中。2012年年末,《中国青年报》冰点 周刊主编徐百柯在介绍冰点的选题操作方 式亦提及,“我们在操作中始终追求一个 核心的意象,就是小的切口,但是希望赋 予这个小切口一种大的关照,就是我们内 部强调的‘冰点总是在寻找时代的经典意 象’。”
采写有温度的新闻
对于记者这个职业,始终心向往之,亦 心怀敬畏。敬畏这个职业,敬畏其所被赋予 的责任与使命。
时常想,之于每一个新闻从业个体而 言,新闻采写经历同样是“微视角管窥大时 代”的践行。新闻从业者通过自己对于这个 世界的观察与捕捉,展现出世界的多姿多彩 与万千气象。
新闻采写的作用和意义,往往也在于 实现由“小”及“大”,由“微观”到“宏 观”的过渡。
先哲们已经对记者作为“小个体”和 “大时代”的关系做过十分精辟的论述。普 利策曾说过,假如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 就是站在船上的瞭望者。他要注意往来的船 只,注意地平线上发生的任何动向。民国元 年,章太炎先生也曾对记者讲:诸君,当不
落笔前,想起文初提及的那次采访的 后续故事。稿件刊发后的第三天,一位曾 接受我采访的工人打来电话,告知我工厂 已经决定为喷漆工人提高工资。此前的采 访中,多位喷漆工人曾证实,之所以选择 这个有伤身体的职业,主要的动因是每小 时多出的3毛5分钱。如今,工资终于可以 涨一些了。
但短暂的喜悦之后,再想起依旧奋战在 这一岗位上、全家蜗居在逼仄的出租屋中的 他们,心中仍五味杂陈。
疑是对新闻选题“小切口”的形象喻指。
2007年暑期第一次参与新闻媒体实习
近年的新闻采写中,我也在不断做着微 至今,每年的寒暑假,参与新闻实习始终是
观切入的尝试——寻找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 我的假期生活的首选,也是唯一选择。从地
2013.8 CHINESE JOURNALIST
75
人与新闻
方媒体到全国媒体,从消息稿件到通讯、调 查、特稿,不同媒体的新闻实习,砥砺了我 的新闻素养,使得我的新闻采写能力得以提 升。
原本遥远而宏大的盛
怎样炼成的”;无论是关注
会,也因为这样的关注视
“表哥”事件后的年轻建
角,氤氲人文与温情。这样的解读方式, 言者,还是对话推动中国“前行的力量”
也会因独辟蹊径而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毕 ……我都希望能够做一名更具思辨性的观
竟,聚焦赛事本身的操作方式空间有限,拓 察 者 、 记 录 者 , 管 中 窥 豹 , 多 写 些 有 温
用四页纸来描述自己,但用四页纸描述炸
这样的新闻操作理念的萌生与培育,得
牡蛎却是可能的。为什么不用四页纸讲你 益于众多的新闻实习经历。作为一名本科时
自己是如何炸牡蛎的呢?你与炸牡蛎的相 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对于新闻要义的“资
互关系与距离感,这种追根溯源便等于是 本原始积累”,多是从点滴的新闻实习历程
在描述你自己。”在这里,“炸牡蛎”无 中积聚的。
务谄媚,不造夸词,正色端容,行人间之直 道也。
新闻工作者,在管窥世界的同时,也被 赋予了守望社会、记录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日后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新闻 人”,同样应主动承担起“无冕之王”的这 份责任与使命,用手中的纸笔和镜头记录生 活、记录时代。
攻读硕士期间,我与几位朋友一同负责 一本校园杂志《新青年时代》的采编工作, 将杂志内容的基调概括为三个词:温度、锋 芒、思想。
“温度”的实现途径,界定为小视角书 写大时代,小杂志蕴育大情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目标 或许显得宏大而飘渺,至少,可以从细微之 处着眼落笔,同样可以窥知大时代的喜乐悲 欢。
这样的窥知与描摹,不仅是为了呈现, 更应致力于推动和改变。微视角管窥大时代 的重要旨向,应当是“打捞沉默的声音”, 应当是助推困境之中的“小人物”的境遇改 善。小处着眼,彰显大问题;微观着力,期 冀宏观燮变。
小切口、经典意象,对于呈现大时代背 景下见微知著的故事,往往有着不言而喻的 巨大作用。因为,任何新闻的衍生都出自于 特定的时代背景,必然融合了社会、政治、 经济乃至人文、地理、历史众多背景。描摹 时代之于个体的影响,可以通过对于极具代 表性的人物、事件的刻画,实现淋漓尽致的 展现。
犹记得,记者包丽敏在稿件《无声的 世界杯》中,曾以这样的场景描摹作为切 入:“天下着大雨,6名农民工卷着裤管, 打着伞,深夜站在广州街头一个露天大屏 幕下,仰着脖子凝神观看正在转播的世界 杯。因为大屏幕只有画面而没有声音,为 此,他们中的一人专门花65元钱买了部收 音机,6个人支着脖子,边听广播电台的直
播,边看无声的大屏幕。”小视角切入, 辅以鲜明的画面感,为后文的行文做了极 佳的铺垫。
聚焦“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探寻大时 代背景下的个体故事、所呈现的世界,往往 更加鲜活而真实。
近年来,诸多新闻学院的师生们,对于 发现和探寻“小人物背后的大世界”正给予 更多重视与关注,并作出了实践。比如,中 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发起了 “大学生陪农民工回家过年”项目,通过大 学生陪伴不同地域的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回 家,用同龄人的视角来观察城乡巨变和新生 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这样的尝试, 新颖且有意义。
在位于横沥的“奥运代工厂”鑫达玩具 礼品有限公司,这些纪念品被批量生产,经 过压铸、打磨、电镀、手喷、移印、装配、 包装七大工序后,漂洋过海运往万里之外的 英国。
循迹找到鑫达公司。连续多天,我徘徊 在厂区附近,与工人们攀谈、与四周的住户 和小贩交流,渐渐也与许多人熟络起来。卖 冷饮的阿姨就是其中一位。
报业转型路径——大众报业人集与团新篇闻
本刊为合作媒体·首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学子奖”获得者自述
微视角管窥大时代
□ 文/梁建强
wenku.baidu.com学会“用四页纸讲好炸牡蛎”
“欸,你又过来了呢?”卖冷饮的阿姨 从屋里探出头,遥遥地对我喊。
那是2012年的仲夏,伦敦奥运会激战正 酣,我穿行在南方一个因制造业而闻名的小 镇里,试图采写一篇关于奥运会的稿件。这 个叫做横沥的小镇,与奥运会产生联系是因 为吉祥物“文洛克”、奥运火炬以及其它奥 运特许纪念品。
展采写的视角与维度,往往才能发现更多更 度、有锐度、有深度的稿件。
加精彩的故事。
“大”往往寄寓于“小”之中,“微
前不久,我很敬重的一位资深调查记 观”与“宏观”,时常并未有着泾渭分明的
者谈到“如何把一个包含巨量信息的人或 界限。
事,装进一个局促空间里”时,引用了村
上春树的一个生动阐释—— “几乎不可能 媒体实习是我寒暑假的单选项
梁建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级 新 闻 学 硕 士, 首 届范敬宜教育新闻 奖“ 新 闻 学 子 奖 ” 获 得 者。 现 供 职 于 新华社湖北分社。
后参与还原亡者的“你的名 字你的故事”,还是在周克 华案后参与起底“悍匪前 传”;无论是聚焦赵常玲揭 示奥运“养狼计划”真相, 还是写协同分析“吴法天是
实习之余,担任多家媒体的大学生记者 以及特约通讯员的经历,对于新闻采写视野 的开拓同样有着启发意义。而参与媒体的专 刊、专版策划的经历,亦使我能有机会接触 到更多元的新闻采写理念。
与之相伴的,是管窥世界的方式与渠道 的日益丰富。日渐发现,微视角切入新闻事 件的方式,可以灵活运用于多种新闻文体之 中。除了新闻采写外,时评写作,音频、视 频制作,同样可以能够成为微观世界的呈现 途径。方式各异,但选取角度对于新闻质量 的影响在重要性上并无差异。
最终的稿件呈现,选取的是将代工厂一 位喷漆工人邹师傅的故事作为主线,以其串 联起那些终日在常明的日光灯下辛勤劳作的 群体的奥运故事。
这是我一直很喜欢的新闻采写方式: 微视角管窥大世界、大时代。奥运代工背后 的宏观环境,是中国的G D P已赶超日本,成 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横沥,从事加工 制造业的企业依旧多处于产业“微笑曲线” 的中部,附加值较低。底层的代工工人的命 运,具有共性与代表性。
那一期的《南方周末》中,着力呈现了
“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奥运的
故事,进而用小视角、小意象
另一群中国人”。有奥运花
折射大关照,实现思想性与新
炮技师、奥运代工厂工人,
闻性的统一,亦管窥世界的多
也有体育科研员、陪练员,
元与复杂。
还有奥体中心的清洁工人
因而,无论是北京大雨
等。他们无疑是另一个参加 伦 敦 奥 运 的 中 国 代 表 团 —— 在聚光灯永远打不到的地 方,但同样在自己生活的赛 道,向人类的盛会递交了自 己微小但体面的才智。
这个广袤的国度,投射向底层的聚光 灯,何妨再多一些? (作者是华中科技 大学2011级新闻学硕士,首届范敬宜教育 新闻奖“新闻学子奖”获得者。现供职于 新华社湖北分社。)
编 辑 陈 芳 chenfang@xinhua.org
76
2013.8 CHINESE JOURNALIST
时下,以小见大、以点及面的新闻操 作理念,正融入许多媒体的新闻操作过程 之中。2012年年末,《中国青年报》冰点 周刊主编徐百柯在介绍冰点的选题操作方 式亦提及,“我们在操作中始终追求一个 核心的意象,就是小的切口,但是希望赋 予这个小切口一种大的关照,就是我们内 部强调的‘冰点总是在寻找时代的经典意 象’。”
采写有温度的新闻
对于记者这个职业,始终心向往之,亦 心怀敬畏。敬畏这个职业,敬畏其所被赋予 的责任与使命。
时常想,之于每一个新闻从业个体而 言,新闻采写经历同样是“微视角管窥大时 代”的践行。新闻从业者通过自己对于这个 世界的观察与捕捉,展现出世界的多姿多彩 与万千气象。
新闻采写的作用和意义,往往也在于 实现由“小”及“大”,由“微观”到“宏 观”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