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改革漫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高中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革 四、 高中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背后“看不见的手”:背景分析
(一)社会层面分析 1、学校教育成与社会阶层快速流变的重
要机制
2、学校------社会“轴心”机构 学校难以承受的社会之重
3、素质教育社会阶层土壤分析
(二)经济层面分析 4、世界加工厂------呼唤创新 5、GDP增长的两难选择 (三)教育层面分析
高思考力水平的保持与下降
保持1 保持2
探究 解释 记忆
下降2 下降3
下降1
活动式教学的基本组成构件
内容
与任务有关的概念、事实和原理 策略知识——技术和方式、过程监控
教育的意义在于人之为人不仅仅由于其 生物的遗传性 , 而更是由传统造成的。教育 是在每个人身上都要重演的过程。个人是在 历史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 , 通过这个世界的 作用 , 连同父母和学校对他进行的有目的的 教育 , 以及各种社会生活机构的影响 ( 对于 这些,他见闻和经历的一切最终都加强了它 们的效果) , 他获得了通过他自己的存在的 活动所凝聚成的文化 , 这文化可以说成了他 的第二本性。
1 2
3
Company LOGO
中国教育今后发展的道路选择
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可利用的人力资源
什么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 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 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
哈耶克对教育的沉思
长期以来,教育的结果无一不是被“掌握” 的效率与质 量左右,真正的教育消失了。它使教育只停留于浅层次的 认知阶段 , 这样 , 教育完全被一种凝固化的、控制化的、 机械化的机制所驱控 , 缺乏文化的内化、升华机制及启迪 、振奋、 激励效应。因而 , 多少年来 , 学校教育对社会文 化的苟且适应、对社会文化实然标准的追求与选择、其有 教无育的工具主义特征、教育学的品性等无不与课程作为 文化传承工具命题所导致的课程文化品性的缺失、亏空及 其物化机理密切相关。 教育的种种危机无不展现其中 , 教育的种种浅薄行径与迷惘、困境无不根源于此。正如《 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那样 :很久以来 , 教育的任务就 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一种特 殊行业或固定的职位作好准备。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 的传统知识。
自行整合
参与度
完成度
两个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问题之一 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 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 满堂灌”或“ 满堂问” (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 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 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
❖问题之二 许多正在实验探究水平的课,教师常常 通过解释或让学生记住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 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达不到学生亲自 投入的思考力水平。
------雅斯贝尔斯
克里希那穆提(印度)说:
现在的教育所关心的是外在的效率,它 完全忽视人的内心;它只发展人的某一部 分,而让其他部分自生自灭。我们内心的 混乱、对立、焦虑和恐惧比外在社会结构 带来的东西更可怕。正确地教育学生,是 帮助他了解自身的过程,惟有以完整的心 灵融入日常行为中,这时才会出现智慧, 才会有内心的改善与平和。
“知识在多样化学习方式中化茧为蝶”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叶显发
Company LOGO
在通往苦狱的路上铺满了善意的鲜花 引领高中生接受21世纪社会全新的挑战,从而成为具有高 素质的合格的公民,是高中神圣的使命。
-----题记
教育的工具性仍然很顽固(对人的心智的控制)
5、高中的培养目标
纲 要 高中新课程的结构 方案 历史
1、实行学分制 2、选课制度 3、班级制与学科教学班制 4、班主任与导师 5、增设研究性学习活动 6、增设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高考改革
三、高中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革
1、教学活动的三维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 水 探究性理解 平
活动式
解释性理解
接受式
记忆
教学内容
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创造性工 作促进发展。显然 , 认同性、规约式的课程是很 难想像会引发学生自由地、批判地思考;而其工
具化的品性与机制更是断然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 处产生震撼效应 , 内化成具有自觉自愿性的信仰 、态度、价值观。
探讨的内容
一、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 高中新课程的目标
这种见解至今仍然十分流行。 然而 , 那种想在早 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
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种根本准则
正在崩溃。现在不是已经到了寻求完全不同的教 育体系的时候了吗 ? 我们要学会生活 , 学会如何 去学习 , 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 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
教学方式
2、有意义接受的教学(注重知识的科学性)
已有知识 建立联系
合理 奥苏贝尔: 知识固着点的性质
新的知识
实质 换一个形式检验
我国教师: 合适“潜在距离”的 严格的“变式训练” 铺垫是成功的奥秘 是有效手段
3、有意义活动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与自主)
已有“工具” (线索、细节、部分)
新的“ 任务” (问题解决、项目实施)
二、高中的性质、任务与培养目标目标
1、高中的性质 基础教育:老“双基”、新“双基” 探究习惯、研究方法 芬兰的经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 《芬兰高中课改何以深入人心》 2、特征 基础性 全面性 全体性 3、任务 4、基本问题
一个焦点:应试与素质 两类关系 :升学与生活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四项改革 : 课程设置 学习方式 评价制度 招生制度
6、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足:知识扎实,想像力缺乏
合适“潜在距离”的
严格的“变式训练”
铺垫是成功的奥秘
是有效手段
7、按人才成长规律办基础教育
8、增进学生的“学业情感” 9、知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属性争论:新课程改革是否淡化知识的争论
王策三与钟启泉之争
洞穴生活与真理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描述
此岸与彼岸;理念与摹本;唯心与唯物; 个相与共相、绝对命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