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_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_周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关于中国的看法时好时坏 、反复无常 。 他们不是没有关于中国的“知识” , 而是这些“知 识”经常是被“误解” ;他们关于中国的看法 , 不 是过好 , 就是过坏 。 在交通不便 、信息稀少的年 代 , 这种“误解” 还有情可愿 。 19 世纪后期 , 西 方到中国的旅程 , 从一年缩短到一个月 ;西方 人深入中国 , 从贸易口岸到紫禁城 。交通不可 谓不便利 , 了解不可谓不深入 , 但西方关于中 国的 看法 , 却依旧 摇摆 不定 。 20 世 纪中叶 , 哈罗德 · 伊萨克斯做调查 , 发现美国人心目中 的中国 , 具有肯定与否定截然相反的形象 , “这 两种形象时起时落 , 时而占据 、时而退出我们心 目中的中心位置 。任何一种形象都从未完全取 代过另一种形象 ……我们对中国人的感情在同 情和厌弃 、在父母般的仁慈和父母般的恼怒 , 在 喜爱和敌意 、在 热爱 和近 乎憎 恶 的敌 视中 游 离” ③。 20 世纪末 , 这种状况并没有改变 , 斯蒂 汶 · 莫舍尔指出 , 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 依 旧在传统的两个极端间摆摇 , 无知 、误解 、一相 情愿 、异想天开 ……世界上信息最发达的美国 , 对中国依旧那么 陌生 、无知 !④ 这是令人 失望 的 , 这种失望威胁到对人的知识状况的信念 。
1750 年 前 后 是 个 分 界 。 明 显 的 标 志 是 1742 年英国 出版的 乔治 · 安森 的《环 球旅行 记》 、1748 年法国出版的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 神》 。前者从旅行见闻的角度描述的中国 , 是个 经济贫困 、政治腐败 、道德堕落的野蛮国度 ;后 者在理论原则 上论证中国是个邪恶的专制帝 国 。这两部书都很畅销 。 然后就是 1750 年卢 梭的《论科学与艺术》问世 , 书中谈到中国时充
控制相关话题 、又如何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 。 1750 年前 后 , 西方 的中 国 观落 差如 此之
大 , 我们可以尝试思考物质文明的原因 。中国 本身的变化 、中西关系的变化 , 比如说 , 清帝国 衰落 , 工业革命在欧洲本土也开始了 。英国东 印度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印度次大陆 , 欧亚贸易 从重商主义自由合作贸易转变为帝国主义殖民 劫掠贸易 。 世界格局变了 , 欧洲不仅占有经济 优势 , 而且也表现出政治军事优势 。 当然 , 还有 知识的进步 、观念的改变 。 中西交往增多 , 认识 多了 , 好奇少了 , 又发现不少罪恶 … …1750 年 前后西方中国观的变化 , 是否对应着或决定于 中国现实或物质与知识历史的变化 , 仍需进行 深入 的研究 。 1750 年前后 , 中国 仍在 康乾盛 世 , 并没有明显衰落的迹象 , 中西文明势力的对 比 , 此时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 这些问题且不争 论 , 有一点值得注意 , 此时不论是文明格局的变 化 , 还是知识的进步 , 最终都没有改变西方的中 国观反复摇摆的特点 。 我们看到 , 20 世纪西方 的中国观 , 依旧在两极间摇摆 , 几乎每二十年反 复一次 , 仿佛更浓缩 、更剧烈地重复表现 1750 年前后中国观的两个极端 。 为什么文明的格局 变了 , 知识丰富进步了 , 西方的中国观还在美化 与丑化 、肯定与否定之间摇摆反复 ?
1750 年之前 , 西方的 中国观经历了 三个 阶段 , 总趋势是过分美化的 。 从 “地理中国” 、 “历史中国” 到 “文化中国” , 逐步乌托邦化 。
从马可 · 波罗时代到门多萨时代 , 中国基本上 是个遥远的地理概念 , 关于中国地大物博 、君权 强盛的传说 , 若有若无 。 门多萨开始介绍中国 历史悠久⑤, 一直到 1687 年柏应理神父考证中 国纪年的著作发表在《孔夫子 :中国的哲学家》 一书 , 西方人开始严肃地推崇中国历史的意义 。 有人说西方发现新大陆是地理大发现 , 发现中 国是历史大发现 。 中国历史悠久 , 动摇了西方 的基督教历史观 , 确立了世俗化的线性历史观 。 大概从 17 世纪末 , 以莱布尼茨为标志 , 西方开 始在整体文化的各个方面美化中国 。 莱布尼茨 赞 美中国 有“ 人 类 最 高度 的 文 化 和 最 发 达的 技 术文明” ⑥, 足可与西方媲美 。伏尔泰则更进一 步 , 全面赞美中国到无以复加 , 片面批判法国至 一无是处 。 有人讽刺伏尔泰 , 只管说得令人激 动 , 不管说什么 , 赞美或批判 , 都走极端 。
③ 哈罗德 · 伊萨克斯 :《美国 的中 国形 象》 , 于 殿利 、陆日 宇 译 , 时事出版社 1999 年版 , 第 77 — 78 页 。
④ St even W .M osher , Ch ina Mi sper cei ved :A meri can I ll usions and Chi nese Rea li t y , A N ew Republic Book , 1990 . 上述观点参 见该 书第 1 —34 页 :“ Prologue” 与“ Int roducti on” 。
其实 , 西方的中 国观变幻反复 , 但并非 无 常 。 从马可 · 波罗时代七个世纪以来 , 不同看 法 , 不是过分美化 , 就是过分丑化 , 总是在肯定 与否定两个极端之间摇摆有常 。 Baidu Nhomakorabea总体上看 , 以 1750 年前后为界 , 西方的中国观发生了一次 根本的转化 , 以后这种转变又不断重复发生在 20 世纪 。
中国的信札 、传教报告在欧洲流行广泛 , 伏尔泰 嘲笑他那个时代巴黎的时髦人士 , 知道中国比 法国外省还多 。 然而 , 到赫尔德 , 他还是抱怨 : “糟糕的是人们最终还是无法寻得一条既不美 化又不丑化中国的中间途径 , 无法找到一条真 正真实的大道 。” ②赫尔德说这段话大概在 1785 年前后 , 过了三十年 , 小斯当东评论马戛尔尼访
① 利玛窦 、金尼阁 :《利玛窦中国 札记》 (上), 何 高济等译 , 中 华书局 1983 年版 , 第 41 页 。
② 夏瑞春编 :《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 陈爱政等译 , 江苏人民出 版社 1995 年版 , 第 84 — 85 页 。
· 11 ·
学术月刊 2005 · 8
华后英国泛滥的“中国见闻”时 , 感叹“中国人迄 今在欧洲没有得到弗厄泼赖精神(即公平 ——— 译者注)的对待” ①。 再过三十年 , 巴尔扎克说 : “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 , 尽管有我们了不起 的传教士们 , 像南怀仁神父 、巴多明神父和其他 神父们 , 我们仍然 … …不知道中国是一个专制 国家还是立宪制国家 , 是一个充满美德的国家 还是一个骗子横行的国家 。” ②
· 12 ·
学术月刊 2005 · 8
满嘲讽与轻蔑 。 这只是一个转折点 , 以后一个 多世纪 , 西方对中国的 轻蔑与批判 、仇恨与 诋 毁 , 逐渐加深 , 逐渐推广 。 中国是个贫困软弱的 帝国 、停滞衰败的帝国 、暴虐野蛮的帝国 , 中国 人愚昧而狡诈 、懦弱而残暴 、虚伪而淫荡 、肮脏 而懒散 ……①19 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几乎一无 是处 、一团漆黑 。在反面化中国的同时 , 西方也 在观念中疏远中国 。 首先是在文 化上全面 批 判 ;然后是在进步史观的世界秩序框架内 , 把中 国锁定在历史的过去 , 甚至像黑格尔那样 , 把中 国排斥到历史之外 ;最后是在东方主义话语中 , 把中国确定为政教上野蛮 、种族上低劣的另一 个世界 , 一个必须征服与消灭的异己世界 。 西 方的中国观 , 完成 了从“ 文化中国”到“历 史中 国”再回到“地理中国”的否定 。
研究西方的中国观 , 有两种知识立场 :一是 现代的 、经验的知识立场 ;二是后现代的 、批判 的知识立场 。这两种立场的差别不仅表现在研 究对象 、方法上 , 还表现 在理论前 提上 。 现 代 的 、经验的知识立场 , 假设西方的中国观是中国 现实的反映 , 有理解与曲解 , 有真理与错误 ;后 现代的 、批判的知识立场 , 假设西方的中国观是 西方文化的表述(Representat ion)②, 自身构成 或创造着意义 , 无所谓客观的知识 , 也无所谓真 实或虚构 。在后现代的 、批判的理论前提下研 究西方的中国观 , 就不必困扰于西方的中国观 是否“真实”或“失实” , 而是去追索西方的中国 观 , 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 , 在西方文化语境 中是如何生成 、如何传播 、如何以一种话语力量
西方的中国观的变化 , 分明不决定于中国 现实的变故与西 方知识的进步 。 20 世纪开始 的时候 , 西方的中国观集中在有关“黄祸”与义 和团运动的 传说上 , 中国贫 困 、肮 脏 、混 乱 、残 暴 、危险 。而不久 , 黑暗的中国形象边缘又泛出 光亮 。 西方知识精英想象中国传统哲学与宁静 和平的生活旨趣 , 能给陷入贪婪与仇杀中的“没 落”的西方某种启示 , 他们将中国描述为智慧 、
学术月刊 2005 · 8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 : 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
周 宁
内容提要 西方的中国观反复无常 , 关键看我们在什么意义上理解西 方的中国观 , 是认识还是想象 、是知识还是表述 。 在后现代的 、批判的知识 立场上研究西方的中国观 , 假设西方的中国观是西方在社会想象层次上构 筑的有关文化他者的形象 , 自身生产与分配意义 , 无所谓客观的知识 , 也无 所谓真实或虚构 。 西方的中国形象反复但并非无常 , 它在乌托邦与意识形 态两极之间摇摆 , 超越颠覆或整合巩固 , 意义都在西方文化本身 。西方的中 国形象表现的永远是西方 。
关 键 词 中国观 中国形象 知识状况
作者周宁 ,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一
西方人自己也困惑 , 他们关于中国的看法 向来反复无常 。 一部《马可 · 波罗游记》 , 在它 同时代人眼里 , 满纸荒唐 。伊比利亚扩张时代 , 西方商人 、传教士到中国的见闻 , 逐渐为马可 · 波罗恢复了名誉 , 但他们自己对中国的看法又 莫衷一是 。金尼阁在《利玛窦中国札记》的前言 中遗憾 , “到现在为止 , 有两类写中国的著者 :一 类想象得太多 ;另一类听到很多 , 不假思索就照 样出版” ①。 耶稣会士努力了二百年 , 他们介绍
二
1750 年之前与之后 , 西方的中国观落差如 此之大 , 人们不禁怀疑 , 西方看到的中国是否同 一个中国 。因为这种落差 , 已经不是历史现实 的变化可以解释的了 。 1750 年前后 , 中国还是 那个中国 , 但西方已经不是过去的西方了 。 解 释西方的中国观的变化 , 关键看我们在什么意 义上理解西方的中国观 , 是认识还是想象 、是知 识还是表述 。
① 斯当东 :《大清律例评论》 , 《爱丁堡评 论》 1810 年第 16 期 , 见约 · 罗伯茨编著《19 世纪西方人 眼中的中国》 , 蒋 重跃 、 刘林海译 , 时事出版社 1999 年版 , 第 21 — 22 页 。 引用 时 对译文有所改动 。
② 巴尔扎克在评价画家奥古斯特 · 伯 尔热有关 中国的石 版 画集时(1844 年)说的这番话 。 转引自米 丽耶 · 德特 利文 《19 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孟华 主编《比较文 学形 象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 第 243 页 。
⑤ 门多萨 :《大中华帝国志》(1585 年):“ … …这个 国家的 历 史如此悠久 , 以致有一种观点认为第一批定居于此的人是 诺亚的后代 。” 见周宁编著《大中华帝国》 。
⑥ 见莱布尼茨为《中国近事》 写的序 言 , 安文铸 等编译《莱 布 尼茨和中国》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 第 103 页 。
① 详细论述与资料参见笔者《历史的沉船》 、《鸦片帝国》 、《第 二人类》 , 学苑出版社 2004 年版 。
② 霍尔研究文化的意义时使用“表现”(represen tat ion), 他认 为“ 表现” 是同一文化内部 成员生产 与交换意 义的基本 方 式 , 它将观念与语言联系起来 , 既可以指向现实世界 , 也可 以指向想象世界 。 参见 Presenta tion :Cu lt ural Represent at ions and S i gni f yin g Pr act ices , edit ed by S tu art H al l , London :Th e O pen U ni versi ty , 1997 , Chapt er Ⅰ , “ The W orks of Represen tati on” 。
1750 年 前 后 是 个 分 界 。 明 显 的 标 志 是 1742 年英国 出版的 乔治 · 安森 的《环 球旅行 记》 、1748 年法国出版的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 神》 。前者从旅行见闻的角度描述的中国 , 是个 经济贫困 、政治腐败 、道德堕落的野蛮国度 ;后 者在理论原则 上论证中国是个邪恶的专制帝 国 。这两部书都很畅销 。 然后就是 1750 年卢 梭的《论科学与艺术》问世 , 书中谈到中国时充
控制相关话题 、又如何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 。 1750 年前 后 , 西方 的中 国 观落 差如 此之
大 , 我们可以尝试思考物质文明的原因 。中国 本身的变化 、中西关系的变化 , 比如说 , 清帝国 衰落 , 工业革命在欧洲本土也开始了 。英国东 印度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印度次大陆 , 欧亚贸易 从重商主义自由合作贸易转变为帝国主义殖民 劫掠贸易 。 世界格局变了 , 欧洲不仅占有经济 优势 , 而且也表现出政治军事优势 。 当然 , 还有 知识的进步 、观念的改变 。 中西交往增多 , 认识 多了 , 好奇少了 , 又发现不少罪恶 … …1750 年 前后西方中国观的变化 , 是否对应着或决定于 中国现实或物质与知识历史的变化 , 仍需进行 深入 的研究 。 1750 年前后 , 中国 仍在 康乾盛 世 , 并没有明显衰落的迹象 , 中西文明势力的对 比 , 此时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 这些问题且不争 论 , 有一点值得注意 , 此时不论是文明格局的变 化 , 还是知识的进步 , 最终都没有改变西方的中 国观反复摇摆的特点 。 我们看到 , 20 世纪西方 的中国观 , 依旧在两极间摇摆 , 几乎每二十年反 复一次 , 仿佛更浓缩 、更剧烈地重复表现 1750 年前后中国观的两个极端 。 为什么文明的格局 变了 , 知识丰富进步了 , 西方的中国观还在美化 与丑化 、肯定与否定之间摇摆反复 ?
1750 年之前 , 西方的 中国观经历了 三个 阶段 , 总趋势是过分美化的 。 从 “地理中国” 、 “历史中国” 到 “文化中国” , 逐步乌托邦化 。
从马可 · 波罗时代到门多萨时代 , 中国基本上 是个遥远的地理概念 , 关于中国地大物博 、君权 强盛的传说 , 若有若无 。 门多萨开始介绍中国 历史悠久⑤, 一直到 1687 年柏应理神父考证中 国纪年的著作发表在《孔夫子 :中国的哲学家》 一书 , 西方人开始严肃地推崇中国历史的意义 。 有人说西方发现新大陆是地理大发现 , 发现中 国是历史大发现 。 中国历史悠久 , 动摇了西方 的基督教历史观 , 确立了世俗化的线性历史观 。 大概从 17 世纪末 , 以莱布尼茨为标志 , 西方开 始在整体文化的各个方面美化中国 。 莱布尼茨 赞 美中国 有“ 人 类 最 高度 的 文 化 和 最 发 达的 技 术文明” ⑥, 足可与西方媲美 。伏尔泰则更进一 步 , 全面赞美中国到无以复加 , 片面批判法国至 一无是处 。 有人讽刺伏尔泰 , 只管说得令人激 动 , 不管说什么 , 赞美或批判 , 都走极端 。
③ 哈罗德 · 伊萨克斯 :《美国 的中 国形 象》 , 于 殿利 、陆日 宇 译 , 时事出版社 1999 年版 , 第 77 — 78 页 。
④ St even W .M osher , Ch ina Mi sper cei ved :A meri can I ll usions and Chi nese Rea li t y , A N ew Republic Book , 1990 . 上述观点参 见该 书第 1 —34 页 :“ Prologue” 与“ Int roducti on” 。
其实 , 西方的中 国观变幻反复 , 但并非 无 常 。 从马可 · 波罗时代七个世纪以来 , 不同看 法 , 不是过分美化 , 就是过分丑化 , 总是在肯定 与否定两个极端之间摇摆有常 。 Baidu Nhomakorabea总体上看 , 以 1750 年前后为界 , 西方的中国观发生了一次 根本的转化 , 以后这种转变又不断重复发生在 20 世纪 。
中国的信札 、传教报告在欧洲流行广泛 , 伏尔泰 嘲笑他那个时代巴黎的时髦人士 , 知道中国比 法国外省还多 。 然而 , 到赫尔德 , 他还是抱怨 : “糟糕的是人们最终还是无法寻得一条既不美 化又不丑化中国的中间途径 , 无法找到一条真 正真实的大道 。” ②赫尔德说这段话大概在 1785 年前后 , 过了三十年 , 小斯当东评论马戛尔尼访
① 利玛窦 、金尼阁 :《利玛窦中国 札记》 (上), 何 高济等译 , 中 华书局 1983 年版 , 第 41 页 。
② 夏瑞春编 :《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 陈爱政等译 , 江苏人民出 版社 1995 年版 , 第 84 — 85 页 。
· 11 ·
学术月刊 2005 · 8
华后英国泛滥的“中国见闻”时 , 感叹“中国人迄 今在欧洲没有得到弗厄泼赖精神(即公平 ——— 译者注)的对待” ①。 再过三十年 , 巴尔扎克说 : “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 , 尽管有我们了不起 的传教士们 , 像南怀仁神父 、巴多明神父和其他 神父们 , 我们仍然 … …不知道中国是一个专制 国家还是立宪制国家 , 是一个充满美德的国家 还是一个骗子横行的国家 。” ②
· 12 ·
学术月刊 2005 · 8
满嘲讽与轻蔑 。 这只是一个转折点 , 以后一个 多世纪 , 西方对中国的 轻蔑与批判 、仇恨与 诋 毁 , 逐渐加深 , 逐渐推广 。 中国是个贫困软弱的 帝国 、停滞衰败的帝国 、暴虐野蛮的帝国 , 中国 人愚昧而狡诈 、懦弱而残暴 、虚伪而淫荡 、肮脏 而懒散 ……①19 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几乎一无 是处 、一团漆黑 。在反面化中国的同时 , 西方也 在观念中疏远中国 。 首先是在文 化上全面 批 判 ;然后是在进步史观的世界秩序框架内 , 把中 国锁定在历史的过去 , 甚至像黑格尔那样 , 把中 国排斥到历史之外 ;最后是在东方主义话语中 , 把中国确定为政教上野蛮 、种族上低劣的另一 个世界 , 一个必须征服与消灭的异己世界 。 西 方的中国观 , 完成 了从“ 文化中国”到“历 史中 国”再回到“地理中国”的否定 。
研究西方的中国观 , 有两种知识立场 :一是 现代的 、经验的知识立场 ;二是后现代的 、批判 的知识立场 。这两种立场的差别不仅表现在研 究对象 、方法上 , 还表现 在理论前 提上 。 现 代 的 、经验的知识立场 , 假设西方的中国观是中国 现实的反映 , 有理解与曲解 , 有真理与错误 ;后 现代的 、批判的知识立场 , 假设西方的中国观是 西方文化的表述(Representat ion)②, 自身构成 或创造着意义 , 无所谓客观的知识 , 也无所谓真 实或虚构 。在后现代的 、批判的理论前提下研 究西方的中国观 , 就不必困扰于西方的中国观 是否“真实”或“失实” , 而是去追索西方的中国 观 , 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 , 在西方文化语境 中是如何生成 、如何传播 、如何以一种话语力量
西方的中国观的变化 , 分明不决定于中国 现实的变故与西 方知识的进步 。 20 世纪开始 的时候 , 西方的中国观集中在有关“黄祸”与义 和团运动的 传说上 , 中国贫 困 、肮 脏 、混 乱 、残 暴 、危险 。而不久 , 黑暗的中国形象边缘又泛出 光亮 。 西方知识精英想象中国传统哲学与宁静 和平的生活旨趣 , 能给陷入贪婪与仇杀中的“没 落”的西方某种启示 , 他们将中国描述为智慧 、
学术月刊 2005 · 8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之间 : 七百年来西方中国观的两个极端
周 宁
内容提要 西方的中国观反复无常 , 关键看我们在什么意义上理解西 方的中国观 , 是认识还是想象 、是知识还是表述 。 在后现代的 、批判的知识 立场上研究西方的中国观 , 假设西方的中国观是西方在社会想象层次上构 筑的有关文化他者的形象 , 自身生产与分配意义 , 无所谓客观的知识 , 也无 所谓真实或虚构 。 西方的中国形象反复但并非无常 , 它在乌托邦与意识形 态两极之间摇摆 , 超越颠覆或整合巩固 , 意义都在西方文化本身 。西方的中 国形象表现的永远是西方 。
关 键 词 中国观 中国形象 知识状况
作者周宁 ,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一
西方人自己也困惑 , 他们关于中国的看法 向来反复无常 。 一部《马可 · 波罗游记》 , 在它 同时代人眼里 , 满纸荒唐 。伊比利亚扩张时代 , 西方商人 、传教士到中国的见闻 , 逐渐为马可 · 波罗恢复了名誉 , 但他们自己对中国的看法又 莫衷一是 。金尼阁在《利玛窦中国札记》的前言 中遗憾 , “到现在为止 , 有两类写中国的著者 :一 类想象得太多 ;另一类听到很多 , 不假思索就照 样出版” ①。 耶稣会士努力了二百年 , 他们介绍
二
1750 年之前与之后 , 西方的中国观落差如 此之大 , 人们不禁怀疑 , 西方看到的中国是否同 一个中国 。因为这种落差 , 已经不是历史现实 的变化可以解释的了 。 1750 年前后 , 中国还是 那个中国 , 但西方已经不是过去的西方了 。 解 释西方的中国观的变化 , 关键看我们在什么意 义上理解西方的中国观 , 是认识还是想象 、是知 识还是表述 。
① 斯当东 :《大清律例评论》 , 《爱丁堡评 论》 1810 年第 16 期 , 见约 · 罗伯茨编著《19 世纪西方人 眼中的中国》 , 蒋 重跃 、 刘林海译 , 时事出版社 1999 年版 , 第 21 — 22 页 。 引用 时 对译文有所改动 。
② 巴尔扎克在评价画家奥古斯特 · 伯 尔热有关 中国的石 版 画集时(1844 年)说的这番话 。 转引自米 丽耶 · 德特 利文 《19 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孟华 主编《比较文 学形 象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 第 243 页 。
⑤ 门多萨 :《大中华帝国志》(1585 年):“ … …这个 国家的 历 史如此悠久 , 以致有一种观点认为第一批定居于此的人是 诺亚的后代 。” 见周宁编著《大中华帝国》 。
⑥ 见莱布尼茨为《中国近事》 写的序 言 , 安文铸 等编译《莱 布 尼茨和中国》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 第 103 页 。
① 详细论述与资料参见笔者《历史的沉船》 、《鸦片帝国》 、《第 二人类》 , 学苑出版社 2004 年版 。
② 霍尔研究文化的意义时使用“表现”(represen tat ion), 他认 为“ 表现” 是同一文化内部 成员生产 与交换意 义的基本 方 式 , 它将观念与语言联系起来 , 既可以指向现实世界 , 也可 以指向想象世界 。 参见 Presenta tion :Cu lt ural Represent at ions and S i gni f yin g Pr act ices , edit ed by S tu art H al l , London :Th e O pen U ni versi ty , 1997 , Chapt er Ⅰ , “ The W orks of Represen tati 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