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常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观点: 声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有大量学者从事上古声母的研究,虽 然迄今没有形成一种公认的系统,但是有价值的观点和发明则越来 越多。
王力先生的三十二/三声母及其拟音。
1
上古音常识
喻世长的七十一声母。 韵母:先秦的韵部系统,在经过了近三百年众多学者的努力后, 已经达到了完善的程度。这也是上古音研究最为充分的一个领 域。主要的观点如下:
10
上古音常识
异文: 《诗经·郑风·清人》:“左旋右抽。”,“抽”,《说 文》引作“搯”。中古时,“抽”;徹母,“搯”,透母。 方言: 甘肃、陕西等地读“斫”为“tuo’”。厦门、潮汕、临川 等方言,大多仍读舌上为舌头。 借词: 日本语、朝鲜语中的汉语借词,也都将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三、娘日归泥
这是近人章炳麟提出来的。 所谓“娘日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日”二母, 它们是后来从“泥”中分化出来的,在上古都属于“泥”母。
5
上古音常识
存着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七、对音材料
汉王朝与西域诸国来往,史书记载了一些音译词;东汉时 代开始翻译佛经,音译词大量增加;这类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 读音情况。
南无,梵文Namo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韵脚字系联法 利用《诗经》求出韵脚字;利用其他韵文进行验证。 1、《诗经》的韵例 2、《诗经》韵脚字归纳 3、其他韵文验证 这是上古韵部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问题: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口语用韵的民歌。 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一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但是上古方言情 况究竟怎么样,现在没搞清楚,因此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 成果只能介绍后一派的成果。
3
上古音常识
二、谐声字
上古汉语阶段距离造字时代不远,谐声字所反映的韵母类 别,跟《诗经》等韵文所反映的上古韵部大体一致,因此,对 那些不入韵的字,就靠谐声关系来解决归部问题。韵文对声母 的研究没有用处,谐声字就成为研究上古声母的主要凭据。在 造字之初,同谐声字群的字或者是声母完全相同,或者是声母 属于相同的发音部位。这就是声母的线索。
上古音常识
引子
上古音:从西周初年到汉末之间长达一千二百余年时间的汉语音 系。 请学生对照自己的方音。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 研究概况
上古的声、韵、调,肯定与今天不一样,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 系统呢?各家有不同的说法。
异文:
《庄子·逍遥游》:“汾水之阳”,司马彪本又作“盆水之
阳”;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许慎《说文》引作“文质
份份”。
方言验证:
吴方言、广东话、客家话等,都不同程度地保留有重唇痕
迹。特别是厦门话,至今没有轻唇音。
9
上古音常识
二、古无舌上音
这也是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中提出来的。 课本544页。
清代学者:顾炎武分为十部;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分 为十七部;戴震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孔广森分为十八部;王念 孙分为二十一部;江有诰分为二十一部。 近代学者:章炳麟开始分为二十三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 力先生分为三十部(见教材)。声调:历代学者关于上古声调 的意见一向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近年来主张“古有四声”的 较多。
一、古无轻唇音 这是清朝人钱大昕提出来的。见于他的《十驾斋养新录》。 课本544页。所谓“古无轻唇音”,就是说上古没有“非敷奉 微”四个声母,它们是中古时期才从“帮滂并明”四个声母中 分化出来的。
8
上古音常识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中古时期,“方”属非母,轻唇音;“旁”,属并母,重 唇音;“雱”,属滂母,重唇音。“奉”属奉母,是轻唇音; “琫”,属帮母,重唇音;“捧”,属滂母,重唇音。
6
上古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
二、谐声系列推演法。
诒怡饴贻 治 佁笞 胎苔抬 殆迨怠
三、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分韵不同原因
一、对韵脚的认识不同
现存《诗经》的本子从分章断句到训诂讲解都源于汉人的 说经,也没有韵例的标示。某处是韵或非韵,完全靠不同诗章 之间的比较,从经验出发去玩味。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对《诗经》 的韵例就有不同的认识。对韵例的认识不同,所取韵脚字自然 不同,分部也必然受到影响。
小结:为什么认识不同?对相同的问题,利用的资料不同, 采取的方法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2
上古音常识
研究利用的资料 一、韵文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韵部的主要根据; 其次则有《楚辞》和群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 乐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及声调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解的重点 内容。
7
上古音常识
二、对某些特殊的押韵现象认识不同。
对于特殊押韵的,不能机械地运用韵脚系联法。 (解释上节课同学疑问:声母代表字和韵部代表字的发音 问题。比如“见”,拟音为K,不是说“见”在上古时读K, 而是“见”的声母是K,是用“见”代表K这个声母。韵部代 表字同此。)
上古声母的几个重要论断
(联系方言中声母的现象。)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先秦两汉时期还没有舌上音 “知、徹、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舌头音“端、透、定” 中分化出来的。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呈”,澄母;“逞”,徹母;“桯”(音听),透母。 声训: 《说文》:“田,陈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敬 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田”、“陈”古音相同。中古 时,田,透母;陈,澄母。
举例: 冬——终螽;方——彷旁;俞——偷媮 三、汉代以前的注音材料 包括直音、“读若”、“读如”、早期反切等。
四、异文假借
上古时代的古籍有大量的异文假借现象,出土的甲骨文、金
4
上古音常识
文、简犊帛书文字也有大量的异文假借现象,它们对研究上古 音有很重要的作用。
异文:《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经典释文》 “邦或作封”。
假借:《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 麦。”“重”通“穜”
五、声训
声训在汉代盛行。它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关于意义部分的 联系往往不免于牵强,声音部分则多是可靠的,可以作为上古 音的证据。
《释名·释宫室》:“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 六、现代语言材料 即汉语方言和汉藏语系的亲属语言。有的汉语方言仍然保
王力先生的三十二/三声母及其拟音。
1
上古音常识
喻世长的七十一声母。 韵母:先秦的韵部系统,在经过了近三百年众多学者的努力后, 已经达到了完善的程度。这也是上古音研究最为充分的一个领 域。主要的观点如下:
10
上古音常识
异文: 《诗经·郑风·清人》:“左旋右抽。”,“抽”,《说 文》引作“搯”。中古时,“抽”;徹母,“搯”,透母。 方言: 甘肃、陕西等地读“斫”为“tuo’”。厦门、潮汕、临川 等方言,大多仍读舌上为舌头。 借词: 日本语、朝鲜语中的汉语借词,也都将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三、娘日归泥
这是近人章炳麟提出来的。 所谓“娘日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日”二母, 它们是后来从“泥”中分化出来的,在上古都属于“泥”母。
5
上古音常识
存着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七、对音材料
汉王朝与西域诸国来往,史书记载了一些音译词;东汉时 代开始翻译佛经,音译词大量增加;这类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 读音情况。
南无,梵文Namo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韵脚字系联法 利用《诗经》求出韵脚字;利用其他韵文进行验证。 1、《诗经》的韵例 2、《诗经》韵脚字归纳 3、其他韵文验证 这是上古韵部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问题: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口语用韵的民歌。 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一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但是上古方言情 况究竟怎么样,现在没搞清楚,因此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 成果只能介绍后一派的成果。
3
上古音常识
二、谐声字
上古汉语阶段距离造字时代不远,谐声字所反映的韵母类 别,跟《诗经》等韵文所反映的上古韵部大体一致,因此,对 那些不入韵的字,就靠谐声关系来解决归部问题。韵文对声母 的研究没有用处,谐声字就成为研究上古声母的主要凭据。在 造字之初,同谐声字群的字或者是声母完全相同,或者是声母 属于相同的发音部位。这就是声母的线索。
上古音常识
引子
上古音:从西周初年到汉末之间长达一千二百余年时间的汉语音 系。 请学生对照自己的方音。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 研究概况
上古的声、韵、调,肯定与今天不一样,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 系统呢?各家有不同的说法。
异文:
《庄子·逍遥游》:“汾水之阳”,司马彪本又作“盆水之
阳”;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许慎《说文》引作“文质
份份”。
方言验证:
吴方言、广东话、客家话等,都不同程度地保留有重唇痕
迹。特别是厦门话,至今没有轻唇音。
9
上古音常识
二、古无舌上音
这也是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中提出来的。 课本544页。
清代学者:顾炎武分为十部;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分 为十七部;戴震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孔广森分为十八部;王念 孙分为二十一部;江有诰分为二十一部。 近代学者:章炳麟开始分为二十三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 力先生分为三十部(见教材)。声调:历代学者关于上古声调 的意见一向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近年来主张“古有四声”的 较多。
一、古无轻唇音 这是清朝人钱大昕提出来的。见于他的《十驾斋养新录》。 课本544页。所谓“古无轻唇音”,就是说上古没有“非敷奉 微”四个声母,它们是中古时期才从“帮滂并明”四个声母中 分化出来的。
8
上古音常识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中古时期,“方”属非母,轻唇音;“旁”,属并母,重 唇音;“雱”,属滂母,重唇音。“奉”属奉母,是轻唇音; “琫”,属帮母,重唇音;“捧”,属滂母,重唇音。
6
上古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
二、谐声系列推演法。
诒怡饴贻 治 佁笞 胎苔抬 殆迨怠
三、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分韵不同原因
一、对韵脚的认识不同
现存《诗经》的本子从分章断句到训诂讲解都源于汉人的 说经,也没有韵例的标示。某处是韵或非韵,完全靠不同诗章 之间的比较,从经验出发去玩味。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对《诗经》 的韵例就有不同的认识。对韵例的认识不同,所取韵脚字自然 不同,分部也必然受到影响。
小结:为什么认识不同?对相同的问题,利用的资料不同, 采取的方法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2
上古音常识
研究利用的资料 一、韵文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韵部的主要根据; 其次则有《楚辞》和群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 乐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及声调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解的重点 内容。
7
上古音常识
二、对某些特殊的押韵现象认识不同。
对于特殊押韵的,不能机械地运用韵脚系联法。 (解释上节课同学疑问:声母代表字和韵部代表字的发音 问题。比如“见”,拟音为K,不是说“见”在上古时读K, 而是“见”的声母是K,是用“见”代表K这个声母。韵部代 表字同此。)
上古声母的几个重要论断
(联系方言中声母的现象。)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先秦两汉时期还没有舌上音 “知、徹、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舌头音“端、透、定” 中分化出来的。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呈”,澄母;“逞”,徹母;“桯”(音听),透母。 声训: 《说文》:“田,陈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敬 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田”、“陈”古音相同。中古 时,田,透母;陈,澄母。
举例: 冬——终螽;方——彷旁;俞——偷媮 三、汉代以前的注音材料 包括直音、“读若”、“读如”、早期反切等。
四、异文假借
上古时代的古籍有大量的异文假借现象,出土的甲骨文、金
4
上古音常识
文、简犊帛书文字也有大量的异文假借现象,它们对研究上古 音有很重要的作用。
异文:《论语》:“且在邦域之中矣”,《经典释文》 “邦或作封”。
假借:《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 麦。”“重”通“穜”
五、声训
声训在汉代盛行。它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关于意义部分的 联系往往不免于牵强,声音部分则多是可靠的,可以作为上古 音的证据。
《释名·释宫室》:“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 六、现代语言材料 即汉语方言和汉藏语系的亲属语言。有的汉语方言仍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