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

邓蓓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191)

摘要: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的重要途径。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基于软件服务外包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弹性课程设置,是软件技术专业推进内涵建设满足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15[2010]-02-0038-04

收稿日期:2010-04-04作者简介:邓

蓓(1962-),女,广东中山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

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技能型人才培养如何在课程建设等方面,实现与相关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成为学校和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围绕软件程序员岗位所应有的核心能力,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基于软件服务外包岗位需求的软件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在当今全球网络环境下,软件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国民经济提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据国家人事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门公布的人才报告显示,我国现在每年软件产业人才需求量约为100万人,仅对日软件开发缺口就有30~60万人,软件人才紧缺已成为我国软件外包产业高速发展的最大瓶颈。

1.软件人才结构与需求

随着IT 产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调研,现代多数软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软件技术职位需求上,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软件工程师的需求量排第一位,软件工程师及高级软件工程师的有效职位数占IT 职位需求总量的27%。

2.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除了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外,在全国独立设置的1208所高职(专科)院校中80%以上的学校都开办了计算机类专业,其中的软件技术专业只占25%。就软件专业调研结果分析,一边是软件产业缺乏大量技能型人才;另一边却是软件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难。这虽然与毕业生就业期望相关,但究其根本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

(1)缺乏对软件人才的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的软件人才培养定位在“软件蓝领”,在理论上较为清楚,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很模糊,并没有形成定位准确、以技术应用为主导、面向市场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向本科看齐,套用传统学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致使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有理论、无实践,不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另一种倾向是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滞后性,不分辨市场需求的真实性、饱和度,盲目跟进市场。

(2)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学科教育体系我国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多年来并无过多变化,学科体系的烙印仍然明显,过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只强调遵循知识系统上的衔接性。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模块式教学,但其模块也只是将不同的课拼凑在一起,具体教学选择时仍然遵循上述的原则。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仍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第19卷第2期2010年4月Vol.19,No.2Apr.2010

然是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

(3)软件人才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滞后造成人才国际化程度低

高职院校的软件专业在办学上基本沿袭传统的封闭式办学,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相互脱离。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很难有反映新的软件技术、新的软件工具的应用等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在职业素质的教育方面,如培育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举措,尚没有得到全面实施。

(4)单一的考评方式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同时,许多学校采用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行为规范及养成素质,导致课程形同虚设。

二、软件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前期对各类型软件企业的调研,就软件企业对人才层次、就业岗位、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在分析大量企业岗位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基于软件开发的工作过程来确定软件专业技能型人才岗位,并确定其岗位能力。

1.软件技术专业岗位能力

从当前软件企业产品的开发流程来看,与软件技术开发有关的岗位大致为系统架构师、系统设计师、高级程序员、软件测试人员、系统管理员。其中需求量大,且层次相对较低的软件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技术文员等技术类岗位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目标岗位。图1为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技能型人才所具备的岗位能力,通过综合分析发现高职所培养的软件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能力,归类分解为以下八大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应用数学方法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

2.软件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培养目标描述:本专业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掌握软件设计思想,初步具备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能力,并按照软件工程规范要求熟练完成程序编制任务,可以从事软件程序设计、编码、测试、维护以及软件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文档编写等软件技术工作。

目标所达到能力的要求:程序设计能力、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Web应用系统开发能力、软件产品测试能力、嵌入系统应用与开发能力、外语应用与交流能力。

目标所具备知识要求。工作过程性知识: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编写程序相关文档。支撑知识: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系统、程序集成、调试与测试、程序文档写作。

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认知和学习有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课程设计中,依据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学习动机等理论,坚持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要与相关企业建立实训平台。软件专业实训的平台要能够支持软件产品开发全过程工作,包括需求管理平台、软件建模分析平台、质量测试验收平台、软件配置管理平台和软件开发协助平台等5个子平台,为学生熟悉软件生产流程,规范开发过程起到关键作用。借助企业提供的典型案例,在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下,淡化专业知识体系,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