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作文
朱光潜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

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

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工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

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做出来的呢?
近来看见一段文章,是从托尔斯泰的儿子所做的《回想录》里面译出来的,觉得是青年作者应该悬为座右铭的,他说:“《安娜·卡列尼娜》初登俄报时,底页都须寄吾父亲自己校对。

他起初在纸边加印刷符号如删削句读等。

继而改字,继而改句,继而又大加增删,到最后,那张底页便成百孔千疮,糊涂得不可辨识。

幸吾母尚能认清他的习用符号以及更改增删。

她尝终夜不眠替吾父誊清改过底页。

次晨,她便把他很整洁的清稿摆在桌上,预备他下来拿去付邮。

吾父把这清稿又拿到书房里去看‘最后一遍’,到晚间这清稿又重新涂改过,比原来那张底页要更加糊涂,吾母只得再抄一遍。

他很不安地向吾母道歉:‘松雅吾爱,真对不起你,我又把你誊的稿子弄糟了。

我再不改了。

明天一定发出去。

’但是明天之后又有明天。

有时甚至于延迟几礼拜或几月。

他总是说,‘还有一处要再看一下’,于是把稿子再拿去改过。

再誊清一遍。

有时稿子已发出了,吾父忽然想到还要改几个字,便打电报去吩咐报馆替他改。


你看托尔斯泰对文字多么谨慎,多么不惮烦!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

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

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划线窜的才算好脚色。

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

稍有苟且,便不忠实。

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动笔。

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
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

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

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

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

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

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

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

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

霸若因为要描写吉普赛野人生活,便自己去和他们同住,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

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

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

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

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

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

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

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

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

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
科举时代的陋习。

初学做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阅读全文,参照以下文章思路图,完成题目。

①概述托尔斯泰的儿子《回想录》里叙述的故事。

②结合作者论述的观点,谈谈这一处大段引用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③对于“学文”来说,“临贴”和“写生”具体指什么?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不能换成括号中的句子。

①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

(人们会以为这样咬文嚼字是迂腐。


②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愧死。

)【答案】(1)①托尔斯泰在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对稿件进行不厌其烦的修改。

②这一大段的引用,是为了证明即使是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做出来的(或“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作者不加删改的引用,更能让读者体会托尔斯泰对文字的谨慎态度,从而增强说服力。

③对于“学文”来说,“临帖”是指大量读书并模仿写作;“写生”是指作文实践,尤其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

(2)①括号中的句子与原句的不同在于“一般人”“也许”“近于”等词,原句表达更委婉,更符合生活实际,体现了论述的严密。

②原句是一个反问句,比括号中的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表现“以文字骗饭吃”的人在大师面前的羞愧。

【解析】【分析】(1)①概述示例,找出人物名字及其事迹,语言要简明。

托尔斯泰修改《安娜·卡列尼娜》,小到句读,大到的中心,无一不在他的修改范围之内。

②考查引用论证的作用,引用具体确凿的例子,证明了即使是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做出来的,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

③“临贴”本义是是“对着字帖摹仿练习写字。

这里是通过大量读书来模仿写作。

“写生”本义指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

这里是具体的作文写作,要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

(2)①比较两个句子,原句“也许”是可能但不肯定地的意思。

“一般人”起到限制作用,说法准确严密,语气委婉。

而括号里的句子运用肯定句,与实际不符。

②原句是反问句,表达是肯定的意思,但是语气要比肯定句强烈的多,也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

肯定句在表情达意上就逊色的多了。

故答案为:⑴①托尔斯泰在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对稿件进行不厌其烦的修改。

②这一大段的引用,是为了证明即使是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做出来的(或“文章
是可以练习的”);作者不加删改的引用,更能让读者体会托尔斯泰对文字的谨慎态度,从而增强说服力。

③对于“学文”来说,“临帖”是指大量读书并模仿写作;“写生”是指作文实践,尤其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

⑵①括号中的句子与原句的不同在于“一般人”“也许”“近于”等词,原句表达更委婉,更符合生活实际,体现了论述的严密。

②原句是一个反问句,比括号中的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表现“以文字骗饭吃”的人在大师面前的羞愧。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根据题意要求从文章筛选合适的信息。

而概括文章内容,则要从中筛选出关键词和中心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分析材料作用要结合语境分析,要看这段话或前文表达什么观点,引用这则材料怎样证明观点的。

⑵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

赏析语言是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明确后,能不能换就一目了然了。

2.议论文阅读。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聚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

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

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又丈量着他人。

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

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

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

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

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

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限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

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

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

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

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

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

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

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⑦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

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C.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B.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的外界诱惑。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就是跳出了人生“井口”,当他去劝谏齐王时,也是帮助齐王跳出自己的“井口”,所以该事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跳出人生的“井口”需要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答案】(1)C
(2)B
(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

阅读第④段,作者在指出本段的分论点后,先是列举牛顿和李可染的例子,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总结,是道理论证。

故选C。

(2)B.有误。

本文开头引用《庄子》里的寓言故事的用意是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同时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是立论文。

故选B。

(3)B.理解有误。

“天花板”比喻自我设限心态固化,对成长进步的阻碍与限制。

故选B。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的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通读第④段辨析论证方法。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综合分析,注意中心论点的把握,议论文论证方式的划分,文章层次结构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②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

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

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

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

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

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③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

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

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实践中极易陷入这一泥潭却不自知这一点。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准则,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

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

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④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

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

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

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

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

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⑤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加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

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华夏文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

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

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⑥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100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

”这些话仍然给人启迪。

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复兴后的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引领其他文明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

B.中国近代改良者虽然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但在实践中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

C.中华文明复兴要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所以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D.中华文明只有存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才能复兴,而“梦回唐朝”的复古并不可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段提出文章中心观点,再对传承、创新和引领展开论述。

B.第五段论述了现今的主导文明已经不益于人类发展而中华文明将会优越和高级的观点。

C.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以近代改良者的事例论证了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

D.文章针对性强,既有对现实中的复古和全盘西化的批判,也有对文明复兴的展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B.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C.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博大的格局和世界眼光,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促进自身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D.罗素认为中华民族始终没能力没条件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

【答案】(1)D
(2)B
(3)D
【解析】【分析】⑴ A根据“ 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可知“复兴后的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引领其他文明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

B根据“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准则,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可知“中国近代改良者虽然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但在实践中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分析理解错误。

C根据“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可知“中华文明复兴要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所以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故选D。

⑵ACD分析正确。

B第五段论述了“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加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的观点,而不是论证现今的主导文明已经不益于人类发展而中华文明将会优越和高级的观点。

⑶ABC说法正确。

D根据“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可知“罗素认为中华民族始终没能力没条件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故答案为:⑴D
⑵B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
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⑵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再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本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用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偶像剧、商业大片、娱乐圈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热点消息等。

我们每天光是保持对自己改做的事情的专注,就已经很困难了。

拿网络游戏来说吧,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而成的。

目的是什么呢?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吸引你的注意力并消磨你的时间。

可以说,一切娱乐产品背后的庞大团队,考虑的更多的是用多种手段来减小你触及它们时的心理阻力,诱导你一次次去点击,耗费你的精力,让你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

(文本2)
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

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久而久之,当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时,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

相对而言,付出更多、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比如学习、阅读、深度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文本3)
当我能够在画画中其乐陶陶时,我的生活变得令人着迷。

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

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鲜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暗处和阳光下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

在每一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

在美术馆,我会用一种剖析的理解的眼光来欣赏一幅幅艺术杰作,我常常看见阻碍过我的难点,被一个个绘画大师如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在不精疲力竭消耗体力的情况下,比绘画更使人全神贯注了。

我的日子因专注于这一目标而使每一个空闲都很充实。

我感到心满意足。

这就是思考带给我的福利。

(节选自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
(1)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述大众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

B.呼吁大众不要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

C.呼吁大众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磨砺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D.表现丘吉尔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自然、艺术、生活的热爱。

(2)根据文本信息,比较“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愉悦感”和“丘吉尔的愉悦感”有什么不同?(3)根据(文本1)(文本2),预测一下,大众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失去什么能力?(4)军军想将上面三则文本作为素材,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请帮他补充完成下列写作提纲。

(5)这组文本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1)C
(2)生活中大多数人获得愉悦感,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愉悦的保持时长短暂;愉悦感的获得依赖媒体等外物,把自己的生活导向空虚和无聊。

丘吉尔获得愉悦感,却是全身心付出,经过了观察、比较、剖析、内化等一系列深度思考过程;愉悦保持时长绵长,因为不时有新知识纳入自己思维体系而获得快乐与满足;愉悦感的获得从自己出发,生活永远有额外的兴味,也将永远充实。

(3)最终他们会因为太期望媒体为他们思考并作出判断而丧失热情,丧失抗争欲望,失去,自己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示例一:做到专注以及深度思考的策略与方法。

示例二:号召大众磨砺专注力以及深度思考能力.
(5)示例一:我曾沉迷过游戏,陷入其中,成为了“愉悦感”的奴隶,这组文本引起我思考,要为自己设定有意义的目标,并把它安排进日常中,保持专注。

示例二:我曾经拒绝过抢夺注意力的低劣娱乐产品,这组文本让我更加相信我的拒绝是正确的,我以后还是选择亲近那些引发思考,需要动脑子的优秀产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提炼文本的中心论点。

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要求找到三个文本的共同主题。

可分析“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等句即可得出答案。

其它选项都以偏概全、失之偏颇。

(2)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

理解“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愉悦感”和“丘吉尔的愉悦感”这两个概念是作答的关键。

“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愉悦感”可分析“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等句,是指不需要动脑子但愉悦的保持时长短暂。

“丘吉尔获得愉悦感”可分析“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

相对而言,付出更多、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比如学习、阅读、深度思考”等句,是指却是全身心付出,经过了观察、比较、剖析、内化等一系列深度思考过程;愉悦保持时长绵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