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7章 土壤调查的应用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7章 土壤调查的应用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7章 土壤调查的应用

第七章土壤调查的应用

引言

总的来说,土壤调查的应用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农业耕作、畜牧业和林业的规划和管理,为工程和各种各样专门目的如废水处理的解译,以及要求评价土地用于各种不同用途的适宜性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土壤调查得到的主要资料,包括编绘的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各种土壤养分图、土壤评价图;编写的土壤调查报告、有关专题报告及图件说明书和各种记载统计表;主要岩石标本、土样标本及分析资料等。这些是土壤调查的基础性资料,土壤调查的作用大小,关键在于对这些资料的应用。

表7-1列出了有关土壤调查应用的一些例子,从中可以看出,土壤调查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并非长期以来我们了解的那样,只是用于指导农业土地利用及管理,还包括许多非农业的应用。而实际上,近几十年来各种非农用的土壤调查及其资料也确实在显著增加。据凯洛格(Kellogg,1974)报道,早在1972年美国从各种土壤调查取得效益的比例如下:城镇及其郊区的范围规划占50%,公路、管道选线和机场及其他建设项目选址占25%,指导农林、娱乐等土地利用占25%。土壤调查的用处因地而异。发展中国家的土壤调查仍特别集中于改良农业之用;但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常用土壤资料指导建设,诸如道路和废物处理系统等有关设施。

本章将首先讨论一下土壤调查在土壤学学科研究中的应用,然后分别通过几个例子谈一下其在农业和非农业方面的实际应用。但是本章并没有将有关应用的详细说明一一列出,因为从已发表的手册或调查指南中,不难找到这些技术细节。作为教材,我们只尝试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作出概略说明和评述,并通过具体例子供大家参考。

第一节土壤调查在土壤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土壤调查与土壤分类学科的发展密切关联

土壤调查是土壤分类研究的基本手段与重要基础。土壤分类标志着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任何一种土壤分类体系的学术水平又与土壤调查积累资料的质量有密切关系。俄罗斯发生分类体系的开创与发展,就是在开展了大面积的野外调查之后,揭示出土壤的发生、发育与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时间等因素相关。他们在欧洲大陆开展大量调查之后,发现大陆从北极向南,随着不同纬度生物气候带的变化,出现了冰沼土--黑钙土--栗钙土--漠境土的演替模式。故而提出了土壤发生的成土因素学说。此后威廉斯等土壤学家,经过一系列的土壤调查和研究,又发展为土壤发生的统一形成学说和土壤进化学说。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依据的土壤分类系统,由于更加注视了土壤剖面性态及土壤本身的性质,土壤调查的作用表现得更充分。无论是美国以诊断表层,诊断表下层和诊断特征为依据的分类系统,还是联合国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依据的世界土壤图图例,都是经过了大量而广泛的土壤调查之后归纳出来的。至于基层分类中的土系,也是经过大量的调查,发掘出许多新特性而认定的。可以说,任何一种土壤分类体系的修正和发展,都是由于土壤调查工作的深入和发展,这也就是土壤调查成果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土壤调查与各种土壤分类制修正和发展相关联的例子很多,诸如,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新近成立了一个火山灰土纲,就是在火山灰区域发现了这种土壤具有若干火山灰特性,与新成土和始成土不同,才被分异出来的。中国的黄棕壤和黄褐土,原来是属于同一个土类,由于大量调查资料的揭示,而被划分了出来。水稻土中被划分出来的脱潜型类型,则是在低洼的潜育型水稻土中,由于沤改旱,使土壤出现了比较稳定的脱潜性状。新近对脱潜层和其它土层,经过铁的晶胶比研究,又得出了不同层次晶胶率的规则性变化和图式。红壤分类中运用了土壤表层和淀积层的粉砂

(0.02—0.002mm)和黏粒(<0.002mm)比,来作为土壤风化强度的指标,如此等等。都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再经过深入的研究发展、深化的。

二、土壤调查直接促进了土壤制图理论和技能的提高

土壤制图是反映土壤在实地分布的规律及精度,一幅土壤图制作水平的高低,主要从绘出的土壤图图斑数和图斑界限与实地的吻合程度来衡量。

经典的制图方法是以地形图为基础,通过人为对点、线调查来完成的。这种方法,很难准确地反映出错综复杂分布的土壤类别,也很难较精细地勾绘出土壤之间渐次变化的界限,因此,常常影响土壤制图的精度。自从航、卫片问世以后,土壤详测便以航片为基础,概测便以卫片为基础。航、卫片不但可以当作底图使用,而且可以进行内容解译。因为航、卫片是对地实物的连续摄影或扫描成像,提供的信息比地形图丰富,既可反映出地表山、水、林、田、路的真实面貌,又可部分地反映出地物的光谱特征。应用航、卫片技术完成的土壤图件,凡是可以被解译出来的地物及土壤,可以被色绘出来的图斑,要比地形图完成的图件质量有明显提高。新近又发展了用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制图,除了减轻大量工作量,又可以使制图的精度,得到充分地保证。当然,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与专家系统结合进行。

经典土壤调查制图阶段,用地形图完成的专业图件,在大比例尺详查或土壤类别比较单一的地段,多用单一图斑来表示。在土壤类别比较复杂的地段,对交叉而同时重复出现几种土壤,这时才用土壤的复区或复域来表示。近年来完成的土壤图斑,为了与实地吻合性更强,更加有利于土壤图在区域综合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多采用土壤组合图、土壤复区图、土壤复域图、土被结构图、土壤景观系统图,等等。这样完成的图件,其制图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无疑地是提高了。

三、土壤调查是土壤与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

(一)对土壤与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文字叙述评价、数字累计评价和数理统计法评价等,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法,都要有大量的参评项目和数量指标。诸如构成土地质量的环境因子指标、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土地生产能力以及社会经济指标等等。上述这些数据都要通过土壤调查来获得。土壤调查的详细程度、准确性和资料的可信性,直接决定着评价结果的质量。

(二)土地资源评价图的完成,都是以土壤图、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几幅图件为依据的。甚至图斑界限的确定,也都大多与土壤图相一致。

另外,土壤调查也是研究土壤和作物以及土壤和技术之间相互关系,尤其是已经遇到管理问题的一些特殊土壤的基础。

第二节土壤调查在农业规划中的应用

引言

土壤调查描述和记录了许多土壤特征以及土壤在景观上的实际分布。土壤调查所得到的信息对农业工作者有许多有益的帮助。土壤调查的好处是可以把环境信息综合归纳出来,而这些环境信息可用于评定特定项目(如排水方案、灌溉方案或特定耕作方式)中的土壤适宜性,或者评定特定作物,合理施肥和耕作技术的适宜性等。土壤调查还可作为土地利用生产力分类的依据,这一分类可用于评定调整各种不同农业活动的计划。

一、土壤调查在制定农业区划中的应用

农业区划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战略性工作,是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根据生产的地域性差异进行分区划片。其目的是为制定农业规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从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对农业实行全面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的技术管理,建立起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生态系统。

在各种农业自然条件中,无论是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各自有相互影响和制约。产生了有利或不利因素,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的通过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影响着动植物生长。因此,农业区域化的确定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始终都有特定的适应条件、范围和土壤环境。否则,任何规划与措施都无法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通过土壤调查,掌握和了解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查清土壤类型、特性及其分布,揭示出影响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旱、涝、盐碱、侵蚀、过黏或过砂、土壤瘠薄和污染等),绘制出各种土壤图件和汇总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编制农业区划,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优势,并挖掘土壤增产潜力,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区域化,确定发展农业、林业、牧业的合理配置,以及各种专业化生产基地的布局等,提出土壤资源最佳的利用方式和途径,这也是农业区划的最终目标。因此,土壤调查是农业区划的基础工作,其成果是农业区划的主要资料与依据。

二、土壤调查在土壤改良规划中的应用

土壤改良规划应当是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因此,必须在综合分析和研究土壤与各自然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其制定原则和要求分述如下:

1. 在以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根据土壤类型组合、环境因素(地貌、地下水、水文和气候)等情况,反映在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和改良利用方向与措施进行规划。

2 .坚持土壤与其他自然条件生态统一的综合性观点规划。在土壤改良利用上,要结合其他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考虑。要注意现有的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的特点,发挥其优势,以利于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3.远期与近期结合,以近期为主服务当前,先易后难逐步实施。规划是要照顾自然单元的完整性,以便独立地、统一地进行土壤改良利用规划。

4.调查和总结经验相结合。通过野外土壤调查,充分掌握土壤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土壤的肥力特点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群众评土、用土、改土的经验。

按照上述原则制定土壤改良利用规划,划分农、林、牧、副用地的范围和面积,因地制宜地按排各种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挖掘增产潜力。规划后,绘制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并附上土壤改良的技术措施。最好能在土壤改良规划图的基础上,绘出土壤改良施工设计图。

以上的规划也是要经过调查,摸清土壤问题,才能够进行的。经过土壤调查以后,一般能摸清中低产田存在的障碍因子,为了提高作物产量,首先必须把各种土壤障碍因素除去。但是必须指出:经过土壤普查以后,对各类中低产田所采取的具体改良措施应该更具有科学性,以取得最大的改土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采取开沟排水措施时,必须从土壤角度对排水的必要性作出正确判断,然后确定排水方式,包括排水沟的深度及间隔等。又如采取客土措施时,也要从土壤与作物的关系,对客土的必要性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正确求出客土数量并指出客土来源,这里特别要注意利用心土的可能性。

三、在农田基本建设规划中的应用

在农田基本建设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土壤普查的资料,根据地形、土壤地质、地下水位和盐渍化程度等各种自然条件,进行综合规划。农田基本建设每项措施的设计,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建立优良生态系统的要求,做到农林牧合理布局。

(一)农田水利规划农田水利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研究制订水文和水文地质区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水利资源,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水要求和尽快地消灭一般的涝旱灾害,以及排除土壤湿害。农田水利规划必须能适应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的需要,其内容应包括灌溉排水、水土保持、水源利用等。规划中应说明兴修水利、消除水患的技术措施、工程量的大小、实现条件及时间等等。其规划形式大致有平原区和丘陵区二种类型。在平原区往往有灌溉与排水规划,而在丘陵区通常只有灌溉规划,有时也要搞一个排除洪涝的规划。

农田水利规划,目前主要考虑的是自然条件、地形和灾害原因。但作为农田的水利规划除了应考虑的水源灌排要求的原则以外,从消除土壤障碍观点来看,则要充分考虑土壤性质。例如在山区的农田水利规划中,怎样防治侧渗水,铁锈水和山泉冷水的危害,应作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又如在平原区,就应考虑地下水,特别是上层滞水的危害问题。这里特别要分清地下水还是上层滞水的问题,这对确定渠道深度有很大作用。如果把上层滞水当作地下水来排除,沟渠过深,不但浪费土地,而且浪费劳力。如果把田间的干支沟开得过大、过深,一年到头沟里的水很少,或者无水,这样,不但浪费了劳力,而且浪费了土地。特别是暗沟排灌,对渠道深度指标稍有加深,在工程就会造成很大损失。

为了避免上述损失。在农田水利规划时,必须针对土壤情况做一些补充调查,制出规划所需的辅助性图件。例如在有土壤湿害(包括冷泉害)和盐害地区,就应该做农业地貌、水文和水文地质等图件,以供农田水利规划时参考。

另外,在农田水利规划时,还应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便于农田栽培管理和农业机械作业的需要。

(二)道路规划道路的设置应有统一的规划,要求既便于交通运输,农机具的调动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又尽可能减少道路占地,特别是尽可能减少占用优良的土地。田间生产道路,可以沟、渠、路结合布置。

(三)林带规划林带的设置应根据本地区气候特点、风向、风速,以防风固沙,改良盐碱

和调节农田小气候为主要目的。林带树种的选择,应按当地的具体情况,尽可能作到一林多用,以适地适生的各种树种搭配,如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与护田林相结合。

(四)平整土地规划平整土地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渠系、道路、林带等骨干工程规划完成以后,土地已被分割为若干大方田(或称大区),平整土地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在拟订土地平整规划时,首先要研究土壤图,其中主要是土层厚度、夹层和土壤障碍层次(砾石层、白土层、砂层、铁磐层、沙姜层等)出现深度等;还要分析平整土地后的排水状况。在制定规划时,要在图上确定合并田块,并标明需要客土改良的田块,还应指明客土的来源;而对于要排除障碍土层的田块,要提出排除方法及深度,并估算土方数量,以求得一个最经济、最科学的平整土地的实施方案。如果经过设计找不出一个适宜的土地平整方案,则重新考虑利用方向问题。

在平原地区,以平地整田为主要任务;在丘陵、山地缓坡地段,以垒埂修梯田为主。按照地形、土壤情况,确定土地平整的方法。

在平整土地时应注意保留熟土层,这在贫瘦土壤(例如南方红壤)和有障碍土层的地区更为重要。据调查,许多地区在平整土地以后造成减产,轻的一二年减产,严重的数年减产,有的甚至毁去农地(田),其原因就是贪图一时省工,赶速度,把土层打乱,熟土埋下,生土裸露,有的甚至露出障碍土层,以致造成多年减产。可见保留熟土层在实施平整土地中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科学地平整土地,应该具有足够的全面的土壤资料,经过仔细研究,搞出图面设计和实地放样、施工等步骤。对某些特殊土壤,还要提出针对性的技术要求。例如红土丘陵区的平整土地,就要强调填方处的压实,及其相应的培肥措施,以减轻水稻黑根黄叶症的发生。

四、作物生产布局规划

通过土壤调查摸清土壤性质和习性,根据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剖面的比较观察、分析和研究,在总结群众高产经验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土壤分门别类整理出它们的土性、宜耕期、宜耕性等,按照土壤不同特性,安排不同类型的作物和品种,采用不同的栽培管理和耕作措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耕作制度和种植计划。任何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耕作制度经验的推广,一定要因土而异,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则,易使生产上发生盲目性的错误。

第三节土壤调查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土壤调查在揭示土壤特性及其利用改良中的应用

多年来通过对各类土壤的调查了解,特别是通过第二次土壤普查,并结合大量的试验和生产的实践,已经逐步掌握了高产土壤在水、旱作物全生育期中,怎样在水、肥、气、热的供给和协调方面,满足并适应它们的要求,使之能够充分地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发挥其最佳产量的遗传性能。对不同类别的低产土壤,也需要通过调查掌握它们主要的障碍因素,进而提出改良意见。

(一)高产土壤调查成果的应用

1.高产水稻土:通过调查揭示,凡是高产的水田土壤,都具有适量和协调供应的土壤养分;适度的水分渗漏性能;良好的土体构型等共同特性。旱地土壤都具有30—50cm的疏松土层;耕作层质地壤质偏砂,有机质含量较高,团粒结构发达;水分保持和供应能力强,养分含量高而均匀等优点。

利用中,由于对它们的优良特性,了解逐渐深刻,技术措施也不断优化和深刻。培肥措施也随之不断深化。

(1)明沟排水发展到暗管排水:因为逐步认识到水稻丰产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关系固然密切,但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也十分重要。水稻虽是喜水作物,但又需要通气,才能使根系舒展和养分充分地供应,所以,必须灌排结合。并且排水改用一暗管、暗洞等方式排水。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排出田面水,更可以排除暗渍危害较大的潜层水。仅此一项措施,即可增产20%—30%。

(2)从水稻连作发展到水旱轮作:传统的水田种植多是稻—麦(绿肥)或稻—稻—麦(绿肥),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绿肥面积逐年缩小,对养地不利,连续种稻,又使土壤性状变坏,出现产量停滞的状况,现已研究插入玉米(或豆类),水旱轮作,发展饲料,实行农、牧结合,以猪粪代绿肥。旱作物扩展后,还可缩短土壤滞水时间,促进土体氧化。

(3)从单一施氮转变到配方施肥:农民早期施肥,主要是肥田(氮肥),但随着产量不断提高,作物从土壤中带走了大量磷、钾及微量元素,逐步使土壤中的养分供应配比失调,使水稻产量难以提高。现已发展到应用模式施肥,如“三黄三黑”,“叶龄模式”;测土施肥;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

(4)从精耕细作发展到少耕、免耕:传统的农民经验是三耕四耙,精细耕作。这样,固然可以使土肥相融,但也造成土壤板实,结构破坏,对根系舒展和养分集施也会带来不利。近年来,研究出少耕、免耕,既对保持土壤结构、积蓄水分和集施肥料均有益处,又可节省劳畜力和能耗。

2.旱地肥沃土壤的培育:

(1)实施了农、牧结合,保持有机物料的投入。土壤垦殖后的主要问题是土壤有机质锐减,理化性状变坏。保持土壤有机质的途径,一是农草轮作,采用小麦与草木樨间作,亚麻混种草木樨,等等,不断补充绿肥等有机物料,使用地养地结合。另一是插种饲料作物,发展畜牧业,提供牲畜肥。根据调查,每年每亩施入2000—2500kg有机质含量6%的农家肥,即可保持土壤有机质平衡。

(2)防止面蚀,保持水土:平原地面虽然比较平坦,但仍有微度起伏,它是雨季引起面蚀的主要原因,是导致土壤退化的动力之一,也是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丧失的重要途径。采用工程、生物、轮作等综合措施予以抗衡。

(3)防旱和配方施肥,乃是增产的关键技术:春、秋干旱,氮、磷比例失调,是其主要障碍。建造防忘掉林;合理轮茬,保持地面覆盖;加强耕翻技术;严格防止重茬,测土配方施肥,等等,都是为保持土壤肥力,熟化土壤,提高产量的研究成果。

(二)有障碍因素土壤的调查和改良

1.盐碱类土壤:其中盐土的重要特征是在表土层含有0.6%—2%的各类可溶盐类。氯化物为主的盐土毒性较大,含盐量的下限为0.6%;硫酸盐为主的盐土毒性较小,含盐量下限为2%;氯化物—硫酸盐或硫酸盐—氯化物组成的混合盐土毒性居中,含盐量下限为1%。含盐量小于这个指标,便做为盐化土壤处理。

碱土的主要特征是土体中的交换性钠含量占交换总量20%以上,小于这个指标的作碱化性土处理。碱化度愈高,土壤的理化性状愈坏。湿时膨胀、分散、泥泞,干时收缩、板结、坚硬,土壤的通气和耕作性能都很差。

盐碱土由于含盐过多或碱性太大,一方面对植物直接产生毒害作用,另一方面提高了土壤溶液浓度,使作物吸收水分困难。至于土壤与日俱增经性状恶化,也对作物生长产生障碍。但是,如果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增产潜力很大,而且容易见效。

盐碱土改良的主攻目标是消除或缓解土壤盐分和碱度,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并取得高产。近年来,对水利土壤改良,农业技术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等经典措施,均有所发

展和创新,并且还提出一些新的改良途径。

(1)水利土壤改良:多年来取得的比较突出进展措施之一,是井、沟、渠联用,抽咸补淡,咸淡混用。采用浅、中、深井、沟结合,开采地下水的同时,利用浅层咸水,扩大浅层淡水资源及增加浅层地下水库容。这样深沟、浅灌系统,既可充分利用一切咸、淡水资源,又可达到洗盐的目的。

另一措施是深井工程,降低地下水位,加速土壤排盐。这在滨海地区效果尤其明显。

(2)生物改良措施:滨海重盐土采用鱼农结合,先围塘养鱼,淋盐培肥,盐分淋洗后排水造田,种植农作物,一举数得。

重盐滩种植大米草、枸杞等中药材,轻盐土种耐盐大麦,即近年来生物改土措施的发展。

(3)农业技术改良:重要成效之一是实行旱改水,水稻—绿肥轮作,可达到洗盐、改土和培肥的综合效益,内陆盐碱地上种植碱茅草等耐盐抗碱植物,也是效果明显的农业改土措施。耕作技术上众所周知的一项措施,就是粗耕养坷垃,躲盐立苗。

(4)化学改良:碱土除了施石膏外,现已拓宽了若干化学改良的思路。诸如,腐殖肥与石膏结合施用;施南方海岛的鸟粪磷肥;施用糠醛渣,它也是属于强酸性的腐殖酸类肥料,含有机质80%以上,pH2.01,水解性总酸度达71.1mg/100g土,交换性酸度53.1mg/100g土,改土效果特别显著。

(5)实施生态农业,发展农、林、牧业:它是改造和根治盐碱土区的一项战略措施。对区域性的盐、碱、瘠、板、旱等多项障碍,也只有多因子结构的综合途径,才能有所建树。盐碱土区有关生态农业的试验样点已经在不断地呈现。

2.酸瘠类红壤:其特性是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盐基高度不饱和,磷的有效性极低。而区域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衰竭和季节性干旱等问题,则构成为区域治理和土壤改良的艰苦任务。

酸瘠红壤的改良,必须十分重视区域环境条件的改善,抑制或逐步消除带全局性的水土流失、季节性干湿和土壤肥力衰竭等障碍。使区域治理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去对红壤资源的改良多着眼于单纯的技术措施,如开荒、种水稻、施石灰,等等。这样,也能取得一些改土的效果,但往往造成顾此失彼和相互矛盾的状况。诸如,开垦荒地与水土流失的矛盾,丘岗平整土地种稻与水源的矛盾,用地与养地的矛盾。为此,要处理好红壤区域的问题,必须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生物方法为主,辅以农学,水利、化学等措施,才能取得区域根治效果。这些方面,近期已有许多新成果。

(1)建造人工高效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对广泛分布的、具有应用价值的第四纪红色粘土低丘及基岩风化物残丘尤其适用。这些丘岗均由大小不等的集流面组成,无能成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土地单元,水土流失、季节性干旱和土壤衰竭等问题,基本上在一个集流面上重复出现。治理和改良的对象便是以集流顶为基本单元,岗顶布置耐旱和保土的防护林带;上坡布置刺梨、板栗、枣等干杂果;中下坡种柑桔、桃等水果;谷地冲田辟做旱作物,饲料及牧草,有水源的就种植水稻;洼地水体养鱼和放鸭;堤埂建筑舍圈养猪;果树未成林关或成林的落叶果树行间套种各种旱作物和饲料。藉以形成一个以果为主,农、牧结合的林、果、农、牧、渔相配置的综合经营格局。其间的防护林保持水土,改善小气候,缓和干旱危害;果树及农作物间种,获取经济效益;猪、鱼、饲等配置,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以期从整体和根本上来治理丘陵红壤区域。这种模式,已在本区域逐步得到认可和实施。

(2)利用生物活动来改善自身繁茂的条件:研究明确,土壤酸化、铝毒危害、养分贫缺是红壤区域自然条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采取施石灰、补充养分等办法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但要从根本上改善,必须利用当地生物小循环活动旺盛的特点,来创造其自身繁茂的条件,它包含植物—动物(目前揭示出作用明显的动物主要是蚯蚓)—微生物系统。经试验揭示,如果保持包括根系在内的新鲜有机物料不断还田,使蚯蚓得以繁殖并促成大量微生物的活动,可以使土壤

中的活性有机—无机复合体显著地增长,土壤有机质、各种营养元素,都可以得到成倍地增长,土壤pH值提高,铝毒等危害改善。

(3)防御季节性干旱,保持土壤水分的平衡供应:前人在工程蓄水、生物防旱、耕作技术和种植制度等方面均有许多研究进展。其中以探测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发展小型灌溉;沟、穴切断水分阴隔层,提高土壤的蓄水、供水能力;以及大搞塘和大肥沟耕作等方面,最富有实用价值。

3.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引起土壤侵蚀的内因是粘粒含量低,有机质少,加之人为对植被的破坏,雨季暴雨强度大。通过调查测定和试验已经弄得比较清楚,改良措施也比较成熟,主要包括:

(1)坚持沟坡兼治,加强坡面治理。从黄土区塬、梁、峁等地貌类型的发展,可以看出土壤侵蚀的升级。侵蚀的重点地优是沟和坡面。因此,“大寨田”的建造,从工程上来保持水土仍是一个创造。有些地方,如果林、草、农等措施跟上,其效果就十分显著。

(2)坡地农区实行农、牧结合,建造海绵田,仍然是农田基本建设的方向。

(3)陡坡退耕返林,逐步扩大饲草乃是黄土区改善生态环境和脱贫致富的重要决策。

此外,还有沙化土壤、湿土、受有害物污染的土壤,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由此表明,土壤利用改良中的调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摸清了土壤底细,揭示出不同土壤的优良特性和障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发展科学种田水平,提出准确而深刻的技术措施。

二、名、特、优产品土宜调查成果的应用

历史上各地出产的名、特、优产品,例如深县蜜桃、沧州金丝枣,黄岩蜜桔,良乡板栗等等,形成了所谓的“贡品”,都是具有特殊优质性能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出产,相传均有特殊的土质及小气候条件,大到几百亩,小的只几亩,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土宜”条件。全国传统的“土宜”农产品枚不胜举,下面仅列知名的几种。

(一)深县蜜桃

深州蜜桃原产深县城的西杜庄、西马庄、木村一带,至今已有1900年的栽培历史。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这种蜜桃适宜的立地条件。

1.环境条件:蜜桃的生物学特征属于浅根性树种,呼吸作用旺盛,好氧性强,抗旱,极不耐涝,也不耐盐碱,对光照和土地条件要求较高,而深县蜜桃主产区的环境条件是①气候温和,积温高,光照强;②地势较高,地下水位深,不易受涝;③土层深厚,质地砂性,勇气透水性好;

④地下水矿化度低,灌溉水质好,无盐危害。上述这些条件所组成的独特生态环境,均能很好地满足蜜桃生长发育的要求。

2.土壤条件:①通体轻壤或土体内砂壤和轻壤相夹分布的褐土化潮土。土体中如夹有中壤或粘土层,其厚度不超过15cm,对土壤通气透水性影响不大的,也较适宜。②土壤pH值7.5左右,碳酸钙含量42—100g/kg。③土壤中0—20cm的养分含量;有机质3.6—8.6g/kg,全氮

0.15—0.43g/kg,速效磷1—3mg/kg,速效钾40.2—60.1 mg/kg,含量均不高,但比含量高的土壤反而品质好,此表明养分含量高低不是导致品质好坏的主要因素。

(二)沧州金丝枣

金丝枣色泽紫红,皮薄核小,肉质肥厚细腻,含糖量高,营养丰富,鲜枣维生素C含量为苹果的70—80倍。它还含有芦丁等药用物质,具有滋补身体和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贫血、肝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功能。

适宜栽培金丝枣的土壤以表层为中壤或轻壤,心土为重壤,底层为粘土构型的中壤质粘潮土或轻壤质粘潮土。土壤表层容重1.27g/cm3,总孔隙52.04%,松紧度适宜。土壤中、下部的质地虽较粘重,但由于结构好,多大孔隙,土壤容重1.3—1.4g/cm3,总孔隙47.75%—50.72%,土壤固相部分占49.2%—52.2%,液相23.7%—29.5%,气相21.3%—24.1%,这是比较适宜的三相比范围。土壤养分,金丝枣对氮、钾的要求特别敏感,如含量较高,一般全氮在0.4g/kg,速效钾(K)60 mg/kg以上,便能使小枣在结果期得到充足供应,提高品质。磷素供应量增大,对高产和优质也有利。微量元素对锌和硼化较敏感,供应量提高,对高产和优质均有作用。

(三)温州柑桔

1.位于低丘缓坡的红壤土类红泥土和黄泥土,冲积潮土类土壤,为栽培柑桔的最佳土壤,在此土壤上生产的柑桔酸度低,糖分含量高,主要营养较丰富,贮存性能好,为温州柑桔中品质风味之上乘。

2.柑桔虽然能在较宽的pH范围内生长,但根系生长对酸碱适应范围较狭,以pH5.5—6.0生长最佳,过酸过碱对根系均不适宜。

3.土壤养分含量对于柑桔植株营养和产量关系至密。但柑桔果实的品质与土壤水分,土体松紧度和通气等物理性状关系更密。

第四节土壤调查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引言

道路、桥梁、建筑物等设施,都是建造在土体上,以土体为基础,或者用土壤物质做材料。还一些建筑物,如涵洞、隧道等,则以土壤物质作为它的周围介质。因此,土体的工程性质,同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关系密切。所以,设计及施工人员需要了解“影响到土木工程设计和建造以及邻近建筑物安全场地的适用性和特性”(BSI,1957)。土壤调查虽不能提供全部,但可提供部分1.5m深度以内的土层资料,即公认的现场调查背景资料的来源(Dumbleton和West,1971)。这种资料在工程项目的初始规划中仍有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它能确定灾害和有问题的地区,如膨润黏土和泥炭,并在早期阶段避开这些地区;第二,它为重要但昂贵的详细现场调查提供了采样基础;第三,它是确定砂、砾石和其他建筑材料位置的指南。对于一些投资相对较少的工程项目如森林道路、低密度住房、污水、和暴雨水处理来说,详细土壤调查可以获得直接利用。在这种土壤调查中记录的许多土壤性状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例举如下:

强度:用负荷或其他某种力对土壤施压所造成的后果来量度。

结持性:有一定含水量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土壤会表现出塑性或其他特性。

易压实性:土壤受压,容重和强度增加。工程师要保证填土造成的基座沉降值最小,或尽量压实以提高基座强度,都要用到易压实性。

固结性:建筑基础下土壤压缩会造成沉降。某些土壤,主要指非粘结性土壤沉降迅速,其他土壤沉降虽慢但也很可观,与固结程度有关。

收缩性: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粘粒体积相应发生变化。粘质土壤因收缩而在结构上可发生可观的裂隙,造成土体变形。

对冻结错动的敏感性:土壤水冻结时会吸引未冻区的水而造成土壤中透镜状冰块,导致土体错动。解冻时表层先融,下层仍冻结,造成滞水而降低土壤强度。尤其是含粉砂多的土壤最为敏感。

渗透度:与渗水和排水设施有关。

腐蚀性:潮湿和酸性的土壤或其他含硫酸盐或硫化物的土壤会腐蚀埋在其中的水泥和钢材。

关于上述性状的充分解释和定义,可参阅工程学标准原文。

一、土壤工程用途的等级划分

土壤工程用途的等级划分(Rating soils for engineering uses)是土壤调查成果整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功能是提醒工程师、规划师、以及其他土木工程工作人员,使其了解当土壤供工程用途时,有哪些土壤性质足以影响土壤行为(Soil behavior),以及每一土壤性质的不同内涵对同一土壤行为影响程度的轻重缓急等。这些,都有助上述各类人员对土壤特性的充分掌握,使其所做的工作能切实可行。

类似工程目的的评估,历来的土壤调查报告都涉及不多,顶多提到农业领域里农田基本建设时的一些原则性说明而已。正因为如此,才造成土壤调查,——这门理应掌舵国土资源分配和利用决策,从而主导国家经济建设布局规划大计的应用科学,——在目前所以沦为冷门,倍受漠视的根本原因。

土壤工程用途上的等级划分及具体的划分标准,大都直接根据美国农业部发行的“国家土壤规范”(National Soils Handbook)的内容而来,未必都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仅供必要时的借鉴。

等级的定义

由于工程目的的不同,土壤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贡献功能,以及土壤性质对土壤行为的影响等等亦因此有异。土壤内涵的等级划分,可分成下述三种:

1.限制等级的划分(Limitation ratings):对某地某工程的正常作用,土壤性质,在自然情形下,所可能构成的限制程度。

2.适应性等级的划分(Suitability ratings):对某地土壤物质作为某工程目的的建材使用时,土壤性质的适用程度。

3.料源等级的划分:当某地土壤欲开挖出来以提供某工程的砂石原料时,其供输的可能性。

每一等级的具体划分如下:

限制等级的划分(Limitation ratings)

轻微(Slight):对某一工程用途的作用,土壤诸性质中,凡不必刻意调整或改良,本身还算合适,则对该工程用途而言,该土壤性质即为限制等级轻微。

中等(Moderate):对某一工程用途的作用,土壤诸性质中,凡需通过特殊规划、设计、或维护方式等,才可能克服其限制,则对该工程用途而言,该土壤性质即为限制等级中等。

严重(Severe):对某一工程用途的作用,土壤诸性质中,凡需通过大规模的改良工程、特殊设计、或细致维护措施等,否则不足以克服其限制,则对该工程用途而言,该土壤性质即为限制等级严重。

适应性等级的划分(Suitability ratings)

良好(Good):对某一工程用途的正常使用,土壤诸性质中,凡不会有损工程成果的,对该工程用途而言,该土壤性质即为适性等级良好。

普通(Fair):对某一工程用途的正常使用,土壤诸性质中,凡需局部调整或改良,否则多少有损工程成果的,对该工程用途言,该土壤性质即为适性等级普通。

不良(Poor):对某一工程用途的正常使用,土壤诸性质中,凡需特殊设计、额外维护、或大力改良,否则必然会危及工程成果的,对该工程用途而言,该土壤性质即为适性等级不良。料源等级的划分

可能的料源(Probable source):基于可信数据显示,凡一土壤之中或之下应有可做某一

工程用途的砂石材料存在时,对该工程目的而言,该土壤即属可能的料源。

不可能的料源(Improbable source):和上述者相反,凡可信数据显示,若一土壤中或之下似乎都没有可做某一工程用途之砂石材料存在时,对该工程目的而言,该土壤就不可能的料源。

二、在建筑用地中的等级划分举例

建筑用地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浅层开挖(Shallow excavations)

浅层开挖指埋设管线、构筑地下室、或挖沟渠或填地等等时所开挖的最大深度约150至180cm

的槽沟或坑穴。

2.无地下室的住宅(Dwellings without basements)

无地下室的住宅指独栋平房或顶多二、三层的楼房,且都不附地下室。其基础多属架构于原状土壤(或未搅动土壤;Undisturbed soils)约60cm深的钢筋混凝土的扩展基脚(Spread footings)。

3.附地下室的住宅(Dwellings with basements)

除有地下室且因此而开挖深度可及约210cm外,其余概同上述无地下室的住宅。

4.小型商业圈(Small commercial building)

小型商业圈指连栋的二或三层楼且无地下室的店面。其基础也是架构于原状土壤之的深60cm的钢筋混凝土扩展基脚。

5.草坪(Lawns)、高尔夫球道(Golf fairways)、和景观设计(Landscaping)

凡涉及草皮(Turf)的栽植和维护等大小工程,都包括在此。预计浅层开挖地段所需考虑的土壤性质即每一性质内涵的限制等级等,统记如表7-1,谨供参考。

三、在游憩用地中的等级划分举例

这里的游憩用地包括

1.露营区(Camp areas)

2.野餐区(Picnic areas)

3.运动场(Playgrounds):系指诸如棒球场、足球场、橄榄球场等大型运动场用地。

4.步道(Paths and trails):含专供骑马奔驰小径或马术竞赛跑道在内。

5.非制式公路的机车用道(Off-road motorcycle trails):此专指休闲目的机车或吉普车的越野、竞技的跑道。

其中,开辟步道时所必需考虑的土壤性质即每一性质内涵的限制等级划分等,统记如表7-2,谨供参考。

四、在公共卫生用地中等级划分的应用

公共卫生用地分为以下几方面:

1.化粪池接收场(Septic tank absorption fields)

化粪池接收场系指和化粪池间以一瓦管或穿孔管(Tile or perforated pipe)相接通,而

借助接收化粪池外排弃物的那些自然土壤段。由于瓦管或穿孔管的管径中线通常都设定在土表面下的大约60cm深度处;故要研究某一地段可否用做化粪池接收场时,一般多只针对其土表以下60至150cm深度内的土壤性质详加评比即可。

2.污水池(Sewage lagoons)

污水池系指一专门储放污水,使好气性细菌分解其中固或液态废物的浅池。其池深一般多60~150cm,四周用相对较不透水的土壤物质压实为堤。

3.垃圾掩埋场(Sanitary landfill,trench)

垃圾掩埋,系指预先开挖槽沟,垃圾运来后,先均匀遍撒沟内,压实,并逐日覆以薄层的先前挖方土壤。待掩埋沟都满了时,最后一次的覆土厚度须至少60cm。

4.垃圾堆置场(Sanitary landfill,area)

垃圾堆置场不挖槽沟,所需掩覆垃圾的土壤物质都另从别地方运来,第一批垃圾载来后,直接遍撒于地面,压实,再覆上薄层所需掩覆垃圾的土壤物质都从别地方运来的土壤。待垃圾山形成后,最末批的覆土也需至少60cm厚。选择此污水池时,其必须考虑的土壤性质即每一性质内涵上的限制等级划分等等,统记如表7-3,谨供参考。

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一、实习区概况城郊区刘李庄村位于昌黎县城郊区东侧,与县城接壤,临近外环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辐射周边西沙河村、太平庄村、东高庄村、中卓庄村、西钱庄村、东钱庄村。城郊区刘李庄村是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大棚甘蓝、菜花XX多亩,油桃400亩,草莓100多亩,年生产各类蔬菜XX多万斤,年产油桃160万斤,年产草莓100万斤。二、实习目的 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三、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两个阶段。 1.野外调查阶段 1)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刘李庄的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第一天) 1 / 7

2)开始对刘李庄进行详查,并绘制成图。(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上午) 2.室内制图阶段 1) 室内拼图。 各小组进行边界区域的拼接,对差异较大的地区需在进行野外定点调查。(第四天下午,第五天上午) 2)写实习报告。(第五天下午) 四、实习内容与过程 1、准备工作 周一,我们于上午8:00在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开始实习准备工作。吴老师首先把我们分成了六个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组选出两个小组长,负责统筹本组的工作。然后,就实习内容、步骤、出图精度、验收标准及安全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接着,每个小组分到一套实习工具:底图(航片)一张,地形图一张,三角板一套,圆规一套,铅笔一支,小刀一把,gps定位仪一台,标杆一个,卷尺一个,橡皮一块,木板一块,书包一个,地质罗盘仪一个。最后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区域制定了勘察路线和工作计划。 下午,在吴老师、张老师和常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向目的地出发,进行路线勘察工作。每到一个小组的目的地,老师们都进行了认真的讲解如何辨认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和如何确定工作区域的边界。然后,带领其他小组继续前进。我们小组被分在最远的区域刘李庄周围

土壤调查报告

珠晖区土壤资源调查 调 查 报 告 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组长:马晔 组员:李梓榆马小林宋旭仇乐王月日期:2016年5月3---5月17日

前言 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理论,我们进行了为期9天的土地资源调查实习.这段时间中我们组6个同学在衡阳市珠晖区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土壤样点,并在对此进行探究。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 学习野外认识岩石特征、地貌类型、观察和描述土壤的方法及五大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熟悉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外业调绘、土壤图件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据了解,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如汞主要来自含汞废水,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废气沉降,砷则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应特别注意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一些矿山在开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致使尾矿中富含难解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加之矿石加工后余下的金属废渣随雨水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主体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我们人士土壤本质,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通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综合教学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并对自然景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同时锻炼学生们的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王洋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业班级: 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五班 学号: 033120512 姓名:王洋 指导教师:霍习良王殿武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2015年8月1日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观察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 2.认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形成的条件、土壤剖面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方法。 4.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的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步骤。 5.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土壤形成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 二.实习准备 1.工作底图、调查工具、交通、经费的筹备 2.实习动员会:安排各项工作 3.资料及业务准备 三.实习地区概况 1 白洋淀: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这里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白洋淀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干燥度1.40),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大陆度64.3)。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2.易县 2.1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原区年均温11.4~1 3.5℃,≥10℃的积温4065℃,无霜期186天,年降水量564mm;山区平均气温9.4~9.7℃,≥10℃的积温3880.7℃,无霜期160天,年降水量668mm。

《土壤调查与制图》复习提纲(-12-20-2)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 1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学、地学、遥感与制图学、资源评价等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利用遥感技术和制图学原理,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并对土壤资源作出评价来研究土壤的一门科学。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明显地具有四方面特点: ①对象宏观性②实践应用性③技术技能性④专业综合性。 2名词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自然湿地> 沿海型:滨海盐土、潮滩潮土、酸性硫酸盐土(红树林)内陆型:沼泽土、泥炭土、表潜土、沼泽盐土、潜育草甸土 人工湿地水稻土 土类:是高级分类单元,它是一定的综合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统一和综合。 山地:地面起伏大,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相对高度在100m以上。主要形态要素有山顶、山坡和山谷。 … 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并被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壤调查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人工剖面:是根据土壤调查的要求,临时开挖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一般挖成阶梯状的斜坑,故又称土坑。按其用途和特点可细分为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种。 古土壤:是指在过去环境条下形成的土壤,它们可以是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而终止了原来的土壤形成过程,成为现在土壤发育的一种母质;它们也可以是因为地壳新构造运动的升降或地面的变迁,使原来的土壤发育受到埋藏而终止。 类型有:埋藏土、残余土、化石土和裸露土等 径流系数:是指某时段的径流深度与形成该时段径流的降水深度比值。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其数值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有一定的地区分布规律。 3 路线调查: 技术要点: : 1)、在调查区选择一条或数条典型路线(以路线最短及所能观察到的内容最全面为原则)2)在可能出现土壤类型变异的地方挖掘土壤剖面,确定类型并取回比样标本。 3)、通过对比样标本比土评土,确定整个调查区的工作分类 方法:平行法辐射法 4 划分土属的依据: 红壤:(地带性土壤):依母质类型。 潮土:依表层质地类型为依据 水稻土:母质+水型 ( 5 连续命名法:(如发育的黄土性粘壤土上的重壤质中等厚度的中量腐殖质的碱化普

土壤调查与制图_综合版

比土评土:把调查采集的比样标本按照暂拟的分类系统全部摆开,对照记载表及分析化验结果,并参照野外调查获得的群众访问资料,对每一个土壤类型的诊断特征、生产情况、肥力水平、存在问题及利用改良途径,进行认真的讨论与评比。 定界剖面:顾名思义是为了确定土壤分布界线而设置的,要求能确定土壤类型即可。一般可用土钻打孔,不必挖坑,但数量比检查剖面还要多。定界剖面只适用于大比例尺土壤图调查绘制中采用,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绘制中使用很少。 MSS:中文名“多光谱扫描仪”利用光学机械扫描方式测量景物辐射的遥感仪器。 复合比例尺:同一副地图上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比例尺。 土壤遥感草图测制:指经过野外土壤类型、分布、主要剖面形态等综合研究后,在遥感影像上确定土壤类型、剖面点位置、土壤界线,从而全貌的反映出调查区土壤在地理上的分布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的过程。 【踏查——又叫路线调查,即对调查地区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概略性调查 【详查:又叫定点详细调查,在踏查工作完成以后,根据所要求的比例尺精度,在野外进行定点详细调查。 土壤调查制图的精度与图上的比例尺关系密切,精度不同,成图地形的比例尺也不一样。通常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的上图单位是土种、变种或其复区。中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所用的工作地图比例尺大小是1:5万---1:20万,上图单位是土属、土种或其复区。而上图单位是土属的复区和亚类,比例尺为小于1:20万土壤属于小比例尺土壤调查。 土壤调查工作量的估量取决于调查面积的大小,成图所要求的比例尺、调查地区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调查使用的工作地图的种类、调查方法、选择剖面点的方法、剖面的深度与类型、土壤分类与制图单元、其他附加要求及报告编写要求等方面。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地形影响土壤母质的分布,影响水热条件的分配,地形影响到土壤物质转移与元素的迁移,地形影响着土壤肥力性质的差异,影响着农业利用方式,影响着土壤改良方向。 确定土壤剖面数量的原则是地区分级原则、精度要求原则,底图质量原则、因人制宜原则。 【下列土壤颜色与土壤中矿物有关:其中黑色主要是腐殖质等成分,红色主要是铁的氧化物等成分引起的,紫色与游离态的氧化锰有关,白色主要同土壤中的石英、高岭土、石灰和水溶性盐类四种组分有关。 土壤遥感调查制图的优点:制图的速度大大加快,制图的精确度得到提高,调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增强,费用低廉。 图例系统可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优势单元图例、复合图例、组合图例、无差异图例、土相图例。 踏查路线的选择要遵循的原则是:花最少的时间、走最短的路程、控制最多的土壤类型。 土壤母质按形成类型可分为残积母质、运积母质(坡积物、洪积物、湖积物、冲积物、风积物、滨海沉积物、重力堆积物、冰渍物)等 土壤调查中,有些土壤性质必须在野外进行测定,否则一旦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处理就会发生改变。请列举两例含水量、孔隙度、颜色、松紧度。 土壤调查中采集的标本中,分析标本可分为全量分析、农化分析、物理分析三类分析标本。 阐述土壤调查与制图的研究容 答:研究各地各土壤类型的发生发育情况;研究土壤的分布规律;研究土壤的生产性能、土壤理化性状及其环境、农业生产关系;测绘编制土壤类型图有关生产图;着重开展成果应用。 【自然剖面的优缺点: 优点:垂直面往往开挖得较深,延伸面较广,连续性较好。 缺点:①不能均匀地分布在各种土壤类型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②土壤理化性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由于自然剖面长期露在大气中,受到日晒雨淋,生物滋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因此,土壤调查中不能在自然剖面上采集土壤理化分析样品,只能作为参考剖面。 【比样标本采集应注意哪些问题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11章 土地资源评价

第十一章土地资源评价 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 土地资源评价,简称土地评价,是以不同的土地利用为目的,估价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适宜性以及经济价值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生物产量或经济价值)高低的鉴定。土地评价的基本特征是对土地利用要求与土地质量供给进行比较分析。 土地是自然界的产物,但当其被用于社会生产之后,它就既具有自然属性所固有的生产力,也有人为活动所赋予的劳动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人为经营活动的手段和方法。人们一方面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有目的地给土地补充、输入物质和能量,改良其不良的自然特性。因此,土地评价是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及其它生产能力的鉴定,和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 二、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一)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具体目的随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变化,也随调查的不同比例尺而异。但其主要目的如下: 1、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提供依据。土地评价是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包括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等,进行土地适宜性的分类,从大区域的宏观方面揭示土地的适宜性,以表明大区域土地资源综合开发治理的可能性和最佳途径。 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适宜性评价,使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在因地制宜的可靠基础上,真正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筑者用于建筑。因此,土地评价是制定土地利用决策、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 3、为土地管理服务。土地管理中的生产经营、土地改良和利用变动等均涉及投资和效益,其目标是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益,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此,必须以土地评价、特别是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依据。此外,土地评价结果也是土地质量动态监测的基础数据。(二)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任务 1、评定土地(及土壤)的质量,统计数量,借以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向和土宜。 2、从经营管理方面分析土地的利用现状,提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综合分析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根据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各种利用方式的效益分析,指出土地的潜在生产力及开发途径。 4、根据各种用途可能产生的自然的、社会经济的不良后果,提出土地管理、利用、改良的途径和措施。 三、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根据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土地资源评价可分为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

2020年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一、实习区概况 二、实习目的 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三、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两个阶段。 1.野外调查阶段 1)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刘李庄的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第一天)

2)开始对刘李庄进行详查,并绘制成图。(第二天,第三天,第 四天上午) 2.室内制图阶段 1) 室内拼图。 各小组进行边界区域的拼接,对差异较大的地区需在进行野外定 点调查。(第四天下午,第五天上午) 2)写实习报告。(第五天下午) 四、实习内容与过程 1、准备工作 周一,我们于上午8:00在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开始实习准备工作。吴老师首先把我们分成了六个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组选出两个小组长,负责统筹本组的工作。然后,就实习内容、步骤、出图精度、验收标准及安全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在实习过程中需要

注意的问题。接着,每个小组分到一套实习工具:底图(航片)一张,地形图一张,三角板一套,圆规一套,铅笔一支,小刀一把,gps定位仪一台,标杆一个,卷尺一个,橡皮一块,木板一块,书包一个,地质罗盘仪一个。最后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区域制定了勘察路线和工作计划。 下午,在吴老师、张老师和常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向目的地出发,进行路线勘察工作。每到一个小组的目的地,老师们都进行了认真的讲解如何辨认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和如何确定工作区域的边界。然后,带领其他小组继续前进。我们小组被分在最远的区域刘李庄周围的土地,正好有几条道路穿过整个区域,把我们的区域分割成几部分有利于我们展开分布调查。我们首先进行初步的调查,熟悉调查的技术和技巧,然后在从最远处向近处开始调查,在熟悉的调查技术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村庄典型区域的调查。 2、调绘与补测 周二,我们上午7:30到达目的地,开始进行调绘,由于刚刚开始,找不到工作的特点,进度稍慢。首先对南和西的边界以内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gps定位。并绘制上图,具体工作方法是:将实行区的同一土地利用的边界进行gps定位。并换算出在地图上实际到我们所在位置的距离,进行绘制上图。gps仪是经三个点校准后的,纬度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MapInfo实验指导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实验指导书 软件名称:MapInfo Professional 6.5, 实验内容: 实验一、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与基本操作 实验二、MAPINFO的空间数据录入 实验三、空间数据查询、分析与数据转换 实验一、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与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熟悉桌面GIS软件MapInfo的界面环境 (2)初步掌握MapInfo主要工具、菜单命令的使用 (3)理解GIS软件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熟悉MapInfo的界面环境 1、在地图窗口打开MapInfo表 a、选择“文件>打开表”或从“快速启动”对话框中选择“打开表”,出现打开表的对话框。 b、在“文件类型”下拉列表中可以选择要打开的文件类型,可以选择打开dBASE DBF(*.dbf)文件、分界ASCII(*.txt)、Excel电子表格(*.xls)、以及栅格图像文件等。要打开MapInfo表,则在文件类型中选择MapInfo(*.tab)。 小技巧:按住Shift键,可同时打开连续的多张表, 按住Ctrl键,可同时打开不定顺序的多张表。 c、设定要打开的表名称、目录和驱动器。本实验中打开data目录下的China.tab 表、Chinahwy.tab表和Chincaps.tab表。 你会看到一个显示中国地图的窗口,该窗口叫做地图窗口。浏览屏幕上部的菜单条,将发现其中多了一个“地图”菜单。 2、在浏览窗口中查看数据 a、选择窗口>新建浏览窗口(或者单击常用工具条上的新建浏览窗口按钮 ) b、出现“浏览表对话框”,选择China表,按“确定”。 屏幕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窗口,即浏览窗口,显示出与China表相关的表格信息。观察屏幕上部的菜单条,Browse (浏览) 替换了 Map (地图) 菜单。这是因为浏览窗口当前是活动窗口。 3、布置屏幕: 为更加有效地布置屏幕,选择窗口>平铺窗口重新布置屏幕。如果选择窗口>层叠窗口 (Cascade Windows)会怎样?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DOC)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土地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新订版)

土地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新订 版) Practice report on land survey and mapping ( 实习报告 ) 汇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用于工作总结/工作汇报/年终总结/全文可改

土地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新订版) 一、实习区概况 昌黎县东临渤海,北枕碣石,西南挟滦河,是连结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经济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全县辖10镇、6乡、1个城郊区,446个行政村,人口54.8万人,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昌黎县由山丘、平原、浅海和滩涂构成了多相性资源结构,自然资源丰富。昌黎镇素有花果之乡之美誉。近年来,花卉栽培长足发展,大量中高档花卉,远销京、津、唐、东北等中城市,走进家庭,美化环境。昌黎碣石山路水果品种丰富,久负盛名,葡萄、苹果、桃、梨等干鲜果品不断得到品种改良优化,大大丰富了果品市场。 城郊区刘李庄村位于昌黎县城郊区东侧,与县城接壤,临近外环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辐射周边西沙河村、太平庄村、东高庄村、中卓庄村、西钱庄村、东钱庄村。城郊区刘李

庄村是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大棚甘蓝、菜花XX多亩,油桃400亩,草莓100多亩,年生产各类蔬菜XX多万斤,年产油桃160万斤,年产草莓100万斤。 二、实习目的 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三、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两个阶段。 1.野外调查阶段 1)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刘李庄的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第一天)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1、土壤调查与制图概念 (1) 调查土壤资源 (2)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3)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作用 (1)摸清全国的土壤/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分布 (2)为做好农业区划打下基础;(3)为了科学种田提供依据: (4)为了合理地扩大耕地面积;(5)为了防治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土地质量退化问题。 (6)服务于土壤及水体污染防治;(7)土壤有机碳(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及其变化 (8)对于发展土壤科学本身具有特殊意义 3、土壤调查工作按其工作进程可分为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室内汇总工作等 4、拟定工作计划,计划内容一般包括: ①调查精度,比例尺的大小、制图单元确定、野外观察和试验分析所需采样的密度等。 ②成果要求,如完成图幅的种类和数量、调查报告的要求、需完成的资料汇编、化验分析数据。 ③工作方法和步骤,包括野外试点、全面展开、室内分析安排、工作总结等。 ④完成工作的时间。 ⑤设备:包括野外调查装备及室内化验设备、制图的仪器、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等。 5、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衡量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也是表征地区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以〔度·日〕为单位。 活动积温(一般简称积温):为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某种作物完成某一生长发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相对固定值。 有效积温:扣除生物学下限温度(有时同时扣除生物学上限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效的那部分温度的总和。即扣除对作物有热害和冷害的部分,使热量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更趋一致。 6、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关系(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时间等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活动)P22 这题对照书看看吧 ①气候因素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并通过植被间接影响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 ②地形因素通过对水、热状况的再分配和土体物质的再搬运两个方面影响土壤发生和发育,地形的高度、坡度和坡向及其组合的形态特征,对土壤形成起主导作用 ③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主要研究其对土壤发生性状,肥力性状和其他障碍性状的影响 ④通过土壤经历的年份,推断土壤发育的深浅 ⑤在土壤形成的诸多因素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 7、“四图一志”:农业土壤图、农业土壤肥力概图、农业土壤改良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农业土壤志。 “五图一书”: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规划图、道路管线工程规划图、环保环卫绿化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规划说明书 8、土壤复区:在小范围内,两种以上不同的土壤分类单元,呈微域交错分布的状况。又称土壤复域。通常按比例尺的要求,难于将它们单独分开制图,则可将复区作为一个制图单元。 9、优势单元图例:一个制图单位内,某一土壤类型的面积占该制图单元的85%至90%以上时的制图单元(会判断无差异图例,组合图例,复区图例)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肥力特征,然后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该土壤的依据和措施 2.土壤制图: 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的过程。 3.工作底图和土壤草图 工作底图是绘制土壤草图的地形图或遥感资料。土壤草图是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出来的。 4.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比例尺种类适用范围 祥比例尺:1:200-5000,制图单位:变种 大比例尺:1:1万-2.5万土种(复区) 中比例尺:1:5万-20万亚种(复域) 小比例尺:<1:20万土类(复域) 影响因素:①农业用地方式耕地、园地、绿地、牧草地 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 ③调查面积大小 5.怎样选择工作底图 ①在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测和清绘适用。③为根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还需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测图单位、方法和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 6.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①图件的准备②遥感资料的准备③调查工具的准备 7.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A.气候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1.近代气温;光、温、水 3.古气候:第三纪,温暖,湿润,形成红土状堆积物 第四纪:早,炎热,湿润,古城黄土 中,干热,离石黄土 晚,寒冷,马兰黄土,颜色为灰棕色 调研方法 1、地理景观研究法(分析资料)气候带→气候型→气候亚型 2.小气候的观测与调查 3.相关分析法 B.地形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㈠大地型地貌 1.高原:由于内营力作用使大面积抬升,形成高原(>1000M) 边缘山地,剥蚀山地,坡状高原 2.山地:地壳运动上升再经外营力风化,剥蚀,形成山地(>500M) 山地由海拔高分为低山 500-1000,中山1000-3500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朱俊,陈家宙,陈家嬴 二〇一三年一月

一、前言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该课程同时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日常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以便既能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又能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评价土地质量,阐明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农林牧业及多种经营的土地潜力,为国土开发、整治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我们深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这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2012.11.5-2012.11.12,在咸宁贺胜桥镇,我们开展了野外实习。 贺胜桥镇地处咸宁市北大门,紧邻武汉江夏区,版图面积88平方公里,享有三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穿南北,一湖(斧头湖)连长江之优。耕地面积30133亩,盛产粮油、茶叶、苎麻、鲜鱼,是鄂南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这次调查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室外部分为实地调查,通过不同区域的划分,调查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同时观察各地的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坡度,坡向,土壤质地,母质等情况,对自己所调查的区域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最后经过所有小组拼图,拼成整个贺胜桥地区的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其中,土壤图是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对于新土种由小组根据土壤指标状况先命名,然后进行统一命名。土壤利用图是根据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并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室内部分就是利用拼成的图,运用ArcGis等软件,进行分析评价。 二、自然和农业情况 2.1、气候条件 咸宁市贺胜桥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

土壤调查与制图复习提纲

绪论 1、什么是土壤调查与制图 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土壤调查与制图的程序 第一、准备工作 (1)确定调查对象、目的与范围 (2)制定技术规程 (3)收集、分析有关资料 (4)组织专业调查队伍 第二、外业调查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资料和基础图件的整理 (1)基础资料的整理 (2)基础成果图件的编制 第四、提交成果 (1)成果图件 (2)调查报告 第一章土壤调查制图的准备工作 1、底图的精度及要求 (1)详细比例尺:1:200-1:5000,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变种或更细。多用于小型试验地、各种苗圃、土壤改良试验区、村(社区)和农场的分场等类型的土壤利用改良设计。

(2)大比例尺:1:1万-1:万,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土种或变种。多用于乡(镇)和大型农场的农业生产规划,土壤利用改良区划和指导农业生产。 (3)中比例尺:1:5万-1:20万,土壤制图单位土属、土种。多用于县(市、区、旗)或中、小河流流域的农业区划和土壤利用改良区划,以及森林和草原的开发利用调查。(4)小比例尺:<1:20万,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亚类、土属。多用于全国、大区或大的河流流域土壤资源开发,国际土壤图幅的测绘和编制。 (5)复合比例尺:在同一幅图中有两种比例尺。 2、概查与详查 概查概念:对大的河流流域或省以上范围内的农业区划或土壤改良区划所做的中比例尺的土壤调查。队伍:需要多专业,综合性的调查队伍。 详查概念:对某一小区域的土壤进行比较详细地了解,以便进行土壤改良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所做的土壤调查。队伍:需要专业骨干和有经验的农民。 第二章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研究 1、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关系: 道库恰耶夫公式:S=f(C,O,R,P)T S:土壤体R:地形C:气候P:母质O:生物 T:成土时间 含义:土壤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因素长时间作用的产物。 2、分析各种成土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土壤分类 1、中国目前的土壤分类体系的情况 (一)从古迄今,中国土壤分类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2020土地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 实习报告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土地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2020 land survey and Mapping Practice Report

2020土地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一、实习区概况 昌黎县东临渤海,北枕碣石,西南挟滦河,是连结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经济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全县辖10镇、6乡、1个城郊区,446个行政村,人口54.8万人,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昌黎县由山丘、平原、浅海和滩涂构成了多相性资源结构,自然资源丰富。昌黎镇素有花果之乡之美誉。近年来,花卉栽培长足发展,大量中高档花卉,远销京、津、唐、东北等中城市,走进家庭,美化环境。昌黎碣石山路水果品种丰富,久负盛名,葡萄、苹果、桃、梨等干鲜果品不断得到品种改良优化,大大丰富了果品市场。 城郊区刘李庄村位于昌黎县城郊区东侧,与县城接壤,临近外环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辐射周边西沙河村、太

平庄村、东高庄村、中卓庄村、西钱庄村、东钱庄村。城郊区刘李庄村是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大棚甘蓝、菜花XX多亩,油桃400亩,草莓100多亩,年生产各类蔬菜XX多万斤,年产油桃160万斤,年产草莓100万斤。 二、实习目的 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三、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两个阶段。 1.野外调查阶段 1)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4章 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第四章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引言 本章的注意任务是运用土壤分类理论和野外调查技术,认识调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特性,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确定相应的分类系统。在此基础上,应用所学的野外测绘技术和制图原理,通过完成调查地区的各种制图任务,熟悉并掌握各类土壤草图和有关基础图件的测制过程及其编图技术,为调查地区的土壤利用改良规划等提供科学资料。 第一节几种主要土壤分类体系简述 引言 土壤分类与土壤制图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学科分支,一方面土壤分类是土壤野外制图的基础,一幅土壤图本身就是该区土壤分类单元的平面分布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土壤野外制图也是发展土壤分类的基础。因此,在土壤调查中对土壤分类给予较高重视。 土壤是由无数个体(单个土体)组成的复杂的群体系统,土壤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土壤分类就是选择土壤的某些性质作为区分标准,按照它们反映出来的特性及彼此之间的相似和分异性,将土壤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分类或归类,归纳整理出一个系统,使其能够比较客观地揭示土壤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然而,由于各学派土壤科学工作者对土壤认识的观点不同,虽然是对同一个土壤客体,但归纳综合的原则、方法、方案也就不同。目前还没有世界统一的土壤分类系统。当前国际上土壤分类主要有:俄罗斯的土壤发生学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以及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和由这一组织发展为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其中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无论是哪一种土壤分类制度,共同的识别方法程序都是通过野外景观记载分析,对单个土体剖面形态描述,室内比土评土,再经过样品化验等程序来完成的。 一、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 195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以G.D.史密斯为首的土壤科学家着手建立新的定量化的土壤分类系统。这个分类系统经过一系列的草案,在广泛征求国际同行意见,反复试用修改后,于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一书。该该分类的最大特点是将过去惯用的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性给予定量化,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征,用其来划分鉴定土壤,并以检索形式列出了各级分类单元之间的关系,给鉴别划分土壤提供确切的标准,便于使用。 (一)分类思想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也遵循发生学思想,在定义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力求将有着共同发生特性的土壤归集到一起。如松软表层有8条定义,每条定义都是为了将过去称为湿草原土、黑钙土、票钙土的一类草原土壤归集到软土纲中(软土纲是根据松软表层来鉴别分类的),这类草原土壤的共同特征就是具有一暗色松软的高盐基饱和度的腐殖质表层,即松软表层。 但美国的土壤学家认为,成土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土壤性质也不见得与现代的环境成土条件完全相符(比如古土壤遗迹),如以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来分类土壤必然会存在着不确定性,而只有以看得见测得出的土壤性状为分类标准,才会在不同的分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建立起共同鉴别确认的标准。因此,尽管在建立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考虑到了它们的发生学意义,但在实际鉴别诊断层和诊断特征,以及用它们划分土壤分类单元时,则不以发生学理论为依据,而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

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查明我国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状况及其成因,扩大了解我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级别,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 三、项目主要内容 (一)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 1.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