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0年中考作文解析与佳作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2010年中考作文解析与佳作示例
江西省赣县第二中学李淑珍
【考题再现】
以“我读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50分)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本书的书名
......,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试题解说】
我省的中考作文命题形式每年都有所不同,今年以半命题半形式出现,是要求学生写读某部作品的感受,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在新课标里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关键词上。

今年我省中考作文最大特色之一引导学生多读书、广泛阅读、读进去、走出来,多写有生活气息、有个性、有情感的作文,要让心灵感悟折射出理性的光芒。

这个题目能最大限度地亲近考生,要求学生在审题时唤起考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体验,调动考生的真情实感,表露真实情怀。

考生选材的范围宽泛,这体现在审题上不给学生设置障碍,让学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

我们在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理解关键,防止偏题。

要写好这篇文章,我们首先得注意“读”这个关键词,文章中一定要写出你所读的内容、读出感受。

还得从读中走出来,联系到自己。

采用“引——议——联——结”的方法来行文。

即在写作时要引入书中让你感触最深的话,这是引发议论的基础,也是读后的一个必然会产生的感悟,再由此生发开去,联想到和书中相类似的生活场景或事例来叙述你的感受,用你的心灵的感悟来折射理性的光辉。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同学们无论选取哪部作品,可写的内容非常的多。

要想写得出彩,不面面俱到,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

可以选取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来写自己对这个人
物的认识及感受,也可以抓住某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来谈你的看法,还可以抓住文中的一句让你感触最深的话来抒写你的阅读感受,也可以从文章的中心来谈启示……比如读《三国演义》可以抓住文中的诸葛亮的精神品质来展开议论,畅谈你对他的看法;又如读《繁星春水》,可以从母爱的角度来谈你的阅读感受。

3.构思精巧,文体多样。

在结构行文上,可以采用顿悟式结构,即因为书中某个人(物)的激发、某句话的触动,某种现象的启迪,顿悟到一种积极的人生哲理、态度。

比如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身上学到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用段式排比或小标题的形式选取书中几个人物或几个感触点来谈你的阅读感受;也可以采用时间顺序,写不同时段阅读同一本书的不同感受,在内容上也可以起到层层递进的作用;还可以书信体的形式,向别人诉说你的读书感受也是不错的行文思路……
【佳作示例一】
我读《唐诗三百首》
江西一考生
带着对自然的仰慕,《唐诗三百首》邀我共赏山水之气;携着对灵魂的敬畏,《唐诗三百首》陪我共唱云天之歌;怀着对思恋的遐想,《唐诗三百首》伴我共品风月之韵。

吟诵着华夏经典,品悟着三百唐诗,我诗意地前行······
山水之气
轻轻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山水之间。

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纯朴而不媚俗。

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美好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浅淡的思绪。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云天之歌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韩昌黎一起放歌云天之上。

韩昌黎是尘埃里一朵不败的圣洁之花,他铭记着“达则兼济天下”,冒死劝谏宪宗不迎佛骨入京,可却忘了“穷则独善其身”,最终被贬潮州。

这八千里的潮州路,走亡了爱女,走短了春秋,走白了双鬓,却没有走灭这忠贞不渝的赤胆忠心!在潮州,他兴教育,修水利,竟让这潮州的山水尽姓了韩!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悟如此忠诚的云天之歌,壮哉!
风月之韵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商隐一起长眠风月之中。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是他的痴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他的感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他的祈愿,“春心若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他的不羁。

那缕坚贞的信念,那份美好的情愫,在历史的尘埃中弥漫成了永恒的缠绵缱绻。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悱恻的风月之韵,妙哉!
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诗三百,窗外有风透过湘帘。

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悟那忠诚的云天之歌,体味那悱恻的风月之韵,听一听巴山夜雨,品一品宫商角羽,倏然,忘了问今夕何夕。

我读《唐诗三百首》,我看人生三千景,我悟世间五千情······
【简评】
文化之魅。

厚重的底蕴,采用唐诗素描的形式,情境再现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及缠绵缱绻的情感,读来令人唇齿留香。

结构精巧。

选取三个诗人的作品分写读唐诗能领略到山水的美、人物精神品质的美、情感美,每个片段叙述完后采用一个结构整齐的句子议论点题,结构清晰、流畅。

语言诗意。

多种修辞,长短句相结合,营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美。

语言摇曳多姿,如“带着”、“携着”、“怀着”、“走亡”、“走短”、“走白”……给人一种灵动的美。

读此文就像品读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灵动诗意的语言显示出了作者超常的才情。

【佳作示例二】
我读《小团圆》
江西一考生
窗外雨声潺潺像小溪,斑驳的栏杆在浅浅的夕阳中晕出一个寂寞的背影。

深邃的眼望断秋波,内心无奈又殷切地期盼着雨声不停——希望他是因为下雨而没有来。

如此这般,他第一次来,孤傲与不屑的眼神便征服了她。

他第一次离开,留下的满缸烟灰被她收藏。

她不敢奢求他给她安稳与永恒,她只能在烈焰燃烧后化作枯灰,然后兀自在煎熬中守望,等待飘渺的萌芽,然后,悻悻地谱一幕幕小团圆。

我便在这一幕幕的小团圆中读罢了张爱玲的《小团圆》。

之雍的飘忽不定、咋暖还寒让九莉踌躇了一生、直至肉体走向陨落方才觉悟不甘。

张爱玲,亦复如是吧……虽如张爱玲所愿,《小团圆》在痛过爱过后给读者留下了点“什么”。

但我想,隐匿其中的,那些等待中的惆怅、思念中的煎熬、患得患失中的烦恼、目送人离的痛苦真的能用留下的那点“什么”来平衡吗?
我认为,远远不能呵!
爱情,更多的是友情,亲情或是所有想要的、难要的、值得要或不值得的、几乎是要不来的,都不值得用一生的寂寞来等待啊!
然而世人总是如此,尤其当浮华和挫折像空气一样渗透人与人之间温暖的间隙时,面对他人的得与自己的失,那些不甘总是无以言表。

当职位无力晋升是因为上司不能慧眼识珠;考试失利是因为出卷人的刁钻;生活多舛是因为命运不济时……,人们多是自欺欺人地那么等着,等着上司觉悟、出卷人转善、命运改变……等来光辉灿烂,便是天道本该如此;等来灵肉腐朽,便是天道不公,倘于泯灭前觉悟,也只能徒留呐喊和不甘……
当他人得到而自己失去时,当无心与挫败周旋时,我不要向文中的主人公一样寂寞地等待!付诸所有去期待那“小团圆”,为何不尝试付诸所有去追求它?那些我想要的、难要的、值得或不值得要的、几乎是要不来的,我绝不会等它来,绝不会再在一阵阵冷、暖、酸、甜中期待命运的施舍。

我要做的,只是努力追求,自己去缩短梦想和现实的差异。

若于追求中发现美丽只不过是个折煞人的梦魇,我便果断抛弃,然后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个大团圆。

窗外阳光绵绵似锦缎,崭新的窗帘在浓浓的朝阳里映起一个坚定的身躯。

刚毅的眼眺望远方,心里愉悦又明晰地喜爱着艳阳缠绵——知道有你和我一起追求那明媚的大团圆。

【简评】
选材新颖,立意高远。

张爱玲的《小团圆》,读过的学生为数不多,避免了材料的严重撞车。

在立意上,考生没有局限于人物的等待的惆怅、煎熬、离别的痛苦这一表层意思上,而是深度挖掘,不是消极地去等待“小团圆”,而是要勇敢地去追求,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个大团圆。

描写细腻,景物渲染。

开篇、结尾细腻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的烘托了人物的不同心理。

语言睿智,充满哲理美。

考生对作品的主题有自己独到的解读,亮出自己的观点后,正反对比,由此及彼,用睿智的语言层层展开论证。

语言具有哲理,如“所有想要的、难要的、值得要或不值得的、几乎是要不来的,都不值得用一生的寂寞来等待啊!”有哲理性的句子在文章还有很多。

【佳作示例三】
我读《红楼梦》
江西一考生
无论是《石头记》还是《金陵十二钗》,我爱的是那“满纸荒唐语”;无论是《风月宝鉴》还是《情僧录》,我敬的是那“一把辛酸泪”。

大观园中,我读到的是千红一哭;红楼梦里,我品到的是万艳同悲。

枉凝眉
如梦如诗的林黛玉,似水的情愁,素静得如同风雨中的莲花。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她的泪流尽枕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的泪流尽心头:“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她的泪流尽衣襟。

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帚洒泪,送一池柳絮。

她一滴一滴的眼泪,一点一点的情血,最终换来的却只是阆苑仙葩与无瑕美玉的一场镜花水月缘,血泪全抛铸情声!“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黛玉之痴情。

乐中悲
如酒如剑的史湘云,似水的豁达,单纯得如乱世中的海棠。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是她的哀伤;“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是她的豪爽;“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是她的乐观。

富贵何为,父母早逝;展眼斜晖,水逝云飞。

在霁月风光耀玉堂之时,与卫若兰结为连理,原以为可以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却不料,依旧是云散高塘,水涸湘江,只恐石凉花睡去。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湘云之悲情。

终身误
如纸如笔的薛宝钗,似水的温顺,柔婉的如荒野上的牡丹。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是她的不幸;“珍重芳姿掩重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是她的安分;”睿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是她的老练。

山中高士晶莹雪,无疑是大观园中一朵敦厚温婉的牡丹,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宝钗努力的压抑自己,“人谓娤愚,自云守拙,”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却终究未换来一段金玉姻缘。

她赢得了世界,却也输给了自己。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宝钗之哀情。

读《红楼梦》,读盛大繁华掩盖下的一幕幕悲剧;读《红楼梦》,读凄冷社会藏匿着的一曲曲悲歌;读《红楼梦》,读黑暗觉醒交织成的一缕缕悲情。

我读,我泣,我感,我悟,梦回红楼……
【简评】
中心突出,感悟深刻。

文章抓住了《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展开评价。

借助符合人物命运的词牌名作为小标题,巧妙引用、化用诗歌及判词,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对人物有自己独到的评价。

如对宝钗的评价“她赢得了世界,却也输给了自己”,有哲理、有深度,也足以让人看到作者的睿智与深厚的文学功底。

重章叠唱,富有音韵美。

写法上类似《诗经》中重章又叠唱,如“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重复又有所变化,让文章具有音韵美。

语言凝练、典雅,句式变幻多姿。

运用了诸多生动形象、华美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使文章富有表现力、文采斐然;如,“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帚洒泪,送一池柳絮”“云散高塘,水涸湘江”;而且在行文中,考生根据需要灵活地引用了与人物命运相关联的判词及诗句,并巧妙地与自己的语言融为一体;句式丰富多变,有气势的整句俯拾即是,文章结尾部分的短句更是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我读《红楼梦》
红楼西,西堂东,晚香一楼,一屏烟,诠还浓,说不尽……
我站在红楼前,静望对面的画堂,堂中挂着一幅:几笔水墨,几缕色彩,蓦然地,仿佛几分轻描淡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愈采愈浓。

直至红楼末卷,但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或奈何伤怀,寂寥愚衷。

只管出神……
……渐渐走近秋爽齐。

探个头正站窗前,深深地望着窗外,似乎希望将园里的每个角落都藏在记忆里,永远带走。

这一看,莫名的忧愁涌上心头,又动摇了,她好不容易下定的决心。

她没有理由离开这里,可却只有离开这里,到那个“一帆风雨路三千”的地方去,才有拯救家族的希望。

也许,她能把自己想家戚昭君,带上大的使命前行,身边也有死去的姐妹伴着。

但怎能叫她忘却痛不欲生的二哥哥和风烛残平的老祖宗。

走又何时归,归来是否物是卜非,满腔愁云。

她沉重地转身,又看到了许多念念不舍:
放着紫矿砚池和细竹羊毫的那张梨花大理石台桌。

“多情伴我咏黄昏”不停在她耳边萦绕。

心醉,醉酒。

抱枕无眠,她终于无法克制自己,任凭泪如雨下。

她如镜,用自己的生命折身拙每一点光辉,然后编著成一部史书,竞是那样地磅薄大气,浑然天成。

于是,我看到了贾府的和繁华与衰败,也看到了一个被封建禁锢的身不由已的女子。

……轻轻地推开蘅芜院的大门,只见宝姑娘倚靠在床前,忘着眼前,至今昏迷不醒的兄弟,她是该窃喜,终于得到了幻想中的爱情,还是该悲伤自己死了黛玉妹妹。

她究竟得到了什么?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吗?她又失去了什么?是自己本该具有的善良与谦让吗?他不该是“花主”,她不该是“世外仙妹”,而她自己更不该是“山中高土”,那么多的不该,无奈,究竟酿成了怎样一段千古悲情?难道是薛宝钗的“宝”,和林黛玉的“玉”把个宝玉话生生地分成了两半吗?她无语,只是看着鸟几以窗前长满香梓的坵悠悠悦过留吓的羽痕组成的痕迹。

“谁怜我为茧花废”她浅吟着。

她如花,在凋谢绽放的时候留下限馨香,人生台破的模子,那样规中规矩,那样残缺不全,但却最后只能扛起所有幻想塌的琉璃碎瓦。

……静静凝望江面的船。

见灯阑珊处,伴着欢歌声笑语,痴湘云来到了船头,轻轻地坐下。

望着眼前里芒芒的一片,刀子不禁想直民“寒塘渡鹤影”,果真应了吗?记忆又将她拉回了蓼几
轩,她正卧于山石石凳子上,香沉酣。

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永禁止上皆是红香散乱,一群蝶蜂也闹嚷嚷地围着她……那是怎样一段美好的回忆。

可如今却风干了,成了最伤人的歌。

她也不再是什么史大姑娘,而是一位青楼女子,看着那红灯绿影,她不禁一颤,眉头顿时紧锁,无,她又得进船。

她如豪放,总是用她宽广的胸怀,男儿气质将心一切化解。

她的一生就如月,终是圆缺不定“展服布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轻轻走进潇湘馆,林妹妹正卧在床上,干涸的嘴,原已不知道什么是渴,远处已付来了欢乐的笙歌,她似乎已经绝望,双眼慢慢闭上又微微睁开,可是却没有一滴晶莹的泪珠滑过她的脸颊。

是啊,眼泪的泪已还。

她缩写王初见刀子时说她是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

她回忆宝玉共读西厢的情景,她还记得在“花谢花飞飞满天“之际,她葬花吟辞,惹约宝玉怜惜。

前些日子宝玉,望着她抚琴,还不觉忘了情……木石前是不成的,望着眼前似枯非枯的湘刀竹,她还在见索,到底是竞难平啊!
她就如水,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向人间呐喊出一豚异音。

那如蝶般的人生是那样柔美,那样冰清玉洁,我看了她的素雅恬静,一个为爱生,为爱痴,为爱亡的女子。

依旧站在红楼前,静望对面的画堂。

只是终难解透其中,红楼读又岂迄今为止,红楼又何目如此。

红楼像风、像雨、像雾……还需慢慢读
——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