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般称谓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C、大哥(25岁) D、二哥(22岁)
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 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 别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 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 ) A 实行了内阁制 C 实行了分封制 B 设立了军机处 D 郡县制受到挑战
专题一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夏:
1.公权力 2.王位继承
中 国 古 代 政 治 制 度
夏商与西周制度
商: 1.内外服制度 2.神权色彩 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西周政治制度 目的: 分封制
巩固和扩大周王统治 分土地和人民给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1.形成等级贵族制度 2.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方面的矛盾,维护分封制、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大宗、小宗体 系 1.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2.证了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史
D宋朝的枢密史
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 武帝:
“推恩令”
收精兵:三衙与枢密院分掌领兵权与调兵权
宋:
削实权:1、夺权 2 、通判 3、文臣做地方官
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积极方面: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的 分裂局面。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4.“齐人”“鲁人”“楚人”“宋人”这种表述, 逐渐让 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 制度因素是()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李萌一、基本概念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包括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方面的涵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战国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课件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 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古代政治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
其中,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介绍,深入探讨其特点、优势和局限性。
2.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起源于商、周两代。
商代开始形成了初步的王权集结制度,而周代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
这一制度的形成是基于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封建思想认为天子作为“天下之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3.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明确的权力集中中央集权制度明确将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以天子为中心。
天子扮演着最高领导者的角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着绝对的权力。
欧洲历史学家孟德斯鸠曾称中国的政治制度为“君主专制制度”。
3.2 中央政府地方行政一元化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有着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地方行政机构由中央政府指派的官员来管理,地方官员完全受中央政府的指挥。
这种一元化的行政管理系统保证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3.3 知识分子和士人的重要性中央集权制度中赋予了知识分子和士人特殊的地位和权力。
他们被视为一个国家的精英,担任重要的政治职务,对国家决策和国家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央政府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才选拔和使用。
4. 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具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4.1 高效的决策和执行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和执行的时间和成本。
中央政府集中了权力,可以很快做出重要决策,并通过地方官员迅速执行。
4.2 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有严格的控制,确保各地行政工作符合中央政府的要求,保持国家的统一。
4.3 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
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在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均有不同,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之后采取了许多统一的措施。
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
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使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皇帝制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中央集权图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1. 中央集权制度:秦朝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等,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2. 封建制度:秦朝之后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管理制度的主要形式。
封建制度中,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命,负责管理各地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事务。
3. 三公九卿制度:西汉时期,采用了三公和九卿制度,三公分别为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九卿则负责各个部门的管理。
这个制度确立了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4. 八议制度:东汉末年,八议制度被采用,八议包括议郎、议监、议校、议律、议狱、议操、议禄、议秩,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行政和司法工作。
5. 科举制度:唐朝推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不仅管理了人才选拔,也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和责任。
6. 考试制度:宋朝开始实行文选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
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的一种管理人才的制度。
7. 农田水利制度:古代中国的农田水利制度是管理灌溉和水资
源的重要制度,它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在不同朝代都有所
发展和改变,但总体上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管理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土地、物资、武装、人口等 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周王成 为 朝见述职、缴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诸侯国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前 1600 年〕(1)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2) 特点:消灭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 商朝〔约公元前 1600——前 1046 年〕(1) 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①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 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③ 关系: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 特点① 商王对外服的掌握力有限② 商朝是神权颜色深厚的王朝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 王朝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2 分封制⑴目的:稳固周朝统治⑵内容:⑶作用① 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 周人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 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 宗法制⑴目的:稳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冲突⑵内容①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综体系,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⑶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意义: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分散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 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 以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② 带有深厚的部族颜色。
③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权构造⑤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确实立一、秦朝的统一背景⑴春秋时期⑥ 一些诸侯擅自进展分封,小宗不断取代大宗。
⑦ 周王室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⑵战国时期① 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② 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除旧制度。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一、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
在古代中国,皇帝作为国家和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享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皇帝通过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国家和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
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国家决策更加高效,并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礼法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另一个特点是礼法制度。
礼法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礼仪和法律来规范国家和社会的行为。
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下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法律则是国家权力的具体体现,通过制定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
礼法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保持了较高的秩序和稳定性。
三、州县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州县制度。
在古代中国,国家将全国划分为数个州和县,每个州和县都设立了官员来管理和治理。
这种州县制度使得国家的治理分级有序,从中央到地方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权力的下放,保证了国家的管理和治理。
四、科举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之一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选拔合格人才担任官职。
科举制度以其公平、公正的特点,使得政治体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人才得以更好地发展和运用,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水平。
五、军队制度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礼法制度、州县制度、科举制度和军队制度。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具有高效性、秩序性和稳定性,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最高统治者(皇帝)独自掌握权力,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是就中央与地方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些都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表现。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河北衡水中学 张丽琴
{学科加油站}
·积累站·
书省、门下省的印章才是合法的;
唐制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
臣权力地位提升,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官僚体系下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代史官会记载皇帝言行,原则上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对于想青史留名的皇帝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力。
4.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时期,皇帝通过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文字狱、密折制等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正常的内在调节机制在逐渐失灵,封建制度的生命力也在逐渐减弱,随之走向衰落。
5.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于西方(雅典)的民主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与本国国情密切相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与西方古代的民主制度简单对比。
思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公元前221年建立,随后历代强化.秦以三公九卿和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随后有了刺史等.在唐实行道,州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宋在地方军政分离,设通判地方财政几乎全部上缴,元明清主要是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流官和后来的改土归流.中央则将相权集中归到皇帝手中.(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四、中央集权之功
京 杭 大 运 河
最早的国道
长城
四、中央集权之功
材料:历史上各朝政府从一开始就成为救灾活动 的责任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官办救 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 政治: 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中华文明的延续。 经济: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兴办大型公共工程, 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民族: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二、中央集权之路 第五阶段:元完善
元:行省制 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中央集权之路
朝代 针对问题 秦 汉 唐 宋 元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二、中央集权之路
朝代 针对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秦 分封之弊 郡县制 汉 七国之乱 推恩令、设刺史、察举制 唐 安史之乱 封节度使、科举制 宋 藩镇割据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元 疆域辽阔 行省制,加强边疆管理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中央集权发展趋势:
二、中央集权之路 第二阶段:汉巩固
1.王国问题的由来? 郡国并行 2.晁错的削藩建议导致什么问题?七国之乱 推恩令、设刺史、察举制 3.汉武帝如何破解难题?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国小则无邪心. —贾谊<治安策>
全国划13州,置刺史,刺史秩六百石,所察对象 郡守为二千石.监察内容:郡守对抗中央,欺压百姓; 郡守贪赃违法,乱杀无辜; 郡守任人唯亲,不举贤 能;郡守拉帮结派;郡守勾结豪强.不奉政令。
有告之者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 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或告之曰: “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 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 矣.”……使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 实之了解 .。 ——钱穆《国史大纲》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由中央政府全面统治各地区。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封建时期。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由君主掌握,君主通过中央政府来管理全国各地。
早期的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员,对各地实行严格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以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逐渐成熟并得到进一步加强。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各地的控制力。
汉武帝推行的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一定的行政区域,将地方政权归中央政府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改革。
每一位统治者都试图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例如唐朝时期,太宗贞观年间实行的察举制,通过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选拔,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明朝时期,洪武帝通过实行一系列的军事、行政和财政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这些改革不仅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力。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利于国家做出统一决策,并对各地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中央集权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首先,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治权和自主权,导致地方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其次,中央政府难以全面了解各地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导致决策可能存在局限性。
此外,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政府的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和影响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政治组织方式,其中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在国家中央政府或中央政权手中,而地方政府、地方政权或地方领袖的权力相对较弱。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可以追溯到不同国家和时代,具体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和行政等方面。
以下是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的一些例子:
1. 古代中国:封建王朝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国家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
皇帝拥有绝对权威,地方官员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国家事务由中央控制,地方政权相对较弱。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得到了体现。
2. 罗马帝国
古罗马帝国是中央集权的例子。
权力高度集中在罗马皇帝手中,他拥有绝对的权威,领导了广大的领土和人民。
地方官员通常是由中央政府派遣或任命,以维护中央的权威。
3. 封建欧洲
欧洲封建时代,一些国家也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国王拥有绝对权威,贵族和地方领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国王可以直接统一国家事务。
中央集权的历史解释可以因国家和时代而异。
它通常与国家统一、国内安定以及政府的强制力有关。
然而,中央集权也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地方自治的受损以及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不满。
因此,中央集权与分权制度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古代君权独揽-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君权独揽-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历程
引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君权独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
始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这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为后来的朝代奠定了基础。
二、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汉朝设立地方官吏来管理地方事务,并设立中央官吏来监督和控制。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确保了国家统一和政权的稳定。
三、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最为完善的朝代之一。
唐朝建
立了府州县制度,将地方行政划分得更加细致,加强了中央政府对
地方的控制。
此外,唐朝还设置了尚书省来管理国家政务,进一步
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明清时期,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朝设立了六部
来管理政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来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和权力。
清朝延续了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
地方的统一。
结论:
中国古代君权独揽的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
秦朝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
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1)地位: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2)特点: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2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1)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①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③关系: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特点①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②商朝是神权色彩浓厚的王朝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2分封制⑴目的:巩固周朝统治⑵内容:⑶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周人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宗法制⑴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⑵内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严格的大宗、小综体系,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⑶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意义: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以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②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权结构⑤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秦朝的统一背景⑴春秋时期⑥一些诸侯擅自进行分封,小宗不断取代大宗。
⑦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⑵战国时期①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②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除旧制度。
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强大起来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2内容⑴皇帝制度①开端: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始皇帝”②特点:皇权至上,大权独揽;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⑵三公九卿制⑶郡县制度⑷选官制度⑸法律:秦法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整理精品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一、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
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四、新课讲授导言部分:1、中国古代的朝代:2、关于专题序言的处理:首先让学生阅读专题序言,让学生分析各段的大意,并相机诱导、指正。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西周雏形,秦朝形成,汉唐宋加强,元明清顶峰。
3、解释重要的概念:中央集权:权力的高度集中导入新课:导入1:在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国是唯一五千年文明传承没有中断的,但是对于远古的历史,我们只是从史书上得来,在以前,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是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那么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到前841年这一千多年是怎样更替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这对中国史学界是一个考验,甚至有外国史学家不承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1996年开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领域的4名首席科学家,带领44个课题组的200多名专家,经过4年多的时间,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什么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而言之,即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断清楚。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分析
A、政治上:修驰道。修长城、开边移民 B、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
C、思想上:统一文字;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②意义:
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西汉:
君主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况: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 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含义: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 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 央的政令。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
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 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宋朝官制改革(原则:重文轻武,分化事权)
中央 :宰相权 力一分为三
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 ——分割军权(文官为主)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文臣任知州 ,防武人干政
地方 :
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设立转运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 ,司法人员由中央委 派文官担任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宋: 北宋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目的: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
以求长治久安。
内容:A、不用开国功臣,而用科举制度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B、中央政府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 任、组成文官政府
C、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影响:
①防止武将专权,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官员的文化 素质高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区的统一管辖,加强中央 与地方、中原与边疆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1.背景: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2.建立(1)皇帝制的创立:帝国的最高统治着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其下设诸卿。
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3)地方制度(郡县制):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秦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①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
对后世的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汉至元)1、“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在继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即“郡国并行制”。
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通过建立“内(中)朝”、实行刺史制度和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2、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唐朝时完善。
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但皇权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宋朝——文官体制: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如:内重外轻、更戍法、重文轻武。
4、元朝——行省制: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