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1(1)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2019 版)高中学段《地理选择性必修 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分析】依据课标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演化的;与此同时,理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对整体性原理的深入理解,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1.本节内容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内容的组织。

这部分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两点:⑴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基础;⑵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或数量,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为阅读,向学生介绍原理中出现的陌生的生物循环概念。

第三部分为案例,以生物为例,说明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性质。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

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埂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1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1 (1)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1 (1)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

教学设计教材选择人教版教材(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章节名称1.1地球的宇宙环境授课对象高一课标解读新课程标准要求为“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星球打基础。

“运用资料”是指学生会运用图文资料进行描述,“描述”指学生能用文字、图像等形象地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个什么样的环境教材分析“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

本节课主要是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学习天体、天体系统的宇宙环境知识是为了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

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地球上存在生命,从地球外部的宇宙环境看,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普通的,但又由于地球上存在着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这三个内部条件,就使得地球具有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宇宙中的地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且宇宙的神秘以及人类对浩瀚宇宙知识的强烈渴求,都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因此,“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内容既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篇,也是后面章节内容学习的启下。

学情分析尽管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宇宙和地球的相关知识,也能够从各种媒体上对宇宙和地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了解,但了解不透彻,认识不系统,也不能聚焦于地球与宇宙环境关系这个核心上。

经过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习惯、认知水平、自主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能力仍然较低,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升入高中的第一堂课,学生能否形成对本学科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影响很大,因此本节课应当兼顾知识学习与兴趣培养。

教学目标1.根据图片资料,能描述各类天体的特点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示意图,能够说明地球在不同层级天体系统中的位置,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运用资料,能够阐述行星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本篇文章将围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展开,从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该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地球表层环境及其动态变化,具备利用地理方法和技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基于这一目标,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了解世界地理文化,认识人与地关系,掌握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

该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地理基本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地理学科核心理念、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地理基本知识包括地球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表层、地球的人口与城市、地球的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地理基本技能包括地图阅读与制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理测量与实地实习等技能的学习。

地理学科核心理念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考能力。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则关注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实地考察、情境模拟等。

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和实地调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地理实践活动。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理学习和地理实践,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地图制作和数据分析等。

总结一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该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世界地理文化,认识人与地关系,具备利用地理方法和技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和实地调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1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1

活动探究—化石形成过程和特性
✓ 思考上中下层的岩层新老关系?
岩 层 下 沉
岩 ✓ 思考A、B两地是否有同一时代的地层? 层 上 ✓ 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 升 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 岩层上新下老。 ➢ 具有,A、B两地有同一时代的地层,自上而下,A地第二层、第三层分别对应B地第
一层、第二层。 ➢ 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多种可能:地壳运动导致的隆起、凹陷;环境变迁导致海
地球的历史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地层和化石在研究地球演化中的作用。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根据地质年代表说出主要地质年代的大致时间和主
运用地质年代 表等资料,简要 描述地球的演
要事件,了解地球的演化简史。(综合思维) 3.依据地质年代简表,说明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 矿产形成及古生物情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 发现地球演化呈明显的阶段性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化石?
只有那些演化最快(地层中垂直分布距离短)、水平分布最广的化石,才是鉴定地质 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这样的化石叫标准化石。
化石可以用来指示古地理环境,凡是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且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 称指向化石。
标准化石和指向化石结合起来,是确定地层时代、岩相和重塑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化过程。
1.根据地层和化石推测其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能够从生物演化、构造运动和矿产形成等方面说明
地球的演化历程。(综合思维)
阅读思考
作为最容易辨认的恐龙之一,梁龙 是巨型恐龙中的明星,它们体型巨大, 最大的身长超过36米,脖子长度超过6米, 尾巴长度更在10米以上。1.5亿年前,在 北美洲大平原上,它们是最常见的巨型 恐龙。然而,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通 过化石骨架来认识它们。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1-1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1-1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中的行为动词“描述”,这要求学生不仅能归纳不同尺度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还能通过具体的案例从自然、人文条件等角度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

“运用资料”表面学生要会利用具体实例来说明人口分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提供不同区域尺度的人口分布地图、表格、图文等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的区域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地理必修一侧重学习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必修二则主要从人文地理要素的角度,学习人口、聚落、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主要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口》作为必修第二册的开篇之章在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区域人口数量、质量的分布状况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次,人口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中学生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的起点,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

因此,先学习人口的相关知识,能为后续学习聚落、产业、交通、环境与发展等内容提供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人口分布》又是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的第一节。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学习后续章节人口迁移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必备知识。

分析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对理解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及引发的人口与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意义重大。

本节内容主要从人口分布和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教材提供了不同尺度区域的人口分布的资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将学生对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何时“蓝天”常在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何时“蓝天”常在教学设计

《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地理1第二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联系。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结合两条课程标准要求可知,本章关注的对象为大气,学生需掌握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大气受热过程等大气相关的知识。

同时能够将相关的大气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

标准的要求为“运用示意图、图表等资料”,说明该章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本章标准的行为来看,是要求学生“说明、解释”,即重在对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等系统化的说明,以及对其与人类活动联系的科学化解释,不能简单地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单纯的描述。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完地理2第二章后,具备一定大气的知识和运用相关资料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研究”活动中,教师需重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该活动中巩固、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地理实践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活动内容分析该问题研究栏目的主题为:“何时蓝天常在”,为完成这一主题活动,教材提供了活动思路:1.认识大气污染现象。

2.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的形成原因。

3.了解发达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和所用时间。

4.讨论我国“蓝天”常在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和时间。

教材所提出的活动方案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大致的框架,活动的具体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资源、以及地区等的限制条件,制定出合适的活动设计。

此次教学内容教师可进行乡土资源开发,从学校所在区域的大气质量状况入手进行活动。

本次教学设计以北京市地区中学为例,进行设计。

具体思路为:1.认识北京市和堪培拉市大气现状和大气污染的现象。

2.通过对比北京市与堪培拉市的大气状况,及其相关的新闻报告(两市产业结构,植被覆盖率等)找出两市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分析原因的异同之处。

4.了解两市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及所用的时间。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
地球的历史
THE HISTORY OF THE EARTH
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目标 1 理解“地质年代”和“界(代)”以及“化石” 的概念及其划分的依
据。
学习目标 2 能够说出(写出)地球在距今不同地质年代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
2 太古宙
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通过光 合作用制造氧气。太古宙是形 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
3 元古宙
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 变,生物进一步演化出真核和 多细胞生物。
特点
①大气含氧量增加,出现生命迹象。 ②海洋、陆地初步形成。 ③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金属矿成矿期。
古生代
距今时间? 海陆格局? 植物? 动物? 煤的来源?
壳运动情况及古生物情况。
新知导览
1
2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
论一块化石的诞生
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
过去生命的证据
什么是 “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 古代地层中的 古生物遗体、 遗物或遗迹。
化石:过去生命的证据
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三叶虫化石
恐龙化石
何谓地层?
地层是具有时间 顺序的层状岩石 P14
附录:地质年代简表
①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②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 ③第四纪人类出现,并出现多次全球气候冷暖交替。
课堂小结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化石 2、地层 3、地质时代单位 4、自制地史学简表
二、地球的演化过程
(一)前寒武纪
距今时间 地壳运动 古地理环境 植物 动物
(二)古生代 (三)中生代 (四)新生代

地理必修1 课程标准

地理必修1 课程标准

地理必修1 课程标准地理必修1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对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展开讨论,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首先,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规律等基本知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必修1课程,掌握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以及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规律。

这些知识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环境是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包括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要素。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必修1课程,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多样化的,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这些知识将使学生对自然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和保护自然环境。

再次,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对人口与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涉及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必修1课程,了解世界各地的人口数量和分布特点,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规律。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包括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和建设等内容。

这些知识将使学生对人口与城市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参与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对地球与地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认识和理解。

地球是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必修1课程,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
【思考题】
一、基本概念:(水体和水圈)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即水圈。
水(物质) 水体(水的分布) 水圈(外部圈层)
二、水体的分类
存在状态
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普遍存在于大气中)。液态水:数量最大(如海洋、湖泊、河流),分布次之。固态水:只分布在高纬度、高山地区或特殊条件下(如:积雪、冰川)
取决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位置关系
松花江源头我国松花江的其中一个源头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山地湖泊)。
1.河流发源于湖泊,即湖泊补给河流
2.湖泊位于河流中下游①河流洪水期湖泊蓄积部分洪水,削减、延缓干流洪峰。(河流水位高:河流补给湖泊)②河流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流,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节作用。(河流水位低:湖泊补给河流)
(自然环境)
《贝加尔湖——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一、看图明确位置+形状二、阅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贝加尔湖的成因2、在图中标注色楞格河的流向,为什么贝加尔湖是世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课本65页案例
案例
1.成因:断裂下陷、积水成湖;湖泊不断加深2.①贝加尔湖由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水域面积广,深度大,蓄水空间大;②贝加尔湖纬度较高,冬季冰封时间长,湖水蒸发量小;③安加拉河和色楞格河汇入湖泊,水源补给充足。
湖泊水
地下水
大气降水
冰川和积雪融水
河 水
补给
补给
【知识小结】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知识补充:河流的特征
拓展知识点:河流特征描述
1、河流水文特征(具体分析看学案)
思考方向
描述术语
水文特征
流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

植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植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第五章第一节植被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综合思维:认识植被演化的过程,了解植被的形成,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的植被景观,知道其形成的自然环境。

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等合作的意识、求知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形成过程。

2.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课件依次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沙漠景观,另一幅是一片花海,老师提问学生,如果我说这两幅图片表示是同一个地方,大家能够相信吗?通过强烈的对比,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好奇心。

教师解释: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样的奇迹真实的发生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在一场罕见充沛的降雨过后,曾经的不毛之地,遍地鲜花,环境的改变让沙漠长出了植被,植被与环境之间息息相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植被的第一课时植被与环境二、新课讲授1.植被与环境师:要想说清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还是从植被的定义和分类说起,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的第一自然段,并结合自己日常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下什么是植被,植被又可以分为哪些类型?(1)植被的定义和分类生: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很容易找到答案,并很好的表达出来:植被就是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我们应该要注意植被不等于植物,而是各种植物的整体,换句话说:一颗小草不等于植被,一棵树也不等于植被,板书植被的定义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看这些的图片又分别表示的什么植被?教师先展示四幅图片生:同学们很容易认出这四幅图片分别是森林植被,草原植被,沙漠植被,苔原植被,最后一个可能学生不太清楚,老师可以提醒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么大家再看这两幅图又表示的是什么植被呢?教师再展示两幅图片生:同学们很快就认出这两幅图片也是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师:那这里的森林,草原植被和上面两幅图中的森林,草原植被有什么不同呢?生: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这两幅图表示的森林和草原是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而上面的森林和草原则是天然形成的。

(完整word)2019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完整word)2019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
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
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
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理
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
-4.9举例说明自然地理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对应的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发掘区域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
开发商等对待旅游地开发与保护的立场,从而思考旅游
观看影视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启迪学生
-5 城乡规划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城镇和乡村,城镇化,城乡布局
以及在城乡规划
-5.1举例说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基
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
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
从地理教育
.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
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
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立场和依据,说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
海表面到海底两大空间维度展开,引导学生深刻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1(1)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1(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1(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
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
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他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
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2.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角度从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3.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

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展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地理学不断形成新的知识领域和新的分支学科。

鉴于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基础性的课程,本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的基础上,采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

同时,在确定课程名称和内容时,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做好地理课程的顶层设计。

3.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

选择性必修课程应在必修课车的基础上加深或拓展,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选修课程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清单,以满足不同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等进行选课的需要。

(二)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地理2。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见图3-1)。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设3个模块,学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学业与职业方向进行选择。

选择将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获得6学分。

选修课程共设9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