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肿瘤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病理学上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及组织细 胞构成。纤维母细胞排列呈车辐状, 还可 见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细胞异型性 明显, 核分裂像多见。 • 生长方式易向周围器官直接浸润,恶性 程度较高, 切除后易复发和转移。
CT表现
1、脾增大,较大囊实性肿块,多单发,边界 多不清。
2、平扫软组织密度肿块, 内部多有低密度区。
较清
囊肿
(类)圆形单 房、多房囊性 病灶 大小不等、不 规则 (类)圆形病 灶
低(水样) 钙化 低 灶内、灶周钙 化 低密度 气体、气-液平
清
结核
模糊
无明显强化
脓肿
模糊
周围脓肿壁环形强化
多合并全身 感染 肝内常见脓
脾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表2)
大小、形态 淋巴瘤 均匀弥漫型粟 粒结节影 多肿块型 巨块型 大小不等或不 规则 密度 低、极低 液化坏死 边界 增强方式 1、不均匀、均匀、边缘强 化; 2、不强化或轻度强化; 3、不均匀,脾实质残留少 轻-中度强化 牛眼征、靶心征 脾外情况 脾门、腹膜后 课间淋巴结肿 大
平扫多 不显示
增强可显示低密度病灶
纤维组织肉 瘤
不清
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
极易向临近组 织器官浸润 淋巴结大、腹
病例讨论
• 病例1.女性,65岁,发现上腹部包块一月 余。
●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管系统的良性 病变,是由增生的淋巴管所构成。 ●先天性或继发性 ●婴幼儿多见,好发于颈部、腋窝,腹部少 见,发生在腹部多位于肠系膜、胃肠道、后 腹膜、脾、肝、胰等处。 ●脾淋巴管瘤中青年多见,症状不典型。
淋巴管瘤囊腔的壁衬以 一层细薄的内皮细胞,可 伴有增生的平滑肌。囊腔 内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 腔内主要是淡黄色澄清的 淋巴液,囊液中可含有蛋 白性成份,偶有出血 。
淋巴管瘤分为三类:
单纯性淋巴管瘤: 由密集细小淋巴管构成 海绵状淋巴管瘤: 由扩张呈窦状的 较大淋巴管构成 囊状淋巴管瘤: 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
CT表现:
1、脾脏增大;
2、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病灶,可为水 样密度;如病变内蛋白含量偏高或继发感染、 出血则为高密度或混合密度; 3、有时可见钙化 ;
CT表现: 平扫 1、单发、偶可多发肿块,位于脾内或包膜 下。等或稍低密度, 部分病灶密度混杂。 2、较少发生囊变坏死, 仅极少数以囊性变为 主。 3、脂肪和/或钙化密度 特征性表现。
易漏诊,注 意轮廓
增强:
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弥漫性不均 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并随时间 延迟呈渐进性强化, 延迟期密度接近或稍 高于脾实质。
增强扫描:
意义重要
既往多认为,脾血管瘤的增强表现与肝血管瘤类似, 早期表现 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强化, 继之向中心蔓延, 最后呈等密度改变。
但不少病例报道:脾血管瘤早期不强化, 由于脾 实质强化, 边界更加清楚, 而延迟期才渐表现为 等密度强化。 (背景不同)
特征性征象延迟期等密度强化。
平扫
脾淋巴管瘤
CT 扫描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数 目、密度, 通过增强扫描可以发 现平扫呈等密度的病灶, 还可以 显示病灶的血供情况。
脾脏良性肿瘤的CT诊断
血管瘤
淋巴管瘤
错构瘤
脾血管瘤
• 脾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脾脏良性肿瘤,约占脾脏原 发良性肿瘤的50%。(尸检发现率0.3%-14%) • 临床上一般没有症状,或出现左上腹疼痛、肿 块、DIC等。大的肿块有破裂出血可能,但较 少见。
脾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表1)
形态、大小 密度 边界 增强方式 脾外情况
血管瘤
(多囊)团块
等、低、水样 钙化
较清
渐进式、延迟期等 密度强化
肝内偶见同 性质病变
淋巴管瘤 团块、较大结 节
错构瘤 实性结节、肿 块
低、水样 钙化
等或稍低密度 脂肪、钙化
较清
瘤区无强化、壁及分 隔强化
动脉期:弥漫不均匀 强化、周边斑片状强 化。 延迟期:渐进强化, 等于或稍高于脾实质。 不强化 脾门、脾周 肿大淋巴结
均匀弥漫型:表现为脾均质性增大,肉眼光滑
不见结节, 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或直径<1mm 的小 结节。
粟粒结节型:脾均匀肿大, 表现为直径1~ 5mm 的粟粒状结节。 多肿块型:表现为脾内多发肿块, 直径2~ 10cm 巨块型:表现为脾内单发直径> 10cm 的巨大肿 块, 与正常脾组织分界清楚, 可有出血坏死和梗死。
• 肉眼观肿瘤
• 多为单发,少数周围可有卫星结节,多为出 血性、境界不清的肿瘤,常浸润周围脂肪组织、 筋膜等,切面呈海绵状、蜂窝状或微囊形成。
• 镜下
• 肿瘤有多数不规则的肿瘤性血管组成,管 腔大小不一,相互连接吻合构成分支成网的血 管脉络。肿瘤细胞衬附于血管壁,有不同程度 的异型性。
CT表现
1.脾脏明显肿大,密度不均,可见单发或多发低 密度灶,边界不清,圆形或椭圆形,可见坏死和 出血,散在的针尖样钙化,也可为大片钙化呈放 射状。 • 2.增强扫描肿瘤呈边缘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或 不均匀强化,可有囊变坏死,也可有自病灶边缘向
根据病理类型,分为4 类
(1)类肿瘤性病变:非寄生虫性囊肿和错构瘤; (2)脉管源性肿瘤:良性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 血管内皮细胞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恶性包括淋巴管 肉瘤和血管内皮肉瘤; (3)淋巴源性肿瘤:包括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 瘤、浆细胞瘤、滤泡假性淋巴瘤、局部反应性淋巴组 织增生和炎性假瘤; (4)非淋巴肿瘤:包括脂肪瘤、血管脂肪瘤、恶性 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畸胎 瘤和卡波西肉瘤
无特征性。 1.单发或多发。 2、大小不等或不规则形低密度 区。较大时中央 可有坏死。 3. 脾大,但多轻度较轻。
4.腹膜( 腹水或结节块阴影) 、肝及其他脏器转移 灶. 5.增强扫描多为轻- 中度强化,增强扫描病灶可 呈现牛眼征或 靶心征, 少许病灶不增强;
乳 腺 癌 肝 脾 转 移
肾 母 细 胞 瘤 肝 脾 转 移
• 脾错构瘤是由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组 织构成,即为脾固有结构的异常组合病灶内成 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巴组织、纤维 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尔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和 钙化。 • 大体表现: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 但无包膜 • 病理上分四种类型: 纤维型 血管型 淋巴型 混合型(多见)
鉴别诊断
1、脾脏肿瘤不但需要相互间鉴别,同事需 要与肿瘤样病变、脾脓肿、脾结核等鉴 别。 2、良恶性的鉴别重要。
脾脏肿瘤良恶性鉴别
1、良性肿瘤一般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楚, 病灶外的脾脏轮廓完整。
2、恶性脾肿瘤内出血、坏死更常见。 3、周围脏器受侵或伴脾门、主动脉周围、 腹膜后有淋巴结肿大提示恶性肿瘤。
中心扩展式强化。
3.肝、肺、骨、脑等转移的相关CT表现。
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或称,脾纤维肉瘤(fibrohistiosarcoma,FHS),又 称恶性黄色纤维瘤或纤维黄色肉瘤 。
●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
●临床上除常引起巨脾症和较易发生破裂外常无 特征性表现可见
• 脾MFH 起源于脾脏的包膜或小梁组织,由 原始间叶组织发生的向纤维组织细胞分 化的恶性肿。
合并脾外病变对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如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均质性肿大, 伴有其他腹腔脏器如肝、胰腺等累及 也可伴胸腔积液、腹水等。
脾脏血管内皮肉瘤
1、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是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 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14~0.25/100万,在脾脏原发性 恶性肿瘤中占第2位。 2、发病年龄在19~86岁,平均年龄52岁, 男性略多 于女性,女之比为4:3。 3、临床表现为脾脏迅速增大伴左上腹痛,贫血、肝 肿大及体重减轻;短期内即发生转移,70%的病人发 生肝脏转移;1/3的病人发生并发脾破裂。 4、本病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其半 年生存率仅为20%。
• 国内学者提出以下分类������ • • • • • 血管来源;������ ������ ������ 淋巴组织来源;������ ������ ������ 胚胎组织来源; 神经组织来源;������ ������ ������ 其他间叶组织来源,如纤维组织、脂肪 组织及平滑肌组织等; • 类肿瘤病变������ 如创伤性囊肿性假瘤, 炎 性假瘤等
2、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或几乎不强化。环形强 化较少见, 在见到环形强化的病例中, 不能肯定 是肿瘤的强化, 还可能是由于邻近组织的受压形 成的假包膜
CT诊断
巨块型
1、左上腹巨大占位, 平扫边界不清, 偶 有个别病灶中央可见小片状坏死, 而出血 及钙化罕见, 2增强后肿块呈均匀或 不均匀强化, 正常脾 组织可完全消失 或仅少许残留。
3、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
女性,53岁。左上腹 有隐痛不适5个月前 觉,伴左上腹胀满感。 体检:左上腹膨隆, 于左上腹左肋缘下至 脐处可扪及一巨大肿 块。
转移瘤
脾脏转移瘤十分少见,以血行播散为主。 • 脾转移瘤的原发肿瘤多为肺癌、乳腺癌、 卵巢癌、恶性黑色素瘤, 其次为中胚层来 源肿瘤, 如肠、肾肿瘤等。
4、增强扫描:脾脏正常强化,淋巴管瘤区不 强化,两者对比清楚。 囊壁和分隔可强化。
海绵状淋巴管瘤
女,23岁,发现脾脏肿 物5天。体查无特殊。
脾脏错构瘤
又称脾瘤、脾内副脾、脾结节增生、脾腺瘤、脾纤 维瘤等 为孤立性肿物,少数可多发
发病年龄以中年多见,无性别差异。患者多无症状, 偶然发现可与其他器官错构瘤伴发也见于结节性硬 化患者 。
脾脏恶性肿瘤CT诊断
淋巴瘤 血管内皮肉瘤 纤维组织肉瘤 转移瘤
其中,原发性脾恶性肿瘤根据组织起源不同主要分为3大 类 1、起源于脾脏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其中包括何 奇金及非何奇金淋巴瘤等。此类占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 /3以上, 属于淋巴结外淋巴瘤的一种, 而恶性淋巴瘤晚期累 及脾脏则不属于此范畴。 2、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如脾血管肉瘤( 又称 恶性血管内皮瘤) 等。������
3、起源于脾被膜及小梁支架的纤维组织的恶性肿瘤, 如恶 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 此类最为罕见。������
脾恶性淋巴瘤
◆脾脏最常见恶性肿瘤,占脾脏原发恶性 肿瘤的70%-80%。
◆分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继 发常见,原发少见。 ◆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
病理上分为四型:
•
• • •
脾 脏 肿瘤 CT 诊 断
• 脾脏是免疫器官, 血运丰富, 肿瘤的发生 率低。(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 恶 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 • 脾脏良性肿瘤较多见:以血管瘤最常见, 其次是淋巴管瘤、错构瘤、脂肪瘤、血 管内皮细胞瘤等。 • 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 次是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纤维组织肉瘤、 转移瘤等。
●病理上脾血管瘤常分为海绵状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扩张的血管腔隙内 充满红细胞;毛细血管瘤由薄壁小血管腔 隙组成。 脾血管瘤可以多发,也可单发。瘤内可有 栓塞、出血、纤维化、钙化成分,生长速 度一般较慢。
CT表现
平扫:
1、均匀的团块,常较小, 呈低密度或等密 度, 有清晰的边缘 2、多囊性团块, 多较大, 一个与残余正常脾 密度相等的肿块内多个水样密度区。 3、部分有斑点或环状钙化
• 一般认为肿瘤发生脾转移时,的病例己有 全身性广泛转移。
脾很少发生转移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 1、解剖学特异性:脾脏输入淋巴管少, 脾 动脉曲折弯曲, 脾动脉从腹主动脉分支呈 锐角, 阻止瘤栓进入。������ 2、脾经常有节律的收缩, 肿瘤细胞被挤压出去。
3、脾具有免疫监视能力。
CT表现
欠清
转移瘤
低密度 坏死
欠清
肝内多同时发 生转移灶;淋 巴结肿大;腹 水 极易发生肝转 移,临近淋巴 结肿大 脾周淋巴结可 肿大
血管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肉 瘤
类圆形巨大肿 块
不均、 坏死
不清
边缘强化,实性部分强化 或不均匀强化,可有囊变 坏死
白血病脾浸 润
平扫常不见病 灶 较大囊实性肿 块
等、偶有 低密度 软组织密 度内可有 坏死
CT表现
(影像学上均匀弥漫型和粟粒结节型表现非常相近, 常归为一 类讨论)
均匀弥漫型和粟粒结节型:
1、非特异性, 可仅为脾体积增大、密度减低; 高 分辨率CT,能较好显示粟粒样结节。 2、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CT诊断
多发肿块型:
1、脾内多发低密度肿块, 直径为2~ 10cm。密度 可以极低, 甚至类似水的密度,可能代表着液化性 坏死或乏血管区。
CT表现
1、脾增大,较大囊实性肿块,多单发,边界 多不清。
2、平扫软组织密度肿块, 内部多有低密度区。
较清
囊肿
(类)圆形单 房、多房囊性 病灶 大小不等、不 规则 (类)圆形病 灶
低(水样) 钙化 低 灶内、灶周钙 化 低密度 气体、气-液平
清
结核
模糊
无明显强化
脓肿
模糊
周围脓肿壁环形强化
多合并全身 感染 肝内常见脓
脾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表2)
大小、形态 淋巴瘤 均匀弥漫型粟 粒结节影 多肿块型 巨块型 大小不等或不 规则 密度 低、极低 液化坏死 边界 增强方式 1、不均匀、均匀、边缘强 化; 2、不强化或轻度强化; 3、不均匀,脾实质残留少 轻-中度强化 牛眼征、靶心征 脾外情况 脾门、腹膜后 课间淋巴结肿 大
平扫多 不显示
增强可显示低密度病灶
纤维组织肉 瘤
不清
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
极易向临近组 织器官浸润 淋巴结大、腹
病例讨论
• 病例1.女性,65岁,发现上腹部包块一月 余。
●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管系统的良性 病变,是由增生的淋巴管所构成。 ●先天性或继发性 ●婴幼儿多见,好发于颈部、腋窝,腹部少 见,发生在腹部多位于肠系膜、胃肠道、后 腹膜、脾、肝、胰等处。 ●脾淋巴管瘤中青年多见,症状不典型。
淋巴管瘤囊腔的壁衬以 一层细薄的内皮细胞,可 伴有增生的平滑肌。囊腔 内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 腔内主要是淡黄色澄清的 淋巴液,囊液中可含有蛋 白性成份,偶有出血 。
淋巴管瘤分为三类:
单纯性淋巴管瘤: 由密集细小淋巴管构成 海绵状淋巴管瘤: 由扩张呈窦状的 较大淋巴管构成 囊状淋巴管瘤: 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
CT表现:
1、脾脏增大;
2、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病灶,可为水 样密度;如病变内蛋白含量偏高或继发感染、 出血则为高密度或混合密度; 3、有时可见钙化 ;
CT表现: 平扫 1、单发、偶可多发肿块,位于脾内或包膜 下。等或稍低密度, 部分病灶密度混杂。 2、较少发生囊变坏死, 仅极少数以囊性变为 主。 3、脂肪和/或钙化密度 特征性表现。
易漏诊,注 意轮廓
增强:
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弥漫性不均 匀轻度强化或周围斑片状强化并随时间 延迟呈渐进性强化, 延迟期密度接近或稍 高于脾实质。
增强扫描:
意义重要
既往多认为,脾血管瘤的增强表现与肝血管瘤类似, 早期表现 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强化, 继之向中心蔓延, 最后呈等密度改变。
但不少病例报道:脾血管瘤早期不强化, 由于脾 实质强化, 边界更加清楚, 而延迟期才渐表现为 等密度强化。 (背景不同)
特征性征象延迟期等密度强化。
平扫
脾淋巴管瘤
CT 扫描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数 目、密度, 通过增强扫描可以发 现平扫呈等密度的病灶, 还可以 显示病灶的血供情况。
脾脏良性肿瘤的CT诊断
血管瘤
淋巴管瘤
错构瘤
脾血管瘤
• 脾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脾脏良性肿瘤,约占脾脏原 发良性肿瘤的50%。(尸检发现率0.3%-14%) • 临床上一般没有症状,或出现左上腹疼痛、肿 块、DIC等。大的肿块有破裂出血可能,但较 少见。
脾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表1)
形态、大小 密度 边界 增强方式 脾外情况
血管瘤
(多囊)团块
等、低、水样 钙化
较清
渐进式、延迟期等 密度强化
肝内偶见同 性质病变
淋巴管瘤 团块、较大结 节
错构瘤 实性结节、肿 块
低、水样 钙化
等或稍低密度 脂肪、钙化
较清
瘤区无强化、壁及分 隔强化
动脉期:弥漫不均匀 强化、周边斑片状强 化。 延迟期:渐进强化, 等于或稍高于脾实质。 不强化 脾门、脾周 肿大淋巴结
均匀弥漫型:表现为脾均质性增大,肉眼光滑
不见结节, 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或直径<1mm 的小 结节。
粟粒结节型:脾均匀肿大, 表现为直径1~ 5mm 的粟粒状结节。 多肿块型:表现为脾内多发肿块, 直径2~ 10cm 巨块型:表现为脾内单发直径> 10cm 的巨大肿 块, 与正常脾组织分界清楚, 可有出血坏死和梗死。
• 肉眼观肿瘤
• 多为单发,少数周围可有卫星结节,多为出 血性、境界不清的肿瘤,常浸润周围脂肪组织、 筋膜等,切面呈海绵状、蜂窝状或微囊形成。
• 镜下
• 肿瘤有多数不规则的肿瘤性血管组成,管 腔大小不一,相互连接吻合构成分支成网的血 管脉络。肿瘤细胞衬附于血管壁,有不同程度 的异型性。
CT表现
1.脾脏明显肿大,密度不均,可见单发或多发低 密度灶,边界不清,圆形或椭圆形,可见坏死和 出血,散在的针尖样钙化,也可为大片钙化呈放 射状。 • 2.增强扫描肿瘤呈边缘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或 不均匀强化,可有囊变坏死,也可有自病灶边缘向
根据病理类型,分为4 类
(1)类肿瘤性病变:非寄生虫性囊肿和错构瘤; (2)脉管源性肿瘤:良性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 血管内皮细胞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恶性包括淋巴管 肉瘤和血管内皮肉瘤; (3)淋巴源性肿瘤:包括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 瘤、浆细胞瘤、滤泡假性淋巴瘤、局部反应性淋巴组 织增生和炎性假瘤; (4)非淋巴肿瘤:包括脂肪瘤、血管脂肪瘤、恶性 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畸胎 瘤和卡波西肉瘤
无特征性。 1.单发或多发。 2、大小不等或不规则形低密度 区。较大时中央 可有坏死。 3. 脾大,但多轻度较轻。
4.腹膜( 腹水或结节块阴影) 、肝及其他脏器转移 灶. 5.增强扫描多为轻- 中度强化,增强扫描病灶可 呈现牛眼征或 靶心征, 少许病灶不增强;
乳 腺 癌 肝 脾 转 移
肾 母 细 胞 瘤 肝 脾 转 移
• 脾错构瘤是由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组 织构成,即为脾固有结构的异常组合病灶内成 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巴组织、纤维 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尔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和 钙化。 • 大体表现: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 但无包膜 • 病理上分四种类型: 纤维型 血管型 淋巴型 混合型(多见)
鉴别诊断
1、脾脏肿瘤不但需要相互间鉴别,同事需 要与肿瘤样病变、脾脓肿、脾结核等鉴 别。 2、良恶性的鉴别重要。
脾脏肿瘤良恶性鉴别
1、良性肿瘤一般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楚, 病灶外的脾脏轮廓完整。
2、恶性脾肿瘤内出血、坏死更常见。 3、周围脏器受侵或伴脾门、主动脉周围、 腹膜后有淋巴结肿大提示恶性肿瘤。
中心扩展式强化。
3.肝、肺、骨、脑等转移的相关CT表现。
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或称,脾纤维肉瘤(fibrohistiosarcoma,FHS),又 称恶性黄色纤维瘤或纤维黄色肉瘤 。
●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
●临床上除常引起巨脾症和较易发生破裂外常无 特征性表现可见
• 脾MFH 起源于脾脏的包膜或小梁组织,由 原始间叶组织发生的向纤维组织细胞分 化的恶性肿。
合并脾外病变对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如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均质性肿大, 伴有其他腹腔脏器如肝、胰腺等累及 也可伴胸腔积液、腹水等。
脾脏血管内皮肉瘤
1、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是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 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14~0.25/100万,在脾脏原发性 恶性肿瘤中占第2位。 2、发病年龄在19~86岁,平均年龄52岁, 男性略多 于女性,女之比为4:3。 3、临床表现为脾脏迅速增大伴左上腹痛,贫血、肝 肿大及体重减轻;短期内即发生转移,70%的病人发 生肝脏转移;1/3的病人发生并发脾破裂。 4、本病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其半 年生存率仅为20%。
• 国内学者提出以下分类������ • • • • • 血管来源;������ ������ ������ 淋巴组织来源;������ ������ ������ 胚胎组织来源; 神经组织来源;������ ������ ������ 其他间叶组织来源,如纤维组织、脂肪 组织及平滑肌组织等; • 类肿瘤病变������ 如创伤性囊肿性假瘤, 炎 性假瘤等
2、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或几乎不强化。环形强 化较少见, 在见到环形强化的病例中, 不能肯定 是肿瘤的强化, 还可能是由于邻近组织的受压形 成的假包膜
CT诊断
巨块型
1、左上腹巨大占位, 平扫边界不清, 偶 有个别病灶中央可见小片状坏死, 而出血 及钙化罕见, 2增强后肿块呈均匀或 不均匀强化, 正常脾 组织可完全消失 或仅少许残留。
3、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
女性,53岁。左上腹 有隐痛不适5个月前 觉,伴左上腹胀满感。 体检:左上腹膨隆, 于左上腹左肋缘下至 脐处可扪及一巨大肿 块。
转移瘤
脾脏转移瘤十分少见,以血行播散为主。 • 脾转移瘤的原发肿瘤多为肺癌、乳腺癌、 卵巢癌、恶性黑色素瘤, 其次为中胚层来 源肿瘤, 如肠、肾肿瘤等。
4、增强扫描:脾脏正常强化,淋巴管瘤区不 强化,两者对比清楚。 囊壁和分隔可强化。
海绵状淋巴管瘤
女,23岁,发现脾脏肿 物5天。体查无特殊。
脾脏错构瘤
又称脾瘤、脾内副脾、脾结节增生、脾腺瘤、脾纤 维瘤等 为孤立性肿物,少数可多发
发病年龄以中年多见,无性别差异。患者多无症状, 偶然发现可与其他器官错构瘤伴发也见于结节性硬 化患者 。
脾脏恶性肿瘤CT诊断
淋巴瘤 血管内皮肉瘤 纤维组织肉瘤 转移瘤
其中,原发性脾恶性肿瘤根据组织起源不同主要分为3大 类 1、起源于脾脏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其中包括何 奇金及非何奇金淋巴瘤等。此类占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 /3以上, 属于淋巴结外淋巴瘤的一种, 而恶性淋巴瘤晚期累 及脾脏则不属于此范畴。 2、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如脾血管肉瘤( 又称 恶性血管内皮瘤) 等。������
3、起源于脾被膜及小梁支架的纤维组织的恶性肿瘤, 如恶 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 此类最为罕见。������
脾恶性淋巴瘤
◆脾脏最常见恶性肿瘤,占脾脏原发恶性 肿瘤的70%-80%。
◆分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继 发常见,原发少见。 ◆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
病理上分为四型:
•
• • •
脾 脏 肿瘤 CT 诊 断
• 脾脏是免疫器官, 血运丰富, 肿瘤的发生 率低。(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 恶 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 • 脾脏良性肿瘤较多见:以血管瘤最常见, 其次是淋巴管瘤、错构瘤、脂肪瘤、血 管内皮细胞瘤等。 • 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 次是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纤维组织肉瘤、 转移瘤等。
●病理上脾血管瘤常分为海绵状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扩张的血管腔隙内 充满红细胞;毛细血管瘤由薄壁小血管腔 隙组成。 脾血管瘤可以多发,也可单发。瘤内可有 栓塞、出血、纤维化、钙化成分,生长速 度一般较慢。
CT表现
平扫:
1、均匀的团块,常较小, 呈低密度或等密 度, 有清晰的边缘 2、多囊性团块, 多较大, 一个与残余正常脾 密度相等的肿块内多个水样密度区。 3、部分有斑点或环状钙化
• 一般认为肿瘤发生脾转移时,的病例己有 全身性广泛转移。
脾很少发生转移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 1、解剖学特异性:脾脏输入淋巴管少, 脾 动脉曲折弯曲, 脾动脉从腹主动脉分支呈 锐角, 阻止瘤栓进入。������ 2、脾经常有节律的收缩, 肿瘤细胞被挤压出去。
3、脾具有免疫监视能力。
CT表现
欠清
转移瘤
低密度 坏死
欠清
肝内多同时发 生转移灶;淋 巴结肿大;腹 水 极易发生肝转 移,临近淋巴 结肿大 脾周淋巴结可 肿大
血管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肉 瘤
类圆形巨大肿 块
不均、 坏死
不清
边缘强化,实性部分强化 或不均匀强化,可有囊变 坏死
白血病脾浸 润
平扫常不见病 灶 较大囊实性肿 块
等、偶有 低密度 软组织密 度内可有 坏死
CT表现
(影像学上均匀弥漫型和粟粒结节型表现非常相近, 常归为一 类讨论)
均匀弥漫型和粟粒结节型:
1、非特异性, 可仅为脾体积增大、密度减低; 高 分辨率CT,能较好显示粟粒样结节。 2、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CT诊断
多发肿块型:
1、脾内多发低密度肿块, 直径为2~ 10cm。密度 可以极低, 甚至类似水的密度,可能代表着液化性 坏死或乏血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