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肿瘤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脾梗死CT表现
①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为低密度区。 ②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 向脾门。 ③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 增强,对比更好。 ④脾梗死灶在急性期(8天以前)呈低密度区,不 强化;在慢性期瘢痕收缩脾脏缩小、变形。 ⑤若整个脾脏梗死.增强脾脏不强化,只有脾包膜 有增强现象。
脾淋巴瘤(lymphoma of spleen)


分原发性和淋巴瘤脾浸润,大部分为后者。 可以为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理分型:弥漫性脾肿大型(无肿块)、粟粒型(直径 小于5mm小结节)、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 弥漫性脾肿大型、粟粒型CT难显示结节,仅表现脾大。 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表现为脾大+低密度结节灶; 边缘不清,增强后境界较清。 淋巴瘤脾浸润者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须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脾梗死。CT平扫(上图)示脾内多 发低密度区,边界模糊。增强扫描( 下图)示病灶边界变清,为多发的楔 形低密度灶,无强化表现。
游走脾

多脾综合征
为先天性变异。 游走脾或异位脾指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其 他部位。为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 多脾可以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心血管及内脏多种 畸形。 一般无临床症状。脾扭转时可产生急腹症。 影像学检查显示脾异位的形态及位置,正常脾窝 处无脾。
脾囊肿
胆结石、脾多发囊肿
脾囊肿并钙化、
肝内胆管结石、
脂肪肝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


是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通常无症状,大病灶压迫周围器官,破裂出现急 腹症,脾亢产生贫血、乏力、心慌等症状。 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类同肝血管瘤。 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形成,偶尔可见钙化。 须与错构瘤、淋巴管瘤、单发转移瘤鉴别。 错构瘤常含脂肪及钙化; 淋巴管瘤呈囊状,含粗大间隔,无血管瘤强化特征; 转移瘤延迟扫描不能充填。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波浪状,肝 裂宽,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囊体积 稍大,壁厚;脾在约八个肋单元,于脾脏下极 可见多发片状稍高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增强 后未见明显强化呈相对呈低密度,肝脾外缘 可见弧形液性暗区,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 巴结. 诊断:符合脾破裂.脾脏可见大片积出血灶, 周边小的灶性坏死,伴炎细胞浸润,出血灶周 围脾脏组织大致正常.
[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多为弛张热. 2>腹痛:脾区持续性钝痛、胀痛. 3>其他:腹胀、恶心、呕吐、乏力和消瘦. 2.体征:脾大,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增 高,>10×109/L,中性>0.7.
[CT表现]
1.CT平扫: 1>脾脓肿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稍低且均 匀. 2>发生液化坏死后,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CT 值大多在20HU左右,边界不清. 3>少数脓肿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面为特征性表 现. 2.增强扫描:见脓肿壁明显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 化.当脓肿为多发而又较小时,则常表现为增强后脾 内斑点状或粟粒状低密度灶.
外伤后脾脏内高密度出血灶,一般可明确诊 断.脾脏有些类圆形低密度出血灶有时与脾 脏占位性病变不易区分,增强扫描有利于鉴 别. 脾血管瘤增强后有延迟强化,同肝血管瘤强 化特点;
脾淋巴瘤一般多发,且增强后有轻度不规则 强化可鉴别. 脾梗塞一般呈片状楔形低密度灶,无外伤病 史有利于鉴别.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脏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3%~14%, 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 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男女发病无明显 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史长达数年以上.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血行感染多见, 死亡率较高
平片 左膈上升,肺 不张、胸膜炎脾内液 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LOREM IPSUM DOLOR
• 增强扫描:可明 确区别脓肿与正 常界限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
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 CT平扫呈限局 性低密度影,密 度不均,边缘欠 规则。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面
病灶,对定性有一定帮助
• T1病灶内不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强 低信号,信号低 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 于正常脾组 织, 但边界多不清 边界部分清楚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 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 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 具有造血 • 破血
• 滤血
•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 脾的 X 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 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 后 肋 部 位 , 其 长 轴与第 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平片:脾大,有 时可见星芒状钙 化。
血管造影;属富血
增强显示不规则、
供肿瘤。
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 T2 不均匀高信 号且境界清,内 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
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 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 度强化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 号,由于病变内含脂 肪(对定性帮助较大) 或出血,T1内可出现 高信号,需做脂肪抑 制序列以区别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

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填充,较小病灶也可以出现动脉期即完全填充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但仍呈相对高密度,延迟扫描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时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ADC高信号,如有中央瘢痕则呈T1WI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病理学 贫血性梗死.在脾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灶周围有出血带 梗死的病灶常为多发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CT
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
症状 不典型,多在体检中发现,扭转时出现疼痛。查体触及一活动包块 平片 脾窝处脾影消失 胃肠造影 腹腔内活动性肿块应 CT 可显示异位脾的形态位置 血管造影 可显示脾动脉位置,脾扭转时,可见脾动脉突然中断消失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个以上占3% 症状 多无症状,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 胃肠造影 副脾位于胃壁或为周围者,可产生类似于胃粘膜下肿瘤征相 血管造影 可见脾动脉分支进入副脾,实质期副脾呈边缘光滑密度增高影,与主脾染色一致 CT 脾门处小结节影,类圆形,光滑。直径不超过2,5cm.其CT值与主脾相同
厚3—4cm。重量150g 长径:下极最低点到脾上极最高点的最大距离 宽径:垂直于长轴的最大径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血管造影 动脉期:脾动脉起源于腹腔A,有的起自腹主A,或肠
系膜上A分支 毛细血管期:脾的密度开始不均匀,以后逐渐变均匀,
密度增加 静脉期:脾静脉5-8mm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脾的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也可为淋巴管转移。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
临床表现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1. 引言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防御器官,在临床中常常发生各种疾病。

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对于准确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脾脏疾病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诊断要点。

2. 影像学检查方法2.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脾脏疾病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具有无创、无放射线、成本低的优点。

在超声检查中,可以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边界、纹理等特征,并可以评估脾脏内部的异常结构、肿块、囊肿等病变。

超声检查还可辅助引导其他检查方法的进行,如穿刺活检等。

2.2 CT检查CT检查是一种以X射线为基础的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脾脏解剖信息和病变特征。

CT检查可以对脾脏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图像。

在CT检查中,可以观察脾脏的大小、密度、病变的强化特点等,对于脾脏肿瘤、囊肿、梗死等疾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2.3 MRI检查MRI检查利用磁共振技术获取脾脏的详细影像,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解剖细节和更丰富的病变信息。

MRI检查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脾脏的形态、灌注、信号特点等,并对脾脏肿瘤、脂肪沉积等疾病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估。

MRI检查还可提供功能影像,如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

2.4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是通过给患者注射示踪剂,利用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来评估脾脏的功能和病变。

核医学检查常见的方法有脾功能显像、脾造影等。

脾功能显像可以评估脾脏的代谢活性和功能状态,对于脾功能异常、脾脏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脾造影可以观察脾脏的血液供应和排空情况,对于脾脏梗死、异位脾等疾病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3. 诊断要点在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轮廓等特征,对比左肾和胃的位置关系;鉴别脾脏的病理性增大与生理性增大,如脾脏肿瘤、脾亢等;视觉评估脾脏的内部结构,是否存在肿块、囊肿、出血、梗死等病变;判断脾脏的强化特点,对强化或弱化的区域进行进一步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引言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系统器官之一,对维持免疫功能和血液参与有着重要的作用。

脾脏疾病是指影响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肿瘤、感染、炎症和损伤等。

影像学检查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诊断。

二、常见的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1·脾脏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非放射性的检查方法,在脾脏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应用广泛。

它可以评估脾脏的大小、形态、血流灌注情况等。

2·脾脏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脾脏的横断面图像,能够观察脾脏的形态、密度和血供情况。

CT扫描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3·脾脏MRI检查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解剖分辨率,可以提供脾脏的详细解剖结构图像。

同时,MRI还可以通过特殊的脉序和造影剂增强等技术,对脾脏病变进行评估。

4·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通过放射性标记剂和显像设备,可以获得脾脏的功能信息。

例如,脾脏造影可以评估脾脏的代偿功能,脾脏SPECT或PET-CT可以评估脾脏的代谢活性等。

三、常见脾脏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要点1·脾脏肿瘤脾脏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如脾囊肿、脾血管瘤、脾血管肉瘤和脾转移瘤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脾脏肿瘤的特点和诊断主要表现为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清晰度、内部密度或信号强度等。

2·脾脏感染和炎症脾脏感染和炎症可以是继发于全身感染的,也可以是局部感染和炎症。

常见的疾病包括脾脓肿、脾结核和脾脓毒症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可以通过观察脾脏的形态、密度或信号变化,以及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3·脾脏损伤脾脏损伤常见于外伤,如交通事故、体育运动中的暴力撞击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脾脏损伤可表现为脾脏的裂伤、挫伤、积血等。

对于脾脏损伤的诊断,CT扫描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脾脏血管瘤的影像表现

脾脏血管瘤的影像表现

脾脏血管瘤(Spleen hemangioma)目录解剖01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第9- 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10肋一致脾外侧紧贴膈肌,与左侧腹膜相邻接 内侧为脏面,前部较大,与胃底相邻,后部与左肾上腺、左肾相邻,下部近 结肠、胰尾脾脏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脾结肠韧带脾的血循环:腹腔动脉→脾动脉→脾叶动脉→脾段动脉→小动脉→终末动脉脾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脾静脉→门静脉脾脏组织学:脾脏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但无皮质与髓质之分,而是分为被膜、白髓、边缘区和红髓;脾内无淋巴窦,而有许多脾血窦脾脏生理功能:造血、储血、滤血和免疫功能脾的正常影像解剖及表现:•位于左上腹的后方•横断面:脾脏上部和下部层面呈新月形,中部(脾门)呈内缘凹陷的半圆形或椭圆形;外侧缘光滑,内侧面形态不规则,可呈波浪状或分叶状•正常脾外侧缘累计肋单元不超过5个•CT:平扫密度均匀一致并低于肝脏,增强后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而成花斑状,门静脉期后密度渐趋向均匀•MR:T1WI低于肝脏,T2WI高于肝脏,增强表现同于CT概述与临床表现02脾最常见良性肿瘤尸检发生率为0.3%-14%好发于20-6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血管瘤的病理类型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弥漫性脾血管瘤可为Klippel-Trenaunay或Proteus综合征的组成部分可缓慢长大,表现为左上腹可触及的无痛性肿块,餐后饱胀感、疼痛、恶心、便秘等压迫症状脾亢部分病人可并发腹水、贫血、血小板减少、消耗性凝血综合征脾血管瘤自发破裂内出血影像表现03无包膜较小者常为实性,较大者伴囊变或钙化CT平扫:圆形、类圆形等/低密度影,边界清楚较大时,脾脏体积增大,瘤体中央可有瘢痕形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当内部新鲜出血时,可见高密度区病灶大小不等,多为单发或多发,可见有斑点状、星芒状钙化灶MR平扫:大部分病灶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灯泡征)肿瘤内存在分隔时,分隔区T2WI呈稍低信号发生亚急性出血,T1WI稍高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强化模式多样:•动脉期肿瘤边缘呈结节状、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强化扩大并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期与正常脾密度基本一致•增强后即刻均匀持续强化•病变呈囊性改变,其内可见分隔,囊性成分无明显强化,内部分隔强化•早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由于脾实质强化,边界更加清楚,延迟后造影剂逐渐充填周边环形向心性不均匀明显强化全瘤快进慢出均匀强化斑驳样渐进性轻度强化女,47岁,发现脾肿物2周余女,56岁,体检发现脾脏占位2月余男,54岁,体检发现“脾占位”11天男,57岁,反复腹痛、腹胀半年4鉴别诊断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原发于脾脏的、罕见的良性血管性病变镜下显示两个特征性形态学改变:•多发性被称为“肉芽肿样”或“血管瘤样”的结节•结节之间环绕同心圆排列的显著的纤维化结缔组织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CT平扫:边界清楚稍低/低密度肿块,偶见小钙化,出血时呈高密度MR:同相位较反相位可见明显信号减低条状影,T2WI 表现为高信号病灶内出现放射状低信号渐进性、向心性的轮辐状持续强化延迟期病灶中央星芒状持续低信号窦岸细胞血管瘤罕见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为多发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病灶由外向内或/和由内向外逐渐强化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内可见点状低信号影("雀斑征"),DWI加权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与CT 强化方式类似女,60岁,体检发现“脾占位”半月余脾错构瘤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脏组织构成病理上分红髓型和白髓型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边界清楚但无包膜含脂肪成分时——等低密度(少见)增强后可强化:动脉期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强化逐渐变均匀,呈渐进性强化表现脾淋巴瘤脾脏最常见恶性肿瘤,中老年多见按首发部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病理分型:弥漫脾肿大型,无明确肿块。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梗死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梗死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解剖
v临床与病理
脾囊肿
•脾囊肿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 •非寄生虫性囊肿又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 •假性囊肿大多与外伤、感染、栓塞有关
脾囊肿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脾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并接近水的密 度。 •增强无强化。 •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少数囊肿可见囊壁弧状钙化影。 •外伤性囊肿内由于出血和机化,囊内可呈混合性密度。 •脾细粒棘球物亦呈囊性,常有囊壁或囊内钙化,以及母囊内 有子囊存在。增强后囊壁有强化,囊壁多可见小软组 织结 节,增强后有明显强化,提示头节的存在。
LOGO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梗死的影像诊断 与鉴别诊断
v概述
解剖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位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 ,第9-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 10肋一致
•脾外侧紧贴膈肌,与左侧腹膜 相邻接
•内侧为脏面,前部较大,与胃 底相邻, 后部与左肾上腺、左 肾相邻,下部近结肠、胰尾
脾转移瘤
男 57岁 肺恶性肿瘤化疗后
v临床与病理
脾梗死
•脾梗死是指脾动脉或其分支闭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
•梗死的原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慢性白血病致 脾动脉内皮细胞下白细胞浸润,镰状细胞贫血所致的微循环
内凝血和血流停滞,心脏内附壁血栓脱落等。脾功能亢进患 者进行介入放射学治疗,用明胶海绵行部分睥动脉栓塞,造 成部分性脾梗死而减轻脾功能亢进的症状。
•早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由于脾实质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延迟后造影剂逐渐充填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
即刻均匀持续强化(快进慢出)
脾血管瘤
v诊断与鉴别诊断
•错构瘤:钙化、脂肪,多呈不均匀强。 •淋巴管瘤:常呈囊状表现,并含有较多粗大间隔,可有强化 ,但无血管瘤的周边强化特征。

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因缺乏脂肪而无特征性表现。

对缺乏此特征者,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应与肝内其他含脂肪的病变肌肿瘤肿瘤相鉴别。

脾脏肿瘤的影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脾良性肿瘤:1、脾血管瘤为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病理组织学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静脉性血管瘤。

以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多见。

大体病理表现为蓝一红色的膨胀性的结节,可单发也可多发。

肿瘤大者内部可发生血栓、机化、纤维化、钙化及出血坏死囊变等。

组织学上血管瘤一般无包膜,内部由管径不等的毛细血管或血窦组成,血管内充满红细胞。

弥漫性血管瘤病患者,血管瘤可替代整个脾脏。

发病年龄20--60岁,成人多为海绵状血管瘤。

一般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也可见于6岁以下d,JL,多为毛细血管瘤。

发育慢,至成人时始被发现。

影像诊断CT平扫:低密度占位性病变,轮廓清,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大血管瘤中央有瘢痕形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区。

内有出血时,呈高密度。

有钙化时,表现为散在的点状、星芒状的钙化点或者肿瘤边缘的线样钙化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呈类似改变。

小肿瘤可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大血管瘤动脉期先于肿瘤边缘呈粗斑点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

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瘢痕存在时,因血流缓慢,上述动态变化更为缓慢,中心可有始终不强化区域。

增强表现因肿瘤内血管腔大小及血流速度不同,而显示不同的增强效果。

延迟扫描观察其血流动力学特征,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MR表现类似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且随TE时间的延长,信号强度递增。

重T2WI可显示“灯泡征”。

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瘢痕存在时,此部分TIWI表现为更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

增强扫描与CT所见类同。

脾血管瘤因其内血栓形成、机化、纤维化和出血等,强化方式多变。

有时仅依据MR表现难与脾脏其他恶性肿瘤鉴别鉴别诊断根据CT及MR的特征性表现,诊断不困难。

脾脏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脾脏疾病影像学诊断—刘斌

脾良性肿瘤 脾恶性肿瘤
• 脾脓肿 • 脾结核
(一)脾囊肿
1.概念:脾囊肿是脾组织的瘤样囊性变。 2.病因:
①寄生虫性—寄生虫感染,多有畜牧区接触史,为人畜共患疾病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先天发育。
假性囊肿—多见,常和外伤,梗死,脓肿吸收有关 3.病理:
①寄生虫性—多为棘球蚴病囊肿,常与肝/肺棘球蚴病同时存在 ②非寄生虫性:真性囊肿—表皮样,皮样,血管和淋巴管。
脾脏正常解剖
1.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 2.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相邻,
称为脏面。 3.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 4.外面平滑而膨隆与膈相对,称为膈面。 5.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 6.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学
承医附院本部放射科 刘斌 2019-4
脾脏
名称:脾(Spleen) 位置:位于腹腔的左上方,胃底与膈之间,呈扁椭圆形,
呈暗红色、质软而脆。 功能: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 特点: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淋
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 造各种血细胞,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2.病理: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 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 瘤(NHL)两大类,二者均可累及脾脏;根据病灶大小 分布,又可分为:
①均匀弥漫型(直径<1mm)脾均匀增大,无肉眼肿块, 需镜观
②粟粒结节型(1mm <直径<5mm)
③多发肿块型(1cm <直径<10cm)
④巨块型(直径>10cm)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

【CT表现】
1.CT平扫脾门部小结节,多数直径不超过2.5cm,边 缘光滑。偶见位于脾门以外者。 2.增强扫描副脾与主脾强化一致,CT值相同。 3.动态增强扫描:两者的增强与消退之动态变化也完 全一致。 4.鉴别诊断:需与腹部肿瘤鉴别,勿把副脾误认为淋 巴结肿大或其他肿物。脾摘除后副脾可增大。副脾也 可发生脾脏的病变,如淋巴瘤。
2)横断面图像上以5个肋单元作为标准,超过者为 脾肿大。若肝下缘消失的层面上,脾下缘仍能见到则 可认为脾向下增大(图 6-5-1B)。
3)当脾脏密度高于肝脏密度时,提示有肝脏弥漫 性病变。
2.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 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密度逐渐均匀。
弥漫性脾肿大 超过5个肋单元
第二节 副脾
【CT表现】
1.CT平扫:脾脏增大,脾实质内见单发或多发 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病灶内见粗大分隔。
2.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分隔有轻度强化,中 央无明显强化,囊壁显示清晰。
3.鉴别诊断:脾淋巴管瘤的CT表现类似囊肿, 其CT值比囊肿要高,且有粗间隔,增强扫描见边缘 和间隔强化,并见囊壁显示,而脾囊肿密度均匀, 增强无囊壁显示
①脾挫伤。
②脾包膜下血肿。
③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脏破裂。
④脾破裂。
【诊断要点】
1.明确的左上腹创伤史。 2.脾脏外伤后,可出现左腹部痛,脾脏增大,压痛以及腹膜 刺激征象。 3.当伴有脾破裂时,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急速下降,并有休 克等严重症状。 4.X线平片:脾脏形态变化,破裂出血时轮廓不清或消失, 反射性肠郁张,合并肋骨骨折,胸腹腔积液等征象。 5.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对比剂外溢,动脉闭塞,动静脉瘘, 假性动脉瘤形成,无血管区和包膜下血肿及脾周围腹腔内血肿 可导致脾脏受压、移位征象等。 6.B型超声:脾实质内片状或团块状回声增强或强弱不均。 当包膜下血肿时,呈梭形或不规则形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脾 包膜中断,脾周围积液和腹腔游离积液征象。

脾良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脾良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脾良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脾良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脾良性肿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脾良性肿瘤如何诊断鉴别,脾良性肿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脾良性肿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亚健康人群体检、脏器声学造影、螺旋CT检查、脾显象*一、检查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脾影增大及局部压迫征象,但不具特异性。

胃底及大弯部于钡餐后见有压迹,横结肠脾曲于钡灌肠后可见被推向右方,左侧肾脏在静脉造影下可见被推向下方。

B超检查可作为脾脏肿瘤的首选检查,能显示脾脏大小、区分肿瘤的囊实性、了解肿瘤的包膜情况,对脾脏肿瘤的诊断有很高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了解肿瘤内部的血供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

CT是目前诊断脾脏肿瘤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能比较准确提供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能发现约1cm左右的小肿瘤;还可比较详细了解周围脏器有无其他病变等。

MRI对脾脏肿瘤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临床应用尚不多。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了解脾脏血管分支的分布情况,可根据肿瘤血管的多寡、压迫、中断和新生血管等来判断其性质,对脾脏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B超或CT引导下脾脏细针穿刺活检,由于受病人呼吸影响,定位比较困难,且可并发腹腔内大出血或脾脏假性动脉瘤,风险较大,应慎重选用。

腹腔镜检查术可以观察脾脏表面的病变,同时可在其指导下进行血管造影、穿刺活检等,对脾脏疾病的诊断或了解脾脏肿大的病因等有一定价值。

*以上是对于脾良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脾良性肿瘤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脾良性肿瘤易混淆疾病。

*脾良性肿瘤如何鉴别?:*一、鉴别脾良性肿瘤应与寄生虫性脾囊肿、原发性恶性脾肿瘤及转移性脾肿瘤相鉴别。

寄生虫性脾囊肿常系包囊虫性,X线检查易见囊壁钙化,血象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特异性血清试验阳性可确诊。

原发性恶性肿瘤往往症状较良性肿瘤突出,肿块增长速度快,全身进行性消瘦等有助于鉴别。

转移性脾肿瘤常源于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及脾周围脏器癌等,只要详细检查,不难发现原发癌灶及多脏器损害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